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私者,所以乱法也。而士有二心私学,岩居路、托伏深虑,大者非世,细者惑下;上不禁,又从而尊之以名,化’之以实,是无功而显,无劳而富也。如此,则士之有二心私学者,焉得无深虑、勉知诈与诽谤法令,以求索与世相反者也?凡乱上反世者,常士有二心私学者也。故《本言》曰:“所以治者,法也;所以乱者,私也。法立,则莫得为私矣。故曰:‘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上无其道,则智者有私词,贤者有私意。上有私惠,下有私欲。圣智成群,造言作辞,以非法措于上,上不禁塞,又从而尊之,是教下不听上,不从法也。是以贤者显名而居,奸人赖赏而富。贤者显名而居,奸人赖赏而富,是以上不胜下也。
【译文】
圣人治理天下有三条:一是利,二是威,三是名。有利才能得民心,有威才能推行法令,有名分,君臣上下才有共同遵守的法则。除这三条,虽有必要,也是不急之务。如今不是没有利,而百姓却不为君主所感化;君主不是没有威严,而百姓却不听从;官府不是没有法令,而推行的却不合乎君臣上下的名分。这三条不是不存在,然而有时是盛世,有时是乱世,为什么呢?就是君主所尊贵的和治国的道理恰恰相反的缘故。
设立名号,就是为了尊重;而今有无视名号、看轻实际的,人们就认为清高。设置爵位,就是为了尊贵从根本上得以实现,然而有人傲上而不求进见君主,人们就称之为贤。威严和有利本是为了推行法令的,而看轻利禄、无视威严的,却为人们称为庄重。法令本是用来治理国家的,而不遵守法令,擅自施行个人的小恩小惠,世上却称之为忠。设立官爵本是为鼓励平民的,而喜爱清高注重名声、不愿为官的,世上却称之为有节操。刑罚本是为了宣明君主威严的,而看轻法令,不避刑罚诛戮之罪的,世上却称之为勇夫。民众好名比求利心还切,这样,有学识的人尽管饥饿困乏以至绝嗣的人,怎能不逃往深山老林、不顾困苦穷乏而争名于天下呢!因此,国家治理不好,并不是下边的罪过,而是君主丢掉了治国之道的缘故。经常尊重违法者而不尊重公正执法的人,因此下边所向往的和君主的求治之心却全然相反。如今要求下边听从君主,这是治国的当务之急。而今纯厚谨慎守信的人,用心良苦而不敢讲话,就称之为贫陋。守法坚定,听从命令严审,则被称之为愚。尊敬君主担心违法,却称之为怯。讲话有节制,行动适当,却称之为无能。无二心于私学,听从官吏遵守教令的,却称之为陋。难请出山的叫做正人君子。难以奖赏的叫做清廉。难以禁止的叫做有气派。有令不听的叫做勇。对上无利的称之为善良。宽厚行德的称之为仁。少欲宽厚、自尊自重的称之为长者。私人讲学成伙成帮的称之为师徒。闲静安居、无所事事的称之为有思想。损害仁爱、追逐利益的叫做疾。阴险暴躁、反复无常的叫做智。先为人后为己,将名位称号同等看待,声称泛爱天下的叫做圣。说大话而与实际不相称,行为违背世情的叫做大人。看轻爵位利禄,对君主不屈的叫做杰。臣民积习如此,对内则惑乱民心,对外则难以出使各诸侯国。君主应禁止这些贪欲,消灭这些劣迹;然而不是去禁止,反而尊崇这些人,这是教导臣子以下犯上,并以此为治国之道。
总之,君主治国靠的是刑罚,而今施行小恩小惠的受到尊敬。国家只有安静才能稳固,而暴躁阴险、谗言害人却被任用。四境之内的百姓之所以听从命令是依靠信誉和德行,而奸巧机诈、反复无常的人却得到重用。命令之所以能够推行,威信之所以能够树立,在于有恭敬俭朴遵行君主意旨的人,然而在深山里诽谤当今之世的人反而显耀。粮仓满囤是百姓力耕的结果,然而搞丝织锦绣、雕刻绘画的人却富了起来。名望之所以高,城池土地之所以广,这是战士的功劳,而如今战士遗孤饥饿求乞于道旁,而俳优酒徒却坐着车、穿着丝绸。重赏厚禄是为了民尽其力,是换取百姓拼死的力量的;而如今战则能胜攻则必取的战士,虽辛劳奖赏却不沾边;卜筮、看相的能说会道的引诱蛊惑一味奉承的人天天得到奖赏。君主掌握着尺度,就是为了专擅生杀大权,而今守尺寸审法度,想要尽忠君主的却不得见,而巧言利口奸诈以求侥幸的人却常常被召见。据法直言,从名义上从刑罚上都切合实际,遵循法度诛杀奸人的人,为君主治国的人,然而却被日渐疏远;奉承顺意而危害国家的人却经常接近而成为君主的近侍。收齐租税,集中民力,这是为了防灾而充实府库的,而士卒隐藏依附在豪门之下,逃避徭役和租税的竟有上万人。陈列上等田地、宅舍,本是为了激励战士的,然而在战场上断头裂腹、尸骨曝野,而他们活着时无宅舍容身,竟死在地里;而有年轻美貌的女子和无功劳的大臣、左右亲信,国君却挑选上等宅舍赐予他们,享用上等田地。赏赐利禄是完全由君主执掌的,这就是为了制裁臣下,而作战有功之人得不到官职,闲居无事的人却尊贵显达。君主以此教导臣下,名声怎能不卑下,君位怎能不危险!名声卑下,君位危险,必然会导致臣下不服从法令,致力于对私人讲学,而有反叛悖乱之行,如不加禁止,不打击他的团伙,不解散他的党徒,反而去尊崇他们,这是当政者的一大过错。君主之所以设立廉耻一项,是为了激励臣下,而今士大夫做官不以污秽丑辱的行径为耻;依靠美女、依靠私交的人,可以不按次第升官。赏赐之所以为重,战斗有功者贫贱而地位低下,近侍倡优等小人却越级晋升。名号诚信本是用以君威上下相通的手段,而主上却受蒙蔽。近侍与宫女无不得势,百官主爵可以决定升降调转,这是当政者的过错。大臣用人跟手下人先商量,上下勾结,无视法纪,君威和利禄掌握在臣子之手,于是君主卑微而大臣更加高贵了。
设立法令本是为了消除私弊的;法令通行,私弊才能消除。私利,是扰乱法令的原因。然而心有二意宣扬私学,他们住在深山,托庇林下,深谋远虑,大则诽谤社会,小则惑乱民心,如君主不加禁止,还给他们以尊名和财货,这是无功而显,无劳而富了。这样,对致力于私人讲学有二心的人,怎能不深谋巧诈,诽谤法令,以求与世相反的道路?凡是扰乱君国反对现实的人,多半是有学识偏向私人讲学的人。所以《本言》说:“国家所以治理得好,全靠法令;祸乱的根源就在于私弊。国法建立起来,就无法为私了。所以说:‘引向为私,国家就乱;引向国法,国家就会得到治理’。”君主无治国之道,有智谋的人就有他为私的理由,贤人也会有私心。上有偏私的恩惠,下有私心私欲。“圣智之人”一多,就会制造流言蜚语,用不合法的手段,让君主认可,君主若不加禁止,反而尊崇他们,这是教导臣下不听君主,不遵国法。以此贤者既有名望又安居无事,奸人依赖赏赐而富贵,所以君主不能战胜臣下。
六反
【原文】
畏死远难,降北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贵生之士。”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游居厚养,牟食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有能之士。”语曲牟知,伪诈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辩智之士。”行剑攻杀,暴憿之民也,而世尊之曰:“磏勇之士。”活贼匿奸,当死之民也,而世尊之曰:“任誉之士。”此六民者,世之所誉也。
赴险殉诚,死节之民,而世少之日“失计之民”也。寡闻从令,全法之民也,而世少之日“朴陋之民”也。力作而食,生利之民也,而世少之曰“寡能之民”也。嘉厚纯粹,整毂之民也,而世少之日“愚戆一之民”也。重命畏事,尊上之民也,而世少之日“怯慑之民”也。挫贼遏奸,明上之民也,而世少之日“谄谗之民”也。此六者,世之所毁也。
奸伪无益之民六而世誉之如彼,耕战有益之民六而世毁之如此。此之谓六反。布衣循私利而誉之,世主听虚声而礼之,礼之所在,利必加焉。百姓循私害而訾之,世主壅于俗而贱之,贱之所在,害必加焉。故名赏在乎私恶当罪之民,而毁害在乎公善宜赏之士。索国之富强,不可得也。
古者有谚曰:“为政犹沐也,虽有弃发必为之。”爱弃发之费而忘长发之利,不知权者也。
夫弹痤者痛,饮药者苦,为苦惫之故不弹痤饮药,则身不活,病不已矣。今上下之接无父子之泽,而欲以行义禁下,则交必有郄矣。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袵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今学者之说人主也,皆去求利之心,出相爱之道,是求人主之过父母之亲也,此不熟于论恩诈而诬也,故明主不受也。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法禁明着则官治,必于赏罚,赏罚不阿则民用官。官治则国富,国富则兵强,而霸王之业成矣。霸王者,人主之大利也。人主挟大利以听治,故其任官者当能,其赏罚无私,使士民明焉,尽力致死,则功伐可立而爵禄可致,爵禄致而富贵之业成矣。富贵者,人臣之大利也。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一。此谓君不仁,臣不忠,则不可以霸王矣。
夫奸,必知则备,必诛则止;不知则肆,不诛则行。夫陈轻货于幽隐,虽曾史可疑也;悬百金于市,虽大盗不取也。不知则曾史可疑于幽隐,必知则大盗不取悬金于市。故明主之治国也,众其守而重其罪,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母之爱予也倍父,父令之行于子者十母;吏之于民无爱,令之行于民也万父母。父母积爱而令穷,吏用威严而民听从,严爱之策亦可决矣。且父母之所以求于子也,动作则欲其安利也,行身则欲其远罪也;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
今家人之治产也,相忍以饥寒,相强以劳苦,虽犯军旅之难,饥馑之患,温衣美食者必是家也。相怜以衣食,相惠以佚乐,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故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偷乐而后穷。圣人权其轻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学者之言,皆日“轻刑”,此乱亡之术也。凡赏罚之必者,劝禁也。赏厚则所欲之得也疾,罚重则所恶之禁也急。夫欲利者必恶害,害者利之反也,反于所欲,焉得无恶!欲治者必恶乱,乱者治之反也。是故欲治甚者其赏必厚矣,其恶乱甚者其罚必重矣。今取于轻刑者,其恶乱不甚也,其欲治又不甚也。此非特无术也,又乃无行。是故决贤不肖愚知之美,在赏罚之轻重。且夫重刑者,非为罪人也,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治所揆也者,是治死人也。刑盗非治所刑也,治所刑也者,是治胥靡也。故曰: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此所以为治也。重罚者盗贼也,而悼惧者良民也,欲治者奚疑于重刑?若夫厚赏者,非独赏功也,又劝一国。受赏者甘利,未赏者慕业,是报一人之功而劝境内之众也,欲治者何疑于厚赏?今不知治者皆曰:“重刑伤民,轻刑可以止奸,何必于重哉?”此不察于治者也。夫以重止者未必以轻止也,以轻止者必以重止矣。是以上设重刑者而奸尽止,奸尽止则此奚伤于民也?所谓重刑者,奸之所利者细,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不以小利蒙大罪,故奸必止者也。所谓轻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故先圣有谚曰:“不踬于山,而踬于垤。”山者大,故人顺之;垤微小,故人易之也。今轻刑罚,民必易之。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是故轻罪者,民之垤也。是以轻罪之为民道也,非乱国也,则设民陷也,此则可谓伤民矣。
今学者皆道书策之颂语,不察当世之实事,曰:“上不爱民,赋敛常重,则用不足而下恐上,故天下大乱。”此以为足其财用以加爱焉,虽轻刑罚可以治也。此言不然矣。凡人之取重赏罚,固已足之之后也。虽财用足而厚爱之,然而轻刑犹之乱也。夫富家之爱子,财货足用,财货足用则轻用,轻用则侈泰;亲爱之则不忍,不忍则骄恣。侈泰则家贫,骄恣则行暴,此虽财用足而爱厚,轻利之患也。凡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于用力,上懦则肆于为非。财用足而力作者神农也,上治懦而行修者曾史也,夫民之不及神农、曾、史亦已明矣。
老聃有言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夫以殆辱之故而不求于足之外者,老聃也。今以为足民而可以治,是以民为皆如老聃也。故桀贵在天子而不足于尊,富有四海之内而不足于宝。君人者虽足民不能足使为天子,而桀未必以天子为足也,则虽足民,何可以为治也?故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厚其爵禄以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使民以力得富,以事致贵,以过受罪,以功致赏而不念慈惠之赐,此帝王之政也。
人皆寐则盲者不知,皆嘿则喑者不知;觉而使之视,问而使之对,则喑盲者穷矣。不听其言也则无术者不知,不任其身也则不肖者不知;听其言而求其当,任其身而责其功,则无术不肖者穷矣。夫欲得力士而听其自言,虽庸人与乌获不可别也;授之以鼎俎,则罢健效矣。故官职者,能士之鼎俎也,任之以事而愚智分矣。故无术者得于不用,不肖者得于不任。言不用而自文以为辩,身不任而自饰以为高,世主眩~其辩,滥其高而尊贵之。是不须视而定明也,不待对而定辩也,喑盲者不得矣。明主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然则虚旧之学不谈,矜诬之行不饰矣。
【译文】
贪生怕死、远离祸乱,这是作战就会逃跑的人,而世上却恭维他们为“贵生之士”。讲究道德,学习礼法,反对法治,而世上却恭维他们为“文学之士”。游乐闲居,贪图享受,这是谋食的人,而世上却恭维他们为“有能之士”。花言狡辩,机智逞能,本是虚伪巧诈的人,而世上却恭维他们为“辩智之士”。使剑斗杀、暴戾侥幸的人,而世上却恭维他们为“勇敢之士”。隐藏奸贼、逃避诛戮的人,而世上却恭维他们为“有名之士”。这六种人,是世上所称赞的人。
不避危难而献身,为节义而死,而世上却蔑视他们为“失计之民”。不听谣传,只遵守法令,这是完全守法的人,而世上却蔑视他们为“朴陋之民”。努力耕作以维生,这是有贡献的人,而世上却蔑视他们为“寡能之民”。厚重纯朴,品行端方,而世上却蔑视他们为“愚昧之民”。重视法令,恭顺公事,这是尊敬君主的人,而世上却蔑视他们为“怯慑之民”。打击盗贼,制止奸谋,这是显扬君主的人,而世上却蔑视他们为“谄谗之民”。这六种人是世上所毁谤的人。
奸诈虚伪无益于世的六种人,而世上却如此恭维,耕战劳作有益于世的六种人,而世上却那样诽谤,这就叫做六反。平民在读书做官之前根据个人私利而抬高自己的声誉,君主听到不实的名声而礼请聘问,而在礼之下,必有利在。百姓根据个人的利害而诽谤某人,君主受蒙蔽而蔑视某人,蔑视之下,必然遭受迫害。所以,得到美名受赏的人都是营私舞弊有罪之人,而遭受毁害的人却是公正、善良而应得到奖赏的人士。如果这样还想国家富强,是根本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