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修心三不-不生气不计较不抱怨
4257200000006

第6章 修养好,不做坏情绪的奴隶(2)

大千先生的烦恼源于他被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扰乱了心绪,变得患得患失。老子的《道德经》虽有5000多字,其实通篇的主旨也就四个字——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就是没事不找事,对金钱、名利、地位和美色这些东西“拿得起,也能放得下”。

三国末期,大将王浚巧用火烧铁索之计,灭掉了东吴。三国分裂的局面至此方告结束,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王浚的历史功勋是不可埋没的。岂料,王浚克敌制胜之日,竟是受谗遭诬之时。安东将军王浑以不服从指挥为由,要求将他交司法部门论罪,又诬王浚攻入建康之后,大量抢劫吴宫的珍宝。这不能不令功勋卓著的王浚感到畏惧,因为当年消灭蜀国的大功臣邓艾,就是在获胜之日被谗言构陷而死。他害怕重蹈邓艾的覆辙,便一再上书,陈述战场的实际状况,辩白自己的无辜。每次晋见皇帝,他都一再陈述自己伐吴之战中的种种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愤。

这时候,王浚的一个亲戚范通提醒他说:“足下的功劳可谓大了,可惜足下居功自傲,未能做到尽善尽美。”王浚问:“这话什么意思?”范通说:“当足下凯旋之日,应当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吴之事。如果有人问起来,你就这样说:‘是皇上的圣明,诸位将帅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可言?’这样,还会有谁议论你呢?”

后来,王浚就按范通说的那样做,谗言果然不止自息。王浚不仅没有获罪,而且还得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奖赏。

不思八九,常想一二

民国元老于右任老先生,一生饱经沧桑,却能淡泊宁静,荣辱自安。他的高寿养生之道,就是悬挂在客厅中的一副对联:“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如意”。

人生数十年如一日,苦是一日,乐也是一日。一个乐观的人,可以把不如意的事看成是上天最美的恩赐。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要如意,何不“不思八九,常想一二”,多接受正面积极的信息呢?

生活中,很多事应当向好的方面看,好的情绪就会有好的导向,促成事情往好的结果发展。

古籍里记载过一个书生考科举的故事。这一年,有个书生已经是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临考试的前一天晚上,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他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梦到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他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却是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都有些深意,第二天一早,书生马上去找会算命之人解梦。算命的人一听,连拍大腿说:“请恕我直言,客官您这次考试不去也罢。”书生忙问为什么,算命的人说:“您梦到在高墙上种菜,这不是白忙活吗?戴着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心爱的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却背靠着背,不是没戏吗?”

书生听后,心灰意冷,很沮丧地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回家再苦读3年,希望自己下次会有好运气。正当他打点行装的时候,客店老板走过来问他:“您是来赶考的士子吧,不是明天才考试吗?怎么今天就要回乡了?”

书生便将昨晚做的梦以及今天算命之人的解梦告诉了老板。老板听后,沉吟一阵,对书生说:“您这样想就错了,我倒觉得您这一次务必要留下来。”书生又问为什么,老板说:“我也学过解梦,让我给你解解看。墙上种菜不是高中(种)吗?戴着斗笠打雨伞不是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衣服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书生听后,精神振奋,信心大增地参加了考试,果然进士及第。成败不是一开始就注定的,全在你以什么态度去看这件事。

一次,美国总统罗斯福家中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失盗本来就是不幸的事了,如果因此生气、伤心或者埋怨,只能让烦恼雪上加霜。然而,罗斯福将这件事当作一件好事,并找出三条感恩的理由,这无疑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别给自己心里添堵

天空,太蓝;大海,太咸;人生,太难;工作,太烦。人生是很难,工作也的确有很多烦心之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找点乐趣,苦中作乐。换个角度说,很多的烦心事都是自己找的,一个人不让自己烦恼,别人很难让他烦恼,让他生气。

人的一生,活着的时间也就那么几万天,快乐过也是一天,郁闷过也是一天。因此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干工作、过日子,都要时时保持一颗平常心,好运来了淡然一笑,麻烦来了平静面对,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人这一辈子,不就是要过得快乐、不生气吗?

凡事不能不认真,又不能太认真。什么时候认真,什么时候不能太认真呢?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人做事、做学问、干工作要认真,面对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要认真。而对于那些无关大局的琐事,就不必太认真和自找麻烦,只有这样你才能排除心中的一切烦恼与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范·拉塞尔在美国好莱坞经营一家影业公司。拉塞尔手下有一名技术专家名叫皮特·里弗斯,此人的脾气非常暴躁,无论是谁只要一不小心说错了话,便会被他训斥一番,连老板拉塞尔也不例外。好在拉塞尔为人宽宏大量不和他计较,况且里弗斯只是为人很固执,但是很敬业,专业能力是值得肯定的。

有一天,为了一件工作上的事,里弗斯同技术小组的一名助手吵了起来,最后他甚至拍着桌子骂起来,拉塞尔前去劝阻也没有用。正在局面闹得无法收场之际,里弗斯的小女儿突然跟着母亲来到了工作室,女儿见到父亲暴怒的可怕模样,吓得当场大哭起来。里弗斯见状,急忙跑过去哄女儿开心,刚才的怒火转眼间烟消云散了。

拉塞尔看到这一情景,突然心头一亮:原来里弗斯的“死穴”是他的宝贝女儿啊,对谁都不服的罗弗斯只有面对女儿时才千依百顺。于是,拉塞尔打算从里弗斯的女儿身上做文章,设法使罗弗斯尽量改变脾气,和同事们搞好关系,为公司作出更大贡献。拉塞尔在离公司不远的地方给里弗斯租了一套房子,目的是让他和妻子、女儿能够生活在一起。罗弗斯对于公司的好意,心里感到十分过意不去,始终不肯接受。

拉塞尔笑着说:“搬不搬家,恐怕由不得你了,先去看看房子吧。”

“你这是什么意思?”里弗斯嘟囔起来,“难不成你还要强迫我住进去吗?”

“不是我强迫你,是你的女儿罗丝,她已经替你做主了。”

里弗斯走进屋子,看到女儿已经把东西搬进来了,正冲他微笑,这样一来里弗斯就无话可说了。拉塞尔趁机语重心长地对里弗斯说:“皮特,作为你的朋友,我可要劝劝你了,为了罗丝你的脾气应该改改了。我知道你每次发完脾气后自己都很愧疚,如果每次与别人发火之前,你都把对方想象成你的女儿,那样气不就自然消了吗?”

里弗斯沉思了半天,对拉塞尔说:“你说得对,我真的应该改改脾气了!”

于是,里弗斯听从了拉塞尔的安排,搬进了新居,他非常感激拉塞尔的关照。他按照拉塞尔的建议去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很少在公司里发脾气了,他专心带领自己的科研小组,为公司陆续开发出了一批新产品,创造了巨大的效益。

如果不是遇到拉塞尔这样的好老板用心点拨,里弗斯恐怕依然会我行我素,其结果注定是成为公司里“最不受欢迎的面孔”。人活着不能自己给自己添堵,即使不为了自己,哪怕是为自己的家人,也应该像里弗斯一样调整情绪,不必事事吹毛求疵,不必事事大动肝火。

控制不必要的欲望

金钱、地位、房子、车子……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欲望给现代人带来了太多的压力、太多的痛苦。人生若看不破“名利”两字,就会束缚了人的本性,让自己的身心疲惫不堪。如何破解这样的困境,就是要以不生气的姿态为人处世:不必为得到的沾沾自喜,也不必为失意而烦恼丛生,学会淡泊、知足常乐,用一颗不生气、不计较的平常心去生活,活得踏踏实实、快快乐乐。

从前有条蟒蛇精违犯天条,玉皇大帝命雷公轰击它。蟒蛇精无处藏身,现出原形,化作一条小蛇蜷缩于尘土中。刚好遇到寿州一个穷秀才梅生,他在郊游途中发现了它,救了它一命。

有一天,梅生在大街上闲逛,见众人围观皇榜。原来是皇太后身染重病,御医医治无效,因此榜告天下,有能治好皇太后病症者,可进京做官。梅生暗自叹息,可惜我没有灵丹妙药,不然就一步登天了。刚回到家中,突然狂风大作,一条巨蟒出现在眼前,并对梅生口吐人言:“梅相公别怕,你从前救过我的命,今天我要报答你。当今皇太后病重,你从我腹中割下一块心肝,用它就能治好皇太后的病。”

随后,梅生进京果然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帝大悦,封梅生为宰相,并放假三月让他回乡祭祖。一路上耀武扬威之余,梅生想,荣华富贵皆过眼烟云,何不再向蟒蛇割一块心肝,以备日后自用,永保长生,于是梅生再次找到大蟒。大蟒此时已识破梅生乃贪心不足之辈,但念其曾救过自己的命,只得忍痛让其再割一刀。谁知梅生贪婪过头,竟然想要割下大蟒全部心肝。大蟒疼痛难忍,就一口吞下了梅生这个宰相。

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相”的由来。由于相传有误,到了今天,“人心不足蛇吞相”变成了人人皆知的“人心不足蛇吞象”。不过,这样能更直观地表达这句话的意思:人的贪欲过大,就好比蛇想把一头大象吞掉。

一个人有欲望,本来是一件好事,因为欲望可以是理想、愿望、目标,成为人奋斗的动力、成功的源泉。但“世上莫如人欲险”,欲望也可能是负担、累赘、陷阱。当一个人的贪婪过度、欲壑难填,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争的时候,欲望带给他的就不是满足和成就而是灾难了。

三国时期,钟会、邓艾以两路大军攻灭西蜀,而钟会心生反意,想要据险自守,像刘备一样称帝,进而兵临长安灭魏,再起兵灭吴,将天下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钟会担心邓艾与自己为敌。怎么办呢?钟会想到告伪状的方法,几次密报司马昭,说邓艾心存反意。司马昭毕竟是谋略场的老手,他虽然担心邓艾逆反,对钟会却也有疑惧之意。接到钟会的密报,他对钟会的真正用意就了如指掌了。于是,他写信告诉钟会说:“邓艾有可能据兵自守,所以我派贾充领兵一万入斜谷,前去援助你。我自己领兵十万在长安,随时准备接应。”司马昭另派新兵之意当然不是为了邓艾,而是为了钟会。钟会也不是呆子,他看了司马昭的信就知道司马昭已经对自己起了疑心,便仓促行事,拥兵而反,最后被杀了。

钟会本想告假状陷害邓艾,使自己阴谋得逞,不想被司马昭察觉而自取灭亡。一个人的欲望好比是烈火,理智好比是凉水,凉水可以控制烈火,理智可控制欲望。当火势达到一定程度时,物就会枯焦,当一个人的欲望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粉身碎骨,所以必须用理智来控制自己过多的欲望,使自己健康地行走在人生的大道上。

鲁国的宰相公仪休非常喜欢鱼,他的宰相府一进门有一个400平方米的鱼池,里面养了不少鱼。每当闲暇无事,公仪休就会站在池边静观鱼戏,看到高兴处,自顾拍手抚掌,脚下踏出节拍,嘴中低声哼唱,好不悠闲自在。虽然公仪休爱鱼成癖,但好多人给他送鱼,却都被公仪休婉言拒绝了。送鱼者拎者着鱼来又拎着鱼走,以至于有人怀疑他是不是真的喜欢鱼。

有一次,一个下人忍不住问宰相:“大人素来爱鱼,可为何别人送鱼,大人却一概不收呢?”公仪休笑着说:“正因为喜欢鱼,所以更不能接受别人的馈赠,我现在身居宰相之位,有人送鱼,一旦我轻易地接受了,便很可能令别人不服,在背后骂我受贿。而拿了人家的东西又要受人牵制,万一因此触犯刑律,必将难逃丢官的厄运,甚至会有性命之忧。再者,我喜欢鱼现在还有钱去买,若果真因此失去官位,纵是爱鱼如命怕也不会有人送鱼了,也更不会有钱去买。那样,岂不更可悲。现在,虽然我拒绝了,却没有免官丢命之虞,又可以自由地买我喜欢的鱼。这样不是更好吗?”一席话让众人顿时心生敬意。

公仪休的可贵之处不是因为他没有欲望,而是因为他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馈赠。人有七情六欲,谁能没有欲望?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欲望一半是天使;另一半却是恶魔,做人的学问其实就是如何驾驭欲望这匹烈马。“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如果人驾驭不了自己的欲望,就会一步步走向灾难。

不生气是不可能的,但是管理怒气是可以训练的!真正强大的人,都是能掌控自己情绪的人!弱者,只会是不良情绪的牺牲品。情绪既是天使又是魔鬼,它既有可能帮你获得伟大成功和人生幸福,也可能使你一事无成、庸庸碌碌。胜败的关键在于你能否控制它!控制情绪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项艺术,它可以通过学习而掌握。当你能够控制情绪,你就掌握了成功的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