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千色千寻
4274900000049

第49章

是不是,有一种思念,有一种爱,注定了永远也无法冲破胸膛,响彻在天地间?

潼关,唐军帅营。

帅帐中,荣王李琬站在作战图前呆愣的望着眼前被标注的混乱一片的局势:红色箭头的唐军节节败退,安禄山的面具獠牙却无处不在的闪烁着他的凶光。潼关,是他们最后坚守的堡垒,失去了这最后的防线,后果将会如何?

荣王感觉一阵阴风吹过,心,冰凉冰凉的。

“大帅。”带进这股阴风的是边令城,他唇边泛着心满意足的微笑,恭敬说道:“陛下的御令刚刚送到。”

“哦。”荣王仿佛没有听到一般,淡淡地回答道。

“大帅,陛下的御令!”边令城不悦,复又大声喊了一遍。

荣王转过身,从乌黑头盔下冷冷的望着他,狠狠地说道:“哦!”

边令城一愣,垂下头去,又恢复了谦卑的声音:“还是由奴才来执行吧。”说完,命令门口的侍卫:“把封常清将军请来,大帅有急事与他商议。”

“是!”侍卫领命而去,厚重的战靴在雪地里发出了沉重的磨擦声,渐行渐远。

帐内放置了一个火盆子,四下寂静,只能听得到炭火偶尔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声音。不知过了多久,终于又传来了行走的脚步声,这一次,是两个人。

荣王右手紧握着剑炳,努力克制着自己想要一剑刺穿那狗奴才胸膛的冲动。

“大帅。”帐外,响起了封常清清冷的声音。

“封将军请进。”

封常清走进来,穿着他威严乌黑的大将军盔甲走了进来。荣王看了他一眼,迅速的扭转头去,不愿再看。

封常清摇摇头,把手中紧攥的一封信递到了边令城的眼前:“请公公将这表章呈给皇上,罪臣自知万死难抵其咎。但求常清一番肺腑之言能够令皇上看清当前局势,早日如副元帅所奏将驻守在西域的军队调回,除去叛军狗贼啊!”背对着他的荣王身子一颤,挺直的脊梁不知不觉地弯了几分。

封常清一脸悲凉,平静听完边令城宣旨,而后伸出经历过无数次战斗的双手,缓缓摘下了头盔。他弯下双膝,望着燃烧的火炉,等待着死亡的降临。“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待悲恋之至。”话音刚落,刽子手手起刀落,手法老到,痛快分明。封常清滚到荣王脚边的头颅几乎没有渗出血来,一抹心安理得的微笑永远凝固在他的唇边。荣王紧攥剑柄的手青筋直冒,仿佛到了崩溃的边缘。

边令城紧接着问道:“副元帅去哪里了?”

身边的侍卫甚至都不敢抬头看他,小声说道:“副元帅正在巡营。”

“哦?去告诉他,请他来帅帐。”

侍卫的脸变得刷白,转过身,踉踉跄跄地走了。

“慢着,”边令城叫住他,吩咐道:“不要提封将军的事。”

“是,是。”这一次,侍卫惊的夺门而出。

荣王终于忍无可忍,‘噌’一声拔出了佩剑,直指边令城:“为什么?为什么还有副元帅?”

“陛下的御令写的很清楚,大元帅不妨看看。”说完,毫不畏惧他锋利的宝剑,双手恭敬的捧着那绣着金龙的黑缎锦囊走上前去:“大元帅,您要抗旨?”

“我……”荣王好容易挺直的脊梁又弯了下去,佩剑‘咣当’一声跌落在地。

“来人。”边令城喊道:“把封将军尸体带出去好生埋葬。”

“是!”

冰冷的尸体被素缟的白色棉布紧紧包裹起来,两个侍卫一前一后,把这个曾为大唐立过赫赫战功的大将军抬了出去。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为他写过许多首诗,不知道听闻这个消息,又会怎样的望天兴叹!

“大帅,这么晚了,还有事找仙芝吗?”帐外,传来了高仙芝爽朗的声音。

荣王早已跌坐在帅座上,无力应答了。

“副元帅,快进来吧。”边令城瞧了荣王一眼,高声说道。

“监军也在啊。”只见帐帘一晃,高仙芝大步迈进帅帐。他的头盔上落满了雪花,战靴上沾满了冰渣。帐内温度高,雪很快就融化了,一滴一滴的顺着他的金色盔甲落下。

“元帅……”他刚想询问什么事情,眼神却胶着在桌案封常清的头颅上,再也说不出一句。

可惜,他没有替别人难过的时间了。边令城走上前,在他的耳边轻轻说道:“大夫亦有恩命。”

高仙芝转过头,惊恐的望着微笑的边令城,好半天才反应过来,俯身跪了下去。边令城打开圣旨,不紧不慢的念着。

是吗?还有我?还有我?高仙芝摇摇晃晃的站起魁梧的身子,望着唇边带笑的边令城,苦笑道:“封二,封二,当初你非要跟着我,后来你当节度判官也是由我推荐的,而如今,不想我们两个又是一起死的,岂非命哉?”说完猛地摘下头盔,沉声道:“仙芝为大唐征战一生,为陛下尽忠一生,如此下场,也算,也算……”他忽然哽咽起来,终是狠下决心:“动手吧!”

荣王一直紧闭的双眼突然张开,目光中,分明充满了挫折、无奈、癫狂、自责。

“荣王殿下,这一切与你无关。仙芝知道,您已经写了无数的表章送到长安。奈何……罢了,自古,军人战败都是以死谢罪,只是,不能死在战场上,终是仙芝最大的遗憾啊!”

“副元帅,时辰到了。”边令城望着高仙芝的脖颈,眼神中闪过一丝狂热的期盼。

刽子手扬起夺命刀的一瞬,他用太监独有的尖亮嗓音在高仙芝耳畔说道:“咸安公主一直记得元帅的誓言!”

高仙芝眸子突然闪烁着精亮的光,脸上浮起幸福的回想。“小……”可惜,那个安字还没有来得及喊出来,永远也没有机会喊出来了!

是不是,有一种思念,有一种爱,注定了永远也无法冲破胸膛,响彻在天地间?

高仙芝与封常清的尸身草草的葬在了潼关,葬在了这个他们决意要死守的地方。唐玄宗斩杀了两员大将,却仍是没能阻止叛军攻伐的脚步。这个长安最后的屏障,在寒冷的二月见证了两位悲情将军的死亡,见证了唐朝的落寞。

西市,拜占庭。

高大飞坐在门可罗雀的台阶上,无聊的望着泥泞一片的街道。

“喝点元宵吧。”大飞媳妇捧着一碗热腾腾的元宵走出来,她的步子有些笨拙。是啊,现在已经是三月初了,肚子中的小宝宝已经有五个月大了,裹在厚重的棉服里显得格外‘壮观’。

“你怎么自己端出来了,站那儿别动,我来我来。”高大飞急忙站起身子,迎了过去。

远远的,那辆破旧的马车‘吱扭吱扭’喘息着,又缓缓走了过来。

高大飞一边吃着汤圆,一边望着那熟悉的马车:奇怪,最近怎么总是看到这辆马车从拜占庭门口经过?而且,一次比一次破。先是窗户没有了,后来连车厢顶都不见了,今天看起来,门板也马上要脱落了。

“看那个唐人,呵呵,傻乎乎的。”车厢里的扎木合笑道。

“那个人算起来还是千寻小姐的朋友呢。”

“是吗?咱们回纥未来的王后还有这样的朋友呢?”

茶壶盖白了他一眼,正色道:“王上的意思是请大人现在就动身回王城。现在朝中反对出兵的老臣们很固执,王上需要您在朝堂上的支持。”他迟疑了一下,接着说道:“另外,一些在唐朝世居的回纥人最好能回国。一旦唐朝知道回纥军队踏上了他们的土地,一定会对我国的子民不利的。”

“嗯,我会安排。不过,救千寻小姐出来的事?”

“后面的事情我来接手。听王上说,千寻小姐身边的管事太监是太后的心腹,这件事应该更好办了。另外,安庆绪写信说在安庆宗被捕前原本已经安排好逃跑事宜,但是为了找千寻小姐耽搁了时间。所以如果能够救他出来,就用他安排好的人脉,应该可以顺利出逃。”

“其实现在一切都已经安排好了,只等待一个时机,一个令皇宫大乱的时机。”

高大飞远远望着离去的破旧马车,仰头喝干了最后一口汤。忽然听到重物坠地的声音,抬眼望去,果然,那辆马车的门板跌落在了泥泞的街道上。

“这可真是我见过的最破的马车。”说完,转过身进了空无一人的店铺。

大明宫,勤政殿。

鸦雀无声的宫殿上,黑压压的站着一众文臣武将。玄宗表情肃杀,环视着平日里个个能言善道的臣子。难道,此时,竟没有一个能提出有效政令的人吗?

千寻握着御笔,冷眼望着表情一致的大臣们,闲得发慌。

“说话啊!怎么没有一个人说话?怎么?胆子都被吓破了?你们是害怕朕,还是害怕安禄山那个狗贼?”

“陛下!陛下息怒!”杨国忠大步走了出来,不缓不急得说:“陛下,您可还记得一个人?”

“谁?”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杨国忠刚刚念完,郭子仪就站了出来,抱拳道:“陛下!哥舒翰年岁已高,恐怕难以当此重任!请陛下三思。”

“陛下,大将军威名震天下!由他担任元帅,我军士气定会一振,安禄山那狗贼原本最是忌惮哥舒翰。依臣看,大将军不老,威名仍在,足以灭掉敌军的威风!”

“陛下!哥舒翰爱饮酒,在安西整日里声色犬马,前一段时间在浴室中风晕倒,实难堪此大任啊!”

“哦?哥舒翰中风了?朕怎么不知道?”唐玄宗望着杨国忠,不满问道。

“陛下前些日子身体一直不太好,臣看大将军的病情也不是很严重,就没有报。”杨国忠斜睨一眼郭子仪,质问道:“郭将军如此不愿哥舒翰担任元帅,是不是自己想做元帅啊?”

“杨国忠!你以为人人都像你一般只想着把功劳榄在自己身上吗?我郭子仪行事说话上对得起陛下,下对得起将士。绝无半点私心!陛下,请您作出决断吧!调回西域驻军,回援潼关!潼关是长安的最后一道屏障,决不能失守啊!”郭子仪说得慷慨激昂,他身后的武将们纷纷点头。

“郭子仪!你什么意思?你说潼关重要,所以我军就应该守着潼关不出兵吗?照你这么说,皇上斩杀封常清和高仙芝是误杀了?”

杨国忠此言一出,玄宗皇帝的脸顿时黑了许多,满脸不悦。的确,说到底,玄宗阵前斩杀两员大将都是因为他们守在潼关不肯出兵。这种守的态势极大的挫伤了皇帝自诩英明神武的骄傲,绝无法容忍!如果郭子仪的话代表了所有的武将之意,那么对唐玄宗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难道,他唐玄宗亲手开创的开元盛世就只能用一个‘守’字来护佑了吗?难道,真的要放弃在西域的控制权,举全国之力对付一个胡贼?

郭子仪一愣,忙跪了下去,说道:“陛下!末将绝无此意!陛下明鉴啊!”说完,满身的冷汗就从各处的毛孔钻了出来,在这三月初的和煦中冰冷异常。

玄宗扫了他一眼,没有理会,转而对杨国忠说道:“传朕的旨意,命哥舒翰即刻进京!任命太子李亨为讨逆大元帅,哥舒翰为副元帅。全力进攻洛阳,不得有误!”是的,进攻,进攻!他唐玄宗从来都没有窝囊的守过,对他来说,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遵旨!”杨国忠满脸的得意,扫了跪在地上的郭子仪一眼。

自古,将相不合都是一个朝廷的致命伤。武将从来不善察言观色,说起话来直来直去。郭子仪今天也犯下了同样的错误。因此,哥舒翰就连安享晚年的机会也没有了。他倒是听话,主动进攻洛阳。可后果是潼关失守,玄宗仓皇出逃。

一个帝王的面子一定要到了悲惨的境地,才能放下来吗?

佑仪宫。

王维正在教千寻一首新诗《扶风豪士歌》: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扶风豪士天下奇,义气相倾山可移。做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问君笑,饮君酒,为君吟。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千寻望着王维清瘦的字体,一字一句的念着这首诗。

“摩诘大叔,这首诗不像是你的风格啊!字里行间豪迈大气,荡气回肠。千寻敢说,这一定不是你写的。”

王维激赏的望着千寻,说道:“好个千寻丫头!学字学得快,就连学文也很快啊!不错,这首歌不是我写的,是我的一个好友写的。”他竖起那首抄在宣纸上的诗,摇头笑道:“太白兄的诗风骨别致,就连初学写字的人都能分辨的出啊!”

“太白兄?就是上次你和杜老头在郭敦酒馆提到的那个太白兄?”

“是啊!丫头,你要是见到他了一定会很投缘,太白兄也一定会欣赏你的!”

“是吗?”千寻低垂着眼帘,喃喃自语道:“我什么时候才能出去呢?”

“你说什么?”王维没有听清楚,问道。

“哦,没什么,没什么。对了,大叔,前些日子陛下说要您出世做官,你为什么不愿意?”

“呵呵,王维已是半个佛门中人,对这些朝堂上的事情再也提不起心思了。想当初,与太白兄,杜陵野老三个人聚在一起,常常谈起国家大事。那时也是热情澎湃啊!可是现在,摩诘老了,倦了,累了,再也没有那样的雄心壮志了。眼下,每天念念佛,再看看丫头长进更多了,就是我最开心的事。”说完,提起手中的毛笔在那首诗的下面落了款,递给千寻:“这就是你今天的临帖了,今天的字数多了些,可是这首诗我实在是喜欢。不怕吧?”

“不怕!写字与画画一样,都很美。”

“时间也差不多了,摩诘告辞了。”

“大叔,你等一会儿吧。黛螺出宫买烤白薯了,很快就回来。我们一起吃。”

“不了。你这丫头,天天吃都吃不烦,马上过了白薯的时节了,再吃就没有那么香甜了。”

“是吗?都过去这么久了?”千寻愣住,呆呆望着窗外发出嫩芽的新枝。

过了这么久了吗?自己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里?为什么?她还是想不起来那个人?为什么一去想就心痛得要命?

王维望着满脸忧愁的千寻,爱莫能助的摇了摇头,离开了佑仪宫。

宫门外,玄宗一身明黄,朝这里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