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礼生于理而起于俗”。古代先民为了正常的生存和发展,依据生存条件制定合理的行为规范,就是“礼”。礼的产生又与世故习俗相关,所以又有礼起于俗的说法,“礼从俗”。
礼是社会文明的规范。礼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准则,是各阶层人士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人际交往之中的行为规范。礼,是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人,是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有地位、身份、辈分、性别、年龄等等不同,而对这种不同就要求有相应的不同礼仪。礼貌,以礼相待。在各种人际关系场合的礼貌言行。礼让,以礼相让。礼节,是处理各种人际交往应遵循的规范。握手、鞠躬(jūɡōnɡ)、磕(kē)头、作揖(yī)、敬礼、礼尚往来、请客送礼等等。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4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孔融4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悄悄告诉你
敬礼、握手是怎么演变过来的
据说在中世纪的欧洲,骑士们经常在公主和贵妇们面前比武,在经过公主的坐席时,要唱赞歌,把公主比作太阳,而武士们看到公主时也总要把手举起来作挡太阳的姿势。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后来的“敬礼”。
握手礼是怎么来的呢?中世纪的欧洲,人们经常带有武器,既能显示威武,又能用来自卫。当某人伸出手来就表示自己是善意的,并放弃了武器,对方如果也伸出手相握,就表示他完全信任对方。渐渐的,这种习惯就成了今天的“握手礼”。
碰杯有什么含义
据说在古罗马时,帝王和贵族们经常让奴隶决斗,在决斗之前,双方要喝一杯酒。为了怕人在酒里放毒,喝之前,都各自把酒杯中的酒倒到对方的杯子里一点,然后一饮而尽。后来,这一举动就渐渐演变为一种礼节了。
文明礼貌十五条
文明礼貌十五条,少先队员要记牢。
第一、早晨互道早,平时见面要问好。
第二、校园缓步走,遇着来宾应让道。
第三、课上坐端正,举手发言尊师教。
第四、楼内右侧行,楼道教室不打闹。
第五、集会守秩序,鼓掌致意不笑料。
第六、进入办公室,轻轻敲门喊报告。
第七、主动来让座,尊老爱幼风格高。
第八、互帮又互助,道句谢谢莫忘了。
第九、喊人不能喂,要用称呼才友好。
第十、不要讲歪理,原谅一句微微笑。
第十一、不讲粗痞话,不给别人取绰号。
第十二、临别说再见,客人走远把手招。
第十三、不花零用钱,朴素节俭别忘掉。
第十四、人人讲卫生,果皮纸屑不乱抛。
第十五、仪表要整洁,奇装异服都去掉。
其他国家的礼节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地区之间,有很大的文化差异。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
注视礼:阿拉伯人在倾听师长或朋友谈话时,两眼总要直直地注视着对方,以示敬重。日本人交谈时,往往恭恭敬敬地注视着对方的颈部,以示礼貌。
远视礼:南美洲的一些印第安人,与亲友或贵客谈话时,目光总要望着远方;如果对三位以上的亲朋讲话,则要背向听众,看着远方,以示尊敬。
眯眼礼:在波兰的亚斯沃等地,已婚女子与丈夫的兄长相谈时,女方要始终眯着双眼,以示谦恭。
眨眼礼:安哥拉的基母崩杜人,当贵宾光临时,主人要不断地眨着左眼,以示欢迎。来宾则要眨着右眼,以示答礼。
挤眼礼:澳大利亚人路遇熟人时,除说“哈罗”或“嗨”之外,有时要行挤眼礼,即挤一下左眼,以示礼节性招呼。
电话礼节问候
接电话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也有不同的礼节性问候习惯。
华人:“喂,您找谁?”
美国人:“哈罗!”
德国人:“我是×××××(自报姓名)。”
法国人:“您是哪一位?”
意大利人:“准备好了,请您说吧!”
英国人:“我是(自报电话号码)。”
香港地区人:“我是××××(单位名)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