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一个高高大大的大一男孩预约后来到心理咨询室。落座后第一句话就是:“马老师,我想知道残疾人心理是怎样的,请您告诉我,好吗?”
心理咨询不是一般的知识问答,我知道男孩这个问题的背后有他自己的故事。果然,经过初步沟通,男孩消除了顾虑,伸出自己的手臂,一边给我看上面斑驳的白点,一边开始倾诉自己的故事:
“您看,我这是一种皮肤病,叫做白癜风,好些年了,看了好些医生,花了家里好多钱,也没有治好。看来是治不好了。父母都很艰辛,供我读书已经很不容易,我也不愿再去治疗。这个皮肤病从小学的时候就有了。那时候,由于年龄还小,心里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可是,随着自己一点点长大,这个皮肤病成了我的心病。想到自己的未来,自卑到了极点,心灰意冷,学习还有什么意思,生活还有什么意思?我的希望在哪里?唉,我真的感到眼前一片迷茫,没有了生活勇气。有时候,我真的想自己还不如是一个残疾人。比如双腿残疾,还会得到别人的同情和照顾,我却一切还要自己面对。您说,那些残疾人的心理是怎样的?”
原来,男孩想了解残疾人的心理,是想知道残疾人是怎么战胜自己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就是说,男孩心理活动是这样的:假如以现在的医疗水平自己的皮肤病不能治好,或者自己没有条件去治疗,那么,怎样才能进行心灵自救?
我首先还是建议男孩去治疗。假如男孩的皮肤病真的不能治好,心理咨询师虚伪的搪塞以及善意的谎言,都无助于当事人的心理调整。勇敢地面对事实,也许有点残酷,却是心理调整的基本前提。应该说,男孩的皮肤病虽然算不上肢体残疾,对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妨碍,但是,对恋爱和求职确实会有不利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青春时节的年轻人,正是对自己的容貌特别敏感的时候。于是,皮肤颜色的病变就成了他心灵自卑的煎熬。
听我表示了对他深深地理解。男孩的眼睛湿润了:“现在,我该怎么办……”
“你自己是怎样打算的呢?”心理咨询过程需要启发求询者的领悟。
“有时候,真的感到一点希望没有了,学习不下去,也不想学习了……”
“你是想证明自己的懦弱,是想把自己打倒?”此刻,从亲情入手也许最好激发男孩的自救信念。“听刚才的诉说,你是那样地懂得父母的爱,难道让自己消沉下去,逃避生活,就是回报父母了吗?”
男孩抬起了低垂的头,若有所思地看着我:“我就是不忍心让父母难受……”
“当父母的,只有看到孩子心灵得救,他们心里才会好受。” 我继续激发说。
男孩愣怔了一下说:“我必须自救。但是,怎样才能让自卑的心灵得救呢?”
面对男孩心灵的困扰,我的语调凝重而诚挚:“也许,你现在会觉得自己真的不如一个残疾人,那是因为你没有那样的遭遇。如果真的设身处地去体验,残疾人的心理是不难理解的。比如,一个下肢截瘫的人,一定会羡慕我们能够自由行走是那样的幸福;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一定会羡慕我们能够看到五彩世界是那样地幸福;一个双耳失聪的人,一定会羡慕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是那样的幸福……比起这些不幸的人们,我们所拥有的这一切难道不是幸福吗?不错,你的问题是一种缺憾。可是,谁没有人生的缺憾?人生就是与缺憾相伴的。所以,假如先是不能改变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的心。面对许多事情,只要我们换个视角,常常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就会看到不同的情形。”
男孩似乎看到了生活的阳光:“您是说,我的未来还有希望?”
“正是这样。不仅换个视角会看到希望,更重要的是,由于对生活有了积极的心态,积极把握自己,还会有更多的人生收获。”我继续分析说:“不能否认,任何一个方面的缺憾都会影响人的发展。有时候,同等条件下,容貌就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因素。这是不利的一面。但是,人生就是伴随缺憾收获人生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各种能力有一种强大的补偿作用。比如,盲人往往有超乎寻常的听觉能力,聋哑人有超乎寻常的视觉能力,一些肢体残疾的人更会发展成超乎寻常的才能。而一些遭遇挫折不幸的人们,正是挫折和不幸恰恰成了他们人生的一种助力,弥补了缺憾,成就了人生。不用说保尔,不用说张海迪,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身有残疾的人,不都收获了自己成功的人生吗?当然,我们不必祈求逆境。但是身在逆境,勇往直前,恰恰容易走上坦途,正所谓‘自古英雄多磨难’。回到你的问题上来,如果你调整了心态,振奋精神,积极自救,那么,缺憾也许成了你的一种强大生命动力,从而让你成就了自己。到时候,成功的学业,理想的工作,幸福的婚姻,都会向你走来。你看,生活全在于自己怎样把握了。你说是吗?”
男孩终于抬起了胸膛,握紧了拳头,告辞的时候轻声却有力地说:“请您相信,我会把握好自己的!”后来的消息证实,男孩的学业步步攀高,人生正在走向成功。
“与教师一起思考”我们应该指导青少年,把自卑作为人生的一位特殊朋友。
1870年,维也纳一个商人家里出生了一个男孩。不幸的是这个男孩自小驼背,行动不便。男孩慢慢长大了,看到哥哥健康活泼,他感到自惭形秽,心里每天除了自卑,还是自卑。在漫长的年少时节,唯一长期伴随他的就是自卑感。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正是这种伴随他的自卑感,促使他在成年后经过努力研究,成为了不起的心理学家,最终确立了他的“个体心理学”,而对自卑感的研究成果成了他的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方面。他用自己的生命历程,证实了自卑感对人生的积极作用。他的切身感悟是:自卑,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也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这个人就是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
在阿德勒看来,人有自卑感是完全正常的,正是它的存在才促使人寻求补偿。由于补偿作用,自卑感成了人格发展的动力。与自卑感相关联的是优越感。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优越。追求优越是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种努力,是人的活动背后的一种动力力量。任何人都有追求优越的倾向。自卑感作为动力是从后面推动人,追求优越是从前面引导人。在这种一推一拉的过程中,人格得以日趋完善和发展。如此说来,正是自卑感是完善了我们的人生。
然而,并非任何时候自卑感都给人带来这样的幸运。生活中确实有人在自卑感的漩涡中越陷越深。这是因为他们采取了错误的心理策略,而逐渐形成了强烈的自卑情结。自卑情结的存在意味着一个恶性循环的出现:一个自卑的人想努力摆脱自卑,但他所采用的方式的失误却只能使他的努力失败,从而加重自己的自卑。于是一个循环又出现了,并不断重复下去。结果是,在摆脱自卑中形成了自卑情结,在寻求补偿中形成了过度补偿,在追求优越中形成了优越情结。那些自我期望过高的人,就是误入了这样的心理怪圈中。这样的人往往并非有什么实质性的身心缺陷,而是存在心理误区。他们要求自己必须十全十美,必须时时处处超过别人。可现实中的自我谁也达不到这个标准。于是,难逃自卑。
如果学生陷入了这样的心理怪圈,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如下的心理策略。
第一,指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我。所谓自知之明,是不仅能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能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别人之处,而看不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即使确实遭遇了失败,也要学会正确归因。不能因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能力不足造成的。自我评价,实际上是人对自我的一种暗示。消极的自我暗示导致消极的行为,而积极的暗示则带来积极的行动。所以,任何时候都应该通过正确地自我评价,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导致积极的行动,摆脱自卑。
第二,指导学生正确地表现自我。为了摆脱自卑心理,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把握较大的事情。这些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任何成功都能增强自己的自信,任何大的成功都蕴积于小的成功之中。就是说,要通过在小的成功中表现自己,确立自信心,循序渐进地克服自卑心理。最重要的是,把远大的理想与眼前的目标结合起来,在表现自己时,不要期望过高,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要步步为营,逐步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地用自信心取代自卑感。
第三,指导学生正确地补偿自我。自卑感引发的补偿作用可能是积极的,比如,一个相貌或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会越发地努力学习。但也有消极的补偿形式,比如有的学生会用打架斗殴来弥补学习上的弱势。可取得积极补偿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勤补拙。古希腊名人狄摩西尼原有口吃毛病。为此,他口含一石子对着大海练习演讲,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而成为一位伟大的演说家。正所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二是扬长避短。比如失明者通过发展听觉或触觉来进行弥补,或者一个体弱的人转向思想领域,都属于后这种补偿方式。人的心理也同样具有补偿能力。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古今中外,不少成功者的优秀品质和辉煌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积极补偿的结果。可见,面对缺陷和不足,只要采取积极的补偿方式,就会真正摆脱自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