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42794400000048

第48章 女孩见“鬼”的背后

这天晚上该我值班。10点多钟,熄灯铃声已经响过了,校园一片寂静。

突然,心理咨询室的门又被敲响。我心中一怔:谁?这么晚了,一定情况不妙!正猜想中,一个高中男孩和两个女孩已经站在我的面前。男孩十分焦急十分害怕地告诉我:晚自习下课后我讲了一个鬼故事,没想到吓坏了旁边的一个女生,她又哭又闹,浑身打颤,她说她怕,说她看到了鬼……两个女孩更是焦急害怕:马老师,她这是怎么了?您快去看看吧!她吓得在宿舍还一个劲儿哆嗦……

我随他们快步而去,脑子的转速比脚步还快——快速地做着可能的推测。

来到宿舍,只见一位女教师紧紧地把那个女孩搂在怀里,说她比刚才好多了。经过初步交谈,知道她叫小丽,并证实了我的推测之一。于是,我让她从老师的怀中慢慢坐直了身子,并让同学们各自去做自己的事。宿舍里恢复了常态的生活氛围。她也开始准备睡前的洗漱。片刻之后,她说:“老师,您去休息吧,我好多了,没事了。”我见她较为平静了,说道:“我知道你现在不怕了,马老师就先走了,好吗?”从女孩点头的神态中我感到没问题了,又对她的同学和老师们做了一下交代,特意嘱咐谁也不要再围着她,劝慰她,更别把她搂在怀里,她不会有事的。明天可以再和我联系。

“与教师一起思考”回来的路上,我脑子里没有停止思索。小丽的表现是在潜意识里运用一种叫做“退行作用”的心理防卫机制。所谓退行作用,是指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借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获得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人在长大以后,应付事情的方式会变得比较成熟。比方说,小孩一遇到不如意之事,就痛哭流涕,而成人则会强抑悲痛,甚至强颜欢笑,就是说,成人既要考虑到什么是社会可接受的行为方式,也要考虑怎样的反应才有效且合适。可是,有时人们在遇到挫折后,会放弃已经达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方式,而恢复使用原先比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或满足自己的欲望。比如,成人也会失声叫“妈呀!”,也会哭得“像个孩子”。这就是退行作用或退行现象。人难免有想重回到未成熟时代的表现,以重温旧梦获得满足的时候。但是,人又总要找一个似乎“合情合理”的机会。吓人的鬼故事,便是小丽表现退行行为的一个“最合适的”机会了。

那么,小丽究竟为什么出现退行行为呢?我继续思索着。

第二天早上,小丽班上的团支书来找我:“马老师,小丽今天平静多了,她昨天是怎么回事?”听我的解释之后,她说:“那可不可以请您为小丽做一下心理咨询。”

“当然可以,只是心理咨询最好自己主动来访,你们可以提示一下。”我解释说。

学生同伴的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健康资源。几天之后,一个女孩推开了心理咨询室的门:“马老师,我来找您,我是那天晚上的小丽。”

“噢,是你。”小丽比那天晚上精神多了,我几乎认不出了。

我分析了那天晚上的退行行为之后说,“马老师知道你心中一定另有故事。可以讲给马老师听听?”

“我总希望做一个完美伟大的人。”她说,“可是我很笨,我什么都不行,我一点也不出色,我总是怕。我怕考试考不好,怕老师说成绩,怕家里问分数,怕落在后面,怕同学们都比我强,怕自己毕不了业,怕自己的脑子坏了,到后来还怕人类要打仗,怕地球要毁灭,怕世界没有了太阳……”

“与教师一起思考”我笑了,不是嘲笑,而是为找到了她退行行为的根源。经了解,她在班里至少居中游,考个本科是一点问题也没有。可是,由于她过分追求完美自律过严的性格和过高的自我期望心理,使她无视自己很不错这一基本事实,彻底丧失了自信,丢失了自我。这是很痛苦的事,没有比这更让人害怕恐慌的了。于是,她的心如履薄冰,每一天过的都战战兢兢。至于后面的“怕”就是由此诱发的强迫意念了。而这种心灵的重负又不好向谁诉说,不断的积聚在心,越积越重。于是,在潜意识里总要寻求宣泄时机,以维持心理平衡。于是,就有了听了鬼故事后的退行行为,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使她心理得到了暂时的平衡。

找到了病根,就可以对症下药了。在后来的两次咨询会话中,我们谈了好多好多,小丽终于破除了盲目的完美主义,走出了自我期望过高的心理误区,找到了一颗平常心。最后一次告辞的时候,由她脸上轻松的笑容,看到了她心中有了阳光。

平常心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心灵养分。但平常心不是让人无所作为,而是让人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努力发挥潜能,创造成功。因此,人还需要自信心这份心灵养分。于是,为了给小丽以更好的心理支持,我请来小丽的班主任和团支书。沟通了小丽近况后,我了解到小丽能写能画。于是经过协商,班主任和团支书决定回去研究一下,把小丽吸收到团支部的宣传组,负责班级小报和板报的誊写和插图工作。

大约是期末的时候,学校举办了班级小报的展评。团委邀请我们心理健康中心参与评选。正当我为同学们创办的色彩纷呈的小报赞叹不已的时候,一张小报报头上副主编的名字“晓丽”两个字吸引了我。从团委老师的口中证实,这个“晓丽”,就是我曾经接待过的那个小丽。啊,果然是她!我记起了小丽最后一次咨询会话告辞时后留下的笑容。我想,小丽现在的笑容一定更加灿烂了。因为她不仅有了一颗平常心,更有了一颗自信心。

“与教师一起思考”一个学生的自信,不是因为完美,不是因为出色,不是因为名列前茅,更不是因为永远第一。过高的自我期望,过度的自我加压,只能销蚀自信心,让自己的心多一些受伤甚至破碎得难以收拾。如此战战兢兢中怎不生出许多心病来?

然而,这难道只怪学生自身吗?或者,只能怪家庭吗?只能怪学校吗?只能怪社会吗?我们自身呢,我们教师自身呢?我们在日复一日的“教育”中给学生施了多少压?我们有多少次高举“爱”的伟大旗帜,怀着“为学生发展”的美好动机,为着“压力变动力”的良好愿望,不断地“帮助”学生追求一步又一步完美,攀升一个又一个新高,背负一重又一重压力?

难道压力一定能变动力吗?心灵之树一定要在巨石重压之下才能茁壮成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