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下
42796600000016

第16章 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文化博物馆

香港文化博物馆位于香港新界沙田文林路一号,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的一所综合性博物馆,内容涵盖历史、艺术和文化。

楼高五层的香港文化博物馆是根据传统的中式庭园及飞檐挂角设计而成,采用中国传统四合院布局,并糅合现代建筑技巧,别具特色。建筑物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平衡,博物馆盖以中国式瓦顶。

占地285万平方米的香港文化博物馆设有6个常设展厅,另有6个专题展览厅,定时推出不同的专题展览,以配合博物馆的目标:“透过保存和展示香港独特的文化,从而提高市民对本地文化的兴趣”。6个常设展厅包括:“新界文物馆”、“粤剧文物馆”、“儿童探知馆”、“徐展堂中国艺术馆”、“赵少昂艺术馆”和“视听导赏厅”。纵横的长廊将12个展览馆连接起来,各个永久及短期的展览题材涵盖历史、艺术及文化,艺术爱好者亦可以到徐展堂中国艺术馆、赵少昂艺术馆、香港当代艺术及设计馆以及香港社区艺术馆参观。

新界文物馆是一个介绍新界历史的展馆,参观者可穿梭于八条时光隧道:自然环境、史前生活、贸易与海防、渔家掠影、乡村情貌、英国管治、旧貌展新颜及新里程,认识新界地区六千年的发展史。

粤剧文物馆让参观者亲身体验置身戏棚和后台的感觉。展柜内陈列着别具特色的粤剧服饰、化妆用具及文献,馆内的档案更让参观者重温昔日的表演,欣赏广东省独有的戏曲艺术。

儿童探知馆内,小朋友可透过游戏及互动展品认识香港的大自然和历史。馆内并附设有“香江童玩”的展览,除展示香港在不同年代出现的儿童玩具外,展厅新增设试玩区,让参观者试玩不同的玩具。

徐展堂中国艺术馆展示了徐展堂博士捐赠的珍贵中国文物及艺术品,主要包括有中国古代青铜器及历朝陶瓷器和陶塑,并设专题展览,展示西藏佛教造像和绘画作品,内容精彩,难得一见。

赵少昂艺术馆以岭南派国画大师赵少昂教授命名,主要展出赵教授的代表作、手稿和写生作品等。

馆内剧院设备先进,场地设座位400个,适合举行粤剧示范、音乐演奏等表演节目,更可供演讲、研讨会、颁奖典礼及多媒体影像放送之用,功能多样化。

馆内设有演讲室及教育活动室,备有先进影音器材,是举办讲座、示范、工作坊及训练课程等教育活动的理想场地。礼品店售卖各式纪念品及刊物,餐厅供应茗饮及传统小吃。

香港回归纪念塔

香港回归纪念塔位于大埔海滨公园内,是为纪念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而兴建的大型建筑地标之一,是香港唯一的回归纪念塔。整个塔是螺旋形,在塔顶可饱览香港美丽的风景。

整个海滨公园占地22公顷,其中包括于1994年落成、长1200米的海滨步行径、公园、休憩处、缓跑径、单车径及一个600座位的露天剧场。

香港回归纪念塔是一座高324米的了望塔,每日早上9∶00至下午6∶00开放。旅客可登上塔顶,俯瞰整个大埔海滨公园以及毗邻吐露港旁的大埔工业。

塔下有碑记录了兴建这个纪念塔的意义:新界乡民在香港被割让给英国初年保卫乡土、壮烈牺牲;香港沦陷,乡人对日抗战;以至香港重光,新界发展,乡民积极参与,为社会繁荣做出重大的贡献。碑文又指出英国接管新界之时,从大埔纪念塔的位置登陆,所以在香港回归中国之际,在该地点建塔以示纪念。

香港太空馆

香港太空馆位于九龙尖沙咀梳士巴利道,是香港文化中心属下的展览馆,是世界上设备最先进的太空科学馆之一,于1980年10月建成开放。

香港太空馆天文展览厅及太空科学展览厅展出的55组双向式展品可让观众触摸和亲自操作,既富娱乐性,亦具教育意义。1993年内,这两个展览厅的参观人数达252816人次。馆内除设有关于天文和太空科学的长期展览外,亦举办了短期展览“夏威夷”。

太空馆天象厅推出的主要节目包括4部全天域电影《勇闯南极洲》、《夏威夷》、《四季组曲》和《热带雨林》,以及3项天象节目《科幻成真》、《航行者之旅》和《天眼》。此外又为学生举办2项教育节目《飞越太阳系》和《亲亲星星》,各项节目共吸引观众50万人次。此外,太空馆出版了1994年天文月历及导览指南《香港太空馆》,其他活动包括兴办5个讲座、4个天文课程和放映24场关于文学、太空科学和有关题材的电影。

香港太空馆是香港以推广天文及太空科学知识为主的天文博物馆。太空馆设计独特的蛋形外壳早已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一个地标。

太空馆分东、西两翼。蛋形的东翼是太空馆的核心,内设天象厅、太空科学展览厅、全天域电影放映室、多个制作工场及办公室;西翼则设有天文展览厅、演讲厅、天文书店和办公室。天象厅装设有直径达23米的半球型银幕,除了设有东半球第一座全天域电影放映设备外,更是世界上第一座拥有全自动天象节目控制系统的天文博物馆。

太空科学展览厅:观众进入太空科学展览厅后,首先会见到与实物同样大小的英国南部石柱群一角的模型,这个展览区设有特技效果放映机,模拟仲夏破晓时分在石柱群内看到太阳在脚跟石后升起的情景。而在这个展览区的另一角,观众可利用中国古代的璇玑模型来辨认星空。

科幻小说展览区:这个展览区将人类在文学、艺术和电影上对漫游太空的幻想展示出来。观众可选看影碟节目,一睹曾在科幻小说或电影情节中出现的外星人。另一件电脑展品,是让观众根据其他行星的独特物理状况,找出能适应该特殊环境的外星生物的模样。

早期火箭展览区:这个展览区依次展示火箭早期发展的情况,概述火箭由最早的推进器发展至能够摆脱地心吸力的液体燃料火箭的过程。观众可透过操作展品体验螺旋桨推进器和火箭引擎运作原理的相异之处,观众亦可从影碟节目中回顾现代火箭技术的先驱和他们的重大发现、发展的里程碑。

香港太空馆每年制作两出多媒体的天象节目,并精选国外出色的全天域电影在馆内播放。展览厅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地下的太空科学展览厅和一楼的天文展览厅。香港太空馆每年举办不少推广活动:包括每月星空巡礼、天文快乐时光、趣味实验班、天文比赛、天文讲座、天文电影欣赏等。而内容丰富的太空馆网页,更是获取观星资料、基础天文知识、最新天文信息和教学资源的好地方。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位于湾仔海湾,于1988年开幕,经过多次扩建,其中也包括填海造地,它已经成为亚洲贸易活动与国际会议重要举办地点。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简称会展中心,有大小型展览厅、会议厅、演讲厅和会议室。除了大小不同展览会议,会展中心也经常举办文教娱乐活动,例如张学友连续30场演唱会、英国国家芭蕾舞蹈团、迪士尼冰上汇演以及每年百场以上电影首映。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典礼受到全球瞩目,大典举行地点是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

香港会展中心新落成的新翼,是旧会议展览中心的延伸,

它的设计如同一只向天空展翅飞翔的巨鸟,全现代化的外形由铝金属与玻璃两种物料结合,它成为观光客留影拍照的新地点。整个展览中心面积宽广,大片落地玻璃正对着湾仔码头,景色迷人,这里经常举办些商业会谈、流行展览、服装秀等,吸引许多厂商及爱好流行信息的民众来此参加。

除了作大型会议及展览用途之外,这里还有酒店两间、办公大楼和豪华公寓各一幢。而它的新翼由填海扩建而成,内附大礼堂及大展厅数个,分布于三层建筑之中,是世界最大展览馆之一。

香港海防博物馆

香港海防博物馆位于港岛筲箕湾,全馆面积约34200平方米,是由具有百年历史的旧鲤鱼门炮台修建而成。

香港海防博物馆的前身旧鲤鱼门炮台,是一百多年前香港最具规模的防御工事,亦是1941年香港保卫战的一个重要战场。今天,炮台已改建为博物馆,保存和展示香港六百年的海防历史。

鲤鱼门地区控制维多利亚港东面入口,位居要冲。英军早在1844年便在水道南岸的西湾地区修筑兵营,但由于疫症流行,不少驻兵病死,该兵营遂被弃置。在其后的40年间,军部虽多次计划在鲤鱼门兴建炮台,但迟迟没有落实。

及至1885年,为防御法国及俄罗斯的威胁,英军乃决定在鲤鱼门水道南面的岬角修筑鲤鱼门炮台。堡垒是整个防卫体系的核心,由英国皇家工程兵设计和建造。他们首先从鲤鱼门岬角的最高点移走面积达七千平方米的泥土,然后建造十八间地下室,辟作士兵营房、弹药库、炮弹装配室及煤仓等,最后再填回泥土,将堡垒完全隐闭起来。所有工程在1887年完成。

堡垒中央建有露天广场,供士兵集散之用。堡垒内配备两门六英寸后装“隐没式”大炮,四周并建有壕沟。英军另于堡垒附近修筑多座炮台,包括反向炮台、中央炮台、西炮台及渡口炮台,依山势由东至西分布于岬角上。各炮射程不一,可完全覆盖整个鲤鱼门水道。1890年,英军更在岬角海边建成布伦南鱼雷发射站,是当时世界上最具威力的水下武器。

可是,在随后的三十多年间,香港并没受到攻击,鲤鱼门的海防武器一直无用武之地。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武器技术的改进以及其他新炮台相继落成,鲤鱼门炮台在香港海防上的重要性遂逐渐减退。

1941年12月8日,日军入侵香港。在占领新界及九龙后,英军即加强鲤鱼门的防卫,防止日军从对岸的魔鬼山渡海登陆。守军虽曾多次击退日军的偷袭,但由于双方实力悬殊,炮台最后于12月19日被攻陷。战后,炮台已失去防卫作用,但仍被英军用作训练基地,至1987年始全部撤走。

前市政局鉴于鲤鱼门炮台的历史价值及建筑特色,于1993年决定将之修复,并改建成一所以香港海防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整项计划耗资约3亿港元,由建筑署设计及兴建,其建筑设计曾于2000年荣获香港建筑师学会周年大奖银奖,其绿化效果获得“绿化都市显才华”银奖。

香港海防博物馆于2000年7月25日正式开放,展出了香港历史博物馆的精选藏品共400多件,另有超过20件向国内及本港文博单位借展的珍贵文物,全部均与香港的海防历史有关。

香港海防博物馆为鲤鱼门炮台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香港博物馆

香港博物馆位于九龙尖沙咀海防道九龙公园内S61-S62座。其前身为“香港博物美术馆”,后分为“香港艺术馆”和“香港博物馆”,博物馆于1975年对外开放。

该馆以香港自然历史和人文历史为基本陈列,重点展示了香港6000年的发展历程。

陈列分三部分:一、介绍香港的自然环境;二、以出土文物、古代石刻及古窑址等实物反映了香港地区的人类活动;三、展示了香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大都市的过程。

该馆藏品45000余件,分为考古、本地史、民俗史及自然历史四大类。考古类藏品中,有着名的麦兆汉神父藏品及芬戴礼神父藏品;本地史藏品中以历史图片为主,最早的图片为19世纪60年代所摄;民俗史藏品方面,有中国传统的渔船模型、捕鱼装备、传统农具及日用器具;自然史藏品主要是世界各地的岩石和矿物以及香港常见的蝴蝶及软体动物贝壳。

香港博物馆还经常举办专题讲座,介绍本地的考古、民俗和自然历史,以提高观众在这方面的知识和欣赏品位。

1993年内,香港博物馆举办了多项饶富趣味的展览和教育活动。先是大受欢迎的“罗衣百载:香港服饰演变”展览,展出博物馆的服饰珍藏,吸引游人达66900人次,并于4月闭幕。6月至9月间举行了“百年树人:香港教育发展”展览,旨在说明香港早期的本地教育发展。博物馆又与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和深圳市博物馆合办了一个有关华南古越族出土文物的大型展览,展出逾200件来自开封、西樵山、深圳及香港的出土手工制品,反映出史前时代至汉朝古越族人的生活方式。这一展览在首个月内即吸引了观众17259人次。为配合展览,博物馆举办了一个为期两天的讲座。

1996年,博物馆继续举办名为“香港故事”的长期展览,内容是介绍香港由石器时代至今约6000年的发展史,吸引观众245319人次。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参加者十分踊跃,周末节目有讲座、示范讲座及录影带播映。此外,博物馆举办的传统手工艺班以及参观新界区古迹的活动,报名人数均超额,“考古工作室”和“中国民间木刻版画拓印”学生工作坊亦然。

此外,与教育署合办、为历史科教师而设的香港史专题研讨会亦座无虚席。博物馆还举办第二届香港传统行业及工艺研究校际比赛,反应热烈。

三栋屋博物馆

三栋屋博物馆馆址在荃湾地铁站旁,是由古老村屋改建而成的民俗博物馆,专门展览反映荃湾历史及早期乡民生活的物品,并按每家不同的四季生活来布置,它真实地反映出中国南方的旧农村生活。

三栋屋博物馆位于新界荃湾古屋里2号,是新界历史最悠久的客家围村之一。香港在20世纪70年代兴建荃湾地铁站时所有村民已经迁出,三栋屋则于1981年被列为法定古迹,并于1987年修建成为博物馆,开放给市民及旅客参观。重修后的博物馆陈列了古老的农具和客家的日用品,占地2000平方米。三栋屋卓越的修复成绩荣获亚太区旅游协会颁发的1990年度的“太平洋古迹大奖”

三栋屋是典型的客家围村,1987年完成修葺工程,成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博物馆,让旅客从中了解当时客家人在香港的生活面貌。

三栋屋于1786年由陈姓客家人建立,原先只有三列房舍,由族长陈任盛兴建,随后他的后人先后在村的两旁及后面加建房子。陈氏家族于18世纪中从广东移居香港的荃湾,并移平沿海的土地作耕种之用。位于中轴线上的正方,摆放了陈氏先祖的神位,面向正门,正门石楣上刻有“陈氏家祠”四字。

三栋屋的历史悠久,建筑风格非常独特,布局一如棋盘,左右对称,中轴线上建有前厅、中厅及祠堂,两旁为四间独立的居室,左右及后排的横屋将整条村庄围拢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