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下
42796600000004

第4章 湖南省(2)

抗日战争爆发后,彭德怀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八路军副总指挥(第18集团军副总司令)。与朱德总司令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取得平型关等战斗的胜利。尔后在华北敌后领导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指挥部队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在与日军进行频繁战斗的同时,与制造磨擦的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40年,彭德怀在华北发动大规模的交通破袭战(史称“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使全国军民受到鼓舞。1942年8月,他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统一领导对敌斗争、整风学习、大生产和减租减息运动,实行精兵简政,领导华北军民渡过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1943年9月,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对日军的大反攻。

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任西北野战军(后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1947年3月初,国民党军胡宗南等部20多万人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时,他指挥仅2万余人的陕北部队和后勤机关,同十倍于己的敌军作战。在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后,根据毛泽东提出的作战方针,采取拖疲敌人的“蘑菇战术”,伺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一个半月内连续于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后又在沙家店歼敌两个旅,挫败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扭转了西北战局,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在其他战场的作战。1948年2、3月间,率部在宜川、瓦子街一举歼敌五个旅,于4月22日收复延安。彭德怀出奇制胜,以劣势兵力战胜优势兵力的指挥艺术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1949年,在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形势下,他运用军事进攻与和平谈判方式解放西北五省。他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浏阳·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纪念馆

文家市会师旧址于浏阳文家市里仁学校。1927年9月,湘籍边秋收起义部队进攻中心城市失利后,毛泽东领导的各部队在此会师。

里仁学校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原名文华书院,占地约5000平方米,位于湖南省浏阳县城东南约51公里,与江西交界。

1962年,国务院公布里仁学校及标语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在旧址西侧兴建会师纪念馆,展出大量文物、照片。1995年,该旧址被定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1927年秋收起义后,起义部队于9月19日在此会师,并在书院召开前委会议,分析了当时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形势,认为攻占长沙这一中心城市已不可能。会议决定改变原来攻打城市的计划,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20日,在书院操场向起义部队作了传达。随后,部队开始向井冈山进发。现建有陈列馆。整个馆分为“暴动湘赣边”、“会师文家市”、“进军井冈山”3个展室。陈列内容、陈列形式既新颖又不失凝重。会师旧址复原陈列了苏先骏、苏炳芬、卢德铭住房,并增设了将军馆、烈士馆和文家市大捷3个辅助陈列馆。

炎陵·炎帝陵

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的鹿原镇境内。这里洣水环流,古树参天,景色秀丽。

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据地方史《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乱兵发掘,遂将陵墓夷为平地。唐代,佛教传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兴寺”,然而陵前“时有奉祀”。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没有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属衡州府管辖。

宋代以后,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而未有诏修炎帝陵庙的记载。

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较大规模的修葺有三次:第一次是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第二次是嘉靖三年(1524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第三次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酃县县令派人于路旁募款,发起重修。新庙规模虽因循旧制,但庙貌大为改观。

清代对炎帝陵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约有9次。清世祖顺治四年(1647年),南明将领盖遇时部进驻炎陵,屯兵庙侧,炎帝陵庙惨遭破坏。事后,当地官民士绅及时进行了补葺,但由于战争频仍,资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圣祖玄烨遣太仆寺少卿王绅前来炎帝陵告灾致祭。王见陵庙栋宇损坏严重,入告于朝,奏请修葺,圣祖准奏。由酃县知县龚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复前代规模。

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帑,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的四进格局。整座陵殿为仿皇宫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

清朝最大的一次修葺是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由知县俞昌会主持、当地士绅百姓募资捐款所进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开始,年底竣工,费时8个月有余。这次重修后的炎帝陵殿高大宽敞,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蔚为壮观,各附属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主殿相辉相映,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为炎陵山增添了无限秀色。

新中国成立后,炎帝陵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烛,引燃殿内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被焚。

炎帝陵殿被焚以后,重新修复炎帝陵殿已成为广大炎黄子孙的强烈愿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修复条件日趋成熟。1986年6月28日,由县人民政府主持,陵殿修复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到1988年10月胜利竣工。重修后的炎帝陵殿规模较前稍有扩大,整个建筑占地面积3836平方米。分为五进:第一进为午门,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主殿,第四进为墓碑亭,第五进为墓冢。殿外修复了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金碧辉煌,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富有民族传统风格。

汨罗·屈子祠

汨罗江在湖南省东北部,全长253公里。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晚年曾生活于此,并怀石沉江殉国。

屈原,名平,出生于约公元前340年湖北秭归县乐平里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在遭到反动贵族的排斥后,被逐江南,行吟泽畔,辗转而来到了汨罗江畔,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九年时光。人们为了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在汉代就修建了屈子祠来纪念他。现存屈子祠重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位于汨罗江边的玉笥山上。

屈子祠系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稍偏东,占地1500多平方米,分前、中、后三进,前面两进各有左、中、右三厅。祠门正面墙上镶嵌五龙捧圣白垂石雕刻,正中有“屈子祠”三字,山墙上有17幅关于屈原生平及屈原作品写意的浮雕。中厅壁上悬挂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全文雕屏,上有“光争日月”横匾。厅中木柱上有近代郭嵩焘、李元度撰写的楹联,中进有董必武撰写的联语,后进中厅置屈原镀金塑像,像高3米,两旁柱上有于立群书郭沫若集《离骚》句联:“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东西厢房为八个陈列室,分别介绍了屈原的生平、作品、影响,后人对屈原的怀念,历代屈原画像以及国际友人赠送的礼品和龙舟的情况。祠前台阶直通汨罗江堤。祠周围有“独醒亭”、“骚坛”、“濯缨桥”、“桃花洞”、“饮马塘”等景点。另还有“望爷墩”、“绣花墩”、“剪刀池”、“女须祠”、屈原学生宋玉和景差为屈原招魂的“招屈亭”、后人为珍藏屈原遗简而建的“藏骚阁”、为屈原祝寿而建的“寿星台”等众多的景点和遗迹。1979年省政府拨款重修屈子祠。1995年,当地筹资450万元,在屈子祠东侧修建了园林式建筑的屈原碑林,由牌楼、天问坛、离骚阁、九歌台、九章馆、垂花门、招魂堂、独醒亭、思贤楼九大主体建筑及勾连其间的回廊组成,占地16万平方米。黄瓦红柱,金碧辉煌,集全国300多位书法家之大作,嵌碑356块,分别书写了屈原的25篇作品。楷、行、草、隶、篆、魏碑、甲骨等字体应有尽有。

屈子祠已被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先后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前来屈子祠拜谒屈原。

耒阳·蔡伦纪念馆

蔡伦,字敬仲,桂阳(今湖南耒阳)人。东汉和帝时曾任中常侍兼尚方令。为了改变当时书写记事材料“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的状况,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发明了用树皮、废麻、旧布、烂渔网作原料的造纸技术,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植物纤维纸。纸和造纸术的发明,有力地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蔡伦纪念馆位于湖南省耒阳市中心的蔡侯祠内,占地总面积16000平方米,由4个展室和有关蔡伦的文物及1个手工造纸作坊组成,1987年正式开放。展出内容包括蔡伦生平、蔡伦发明造纸、纸的发展和蔡伦遗迹4个部分。

纪念馆有关蔡伦的文物有蔡侯祠、蔡子池、蔡伦墓、宝鼎等。蔡侯祠原为蔡伦故宅,宅毁,后人在其宅基上建祠,历代有人修建,今祠为清代重修。祠为砖木结构,分前、中、后3栋。位于蔡侯祠前的蔡子池长180米,宽57米,传为当年蔡伦回家乡传授造纸术时用来浸泡纸浆的池子。蔡伦墓位于蔡侯祠西南百余米处,1981年重修。墓室高2米、长4米、宽2米余,墓碑为郭沫若手书,此墓为蔡伦衣冠冢。宝鼎置于一六角亭内,为人们祭祀蔡伦时烧纸钱之炉。

手工造纸作坊展示了沤料、捣料、抄纸、榨纸、分纸、烘(或晾、晒)干纸的古老造纸工序。

造纸术与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是中国古代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的发明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古代科技成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198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蔡侯祠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将蔡侯祠(蔡伦纪念馆)命名为百个“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