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你亲不亲关键看你对孩子的态度
许多父母都希望能与孩子保持和谐的关系,无拘无束地与孩子交流谈心,可是现实生活中往往不能如意:孩子放回学家,吃完饭就一头扎进自己的小屋,不和父母多说一句;父母主动与孩子沟通,孩子也爱理不理,还常常将“你是不会理解我的”、“你不懂”之类的话语挂在嘴边,刻意与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父母们为这种疏远的关系伤心不已,责怪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不懂事时,是否考虑过自身的问题?其实,父母的态度才是根源,孩子与父母亲不亲关键在于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
当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事时,父母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的?怒气冲天?厉声斥责?大吼大叫?还是嘲讽羞辱?当决定某项与孩子或是与整个家庭相关的重要事宜时,父母是否询问过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想法?当孩子学习遇到挫折、止步不前时,父母是抱怨、斥责、嘲讽孩子不够努力用心,还是真正理解孩子的困难,与孩子一起寻找提高成绩的方法?在日常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是否做到不命令孩子该做什么或者不该做什么,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大部分的父母并没有摆正自己与孩子的位置,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下属,甚至是士兵,而不是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因而导致了与孩子之间愈加扩大的距离。
作为父母,要想拉近与孩子的距离,首先应从自己做起,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理解、尊重孩子的想法,保护孩子的自尊,妥善处理孩子的抵触情绪,营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赢得孩子的信任,做一个明智的家长。
1.和孩子做朋友,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听到父母们这样抱怨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事都不跟我说,一讲话就不耐烦,太不懂事了。”,错的似乎永远都是孩子,而家长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总是埋怨孩子不争气,却很少反省自己
许多父母和孩子的相处过程都类似于这样:先是倍加宠爱,报以极高的期许,而后发现孩子并不了解家长的好意和苦心,并不愿按父母的意思行事,甚至和父母对着干,父母恨铁不成钢,在失望阴影的笼罩下开始向孩子施加压力,恐吓、威胁、大吼大叫、厉声斥责时有发生,与孩子关系逐渐变得紧张,最后这些施压手段也起不到效果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父母也越来越没有耐心,有时候吼两句,更多的时候就放任其行。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愈见冷淡,孩子有心事也不愿和父母说,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不断加深。
这种相处过程和父母的教育方式紧密相关,起初是宠爱和过高的期许,接着是惩罚吼叫,最后是放任,这种普遍而刻板的教育方式造成了父母与孩子渐行渐远,父母与孩子的距离日渐拉大。可以说,这种隔阂是父母们亲自造起的。父母由于自身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懂得比孩子多,所作所想都是正确的、都是为孩子考虑,等孩子长大一定会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爱摆父母的架子,却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倾听孩子真正的想法或者明知孩子有不同意见,但认为孩子的想法幼稚简单,可以忽略不计。简而言之,就是父母习惯把孩子作为管教的对象、自己的员工,而不是平等交流的朋友。父母只有学会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金春明夫妇善于与孩子交朋友。金春明于1986年任中共党史博士生导师,是国务院贡献突出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当时组建成员,其妻子李振霞为哲学教授,兼行政学院副校长和《新东方》杂志主编等,夫妇二人不但个人事业显著,同时教子有方,四个儿女均先后成才,在国内外读取博士学位,经媒体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金春明夫妇面对孩子,从不耍霸道、不分缘地吼叫、责骂,不用铁腕对付孩子。有时,即使明明很生气,但仍能努力克制自己,耐心和孩子交流。在金春明家,有一个谈话小屋,不论孩子是否有错,谈话小屋始终保持着民主、和谐的气氛,有时候遇到孩子的顶撞,金春明父夫妇也能很快调整过来。
金春明的第三个孩子金侠在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向金春明夫妇反映孩子的上课情况:“金侠大闹历史课堂,一堂课都没法上了。”金春明夫妇了解自己的孩子,金侠自小就思想敏锐、喜爱思考、很有自己的主见并且脾气倔强。此外,儿子的自尊心极强,对自己要求严格,做事力求完美。如果老师所言的事情有一点不属实,儿子是很难接受的。金春明夫妇把儿子叫入了谈话小屋,由于金侠的情绪一直很抵触,所以这次谈话开始进行的并不顺利。
金春明首先说道:“老师和我说,你在历史课堂上和老师顶撞,使老师没法正常上课,现在学校里传得沸沸扬扬。”当金春明转述完老师的话后,孩子立刻气鼓鼓地反驳道:“老师说的不对,事实不完全是这样,老师自己也有问题。”
“老师有什么问题?”
“老师说我们像‘智取威虎山’里的土匪。”
“老师不可能轻易说这种话吧,你是不是听错了?”
“就是那样,一点没错。”孩子回答得很干脆。
“你把整个事情的经过详细地讲一遍。”金春明夫妇认为有必要在了解事情的全过程之后再进行判断。
孩子开始讲述事情的发生过程:“打上课铃时,老师正好准备跨进教室,由于上课铃还没打完,教室里还一团乱,当场老师就喊,‘你们简直像智取威虎山里的土匪。’我觉得老师这话说的不对,当老师走到讲台上时,我就站起来和他提意见,‘老师,你怎么能把我们叫做土匪呢?’老师回答说,‘你看你们当时乱的样子。’‘下课时,同学们都在玩,上课铃刚响,同学们正准备回自己的座位,怎么可能不乱,可是你进教室后,我们马上就坐好了,又不是在课堂上混乱。’我就解释了一下,老师听后就气愤地离开教室了”。
金春明夫妇听明白了孩子的解释,觉得儿子抓住老师说学生像“智取威虎山里的土匪”的并不是完全的无理取闹。当时的样板戏很流行,每个人都知道威虎山里的土匪是非常坏的角色,被人们唾弃为“人渣”。用这个来比喻班里的学生,确实不妥,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所以儿子才会有些不能接受。
于是,第二天金春明夫妇就向老师解释了原因,说明孩子和家长的想法,老师此时也已经冷静了很多,说道:“金侠讲的是对的,是老师比喻不当,随口用那么重的话批评孩子,孩子接受不了是正常现象。金侠一向反应敏锐,立马向我提出反驳,也无可厚非,有时间我会和金侠再好好谈谈。”金春明夫妇明白老师已经气消了,并且也十分理解孩子,就向老师建议道:“老师,请您明天主动找金侠谈一谈,可以吗?”老师立马答应了下来。
大约两天后的一个晚上,金侠放学回家很高兴地向金春明夫妇说道:“老师找我谈话了,他承认了错误,我也承认了我的不对。”“你错在哪里?”金春明夫妇问道。“就是你们和我讲的那些呀,老师态度特别好,还希望我有问题多提意见,不过最好下课谈。”儿子乐呵呵地说。一次课堂风波就在金春明夫妇的理解下安然化解了。
金春明夫妇平等和孩子相处、交谈,而不是在听到老师的“告状”后就勃然大怒,吼骂儿子,所以才会使孩子很容易接近父母,愿意和父母讲明原因,探讨问题。作为父母,与孩子相处,一定要有一颗平等、民主的心态,否则,就没办法和孩子真正交朋友,只会把孩子吓得远远的,而心里并不服气、不认同,更有甚者产生逆反心态,故意和家长对着干。父母和孩子交朋友,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学会民主、平等地理解孩子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孩子逐渐表现出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自主性。当孩子自我意识觉醒后,他们不再喜欢家长们仍把他们当成小孩看待,强烈要求自作主张、自作安排,尤其是男孩,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时候,父母的吼叫,毫无道理的斥责、不容分说的批评,只会造成孩子的心理上的反感。即使孩子表面依旧顺从,但也只是阳奉阴违,久而久之,孩子和父母之间会愈加对立,出现家长埋怨孩子不理解父母,孩子却埋怨父母不理解子女的局面。其实,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理解是互相的,作为家长,不应当只强调孩子如何理解父母,
反过来也要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待和判断问题。要知道,真正的理解是相互的,是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之上的。
(2)不要假意询问孩子的意见
一些父母为了表现民主,经常这样征求孩子的意见:
“今天你想吃什么?”
“想吃排骨!”
“天天吃排骨,对身体不好,要多补充点蔬菜,我们今天吃胡萝卜和青菜吧!”
“嗯……”孩子无奈地说道。
父母好像是在询问孩子的意见,却并非真正参考孩子的想法,有时候仅是问问而已,其实父母心里早已做好决定,征求孩子意见不过是做表面文章。不管孩子的回答是什么,结果都不会有任何改变。
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没有那么复杂的思维,他们认为,父母问他们了,那就是在征求他们的意见,可是当父母问了,孩子也作出决定了,最后父母却没有按照孩子的意见行事,并且没有说明缘由,或者是随便敷衍否定他们的建议,孩子的失望可想而知。孩子不禁要问:“既然父母并不是真的想把这件事情的决定权交给孩子,却为什么又给了孩子选择的权利呢?”所以,即使父母询问了孩子的意见,仍旧给孩子一种不尊重、不重视的感觉。说的严重一点,父母自以为的“民主”,拿本已确定好的问题去交给孩子“决定”,这不是在玩弄孩子的感情么?所以,当父母已对某事坚定想法,不会改变时,请不要假意询问孩子的意见,其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本节家教智慧
许多父母虽然会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却往往忽视孩子在心灵上的想法。孩子在家中根本没有发言权,在父母看来,孩子还小不懂事,只要遵从父母的意愿就好,一旦孩子不听话,就认为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心,责骂批评孩子。其实,如果父母转变态度,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会愿意敞开心扉,体会父母的苦心。孩子和父母的距离也会逐渐缩小,共同营造和谐、友善的家庭氛围。
2.说教和批评更容易产生距离和怨恨
孩子常常拒绝和父母对话,他们讨厌父母“毫无止境”的说教、“振振有词”的批评,他们认为父母过于喋喋不休,且毫无用处,只会令人反感。“为什么每次问一个小问题,父母都要给出那么长的答案?”“为什么简单的一句话,在父母眼里会挑出许多毛病?”“父母总是对我们的言行显得忧心忡忡,或疾言厉色,或喋喋不休。”大部分的孩子并不理解父母的苦心,反而因为父母的说教和批评产生距离感,甚至是怨恨。
一位从事家教研究的学者曾经无意听到一对父子的谈话,他惊奇地发现,父亲与儿子的对话听起来像两段独白,二人都不在乎对方说什么,一个一味地批评和命令,另一个则自顾地否认和辩解。这段毫无交流的的交流不是因为父子之间缺乏爱,而是缺乏相互尊重。父亲也许并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说教者,但是他一定是一个不懂沟通技巧的爸爸,面对孩子的辩解,只能通过不断的指责和命令以试图镇住、说服孩子。
一天傍晚,由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实在是太多,约翰感觉自己做不完,十分烦躁,在卧室里一边写作业,一边埋怨老师。这时,约翰的妈妈下班回家了,刚踏进家门还没来得及脱掉外衣,约翰就从卧室里冲了出来,并开始向妈妈抱怨老师,希望能得到妈妈的安慰:“今天老师布置了好多家庭作业,我就是花上一年也写不完,我怎能可能在明天早上之前把这篇论文完成,我还有上个星期的一个课题没有完结,明天交作业时,老师肯定会对着我大吼,说我不努力学习,作业都完成不了!”约翰的妈妈听了儿子的话,并没有如儿子所愿站在孩子这边,反而立刻失去了冷静,冲着约翰大声吼叫:“我的上司比你的老师还要苛刻、令人厌烦呢,可是你什么时候听到我抱怨了吗?怪不得老师批评你,你就是懒,不能完成作业还找这么多借口,还要抱怨老师,赶紧做作业,不然考试又考不及格。”约翰的满腔委屈瞬间转化为对妈妈的愤怒,他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并把门锁上,即使妈妈喊他出来吃晚饭也一声不吭,不肯开门。这时,约翰的妈妈感到刚进门时对儿子的话说得太重了。其实,儿子只不过是抱怨几句,希望能得到自己的同情和理解,而自己却火上浇油地把孩子大骂一顿。约翰妈妈心里感到后悔和内疚,却又不知道怎么挽回。接着,约翰和妈妈一直冷战了好几天,慢慢地才好转起来,但是以后约翰和妈妈讲学校里的事情越来越少了。
当面对孩子的抱怨和困境时,约翰母亲用了错误的沟通方式,她只要同情孩子,承认孩子的困境,然后说上一句:“哦,老师的作业是有点多,怪不得你会觉得着急,现在赶紧抓紧时间写,只要尽力去做,老师会谅解你的。”但是,约翰母亲没有养成尊重孩子、向孩子敞开心扉的习惯。最后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紧张,而原本的问题也没得到解决。
当孩子做错事或遇到困境时,作为父母,应站在孩子的角度体谅和尊重孩子,减少无谓的说教和批评,多多理解孩子,帮助孩子真正改正问题,走出困境。
(1)在纠正孩子的行为前,先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
当孩子向父母抱怨:“作业好难,完全不会写,还被老师批评了”,或者坦白“那个杯子是我不小心摔的”时,家长一定不要急于判定孩子的对错,家长“自以为是”的说教和批评只会让自己与孩子间的距离越来越大,甚至还会让孩子产生怨恨。既然孩子坦诚了自己的感受,父母应学会倾听那颗隐藏着的担心、失望、无助、迷茫的心。“这样是不对的”、“不要抱怨,你应该……”这些话并不能平息孩子强烈的情绪,父母自以为是的说教也难以说服孩子。如果家长能接受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处境,说一句:“那你一定很难受。”孩子的强烈情绪就会减弱,并感到安心然后慢慢平复自己的情绪。
总之,当孩子向家长抱怨某事时,家长要先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等孩子冷静下来,或者过一段时间再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再向其说明道理、纠正行为也不迟。
(2)说教、批评孩子前,先弄清事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