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父母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常对孩子说:“我吃过的盐要比你吃过的米还多,你懂什么,”父母们常常无视、蔑视孩子的意见,认为孩子应该听父母的。但是,人非完人,父母也有考虑不周的时候,父母应放下架子,多与孩子进行交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征求孩子的意见。面对孩子的错误和不足,父母应该克制自己的冲动,先让孩子把话说完,不随意打断否定孩子,给孩子解释的机会,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遇到意见相左时,不以父母的身份强迫压制孩子,要冷静下来,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反抗,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做到使孩子心服口服,从而自觉地按父母意见行事。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得到他人认同与尊重,千万不要忽略或轻视孩子的意见,这样会激怒孩子,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要告诉孩子父母对其十分重视和关心,实现父母与孩子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2)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父母对待孩子也应如此。一些父母对待孩子要求严格,却自身行为随便,如何使孩子服气,顺从父母的意见。还有一些父母说一套做一套,轻率地答应孩子的要求,一旦与其他事情发生冲突便反悔,打破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正面形象。比如父母为了使孩子努力学习,经常夸下海口:“只要你这次考试考到90分,我暑假就带你去海南玩。”或是“如果这次能考进前十,你一直想要的那个电动玩具不管多贵我也会给你买下来。”而当孩子达到要求时,却以这样那样的借口原因搪塞过去。比如“这次没有时间,下次一定做到。”也许第一次孩子会信以为真,努力学习,但是第二次,孩子则不再相信父母,甚至会为了表示不满与父母对着干,形成逆反心理。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在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身教胜于言传”,一旦父母做到言行端正,孩子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向父母靠齐,而不需父母过多地浪费口舌,煞费苦心地进行说教。
(3)注意语言,委婉地纠正孩子的错误
父母和孩子交流时,应注意语言措辞,尽量避免使用命令的口吻。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通常不愿意被他人命令、驾驭、强迫做某件事情,一些如 “必须”、“一定”、“禁止”等强制性词语,极易激起孩子的抵触情绪。此外,多使用“我们”代替“你”、“你们”,在细节中减少父母与子女的对立。一些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毫不留情地给予激烈的批评,从头到脚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以此建立起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孰不知,越是如此,孩子的反抗心理越强。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劝导时,应有情、有理、有据,让孩子学会自我反省和思考,同时,可运用具体事例增加说服力,生动形象地感染孩子的固执思维,用自己的冷静、理智换取孩子理智、明事理。
本节家教智慧
青少年正处于由儿童转向成人的“过渡期”,其要求独立自主的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父母的“控制”。他们不愿父母仍把自己看作是孩子,要求以成人自居。在与父母意见相左时,不愿服从父母的安排,开始反抗父母,与父母对着干。在心理学中,这种状态被称为“逆反心理”,即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对父母或老师的要求采取相反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孩子之所以会出现逆反心理,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父母应首先需要弄明孩子抵触情绪产生的原因,“正本清源”,以尊重、理解和耐心化解孩子心中的逆反。
5.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傻、呆、笨、坏,是许多父母教训孩子时常用的字眼,也是许多孩子心中最严厉的判决。父母的一句吼骂,会无情地把孩子变成同龄人中的“异类”,给孩子的心灵世界留下一片灰暗。生活中,许多孩子缺乏自信,胆怯、颓废、不思进取、没有毅力等,这正是因为父母的任意吼叫和过度的批评所致。一些家长脾气暴躁,教育方式简单——非打即骂,这种长期在责骂和否定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其自尊心受到严重损伤,追求进步、渴望成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容易做事优柔寡断和对外界事物充满恐惧感,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孩子前进的潜在力量。”自尊心是人们对自我的一种肯定和认同,正是因为在自尊心的推动下,人们才有勇气从低谷走向高峰,从失败走向成功。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自尊心尤为重要,它是孩子奋发向上的原始动力。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往往表现出强烈的自尊意识,他们要求获得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然而,父母却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这些变化,依然沿用教育小时候孩子的方法,企图通过吼叫、恐吓、威逼来迫使孩子听话,甚至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自尊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如“供孩子吃饱穿暖上大学就不错了,还需要什么尊重不尊重的”,许多家长尤其是农村家庭的家长,他们的教育方式通常是:平时太忙顾不上,放任孩子自由行事,一旦孩子出了问题,立马劈头盖脸一顿责骂,“做错事还不准父母责骂,怎么可能?”对孩子的自尊保护没有任何意识;还有一部分父母认为:“现在对孩子严格要求就是对他最大的尊重。”如果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孩子的警觉性、进取心就会下降,而温和的同孩子说教,难以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教育效果不能达到持久有效。他们表示:“只有给予孩子狠狠的批评,让他永远的记住自己所犯的错误,才是真正的为孩子好,保护他的自尊心”。
还有一类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自尊,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误把溺爱当成尊重。家长知道孩子需要尊重,就顺应孩子,甚至是讨好孩子,盲目赏识孩子,认为孩子不能批评,只能夸奖,把孩子当成易碎的玻璃,对孩子的情绪起伏紧张不已。其实自尊心是一把双刃剑,孩子的自尊心过强,也会出现众多的问题。首先,自尊心过强的孩子,其心理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和承受能力就像天平的两端,此消彼长,自尊心过强,承受能力就会越弱。现在的许多孩子一般都在顺境中成长,加之有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一路顺风顺水,没有经受太大的苦难和波折,因此个性通常幼稚而脆弱。如果孩子自尊心过强,过分计较个人得失,一旦遇到较大考验或失败,就会造成重大的心理障碍,容易出现“一蹶不振”的现象。如许多媒体报纸中经常报道:孩子成绩没考好,自身就想不开,再加上父母责备,从而产生厌学、轻生念头;其次,自尊心过强的孩子,其人际交往能力差。如果一个孩子的自尊心过强,便会不可避免地对别人的语言、行为等过于敏感和苛刻,听不得他人的一点批评和建议。而且在生活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时刻把自己摆在首位,难以相处;最后,自尊心过强的孩子容易形成孤傲、清高的个性,难以客观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过高地估计自己,却忽视他人的长处,对父母指手画脚,与父母矛盾冲突不断。
因此,家长要恰当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既不能过度打击孩子的自信,也要避免孩子自尊心过于强盛,要教导孩子懂得自尊自爱,又要防止孩子出现自傲自大,具体做法如下:
(1)引导孩子辩证看待自己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指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维护,不允许他人侮辱和歧视,是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自尊心是孩子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自尊心的孩子才能学习勤奋,发愤图强,不甘落后,努力拼搏,也才能自觉遵纪守法,自尊自爱。然而,在教育孩子维护自尊心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辩证的看待自己的自尊心。因为一个人如果过于自尊,或自尊心过强,就会起反作用,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给学习生活方面带来麻烦和困难,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心理问题。健康的自尊心,是能找到自尊心的支点。“胜不骄、败不馁”,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不仅懂得自尊自爱,更懂得尊重他人。此外,当孩子遇到他人不尊重自己时,家长应教导孩子学会以理解、宽容的心态包容尊重不同的观点,可与孩子一起分析一些常见的社会现象,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辩证的认识社会和世界。
(2)呵护孩子的自尊,重视平日的细节
一些父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孩子小、不懂事,父母应该树立在孩子心中的权威,使孩子对父母保持一种敬畏,因此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常常以指责、命令的的口吻教训孩子,甚至当着其他人的面毫无顾忌地批评孩子,却不知孩子的自尊心在不知不觉中被父母消耗殆尽。作为父母,应该明白自尊心对孩子的重要性,要善于保护孩子的自尊,使孩子的自尊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平日的生活细节中,父母应该做到:①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采用侮辱孩子自尊的教育方法,如讽刺、辱骂、吼叫等,不能当着众人批评孩子;②尊重孩子的隐私,不乱翻孩子的物品,如手机、日记等,如果想看,应征得孩子的同意;③把孩子当成家里的重要一员,给予孩子适当的家庭责任,一些家庭事务允许孩子参与和提出建议。呵护孩子的自尊心要从细节开始,从小开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孩子的自尊心才会一直沿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才会形成健全人格。
(3)不要频繁地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比较
许多家长喜欢在孩子面前夸奖孩子的同龄人,如经常在孩子面前说:“某某家的孩子考试考了满分,真聪明”,“某家的孩子真懂事,学习又好,还听父母的话”,有时还顺带着在“贬损”一下自己的孩子,“再看看你,学习不好,还不听话”,这些父母们以为通过这种方式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增强孩子的竞争意识,而且自己也没说什么重话,夸一下别人的孩子并无大碍,这也是一种激励的教育方法。熟不知,这种“激励”会引起孩子严重的不满。一位儿童教育专家曾经做过这样一项调查,让孩子选择自己最讨厌的父母的十种做法,其中90%的孩子选择了“拿自己跟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在自己面前猛夸别人家的小孩”一项,可见,通过夸奖他人来激励孩子的教育方式只会适得其反。父母频繁地提及他人的成就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和积极性,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逐渐在潜意识中生出“自己真的不如他人”的想法。当然,这并不是说家长就不能在孩子面前夸赞他人,家长可以调整自己的表述,不要有针对性地拿其他孩子的长处来对比自己孩子的短处,在夸奖他人时,顺便赞赏一下自己的孩子,鼓励他只要努力,也会收获成功,引导孩子以一种健康的心态来看待他人的长处,吸取他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实现孩子的进步。
本节家教智慧
成长期的孩子自尊心不断地增强,然而在其倔强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敏感而又脆弱的心。他们总是希望获得父母的理解与支持,父母的一句鼓励,会使孩子信心倍增,父母的一句呵斥,也会使孩子灰心丧气。家长轻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严重打击。作为父母,应尊重孩子,消除孩子的自卑自弃,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和安全感,保证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乐观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但是,尊重孩子并不等于对孩子百依百顺,父母应理智、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自尊,避免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傲自大。
6.诚实守信,赢得孩子的信任
想拉近与孩子的距离,首先应赢得孩子的信任,使孩子向父母敞开心扉。而赢得信任首要条件就是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包含两个部分:诚实,就是讲实话,不歪曲事实,不隐瞒事实;守信,就是遵守诺言,讲信誉,重承诺,答应的事情一定尽力办到。诚和信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诚是信的基础,信是诚的表现形式。二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人们在公共交往中最起码的道德规范,赢得他人信任的必要条件。“人无信不立”,父母要想赢得孩子的尊重与信任,建立家长的权威,也必须讲实话,守信用。一项研究报告对父母的诚信程度及其在孩子心中的诚信形象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显示,80%以上的父母认为自己能讲诚信,能够坚守对孩子的诺言,而与此相反的是,超过95%的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失信,常常不履行对自己的承诺。父母们的习惯性失信、不自觉的违背诺言行为会在孩子心中留下烙印,使孩子对父母缺乏足够的信任感,与父母的沟通欲望减少,一旦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减少,各种矛盾和问题就产生了。更有甚者,当父母由于客观条件或自身某些因素而不能履行守承诺时,对孩子不说明真正缘由、不道歉,而是用某些借口谎言来欺骗孩子,父母以为孩子浑然不知,却不知道自己正在孩子心中树立起爱说谎,不值得相信的坏形象。而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模仿性强,各方面都还未成型,父母经常许诺却不能履行,用谎言掩盖事实,孩子长期耳濡目染,最终也会养成不守信用的习惯,并且学会对父母撒谎,如果这时父母才开始纠正孩子,大声吼叫指责孩子恶习,为时已晚,也难以说服孩子改正。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只有一诺千金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言出必行的孩子,才能实现父母与孩子之间真挚、坦诚的交流。在德国的教育法中就明确规定,家长有义务担当孩子道德教育的职责,德国家长也普遍遵守这样一个原则,为了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家长必须做出榜样。在德国的一个小城的路口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为了孩子,请不要闯红灯。”父母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树立起自身在孩子心中的权威。
有一天,小熊的父母带着小熊去住在很远的地方的熊奶奶家玩。天气十分炎热,在回来的路上,小熊吵着要吃冰淇淋,为了节省时间赶紧回家,熊爸爸和熊妈妈答应小熊回家以后给他去隔壁的冷饮店再买。但是等赶回家,天都黑了下来,冷饮店也已经关门,为此,小熊和父母闹了起来,认为爸爸妈妈骗了他,哭的十分伤心。熊妈妈安慰小熊:“不要哭了,是爸爸妈妈不好,考虑不周,没有想到冷饮店这么快就关门了,我们等明天好不好,明天爸爸妈妈一定会给你买冰淇淋。”小熊听后,开始并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但是经过熊爸爸和熊妈妈的再三劝说和保证,终于停止了哭泣,不情不愿地答应了。晚上快睡觉的时候,熊爸爸想了想,认为答应孩子的事情不能做到,失信于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于是又出去找商店,恰好村头有一家买冰淇淋的杂货铺没有关门,熊爸爸万分欣喜,赶紧买了三根冰淇淋。熊爸爸回到家中,小熊早已进入了梦乡,嘴里还念叨着冰淇淋。第二天一大早,小熊醒来就吵着要吃冰淇淋,说爸爸妈妈说话一定要算数。熊爸爸把小熊带到厨房,打开冰箱,里面完完整整地躺着三个诱人的冰淇淋,小熊看后开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