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练党性的熔炉
42835600000013

第13章 认真学习统一认识明确正规化办学的方针任务

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并且郑重地提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任务,强调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不放。为了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党中央在北京于1983年2月22日至3月2日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要求各级党校都要从短期轮训干部为主,转向正规化培训干部为主。并且在这次会上明确了党校的性质、地位、任务和办学方针等问题,由此使党校的教育工作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明确正规化办学的方针任务

党的十二大在提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的同时,也就加强党的干部队伍的教育、训练、培养和建设提出了重要的任务。

1983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并以中发〔1983〕14号文件的形式转发了《关于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决定》明确指出:“各级党校是培养、训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既懂理论,又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学校。”各级党校担负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必要的现代科学知识、业务知识武装党的干部,为党培训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党性强、作风好,又有现代化建设知识的领导骨干。”党中央要求各级党校,要坚持这一正确的办学方针,把党校办成宣传研究和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强阵地,办成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模范,办成锻炼提高党员党性的熔炉。中央的指示,明确了党校的性质、地位、任务,为全面推进党校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83年4月28日,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省、地市委党校三年建设规划的会议纪要》传达之后,长治市委党校党委全体成员于5月6日开始,用近一周时间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大家深刻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央、省委关于加强各级党校建设的规划,是一项不可估量的重大工程。从党校的对象、任务来看,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对于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对于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对于继往开来,保证党的路线的连续性,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都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根据省委〔1983〕44号文件精神和中共长治市委的具体指示,学校党委就市委党校正规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五个问题做了研究,并拟定了向市委报告的设想方案:①编制110人,教师占一半比例。②解决办学经费,每个学员按每年1200元经费增补。③9月份开始试办150人的正规化班次,设培训班、理论班、中专进修班各一个。④公开向社会各方面招聘教师,解决师资不足问题。⑤扩建校舍,补充教学设备和后勤服务设施。

在市委的关怀下,在市委组织部、财政局、人事局、教育局及市直各有关部门的大办支持协助下,党校的正规化教育筹备工作进展迅速。到1983年8月份;抽调的教师10人全部到校,新分配的大学毕业生3人也陆续报到。

1983年8月,是一个非常繁忙紧张的月份,围绕9月份正规班次的开学,全校教职员工在校领导的组织下,集光荣感、责任感、紧迫感于一身,勤奋工作、不辞劳苦,努力做好了五个方面的准备:一是思想准备。即努力解决对党校正规化教育不适应、思想作风不适应的问题。二是教学准备。重点是筹备招生工作,制订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和任课教师,以及教师的备课工作。三是后勤准备。扩建食堂,配备学员宿舍的设施,购置教学用具等等。四是整修校园环境,以整齐、美观、卫生的面貌,适应正规化教育的要求。五是组织领导方面的准备。主要是按正规化教育的要求,设置科室、配备干部、制定教学和行政方面的管理制度。

8月18日,经中共长治市委批准,顺利地进行了招生考试(考试时间为18日、19日两天)。9月28日,市委听取了党校党委关于招生工作的情况汇报,批准了党校关于学员政审条件和录取分数的方案,并确定于1983年10月10日正式开学报到。1983年10月12日,长治市委党校正规化教育的首期培训班、理论班和中专进修班开学典礼隆重举行。市委副书记何元堂、谢拴贵,市委组织部长陈有根,宣传部长陆嘉生,市纪检委书记刘文芳、市委顾问郭保来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开学典礼,何元堂同志代表市委讲了话。

1983年10月18日,校党委副书记马富强、副校长郭玉琴同志传达了省委党校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党校系统烟台会议精神。在这两个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借鉴兄弟党校正规化教育的经验,长治市委党校也开始了正规化教育的辛勤耕耘。到1984年初,党校教育初具规模,教职工人数达到98人,教师由原来的10人增加到24人。管理组织机构健全,教研室学科门类基本齐全,后勤服务也基本到位。

1984年以后,为认真贯彻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委对党校工作的指示,体现党校教育的特色,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又红又专的“四化”建设人才,校党委在反复学习讨论的基础上,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①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加强对学员的管理。②抓紧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协调课程设置,完善教学配套。③聘请中央党校和省委党校的教授、讲师来我校讲课。④提髙教师待遇,帮助教师解决后顾之忧,注重在教师中发展党员,稳定教师队伍。⑤调整和完善教学辅助机构,确保为教学中心工作服务。⑥因地制宜地创造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

1985年6月,长治市委党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新的领导根据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的精神,对党校的教学班次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第一,按照马列主义为主课、党性锻炼为核心的办学方针,取消或减少了某些国民教育系统的文化课内客,增加了马列主义课的内容和分量。第二,根据长(班)短(班)结合的办学形式恢复开办了以配合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为目的、以在职领导干部为对象的短期轮训班,形成了二年制学历班和短期轮训班“长短结合”的教育体制。第三,确定了具有党校特色的、比较规范的教材。这些措施进一步促进了党校正规化教育工作的发展。

办好党校正规化教育的根本是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市委党校的领导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学校每年都要从有限的经费当中拿出相当一部分来,用于教师的外出进修或参加全国各地水平较高的讲习班、研讨会。1987年又适时地进行了教师职称的评定工作,评出4名副教授、17名讲师和16名助教,形成了副教授、讲师、助教“梯次结构”的教师队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长治市委党校还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即把校外的专家、教授或领导干部请进党校来给学员上课,让党校的教师、学员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搞调査研究。正规化教育以来,中央党校的谢世荣、蔡长水、孙乃源、吴振坤、龚育之、卢俊忠、陈柏炅等教授或副教授,北京大学的秦玉珍副教授,省委党校的许高珍、卢玉、赵林森、杜美卿等副教授或讲师,本市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市委的主要领导同志和有关部、局的领导同志,都应邀到市委党校讲过课或做过报告。在组织学员进行社会调查方面,除了大胆地让他们走出去以外,还有目的地给他们布置了调查题目、调査提纲,回校后要求每个人都要交一至两份质量较高的调査报告。学校还组织学员就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论文答辩或举行形势报告会、学术研讨会。这些措施提高了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1983年党校教育正规化以来,长治市委党校在培训干部方面成绩显著。十多年来,连续招生,培训了8届11个大专学历的培训班、理论班,两期两个中专班,两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3期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1期乡镇长培训班,24期县处级领导干部轮训班。从1991年起,完善了党校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两年制大专班等4种主体班次的教学和管理。从1988年起,长治市委党校还先后承担了山西省委党校和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的大专、本科函授班的教学任务。搞好对这些学员的培养教育,是党校应尽的职责,也是长治市委党校对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的新贡献。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党校工作,对党校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校的发展又一次出现了新的机遇。1990年6月9日至15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校校长座谈会。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作了《关于加强党校建设的几个问题》的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乔石同志在开幕和闭幕会上讲了话,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吕枫、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薛驹同志也分别讲了话。党中央还于同年9月5日以中发〔1990〕15号文件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校工作的通知》,对在改革开放后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党校教育的根本方向和方针、培养目标以及基本任务等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文件中还明确提出了把各级党校办成“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新要求。近几年来,党中央几乎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座谈会),江泽民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到会发表重要讲话。对于中央的精神,山西省委和长治市委都积极地贯彻。省市委先后发出了《中共山西省委关于贯彻中发〔1990〕15号文件精神的意见》(晋发〔1991〕24号文件)、《中共长治市委常委会纪要》(1992年第2号)。市委明确决定市县(区)党校实行校委制,调整配备了市委党校的校委领导班子,确定了市委党校常年开办的4种主体班次,解决了党校的正常经费、基建总体规划等重大问题。党中央和省、市委的亲切关怀极大地推动了党校事业的发展。长治市委党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的文件精神,使教学管理、后勤工作、办学条件等方面都有了巨大变化,近几年来多次受到省委党校和市委领导的表扬。大家赞誉说,市委党校进入了又一个“中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