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品评】
在杜甫的咏画诗中,《丹青引》是最负盛名的一篇。诗起笔洗练,苍凉;中间抑扬顿挫,错落有致。情感上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结构上主次分明。特别是诗的结句,沉痛而又饱含人生哲理,更为历代诗家赞赏。清代翁方纲曾赞扬此诗为“古今七言诗第一压卷之作。”饱经沧桑的诗人杜甫,遇到沦落困境的画家曹霸,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诗与画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他们在内心情感上更能相互理解。这首诗写了画家曹霸的身世、经历,由人事而及时事,融精辟的艺术见解于传神的咏画技巧之中。借画家一生的遭际,抒发了诗人对世事的深沉感慨。与曹霸传神的笔意可谓相得益彰。
宿府
【导读】
此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当时杜甫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帐下任参谋,同时任“工部员外郎”一职。“宿府”,就是留宿幕府(军部)的意思。别人都回家了,他常常是“独宿”。诗人在清秋之夜,触景生情,抒发身世之叹、思乡之情。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详解详析】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独宿”二字,是全诗的“诗眼”。清秋时节,梧桐疏影,在更深人静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面对将灭的蜡烛夜不能寐。环境的“清”、“寒”,更烘托出心境的悲凉。诗的首联,便呈现一幅凄清的画面。井梧:指井边、院中的梧桐。江城:指成都。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永夜:长夜。悲自语:角声悲凉沉重,如同人的自言自语。好谁看:月光虽好,又有谁忍心看?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这一联却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读起来有三个停顿。顿挫的句法,更衬托出一个独宿不寐、无人共语的悲凉的人物形象。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荏苒:形容光阴迅速流逝。多年在战乱中漂泊,亲朋好友音讯已断;关塞零落萧条,想要回乡何其艰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伶俜(língpīng):孤单。十年:从安史之乱至此时正好十年。十年之事用五字带过,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强移栖息:指自己任严武节度使的参谋这件事是迫不得已。一枝安:化用《庄子·逍遥游》中“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句意。意指需求很少,已忍受了十年颠沛流离的日子,就像只小鸟一样栖息一枝姑且偷安吧。“安”,不过是诗人的自我解嘲罢了。
【经典品评】
《宿府》是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之一。抒发了身世凄凉、漂泊异乡、寄人门下、思乡怀人的天涯孤旅之愁。前两联写独宿江城感受到的寒意和孤寂,以“听觉——号角”、“视觉——月色”画出了一幅凄清的风景图。接下来直抒“独宿”之情,情触景生。战乱未息,处世艰难,诗人在末联写出自己的心声:漂泊十年,只能暂且栖枝求安。
杜甫的理想本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事实证明这理想难以实现。早在乾元二年,他就弃官不作,摆脱了“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的牢笼生活。这次到严武幕府作参谋也非所愿,只是为了“酬知己”而已。但不久,又受到幕僚们的嫉妒、诽谤和排挤,所以诗人宁愿回到草堂去“倚梧桐”,而不愿“栖”那“幕府井梧”的“一枝”;诗人即景生情,借景传情,表达了自己悲凉深沉的心绪。短短八句诗情景交融,令人玩味无穷。
倦夜
【导读】
此诗当作于广德二年秋,诗人告假暂归草堂时,写秋夜为时局战乱所忧,难以成眠。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详解详析】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竹叶萧萧,凉风阵阵,侵袭着卧室,月光洒满了庭院的每个角落。开首十个字为我们画出了一幅清秋月夜图。“竹”、“野”二字,暗示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绿竹秋声,郊野一望无际,月光朗照,更显得空旷而寂寥。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三、四两句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凉露重,从竹叶上不时滴滴答答地滚落;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稀稀落落,像瞌睡人的眼,忽睁忽闭,似有似无。写得传神而有动感。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五、六两句转换到秋夜破晓前的景色:月亮西沉,大地渐暗,萤火虫提着小灯笼为自己照明;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醒来了,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诗题本为“倦夜”,但以上六句,从月升写到月落,全是写“夜”,并无一字写“倦”。但仔细一想,这幅“秋夜图”,有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但真正的主角却未出场。在这些景物背后,还有一个没有出场却又时时在场的人,那就是诗人自己。正因为他辗转反侧,不能成眠,才能感受到窗外的竹叶萧萧,露珠儿滴答,他索性步出室外,仰望夜空,心事浩茫。一个彻夜不眠的人该有多么疲倦啊!如此凉爽的清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是因为“万事干戈里”,所以他才“空悲清夜徂!”徂(cú):消逝。战乱中万事纷扰涌上心头,诗人整整一夜都在为国事而忧心如焚,在悲叹中任时光流逝啊!
【经典品评】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763)十月,直捣长安,唐代宗李豫仓皇逃往陕州避难(《新唐书·吐蕃传》)。人民陷于战祸,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这怎能不让诗人忧心如焚!“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与辛酸。
诗中所描写的“景语”皆为“情语”,无不寄寓着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读着“重露成涓滴”,我们仿佛看到了离乱百姓们滚动的泪珠;望着“稀星乍有无”的若隐若现,令人联想到政局的动荡不安。前人赞美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这首诗正是如此。诗的字面虽只写“夜”而不写“倦”,但诗人的羁旅和孤倦之态,却表现在每一景物中。情寓于景,景中含情,物我融为一体,令人一咏三叹。布局上也井然有序,前六句由近及远,空间画面变幻多姿;结尾二句陡然转入抒情,表面似断而内涵相连,点明题意,使全诗翼然振起,意境升华,焕发出灼灼光彩。
莫相疑行
【导读】
此诗于永泰元年(765)春,杜甫从严武幕府退归草堂后作。
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
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煊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
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
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
【详解详析】
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用口语直抒胸臆作为开头,感叹自己头发白了,牙齿快掉了,却还一事无成,字里行间充满了悲凉。
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煊赫——天宝十载,唐玄宗举行祭祀典礼。杜甫作了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这两句是诗人回忆当年向蓬莱宫献三大礼赋的情景,连自己也觉得奇怪怎么会在一天之内便声名显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这句也是回忆当年情景。杜甫的三篇歌功颂德的赋皇帝看了果然高兴,命杜甫“待制集贤院”,并且命宰相试文章。集贤院的学士都来了,站成了一堵墙,在中书堂内围观诗人写文章。
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想当年我的文章辞采感动了天子,可今天竟然饥寒交迫成天奔走在路边上。诗人用鲜明的今昔对比,给读者留下强烈印象。
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末契:指长辈对晚辈的交情。诗人在晚年将友情寄托于那些年轻的幕僚,不料他们表面上虚伪地表示心服,背后却暗地里耻笑。这两句真实地写出了杜甫在官府供职时同僚之间的尔虞我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世俗恶习。
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寄谢:告知。这两句是说:告诉你们这些生活在俗世中的年轻人,我无意与你们争高低短长,用不着胡乱猜疑!
【经典品评】
因老友严武再度镇蜀,盛情相邀,于是杜甫便携家重返成都,在严武幕府中担任了参谋之职。本意是忍受着官府的束缚帮助严武做些军务,“束缚酬知己,蹉跎效小忠。”(《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并无在官场上飞黄腾达之意,不料却无端遭到同事的猜疑和嫉妒。杜甫对幕僚之间这种阿谀奉承、勾心斗角的丑恶现象十分厌恶,满肚子的委屈和积郁通过这首诗倾吐出来。诗歌深刻尖锐,富有讽刺意味。没过多久,他就辞去了幕府官职,向严武告假,回草堂暂住去了。“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是诗人一生遭遇的真实缩影。
天边行
【导读】
此诗当作于永泰元年(765)夏,时杜甫居成都草堂。此诗感情极为沉痛。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详解详析】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流落天边的老人回不了家,黄昏时分向东来到大江边失声痛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陇右:陇右道,唐代十道之一。辖地为今甘肃陇山以西、乌鲁木齐以东。河源:在青海省境内。陇右和河源的地再也不能种了,吐蕃的骑兵已侵入了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鹜后鸿鹄——洪水滔天啊大风拔起了树木,前面飞着秃鹙后面飞着鸿鹄。写恐怖荒凉之状。秃鹜:一种大型猛禽,又名“座山雕”。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多少次捎信给故乡洛阳,十年间骨肉亲朋音讯杳无。十年:指安史之乱爆发至写此诗时。
【经典品评】
多年来忧乱思归的苦闷压抑在杜甫的心头实在太久了,他再也忍不住滚滚的热泪。全诗直抒胸臆、真情奔涌而出,这首诗可看作是《同谷七歌》的续篇,写得异常感人。
去蜀
【导读】
此诗当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这年四月,诗人的好友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杜甫失去故知,于五月乘船离蜀东下荆楚。行前写了这首诗,叙“去蜀”的原因。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详解详析】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蜀:指成都,诗人说自己在成都已客居了五年,其中一年还是在梓州(四川三台)度过的。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潇湘: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名,此泛指湖南地区。这两句是说,如今兵荒马乱、关山阻塞,我为何还要远走潇湘呢?这里以设问的语气表达内心难言的隐衷,有一种无奈与愤激之情。言外之意为:我难道不懂如今时局纷乱、不宜出门?在好友严武当政时,曾荐举我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我生性耿直,不为同僚所容,因而不久后愤而辞官回到草堂。严武在世尚如此,如今他已亡故,在这里待下去还有什么意思?这里暗示此去乃是迫不得已。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此联说,回顾平生一无所成,万事皆休,头发已由白转黄,表明身体衰老孱弱,只能像江上白鸥一样到处漂泊了此残生了。诗句中悲愤交集,感慨万千。“黄发”与“白鸥”对仗,色彩鲜明。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尾联说,国家的安危,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在考虑,我这个小小寒儒又何须杞人忧天、老泪长流呢?这是在说反话,其实恰恰表明位卑仍在忧国。
【经典品评】
这首五言律诗只有短短四十个字,却总结了诗人在蜀五年多的生活,笔调恢弘。正如清人浦起龙所说:“只短律耳,而六年中流寓之迹,思归之怀,东游之想,身世衰颓之悲,职任就舍之感,无不括尽,可作入蜀以来数卷诗大结束。”(《读杜心解》)特别是尾联,更是充满悲凉之语。明知这班蛀虫只会以权谋私,无法承担起国家安危之责,而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又已幻灭,国难深重,岂能不悲泪长流?但还要忍痛正话反说,道出“何必泪长流”之语,更使人读之痛彻肺腑。清人蒋士铨有诗赞杜甫云:“独向乱离忧社稷,直将歌哭老风尘。”(《南池杜少陵祠堂》)正是诗圣情怀的真实写照。
旅夜抒怀
【导读】
此诗写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夏,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当时诗人携家乘船东下,途中夜泊江岸,触景生情,心有所感,抒发了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和孤寂的漂泊之情。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详解详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危樯:形容船桅之高。微风轻拂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独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原野辽阔,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大江中涌动奔流。此句是化用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句意。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名岂文章著:文章岂能够让人出名吗?这是杜甫的愤慨之语,因为当时杜甫的诗是受到冷遇的,在他活着的几十年中,不少诗歌选本都不选他的诗。官应老病休:写此诗的前一年,杜甫曾在严武帐下任节度使参谋,因军府事务繁琐,同事之间又有不少矛盾,他于当年一月辞职。不久,严武患病死去,杜甫又开始了漂泊的生活。对同僚当然只能说是辞官是因为“老病”而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沙鸥:诗人自喻,是说自己身世卑微、文坛无名、仕途无闻、漂泊江湖,活像是飘零天地间的一只孤苦沙鸥。
【经典品评】
前半部写“旅夜”中所见的空阔景色,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
后半部“抒怀”,说自己空有一腔抱负和满腹诗书,但却受到冷落,宦途险恶,屡被排挤。因而诗人发出了反诘:文章再好又岂能使人成名?官职本来应该是因为老病才休啊!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叹,表现了诗人那种无可奈何、漂泊无依的伤感,字字含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
十二月一日三首(选一)
【导读】
组诗当作于永泰元年(765)腊月初一。此时杜甫居云安。今所选其三,写云安的春色和诗人渴望回京为国效力的心情。
即看燕子入山扉,岂有黄鹂历翠微。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春来准拟开怀久,老去亲知见面稀。
他日一杯难强进。重嗟筋力故山违。
【详解详析】
“即看燕子入山扉”四句——才见到一丝春意,诗人就想像燕子和黄鹂鸟飞来,山谷青翠、桃红柳绿,故乡一派春色烂漫的美景。可见诗人对春抱有极大的希望。
春来准拟开怀久,老去亲知见面稀——早就拟好了春来时开怀一乐的计划,但人老了才知见面的机会很稀少。
他日一杯难强进,重嗟筋力故山违——到那天如果我连一杯酒都喝不下,我会再次感叹我的筋力不济致使故乡又违。上半首为想像之景,下半首诗人又回到现实,不禁再次嗟叹。
杜甫空怀一腔报国之心,总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会重登朝廷,但又常担心自己会客死他乡,因此在他卧病云安的时候,思乡之情更为迫切,眼前每一处春景都能勾起他的联想。语言清丽,内涵丰富。在怡人的春色中,处处透露出诗人的迫切思归之情,风格委婉曲折。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导读】
此诗当作于大历元年(765)春末。当时杜甫与家人欲乘船前往夔州,将东西搬上船后,因天色已晚,便宿于云安郭外在船上过夜。当晚下了大雨,因雨湿路滑不能上岸与王十二判官作别,于是写下了这首美丽多情的小诗向这位资助他此行的友人致意。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