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杜甫文集1
42837900000027

第27章 漂泊西南时期(760—770)(10)

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挑锦字:挑锦线刺字。此句有一典故:十六国时前秦有一位女诗人名苏蕙,字若兰。其夫窦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后以罪迁徙流沙。苏蕙因思念其夫,于是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寄。词哀丽凄婉,可循环读之。事见晋《烈女传》。这句是说,那是谁家的思妇又在空闺中挑织锦字?她此时也会停机灭烛,对着月亮皱起翠眉来同我一样伤怀吧?

【经典品评】

望月思乡是中国古典诗词里常常出现的主题,月亮的意象,寄托了中国古代文人寻找母亲、寻找精神家园、渴望世界和谐统一的心理,明月总是在传递着温馨、团聚、和平、恬美的信息。因此,古往今来,流传着多少写月的名句。“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就是杜甫留给我们的赏月名句之一。杜甫一生中过着颠沛流离、四处流浪的日子,他独在异乡,报国无门,归家无望,心灵孤寂,于是月亮自然而然成为他寄托精神、倾诉心灵的对象。此诗写得哀怨美丽,极其动人。

草阁

【导读】

此诗当作于大历元年(766)秋。通过草阁月夜秋景的逼真描绘,画出了一幅江村小景,表达诗人的羁旅感伤。草阁。即江边阁。

草阁临无地,柴扉永不关。

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

久露晴初湿,高云薄未还。

泛舟惭小妇,漂泊损红颜。

【详解详析】

草阁临无地,柴扉永不关——草阁临着江水,看不到地面,因而说“无地”。柴门不关,因临江可看江上风景,其次也说明居家贫寒,不需要关。

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鱼龙到了秋天便蛰伏回到江中,星月与秋山在平静的江中现出倒影,随波摇荡,因而感觉像是在“动”。

久露晴初湿,高云薄未还——露水刚刚打湿了晴天的夜晚,高天上薄薄的云彩飘远了还未回来。

泛舟惭小妇,漂泊损红颜——看到泛舟的少妇备感惭愧,因常年漂泊而摧损了红颜。

【经典品评】

“泛舟惭小妇,漂泊损红颜”两句诗,曾引起历代评论者的不同理解和注释。有人认为这是老杜行为不检点,是他养的“小蜜”;也有人怀疑是假冒伪作,说此诗并非出自杜甫之手;还有一位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研究分析说,“小妇”指的是诗人的“儿媳妇”——杜宗文或杜宗武的妻子。我以为这几种说法都不确。从经济条件看,诗人流落迁徙,整日为生计奔波,不可能养“小蜜”;从杜甫的道德观来看,他曾在《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中有诗句云:“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可看出即使是在某些笙歌曼舞的场合,诗人也不过是逢场作戏、虚于应酬,并非拈花惹草之徒;再从当时的封建伦理看,诗人也不会以儿媳为“模特”做诗。我以为,诗中的小妇或许是诗人在江上无意间碰到的下层社会的女子,诗人由此联想到:连青春少妇的红颜都憔悴如此,更何况自己这垂老于他乡的客子呢?这是诗人用简约的笔墨,写出对人生易老、时光流逝的慨叹。

【导读】

此诗为大历元年(766)在西阁所作。被后人誉为咏月诗中的佳篇。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

【详解详析】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四更时分,山头吐出一弯银月,夜将尽,水面上反射出的明月照亮了高楼。这句中的“吐”字和“明”字用得绝妙,说明诗人观察生活之细微。后人赞此二句为咏月绝唱。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此联比喻月痕傍山的情景,上句喻为就像打开了镜匣露出明镜,下句喻为如风帘上挂着的银钩一般。元:同“原”。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这句中的兔和蟾,是指月中的玉兔和蟾蜍。在这里都是喻月。这句是说月中玉兔在惊疑地望着我的满头白发,那月中蟾蜍亦依恋着我身上暖暖的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我琢磨那月中嫦娥也一定觉得孤寡无伴,耐不过九秋高天的寒冷。

【经典品评】

这是一首咏秋月的好诗。诗中写四更天气,夜将残而天未晓,将落山的残月挂在山尖。诗人不说月将落,却用了一个动词:“吐”,立时使得诗句有了动感和生气。楼在夜晚本是暗的,这里诗人却用了一个“明”字,其实是江水反射月光的缘故。此两句被苏轼誉为“古今绝唱”。从这首咏月诗可见出杜甫“炼字”与“炼意”的功力。特别是动词的提炼,一字炼得好,就成为全诗的“诗眼”。炼字当以炼意为前提,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具有美的价值。有字无句或无篇,并不足取。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而且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才能如沈德潜所说,做到“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说诗啐语》)

秋兴八首

【导读】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一组以望长安为主题的七言律诗。兴,是“兴趣、兴味”之意。诗歌因秋兴感,伤逝叹老,格调悲壮而意味深沉。八首诗既蝉联一体而又各自独立,结构严密、抒情深挚,堪称为杜诗中的艺术珍品。其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吐蕃、回纥却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时局仍动荡不安。他的挚友先后离开人世,诗人自己漂泊四方且疾病缠身。山城秋色引发了他的故园之思和对京华岁月的怀念。八首诗就是从这一思想脉络上展开,层层深入。诗风悲壮苍凉、意境深远。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详解详析】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诗的开始就呈现出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景色。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离开成都后本想沿江而下,不意滞留夔州,心境抑郁,望秋伤情,写出孤寂肃杀的诗句。玉露,枫林,霜打红叶,都是表现肃杀之气。萧森:山石峥嵘、古木参天蔽日的样子。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三四句承接一二句,触景伤怀,对秋景作进一层渲染。“波浪兼天涌”是自下而上;“风云接地阴”为自上而下;这两句以飞动、壮阔的笔触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动人意境。江间:这里指巫峡。兼天:连天,波浪汹涌之状。塞上:人迹罕至的山川绝地,这里指巫山。写景也是在暗示国家现状和诗人自己的心情。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五六句与三四句错综相映,江间塞上,是状其悲愁;而丛菊孤舟,更写其凄怆。丛菊两开:丛菊开了两次花,指过了两个秋天。杜甫自去年五月离开成都,原打算循水路出峡向东,后因故滞留于云安和夔州,至今已两次见到丛菊开花了。他日泪:往日泪。忆往事而落泪。一系:总是牵挂系念。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结联转入秋思。催刀尺:催动刀尺赶制寒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这里是借指夔州。急暮砧:急促的捣衣砧的声音。说家家都在赶制寒衣越冬,刚换下来的旧衣也在捣洗,准备收藏。暮色中传来的声音更令客居他乡的诗人感到贫寒孤寂,不胜悲凉。诗人说“刀尺”用“催”字,说“暮砧”用“急”字,刀尺催而砧声急,眼前一片秋景催人,形象地写出诗人急不可耐的思念故园、心怀家国的迫切心情。

第一首为八诗之总领。全诗因秋起兴,描写了长江三峡的悲凉秋景,深秋的冷落萧条交织着心情的寂寞凄楚,忧时伤事,是整个《秋兴》八首的发端之作。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倚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详解详析】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倚北斗望京华——第一首以“暮”字结尾,这首诗以“落日”开头。写诗人身在夔州,心念京华。“望京华”正是这首诗的中心,也是《秋兴》组诗写作的主旨。夔府:即夔州。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夔州曾设都督府,所以夔州又称为夔府。京华:长安。长安在夔州北,所以诗人要依着北斗星所在的方向遥望。诗人身在夔州,忧愁卧病,望山城落日而生悲,伏枕闻笳更是哀伤难寐。形象具体地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之际心念京华故国的忧伤心情。

听猿实下三声泪——“听猿实下三声泪”为“听猿三声实下泪”的倒装句。典出自《水经注·江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里是说,今天听到猿鸣凄厉,方知古人所言不虚,所以果真洒下泪来。

奉使虚随八月槎——奉使:指严武任西川节度使。槎(chá):木筏。古代传说中天河与海相通,海边居民见每年八月海上都有浮槎来去,从不误期,于是这人准备了干粮,乘槎而去。过了很久来到一地,见有城郭屋宇,又见宫中有一女子在织布,还有一男子在牵牛饮水。于是上前问牵牛人:“此为何处?”牵牛人答:“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此人乘槎返回后,至蜀访严君平,君平说:“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算年月,正是那人到天河的时间。杜甫在这里化用典故,是说自己虽然仍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但因严武之死而终未能随他回朝供职。乘槎还能有归期,而自己却孤舟长系,有似乘槎不返,所以这里说“虚随”。喻自己望长安就像望天上那样遥不可及。

画省香炉违伏枕——画省:即尚书省。古代尚书省用胡粉涂壁,墙上画有古代贤人像。尚书郎值夜时,有侍女史二人捧香炉烧香跟在后面,因而此处有“画省香炉”之说。杜甫所任的检校工部员外郎属尚书省的郎官。“画省香炉违伏枕”句,是说自己因伏枕卧病而违背了到尚书省供职的心愿。

山楼粉堞隐悲笳——山楼:山城,指夔州。粉堞:涂白粉的女墙。这里借指城墙。悲笳:用芦叶卷起来吹,称为笳箫,似觱篥而无孔,用来报告早晚时辰。诗中以笳声凄凉暗示干戈不休。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尾联写一夜不寐,不知不觉间那石上藤萝梢头的月亮,已映照到洲前芦荻花了。叹时光流逝之速。

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详解详析】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上首诗写夜,这首诗写清晨。先从晨景的空寂冷漠、人烟稀少切人,表达自己的孤寂和无聊。“千家”指人烟稀少。郭:外城。通常即指城。“山郭”说夔州地处偏僻。翠微:形容山色青绿。早起坐江楼,赏朝晖,看翠微,似乎不无惬意,然以“静”来说“朝晖”,就有空寂冷漠之意了。又冠以“日日”二字,更见出诗人无聊而孤寂。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二联进一层铺叙,渔舟泛泛,燕子飞飞,景致虽好,但“日日”看就会生厌,“泛泛”、“飞飞”的叠字透露出诗人的烦恶之意。信宿:再宿,隔夜。一夜日宿,再宿日信。谓一天又一天,天天如此苦闷无聊。

匡衡抗疏功名薄——匡衡:西汉经学家。曾上疏直言指陈时政得失而升官。杜甫在这里是反用其事,说自己也曾上疏营救房琯却遭贬斥。功名薄:同样是上疏直言,自己功名却比不上匡衡。

刘向传经心事违——刘向:西汉经学家。宣帝时曾讲授六经,后来成帝又授其官职。杜甫在此也是反用其事,说自己想如刘向一样传经,但心事终难实现。寓自己怀才不遇,写得委婉深沉。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结联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富贵子弟轻裘肥马,他们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诗人在痛心之余,也充满鄙视。五陵:指汉高祖的长陵、惠帝的安陵、景帝的阳陵、武帝的茂陵、昭帝的平陵,都在长安附近,是唐代贵族的聚居之处。此处代指长安。衣马轻肥:《论语·雍也》中有句云:“乘肥马,衣轻裘。”轻裘肥马喻指生活豪奢富贵。这是借贵族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详解详析】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承上一首诗从慨叹身世飘零转入慨叹时局,诗人将目光转向长安,先说长安政局如同弈棋,变化无常。接着说“世事”之“不胜悲”。“百年”是说这种颓局是从唐王朝开国后渐渐日积月累而成,非一朝一夕。闻道:听说。似弈棋:好像下棋那样局势难定。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二联进一步写长安已今非昔比。王侯奔逃,人事更迭,旧宅易主;文武满朝,宵小弹冠,朝政混乱。衣冠:指官员。异昔时:与从前不同(这里主要指用人制度),暗责当时的皇帝滥用官员,如玄宗成批任用番将,而肃宗倚重宦官。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三联从长安跳出写全国时局。不再是传闻的口气,而是写亲闻战鼓振响,目睹羽书飞驰。志士枕戈、流血边庭的危急局势更衬出自己请缨无路的无奈和哀痛。直北:正北。长安的正北方向即是陇右、关辅地区。金鼓振:指抗击回纥。征西:征讨西方的吐蕃。羽书: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文书。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结联又回到自身。战乱频繁,国事艰危,诗人却只能面对秋江惆怅叹息。秋江冷,诗人的心更寒冷;鱼龙寂寞,自己的心更寂寞。“鱼龙寂寞”指水族潜入水底。故国:指长安。平居:平日所居之处,引申为回忆长安时的往事。

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详解详析】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承接上一首,写所思中的“故国平居”之事,追思记忆中的长安。起句写蓬莱宫的壮美,想像汉朝的承露铜柱直插云霄。蓬莱:宫殿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重修后的大明宫改名为蓬莱宫。承露金茎:指仙人承露盘下的铜柱。汉武帝时,于建章宫西建承露铜盘,也叫“仙人掌”,说饮用承接仙露可延年益寿。这里是以汉喻唐。霄:云气。汉:银河。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次联写想像中的西王母带着祥云紫气降落。王母:古代神话中的女神西王母。瑶池:传说为西王母居所。东来紫气:《列仙传》记载,老子自洛阳过函谷关,关令尹喜登城楼,望见紫气东来,知有真人过此。后来果见老子乘青牛经过。唐高宗时,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函关即函谷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写皇帝临朝时的富丽堂皇,骄傲之情溢于言表,为自己曾亲睹圣颜而自豪。云移:形容开扇时如云彩移动。雉尾:帝王仪仗中用雉尾制成的扇。开宫扇:唐玄宗开元中,萧嵩上疏建议,皇帝每月朔、望日受朝于宣政殿,上座前要用羽扇遮挡,坐定后始开扇。后来定成一种朝仪(见《唐会要》卷二十四)。龙鳞:指皇帝衣服上的龙纹装饰,此处借指龙袍。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沧江:江水呈现青苍色,故称。此处指巫峡。岁晚:暮年。青琐:未央宫的宫门名,门窗镂着连环花纹,涂青色,故称青琐。这里泛指宫门。点朝班:指百官等候传点朝见皇帝。末两句情绪急转直下,表达了自己卧病巫峡、年事已高的感伤心境。

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详解详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