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华实用养生宝典
42857300000006

第6章 协调阴阳

中医养生学从阴阳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观点出发,认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必须保持相对平衡和协调,才能维持“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从而保证机体的生存。正如恩格斯所说:“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平衡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为了符合这种“暂时平衡状态”的“生命的根本条件”,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就成为一条重要的养生法则。无论精神、饮食、起居的调摄,还是自我保健或药物的使用,都离不开阴阳协调平衡,以平为其的宗旨。

人体生命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内的多种多样的新陈代谢,都是通过阴阳协调完成的。体内的各种矛盾,诸如吸收与排泄,同化与异化,酶的生成与灭活,酸碱的产生和排泄等,都在对立统一的运动中保持相对协调平衡,而且贯穿生命运动过程的始终,从而使体温、血糖、血脂、血中pH值等内环境因素都相对稳定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保持人体本身的阴阳动态平衡。与此同时,人体通过阴阳消长运动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摄取周围环境的物质,水、空气、食物等供应机体需要;又把机体所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维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平衡。所以,人体就是一个阴阳运动协调平衡的统一整体,人生历程就是一个阴阳运动平衡的过程。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养生保健的根本任务就是运用阴阳平衡规律协调机体功能,达到人体内外协调平衡。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的脏腑功能的综合反映。因此,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协调机体功能时要特别注意情志平衡,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激,都可影响脏腑,造成脏腑功能失衡而滋生百病,而疾病又可反馈人的情志,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必须随时调整机体生理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才能维护其协调平衡的状态。

人体生命活动是有规律的,符合规律的运动就有利于生命的存在,违背了规律则有害于生命。正常的运动在于机体“内在”与“外在”的和谐运动的恰当及其相互间的协调一致。“内在运动”,是指脏腑、气血、津液的生理运动;“外在运动”,是指脑力、体力和体育运动的总和。前者是维护生命的“供给性”运动,后者是保持生命活力的“消耗性”运动。如果这种“供销”关系不协调,就会产生“生命危机”,过度疲劳、疾病、甚至死亡。大量的生活实践已证明,不适当的运动会破坏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加速人体某些器官的损害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进而引起疾病,最终缩短人的生命过程。可见,任何运动都有各自的限度,这种限度即是《内经》所说的“以平为期”。

对于如何养生以使“阴阳”以平为期,杨锋同志有较好的理解,主要观点如下:

古代的中医养生学家从实践中观察到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无不具有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阴与阳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是事物生长、变化和消亡的根本,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对此论述颇详。《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与自然界变化休戚相关,《灵枢·岁露篇》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为此,养生家告诫人们,只有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才能祛病延年。

1.顺应四时阴阳变化以养生

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注意与四时气候相适应,是养生的重要原则。《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并进一步指出根据不同季节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养生之道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云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此四季阴阳养生方法,是极科学的。春夏正是阳气上升、万物繁茂欣欣向荣的时节,应早些起床,到林木葱茏、空气清新的园林或郊外,可散步,可舞剑,可打拳,进行动作轻柔舒缓的锻炼项目,可调节神志,舒筋活络,起到滋阴养阳,促进阳气充沛之功。秋冬之时阳气渐收,万物趋于收藏状态,在注意防寒保暖的同时,可外出跑步、登山,选择一些运动强度稍大的锻炼项目,有益于升阳养阴。

2.顺应昼夜时辰变化以养生

四时阴阳变化在一日昼夜晨昏之中也体现出来。《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人体与此相应,身之阳气有着生、长、收、藏的规律变化。养生应根据一日之中的“春、夏、秋、冬”和12个时辰来进行。古时养生家注意摄取阳气,以子、丑、寅、卯、辰、巳6个时辰为佳。《服气经·秘要口诀》指出:“凡服气皆取阳时,如此以阳炼阴,去三尸之患。”中医认为,在6个阳气时辰进行养生锻炼,可使真气聚于丹田之中。丹田为人体元神之门户,经络之枢纽。日日意守丹田,可使丹田阳气充盈,促使气机发动运行于任督两脉,通周天,达到调畅阴阳,通利经络,培元固本,益志安神,润肺滋肾,舒肝健脾的功效。但在另6个(午、未、申、酉、戌、亥)时辰属阴,外界是死气,阳气已衰,气门乃闭,不宜锻炼。《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所以,进行养生保健应顺应四时,根据阴阳变化、机体气血盛衰来锻炼,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功。

3.顺应人体阴阳差异以养生

古代养生家观察发现,人体阴阳有差异,有盛阴、多阴少阳、盛阳、多阳少阴、阴阳各半之分。故将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类型,养生也因人而异进行锻炼。譬如属于太阳或少阳之人,应以练静功为主,练功加意念,意守“涌泉”、“三阴交”等阴窍部位,以弥补阴之不足,起滋阴潜阳作用。属于少阴或太阴之人,宜练动功,并意守“命门”、“百会”、“泥丸”等阳窍部位,可弥补阳之不足,具有升阳和滋阴的功效。男女在养生上也有区别。中医认为,男属阳以肾为先,女属阴以肝为先。男子应意守下丹田,练精补肾。先天元阴元阳充足,命门之火旺盛,可温养后天脾土,增强体质祛病延年。女子意守中丹田,可调畅气机,疏肝解郁,肝气条达,升降有常,则能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顺应人体阴阳变化的特点以养生人体的阴阳无不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养生应知阴阳变化规律,采取不同的健身运动方式。古人云:“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气散乱。”因此,将“调身”、“调息”、“调心”视为养生健身的三大要素。尽管健身运动方法繁多,姿势千差万别,从养生角度来说,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健身方法顺应阴阳变化才有益健康,以阴阳指导姿势变换,动静适度,刚柔相济,才可祛病强身。比如对肝阳上亢、上实下虚一类病症的患者,在姿势上可采取站式锻炼的养生方法,有平肝潜阳利于气血下行之效。对中气下陷气血亏虚的患者,以卧式来锻炼,使气机和畅滋阴升阳,以补益脏腑,消除不适。但调节人体阴阳气机贵在调息调心,以意念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便是《养生醍醐》中说“人心思火则体热,思水则体寒”的道理。隋炀帝因穷奢极欲,得了消渴症,形消骨立,病人膏肓。名医莫君锡为隋炀帝诊病后说,陛下龙体欠佳,乃真水不足,难制上越之火,非草木金石之凡品所能治也。待我去求一仙友取来天池之水,方能使陛下龙体康复。不过,在这十日之内,陛下需独居一室,以避风吹火动。为解寂寞之苦,呈上两幅画,供圣上观赏。隋炀帝照莫太医之言,独居室内,时时伫立画前观赏。当他看到“梅林”时,那绿中透黄的梅子使他感到有股酸甜滋味,口中不禁唾液津津。再望那千山堆玉,万树皆白,一片银装素裹的“雪景”图,如临其境,寒气逼人。十天之中,隋炀帝朝夕观画,看梅则口中有津,烦渴顿消,望气象万千的雪景则觉凉透身心,不燥不渴。在不知不觉之中,病却渐渐好了,这便是运用意念疗法以凉制火以阴抑阳的例子。我国的气功和当前时兴的生物反馈疗法,正是意念的非凡之功。气功分静功和动功两大类,静功以“恬淡虚无,清静舒松”为主,练功时不断校正自己的意念导引,以心理过程影响生理过程,改善生理心理过程不良状况,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和谐平衡。从而调动人体的潜力,提高桃体的抗病能力,达到祛病延年。

可见,学会以阴阳学说来指导养生,加强自我保健,实为延年益寿之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