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这个特点,在很多的教学论著作中都不明确,甚至没有提到。前苏联教育学中也只有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49年版)中明确地论述了它。这一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在个别教学组织形式下,不存在所谓的“课”。不同的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是彼此不同的;各个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也无计划,无划分,随时随意决定学习什么和不学习什么,也可以随时随意决定多学些或少学些。没有通盘考虑,没有系统安排。
三、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
单位时间可以是50分钟、45分钟或30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从各学科总体而言,可能是单科独进,也可能多科并进,轮流交替。在个别教学组织形式下,也没有这一特征。学习时间没有划分,或长或短,早学、晚学,停学,都没有确切的规定。
四、统一授“课”
教师根据指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向全班学生传播统一的教学内容,并排定课表,多科并进,交错授课。在同一班级,授课的进度和要求应该是统一的。
五、按时授“课”
全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并制订统一的作息时间表,有节奏地开展教学活动。
六、对教师的文化和业务有统一的基本的要求
并按其精力、专长和工作能力分配教学任务。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教学工作负责。
班级授课制的利弊与改进
一、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2.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扎实实,有条不紊。
3.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是教师系统讲授,而且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4.把教学内容及活动加以有计划的安排,特别通过课的体系,分工合作,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5.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结集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
6.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等等。
总之,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比较突出地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间接性的认识,有领导的认识和教育性认识,能在时间和精力都比较经济的条件下,比较全面地实现教学任务。
二、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与优点具有共生性质,它既然具有以上的优越性,那么也相应地具有以下局限性: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课堂上一般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有什么想法也就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出来了。
2.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堂课的时间有限,老师想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就不太可能,比如讲授某一概念时,不宜把概念直接给出,最好是引导学生探索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但是在一堂课的时间里,还不足以完成这个过程。
3.它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4.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5.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教材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这也是导致班上学生“贫富差距”的原因之一。
也正是因为班级授课制有以上局限性,人们才屡屡对它提出批评,不断对其进行改革与探索,而所出现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还不能从根本上取代班级授课制的地位,只能作为其补充或辅助形式,也就是试图在保持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克服它的局限性,而不是对班级授课制彻底的否定。
三、研究进展
因为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与优点具有共生性质,所以针对班级授课制缺点所进行的改革,走过了头,也就丧失了它的优势,进而从根本上取消了班级授课制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上教室的开辟,使交互式、个别化的教学成为可能,一种从未有过的个性化学习,个人自主择校、择师、择课、择时、择地,将逐渐渗透至中小学。学校传播知识的职能将被网络技术取代或部分地取代,但这并非意味着学校与班级授课制的消解,而是意味着它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促进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班级组织应该在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故而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应该贯彻“先立后破”准则,在不取消班级组织的前提下作必要的改进,而不宜采取激进的态度。
(一)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班级授课制至今仍是世界各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而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授课的优越性,尽可能地弥补难以因材施教的缺陷,班级规模的合理性是一个重要的条件。班级规模的大小是影响课堂教学及其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情感交流和参与程度方面。一般而言,小班制的教学要比大班制教学有效。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地影响学习成绩。
针对班级规模过大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在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以加强人际情感交流。例如美国各州的小学每个班由20~30人组成,而美国教育部在1998年制定了7条政府优先考虑事项,其中就有一条提出通过提供专款资金,帮助学校缩小1~3年级班级规模,在全国范围内把每班人数控制为18人。而法国改革班级授课形式的目标是,每班学生不得超过25人。
目前,我国中小学班级规模普遍较大,特别是重点中小学班级规模更大,甚至有学校的教学班规模超过百人。显然,这不利于教师对全班的课堂控制,也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交流,影响教学气氛。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太差,平均交往较少。为此,我国也正在积极进行“小班化教育”的实验和推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过小的班级规模又是极不经济的,缩小班级规模要受到财力、人力、物力的制约。班级人数多少较为合适,除了考虑其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外,还应考虑:第一、学习目标的类别。例如,以态度、技能的获得为主要目标或高层次的认知目标时,小班制较合适,但知识、事实层次目标的学习,则集体与小班制教学都合适。第二、所要采用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只要求学生们看电影、电视或听讲座时,几百人的大班也是适宜的;而强调学生之间或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教学方式(需要合作的学习、活动、探究等)和个别化学习时(如独立研究、掌握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必然要求进行小班教学。
实行小班教学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取消教师分科任教或延缓教师分科年限。在多数实行小班教学的国家和地区,通常采取教师包班的方式,而不是分科任教。在小学阶段尤其普遍,甚至在一些班级仍然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我国台湾,在小学也是教师包班。小学阶段各门课程的文化科学知识都是基础性的,具有合格学历的小学教师完全能够胜任。教师包班,为教师了解每个学生提供了分科任教所无法比拟的便利,也为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创造了分科任教条件下难以获得的充分条件。
2.改革现有的班级制度以保证给予学生均等的机会。小学阶段应没有严格的班级组织,不存在正副班长、班委、组长等相对固定的角色,各种活动所需要的工作由所有学生轮流承担。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各种锻炼,也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获得不同的体验。
小班教学是社会和义务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对于教育公平性、公正性的进一步要求,以及获得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可以预见,在今后几十年内,小班教学的增加会成为我国义务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二)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一切教学组织形式都各有利弊,不可能存在某种万能的模式,所以要求对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合理结合和综合使用。班级授课与个别教学、分层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现场教学相结合,传统的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的新特点。这样既保留了班级授课的优点,又能弥补其弊端。
近年来,我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一些中小学进行了“分层教学”的研究与试验,这是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策略。其实施要点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层次(一般为三层,也有两层或四层的);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能性制定相应的分层教学目标;根据分层教学目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层区别施教;及时反馈、分层评价;矫正、调节、确立新的教学目标。分层施教的基本要求是:教学分合有致、动静结合,学生全员参与,各得其所。采取班内分层教学,主要是考虑到教学班中学生之间具体的差异,需要灵活掌握教学要求与教学进度,调整教学组织结构,改进班级授课。分组层学习倘若有充分的准备,审慎地加以应用,可以产生种种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这种组织形式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分组的科学依据,二是有足够的教师配备。同时,它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教学的工作量也明显增加。分层教学的优点: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较一般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更为整齐,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便利。由于不同科目各自分组,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学生的兴趣和差异。分层教学的缺点是在管理上比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