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根据课堂管理的现状,及时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激起学生内在的进取热情。对学生的注意程度、守纪状况、作业优劣等都可以恰到好处地点评,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课堂管理
班主任大部分的时间都要从事课堂管理的活动,因此作为班主任,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和管理修养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一、课堂管理的内涵
一般地说,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达到组织的目的,组织内的成员从事提高组织资源效率的行为。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是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有一般管理的共性,又有不同与一般管理的特点。
具体来看,课堂管理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其管理主体是班主任、教师,管理环境是课堂,管理客体是各种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学生关系,管理目标是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班主任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与学生同属于课堂管理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两方面。班主任在矛盾中处于主导地位,通过确定课堂管理目标、实施目标、控制目标以及检查和评价目标等一系列环节,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教学条件,使课堂内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内的各种资源,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管理中虽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但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应取决于师生双方协同配合的好坏。教学效率的高低是师生双方教与学效率之积,如果缺少任何一方,教学都无法进行,教学效率也势必为零。学生是有能动性、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等对课堂管理目标的实现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课堂管理的原则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情境中积极因素的作用,减小消极因素的影响,必须对课堂情境进行调节和控制,加强课堂管理。总的来说,对课堂教学环境的调控应从整体出发,对课堂中各方面因素进行规划和调整,使其有机统一为和谐整体,使课堂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班主任可以通过增强或突出课堂中的某些因素,有意形成有利的课堂环境来影响教学,并且在课堂管理时,重视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整个课堂情境达到最优化状态。课堂管理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在具体施行时我们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一)了解学生的需要
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需要越强烈,由此引起的行为强度也就越大。需要也是学生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学生为了满足认知需要必须对相关事物进行知觉、记忆和思维,学生需要的满足程度直接体现于他的情绪之中。另外,学生需要的满足过程又体现于学生的意志行为中,可见,学生对客观世界认知的需要是其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助力,因此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是内因,教学活动只有基于这个内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教师无视学生的需要进行课堂管理,那么只会事倍功半,并且极有可能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伤害。
(二)创造积极的课堂人际关系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统一。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和情感共鸣,是班主任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处于合理的师生关系和班主任领导方式中,师生双方在心理上具有很大的相容性,学生乐于接受班主任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乐于听取班主任提出的指导性意见,乐于配合班主任采取的教育措施,并能否从心理上接受班主任,易受到班主任榜样示范作用的影响。班主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一般都热爱学生并且理解学生,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措施更有针对性,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最终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
学生群体及同伴间的交往对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以及理想、价值观等都有很大影响,从而影响课堂管理效果。学生之间处于平等地位,具有更多的共性,他们之间的榜样示范作用更易被内化。在课堂中,同学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可能会出现竞争与合作的学习情境。在合作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之间关系融洽、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学习氛围很好;在竞争的学习情境中,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个体之间可能会缺乏信任和沟通,并出现学生关系紧张的局面。因此,班主任应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而对竞争应予以有效的调节与控制,使学生在两种学习情境中均能保证关系融洽,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良性的同伴关系。
(三)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该熟练地掌握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实施创造性的教学措施,减少干扰因素的存在,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使整个课堂情境确实以教学为中心,保证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首先,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设定教学目标,并相应地对教学内容做合理的规划与周密的安排。班主任应当既考虑到学科内在的逻辑体系,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水平,并经过认真分析,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案。其次,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班主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管理,以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同时还要使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并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学得轻松有效。班主任在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向学生提供学法指导,使学生实现高效率的学习。最后,班主任还应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与评价,对学生的成绩给予肯定的同时找出存在的问题,使下阶段的教师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四)建立相对稳定的课堂规范
为了实现班集体的目标,建立一个约束班级中每一个成员的规范是非常必要的。课堂是进行教学的场所,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课堂规范,并使其固定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如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迟到了要征得老师同意方可进入教室;上课时,不无故大声喧哗,发言要举手等基本的行为准则。
课堂规范应是课堂管理的依据,制定规范时班主任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考虑到其对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性,这样的课堂规范才会起到预想的约束作用。
课堂规范一旦形成,就对集体成员产生了普遍的约束力。但只有在学生清楚地了解并理解这些规范的基础上,他们才会自觉地遵守规范。因此在学生入学时,班主任就应让学生了解规范及其重要性,使学生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学生只有在自觉地将规范化为自己的信念的一部分时,规范才真正具有约束力。学生不仅可用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还可用规范来评价别人的言行,并通过班级舆论纠正偏离规范的其他学生的行为。教师在评价学生言行时也应以课堂规范为判断标准,一旦出现学生违纪行为,处理时也会有章可循。
三、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很多,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定型期望、班集体的特点、学校领导的管理类型、班主任自身的素质等都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层次上影响着课堂管理方式。
(一)社会和学生的定型期望
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定型期望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它直接制约着班主任管理方式。定型期望源于一种社会刻板印象,是社会对某一类人在行为表现、意向、动机等方面的期望。刻板印象是社会对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职业就是各种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础之一。
对于班主任,人们一般认为其工作态度应该是认真负责,对学生循循善诱;社会对班主任的评价也比较高,认为班主任应是社会规范的代言人,其言行都应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所有这些都是社会对班主任的认知偏见,是一种刻板印象,也是整个社会对班主任的定型期望。班主任会不断感受到这种社会的期望,并在实践中最终转化为自身的行为。
学生集体对班主任的课堂管理方式也会产生一种定型期望,学生的期望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会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班主任。班主任的管理方式与学生的期望保持协调时,课堂管理才可能有效地进行;如果班主任的行为与学生的期望背道而驰,学生即使不得不接受班主任的管理,也会产生不满情绪,不与班主任配合,管理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例如,学生一般都希望班主任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相互间尊重、友好地相处。如果班主任无视学生的这种期望,对学生发出的示好信息无动于衷,学生逐渐也会以冷漠甚至敌视的态度对待班主任,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必然导致专制型的课堂管理方式;相反,如果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期望,采用民主型的管理方式,并以更大的热情回报学生,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因此,班主任应主动了解学生的期望,并使自己的课堂管理尽量与学生的期望相一致,以取得最佳的课堂管理效果。
(二)班集体的特点
课堂管理实际就是在上课时间内对班集体的管理,因此班集体自身的特点也是影响课堂管理方式的重要因素。首先,班集体的规模不同,课堂管理方式也相应的不同。对于规模较大的集体,学生内部之间交往频率较小,师生之间关系相对冷淡,不容易形成统一的课堂规范,课堂规范也不容易真正地被遵守。同时,大班集体中的学生由于交往时空的限制,往往容易形成固定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如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则可能产生离心力,甚至形成破坏力量,影响整个班集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规模较大的班集体更需要高超的管理技巧。
班级性质是影响班主任课堂管理的另一个情境因素。不同性质的班级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方式,班主任应根据不同的班级性质决定其管理方式。对于本来就比较优秀的班级,班主任可以利用其固有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侧重于让学生自控自理。而对于纪律相对涣散的班级,班主任则要更多地发挥权威作用,对学生给予足够的监督和指导,以保证课堂管理的质量。
(三)学校领导的管理类型
班主任是课堂管理的主体,同时又是学校领导的管理对象,领导的管理方式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班主任。
如果学校领导施行专制型的管理,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很少接触,行使职权时多采用权威式命令,缺乏人情味,那么班主任往往会对领导产生依赖性,缺乏主见;民主管理型的领导则会尊重班主任的意见,对班主任的表扬和批评均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在这种管理方式下,班主任一般态度积极、自觉主动,能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管理;而放任型领导往往对学校事务的管理不主动,对班主任也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班主任受其管理方式的影响,工作态度往往也是消极应付,工作绩效不显著。
在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下,班主任对课堂教学的管理会有很大差别。受专制型领导的影响,班主任在课堂上的管理也比较专制,课堂气氛压抑;另外班主任常因领导的专制产生焦虑,并在与学生交往中把这种消极情绪传递给学生,从而影响课堂气氛。在民主型领导方式下,班主任有什么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就会放开手脚,创造性地进行课堂管理。而放任型的领导方式下在客观上助长了班主任放任自流的工作作风,班主任进行工作时主要依赖自觉性,容易感到不被重视,在课堂管理中,班主任也多为应付态度,课堂则会秩序混乱,处于失控状态,管理效果较差。
(四)班主任自身的素质
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自身素质。教学目标的制定,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以及课堂纪律的维持都离不开其行为执行主体——班主任。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只有这样他才会在课堂内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进行教学和管理,管理才可能有效。
班主任作为一名课堂管理者,还要搞好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其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在教学的同时,游刃有余地进行课堂管理。班主任个性方面的特点也影响着课堂管理方式。很难想象一个平常不苟言笑的班主任会在课堂内把气氛营造得很活跃,也很难想象一个优柔寡断的班主任会使用专制型的管理方式对待学生。虽然班主任个性有时也会受到主观意志的掩饰,但是班主任的素质和个性特点会不同程度地折射在课堂管理中。
四、课堂气氛调节
课堂教学是班主任、学生和教学情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班主任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而且还取决班主任与学生交往的心理背景,也就是课堂的心理气氛。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会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营造积极、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课堂学习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班主任是课堂活动中的引导者,班主任的领导方式、班主任的移情、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班主任的焦虑、班主任的教学能力和班主任对管理对象的偏爱等等都成为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
(一)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是班主任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勒温于1939年曾研究了组织者的领导方式对其成员行为的影响问题。结果表明,当组织者是权威型的,小组气氛是紧张的、沉闷的,组织者在场时,成员服从于集体规则,不在场时,集体如一盘散沙;当组织者是民主型的,小组成员在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主动精神,善于合作,活动效果很好;当组织者是放任型的,小组气氛表现出无组织、无纪律、无目的的特点,成员的活动行为是消极的、被动的,缺乏合作,无责任感。由此可见,班集体的组织者——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影响着集体心理气氛的形成。
李比特和怀特于1952年曾对教师的领导方式进行了专门研究,他们把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并且深入地研究了这三种领导方式对教学计划、学习方式、努力情况、教室秩序和课堂气氛的不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