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在班级中具体贯彻落实。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一个班级的建议和学生的成长,也是关系到学校全局的大事。班级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作为一个班主任,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满腔的热忱,科学的方法去教书育人,努力探索班级管理工作的最佳手段,以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
案例1教师的人格力量
风华正茂的徐开清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敬业爱生、教书育人最终以身殉职的光辉事
迹,却通过新闻媒介,传遍了神州大地,震撼着每一个具有良知国人的心灵(见《中国教育报》1998年9月10日长篇通讯“天职”)。为何在社会上有些人热衷于公关和交际,追求舒适和享乐的同时,徐老师却能安于清贫和寂寞,白天站在黑板前,晚间伏于书桌案头,为求知的孩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岁月?为何在社会上很多人强调“没钱万万不能”,千方百计挣钱搞创收的同时,徐老师却能泰然处之,不仅从未收过学生一笔课外补习费,而且还经常将自己微薄的收入拿出来帮助困难的学生?为何很多人在遇到艰苦和危险之际,唯恐避之不及,而徐老师在学生落水之后,却能毫不犹豫和奋不顾身,光荣地献出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
答案无非是:他是一名人民教师,他从事的职业属于人类最光辉的教育事业,他工作面对的是一个个年轻的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感悟,形成了他那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执著的人生信念。
也许,连徐老师自己也清楚,在商店里,如果少了一块钱,就不能买到他那副心仪已久死后才配戴上的金丝眼镜。也许,换了一种场合,就用不着让
一个不通水性的他跳进水潭,来抢救一条性命。然而,面对的却是自己的学生,一张张顽皮的笑脸,一颗颗幼稚的心灵,他做到了无条件地付出自己的一切,包括在关键时刻要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尽的天职。闽东乡亲称赞徐老师是“一个真正的人民教师”,而“一个真正的教师,就是一个人道主义者”(苏霍姆林斯基语)。他那崇高的道德榜样,又一次履行了中国现代教育先驱者陶行知的人生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种无条件地选择了以教育学生为目的的教育事业,因而所具有的神圣而崇高的教师责任感,在今天,只有教师人格的精神及其力量方可以将其支撑起来。然而,曾几何时,“孔方兄”走进了学问和教学之间,在原本简单而纯洁的师生关系之上蒙上金钱的阴影。于是,有的教学变了味,有的老师走了样。在个别学校或少数班级里,造了教育低效,德育失灵,有时甚至产生了负面的效果,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因为不正常的关系,致使原本晶莹无瑕的师生关系遭到了亵渎,学生那幼稚和脆弱的心灵遭到了不应有的伤害,而且,很久很久难以复原乃至重建。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塑造心灵的工程,它比任何一项基建工程都要特殊和重要。可喜的是,教育工程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越来越成为千百万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像徐开清老师那样的榜样,还有一大批,其中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他们正以其“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前途负责”的精神,默默地耕耘在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扬起新的理想的风帆。
此时此刻,有谁还会说徐老师以一个大学毕业生人民教师的生命,仅仅换取了一个中学生的性命,是划不来和不值得的呢?虽然,为了抢救一个落水的学生,徐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没有死,他的精神将在他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将在当代千百万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激荡。
案例2人格,教师不可缺少的素质
人格在教书有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某校发生过这么一件耐人寻味的的事:有位老教师上课点名后,发现有位学生还没到,情不自禁地皱起眉头,焦急地一次又一次地走出教育门口张望,教室里的学生从他那不安的神情中,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那位迟到的学生得知之后,十分感激,从此不再迟到了。可是有一次,当同样的情形出现在该班的一位年轻的教师身上时,该班的同学反应就不一样了:有的学生嘀咕说:“干什么呀,是不是没有备好课!”迟到的学生还生气地说:“这不是诚心出我的洋相吗?”
为什么同样的举动,这两位老师在同样的学生群体中会引起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呢?根据专家的调查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在教育过程中,不同教师的人格产生了不同的效应。那位老教师平时热爱学生,他对学生的爱,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铸就了他的人格形象,这种热爱学生的美好形象占据了学生的心灵。当这种事出现在他身上的时候,学生们是按照他们认定的这位老师的人格去解释并接受老师的行为。这正如我们平时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因喜欢某位老师也喜欢他的课。而那位年轻教师,可能是平时对学生不够关心,因而在学生的印象中还没有树立起“爱生”的人格形象。可见教师
的人格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
人格的活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的人格作用。”
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本身不仅要有知识、有学问,更要有堪为师表的人格。在诸多的教师心理素质中,教师的人格素质起决定性的作用,日益显得突出。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还不很健全,在一定意义上说,老师是
他们生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最可依赖和信赖的人物。因此、当前加强师德规范的教育,铸造一代师魂的工作,显得特别重要。
案例3对照先进找差距,为人师表塑形象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崇高思想和完美人格,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所谓“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就是这个道理。
某校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始终抓住师德教育不放。在5年的时间里,先后有60多人次荣获各级“德育标兵”和“德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教师要用先进的思想去教育陶冶学生,就必须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从提高理论水平入手,坚持政治学习不动摇。近年来,做到每个寒暑假都举办一期“提高教师政治觉悟”培训班;每个学期都要举行一次理论学习测
验或知识竞赛;每个月都有学习计划。为了使大家学有榜样,做有示范,赶有标准,学校开展了学习孔繁森、王思明、吴天祥等英模的活动。
他们不仅把孔繁森、王思明、吴天祥等人的事迹编辑成册,印发到每个教师手中,而且还把先进模范人物的录像编辑成集锦片,多次在教师、学生中播放。今年10月,学校校长卢克之专程到武汉请回一中老校友吴天祥和他的事迹报告团,为全校2000多名师生作了事迹报告。报告会后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了对照吴天祥,找差距、作贡献的大讨论。方法是以找差距为主,先自查自评,后互查互评。如已到了退休年龄,现任一年级班主任的甘中汉老师
在讨论时发言说:“过去我写了几次申请,一直想退休享清福算了,听了吴天祥的事迹很告后,我为过去的想法感到羞愧,决心在学校需要我继续任教的情况下,在扎扎实实干几年,不把这届学生带毕业不再提‘退休’二字。”
青年教师游君,在对照吴天祥找差距时也说:“过去总认为干教师这一行既辛苦,待遇又低,想转行,甚至想去做生意,听了吴天祥的报告,对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不在于索取有了深刻地理解,决心敬业爱岗,献身党的教育
事业。”通过查评,学校把找出的差距归纳为四点:一是在为国分忧上有差距;二是在为民解难上有差距;三是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上有差距;四是存在只教书不育人的单纯业务观点。针对存在的差距,学校采取了一些
相应的整改措施和方法:一是对全校教师提出了“做好学校的事,管好周围的事,关心他人的事”的要求,并实行登记制度,年终学校把做实事、做好事作为教师晋级、评先进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考虑。二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不
足100元的学生进行了摸底调查,并给8名特困生减免了学费。三是成立了爱心服务社,开展献爱心为学生排忧解难活动。
在对照先进找差距的基础上,学校在教师中大力提倡三个乐意”和“五种意识”的内容是:改革意识、奉献意识、主人意识、荣辱意识、争创意识。后成为“一中精神”和“一中意识”。同时,学校还大力提倡“三心”“三爱”,即爱心、真心、耐心和爱事业、爱本职、爱学校,并开展了“一联二交”,即一个党员联系一个积极分子,交两个非党员朋友。学校从1993年起,坚持每年评选24名标兵的活动。标兵评选的方法是,按照教师德育量化规定的评分标准,其标准共分10项A指标,30项B指标,逐项对照打分;按得分多少分“德育标兵”、“无私奉献标准”、“园丁新秀”、“晚霞更生辉”等类。通过上述形式的教育,使全校教师甘为人梯的完美人格得到升华。
长期担任三年级班主任的程祥涛老师,把学生当亲人、当朋友,对学生心想什么、需求什么了如指掌,同时,对学生的困难,总是设法及时帮助解决。学生患了病,他也会亲自把学生送进医院,并经常代交药费。像这样的师生情同志爱,在钟祥一中已司空见惯,谁有困难,教师们都会伸出援助之手。近五年来,学校向希望工程、向灾区、向特困生捐款达5万多元,向本校学生提供生活援助上万元。
教师的职业是塑造明天的事业,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学校从塑造教师的良好形象入手,发挥了榜样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