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幼儿教育之打怪十八式(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懂生活)
43018600000006

第6章 第六招:骄纵容易,治疗不易,且治且珍惜

在这一篇的开始,我有个问题要问各位读者。

你认为你的孩子是你的吗?他们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是你生命的延续,是你的影子吗?他们身体里流淌着你的血液,长着你的鼻子,你丈夫的眼睛,他们,是你的吗?

在你孩子只有几岁的时候,你会不会把他/她当成一个完全不认识的独立个体和他/她聊天?事实上,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大部分母亲会把自己的孩子当做是自己肉体的一部分,或是一种分身,聊天等语言的传达是过于复杂和麻烦的,而认为逗哄,亲吻,抚摸等自然的心灵传达,才是理想的育儿方法。

然而,外国的大部分母亲则选择了另一种做法。不知道在哪本育儿杂志上说过,俄罗斯的家庭,在教导牙牙学语的小孩子说话时,首先教的就是“涅特”(不)这句话,而美国母亲自顾自的以大人的口吻与襁褓中的孩子说话,也是屡见不鲜。反观我们,教孩子说话一定是从“妈妈”开始,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娇生惯养”自然也毫不稀奇。

母亲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分身,从某个角度来看,实在无可厚非,想想十月怀胎的辛苦,分娩之痛,要把这块身上掉下来的肉当做别人看待,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可是,把这种“分身情结”无限扩展,往往会造成母亲离不开孩子,孩子离不开母亲的母子关系。

不是我危言耸听,各位看过美剧《贝茨旅馆》的看客,一定知道这样难分难舍的亲人关系,会给一个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吧(少年贝茨无法忍受母亲的离开而精神分裂,最后变成了变态杀人狂)。当然,贝茨的故事是个特例,而孩子乱发脾气,蛮横骄傲,最总也会让他在社会上吃亏的。

骄纵的性格往往从撒娇开始,杜绝撒娇的第一步,则从你把孩子当做别人开始。如果你始终把孩子当做“自己”,那么你的过度保护就一定会营造出“撒娇环境”。

这个“撒娇环境”,父母老师都应该有清楚的认识,有了警戒心之后,才不会“过度保护”孩子,然而,许多父母对“撒娇环境”的形成因素都还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在幼儿园里,大部分父母都是“80后”,在这个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群体里,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撒娇环境”投射原理。

以我们班的朱瑞晨小朋友为例吧,他的爸爸妈妈平时在报社工作,业务繁忙,常常没有时间来幼儿园接孩子,所以奶奶自然而然的代替瑞晨的父母来幼儿园接孩子。

每每瑞晨的奶奶来,我都会不由自主的为我的老年生活担忧起来。短短的等孩子出门的10分钟里,瑞晨的奶奶简直就不能停下她老年生活一路狂奔的脚步,从洗衣服做饭看孩子,到心里辅导指挥老伴打扫卫生,67岁的瑞晨的奶奶简直是三代人生活管理的十项全能。

“喂,宝贝啊,妈妈今天给你买了鲜鱿鱼,回家爆炒,一定要回来吃饭呀。”“老头,你给咱们孩子把衣服洗了没有,记得一定要手洗,洗好了要烫一下,咱们宝贝穿出去也体面。”“宝贝啊,今天感冒好点没,妈妈今天给熬了汤,下午给你送办公室去啊。”“喂?我今天哪儿也不能去,我儿子的家里2天没打扫了,我要去他家打扫卫生。”

瑞晨的爸爸今年33岁,可是她的妈妈仍然在用我照顾我们班5岁的小朋友的办法照顾瑞晨爸爸,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没法想象瑞晨是不在娇惯孩子的生长环境里,这种环境绝不简简单单是与自己的父母有关,更与父母本身的教育环境,与养育父母的祖母的关系有着直接联系。

如果父母完全脱离老爸、老妈,不受他们的庇护过独立的生活,就比较不会养育出过分被保护的孩子。如果刚好相反,父母不仅没有脱离老爸、老妈独立,而且精神上或者经济上还受他们的支援,则很容易养育出过分被保护的孩子。

这种双重亲子关系,简直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趋中年的妇女,谈到自己妈妈的时候,还像幼儿一样称为“妈咪”;妻子与丈夫吵架,妻子负气回家,好几天不回来,公公婆婆只好打电话到妻子娘家,替儿子收拾残局,最终由双方父母解决问题;家务全部祖父母包办,这都让孩子怎么想呢?

父母“断奶”与否,决定了这种“撒娇环境”的投射是否成立,若不先行重视,对孩子的“断奶”就绝不能成立。

要打破这种“撒娇环境”,另一个办法是父母从孩子4岁左右每周至少要有一次自由的时间。从前我们总是对自己的子女抱憾,觉得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现在孩子的数量少了,家务的工作量也大幅度减轻,所以父母自然而然的把全付精力倾注到孩子身上,“太周到”已是现代亲子关系的实态。

对于父母而言,天天关注孩子反而会有看不出孩子变化的弊端,发现新鲜变化的机会也大大减少,而孩子事事在父母的监视下进行,也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强烈的庇护感,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和豁达性格。

要切断这种矛盾的亲子关系,你必须得狠下心来和孩子分开一段时间。但我并不是要求你泪奔着离孩子而去的意气用事,而是应该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把你的生活和外界转移。

比如,你可以和同样有孩子的朋友或者同事商量好,轮流在周末做上一天的监护人,把孩子放在陌生的环境里,你自己去开展自己的社交生活或者兴趣爱好,拜访一下久不见面的朋友,在郊区和丈夫度过一晚二人世界,让自己的身心也放松一下。而您的孩子既有了玩伴,也脱离了父母的“撒娇环境”,更容易养成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交技能。

第三点造成“撒娇环境”泛滥的原因很容易被家长忽略。在我们上课的时候,发现很多孩子仍然用儿语说话,甚至到了6岁也不会用正常的普通言辞对话。比如他们不会说“拉屎”“撒尿”“吃饭”这样简单的词汇,反而用“臭臭”“饭饭”等词语代替。

乍一听这样的词语,好像很可爱,然而,语言是一个人情绪的表达载体,父母不仅需要教导孩子学会说话,更要教导他们在说话的同时用发音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觉,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判断,而不是一直保持在一种婴幼儿的水平中,把语言作为一种提要求的工具而已。

在和你家孩子说话的时候,你得竭尽所能的把他/她当做一个成人,用成人的口吻与之交谈,才是积极的教育方式。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自然在用词和语法上错误层出不穷,但是常听大人的措辞,就能够在语言环境中轻松获得这项技能。

当然,儿化用词也不是你家孩子一个人的毛病,请问你是不是还在管自己家孩子叫“心肝宝贝”“独子”“贝贝”“肉肉”这样的名字呢?

拿出老生常谈的教育改革来说事儿,很多非重点的老师抱怨说,不管他们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质量,孩子们都不愿意努力用功读书,因为非重点的孩子或者差班的孩子一踏入教室的门槛,就被贴上了非重点的标签,所以自然认为努力无用,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你家的“肉肉”“宝贝”是不是也贴着“非得骄纵不可”的标签呢?当他们真的撒娇耍脾气,你是不是跟宾客抱怨说“哎呀,只有这么一个宝贝,所以实在很会撒娇,真是让人头疼呀。”并在话语间透漏着无限疼爱娇嗔的情绪呢?

“我家孩子好会撒娇,真拿他没办法!”的语气里,本来就表示你的无能和爱意,孩子能够敏感的抓住语气中的提示,而不断的向父母撒娇。说不定,有些父母,还很享受孩子对自己的这般依赖,甚至潜意识里怕孩子长大不在撒娇,请问你是生怕你家孩子长不成个坏性格吗?

想要治理娇嗔、骄纵和撒娇,一定要拿出铁腕来先把自己对父母,自己对孩子的撒娇劲儿给撤了,暗香苦寒来,你得给自己先断奶,才能让孩子断奶,如果非得给孩子个昵称,不妨用点中性的词语,哪怕叫个“王同志”也比“王宝贝”有创意好嘛。

话说到这儿,回答一下文章开篇问诸位的问题,你家孩子是你的吗?没错,他是和你住一起,依赖你,爱你,可是,他/她仍旧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不能同生共死的独立人格,他们终究会走到社会中去,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锻炼里一步步的走到社会里,变成一个不能复制的自己。

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成长成一个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更好的“我们”,也许很多骄纵的性格已经形成,可是我们仍旧有机会去治疗和击败它们。这个过程或许不容易,或许很痛苦,可是一路上我们看到孩子的成长,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美妙的事儿呢?

借用本周的时髦用语,骄纵容易,治疗不易,且治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