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故事
4303600000010

第10章 郭凤莲人不能和历史赌气 (4)

调研的成果体现在这一年6月的《农业六十条》里:允许农民养猪、种菜,经营家庭副业。刘少奇在总结“大跃进”的错误时,说“大跃进”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农村的公共食堂被解散,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包产到户”和自由市场。

此时,安徽宿县褚兰公社冯楼村的60多岁农民刘庆兰的创造让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大为叹服。在困难时期,刘庆兰带着患肺病的儿子进山垦荒,凭一把锹和一把四齿扒,4年内居然开荒种地50余亩,产粮一万余斤,交给生产队近5000斤,还有现金、牲畜若干。就在不远处的一个200余人的村庄,种地500亩,每年应上交2100斤粮食,却总不能完成任务。

曾希圣提议实施“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包产到队、定产到田、责任到人”,其实就是包产到户。1961年8月,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猛增到74.8%;两个月后,这个数字达到84.4%。此时,安徽省经过调研发现,落实“责任田”的生产队粮食平均亩产达284斤,比上年增产38.9%,成效明显。

一些人对此又起争论,反对者认为这是“单干”、“倒退”。其核心是人民公社制与“责任田”制的冲突,是“一大二公”与农民自主性的冲突。对此,中央的意见并不统一。邓小平借用刘伯承的话说:“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毛泽东原本支持“责任田”的实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责任田”的性质疑虑重重。在他看来,将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是克服人民公社平均主义的有效途径,是调整和完善人民公社制的最后红线。但包产到户显然远远越过了红线,是“单干”,难道不是农村的“资本主义”吗?

在1962年1月的中央扩大会议上,“责任田”被批判,因为这是“犯了方向性的严重错误”。曾希圣被免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职务。

既没“大炼钢铁”,也没大放“卫星”的大寨,在三年困难时期,因为自己的实事求是获得了大地的褒奖。虽然连遭旱灾,但他们在1959年亩产仍高达600斤,1960年高达650斤。按照上级的要求,大寨每人留下400斤余粮,每户向国家卖“余粮”3500斤。他们还把粮食借给周边的村庄,有的曾因为大寨不放“卫星”而嘲讽过大寨,但陈永贵依然给予他们帮助。

对于大寨人来说,每年400斤粮食不算多,但在那个时代,却已堪称“富裕”。虽然还不能保证人人都吃饱,但总算能勉强果腹。

当时的郭凤莲还在武家坪村读小学,留给她的最深记忆都和吃有关。有一天下午,郭凤莲与几个小伙伴在院里游戏,玩着玩着,几个人饿得不行,下午的太阳还高高挂在天上,等大人回家还不知要等到何时。孩子们饥饿的眼神在屋里院外搜寻,可是哪里还有吃的东西轻易出现在眼前!

渐渐地,孩子们的眼神聚焦在院里的大磨盘上。几个孩子焕发出惊人的力量,她们居然把磨盘抬了起来,把磨盘底下的面扫出来,然后放到锅里煮好,蘸了点辣椒,几下就吃了个干净。然后,再刷锅洗碗,恢复磨盘。大人们回来后,啥也没发现。只是再磨面的时候很奇怪,怎么磨了半天才磨出来。

当时郭凤莲正在长身体,有一次干着干着饥饿就上来了,于是借着上厕所的机会,偷偷掰了一个玉米,跑到大人们看不到的地方,点堆小火,把玉米塞进去,一会儿就可以吃。还有收核桃的时候,偷偷吃一个半个的,决不敢多吃,因为吃核桃容易弄黑嘴唇,有时不小心弄上了,就得用石头磨磨嘴唇边,把黑迹磨去。

其实,这样的事在整个童年也不过两三回,不是饿到一定程度,郭凤莲他们是不会做的。那时候,大寨村里面,道两边都是苹果树。在郭凤莲的印象中,那些苹果总是红灿灿的,个儿特别大,似乎以后再也没见过那么红、那么大的苹果。但当苹果落到地上时,孩子们都会拣起来送到村支部办公室,没有人会偷摘一个苹果吃。

对于郭凤莲来说,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还是快乐的,即使是与艰难、饥饿的对抗也是在一个单纯而激扬的氛围里完成的,以至于她认为生活的一切本该如此。透过女孩朦胧的双眼,多难家事国事,纷繁世事,艰难时局,反复探索,都不过是一个玫瑰色的梦而已。不过,很快命运将在她的肩上放一个沉甸甸的担子。从此,她将挑起自己和大寨的兴衰荣辱。

穷山沟里出好文章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这八个字,40岁以上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这八个字曾经牢牢地与大寨联系在一起。

1963年8月,一场特大洪水袭击了大寨村,七天七夜的洪水弄得山流地冲,房倒窑塌。140眼窑洞塌了113眼,125间房子塌了77间,180亩土地被冲毁。洪水过去后,大寨简直一贫如洗,也就只有库房的粮食还存下一点,但好在人没死,牲畜还在。

原本就在艰难中度日的大寨人面临着最严峻的生存挑战,是向邻村请求帮助,还是向政府请求救济?人们似乎别无选择。

如今,在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的一部纪实影片中,还记载着陈永贵当时的决定,他说:“地是冲毁了,家也塌了,庄稼倒了,我们只要有人,家塌了我们会盖,地冲了我们能修,庄稼倒了,我们一个一个能扶起来;我们只要有人在,什么事情都能办,有我们这个一把锄头两只手,一条扁担两条腿,一定能够战胜这个穷山恶水,一定能够战胜这个自然灾害,加上我们党的领导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我们集体经济的优越,一定能够战胜灾荒。”

大寨人选择了一条最艰苦的道路,他们试图用自己的肩膀扛起灾难。没有人知道结果会怎样,人们只是默默地走向面目全非的土地和被毁坏的家园,用加倍的辛劳来追寻幸福与富裕。陈永贵代表大寨人表态:“不要国家的救济款,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物资;向国家卖粮不少,社员口粮不少,集体的库存粮不少。”

在那些像钢铁般不停地劳动的人们中间,就有年仅16岁的郭凤莲和22名同样年轻的少女们,她们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3岁,最大的也不过17岁。

多年之后,郭凤莲回忆道:“正困难的时候,天不亮,人都下地了,干到晚上看不见路的时候才能回来,回来还得加班修房子,修完了房子回去以后吃酸饭,酸饭是什么概念呢?就是白开水下点小米,再放点咸盐,再放点野菜,这就是酸饭。男同志少吃点窝窝头,糠面窝窝头,我们女同志吃一碗酸饭都睡觉了,没有办法。”

那时候,除了恶劣的自然条件,最大的敌人还是饥饿。快到中午的时候就已是饥肠辘辘,人们盼着午饭赶紧送到地里。人人的饭量都变得奇大无比,一个四口之家用的大锅,每人都可以喝一锅稀饭,有时是玉米面条上放点萝卜丝,没有什么营养,也没有什么油,很快就饿了,头犯晕。陈永贵会对大家说,把那腰带往紧的勒一勒,就不饿了。

宋立英的记忆同样如此:“那会儿确确实实是苦,冬天是吃冰碴饭,一天两顿饭,黑夜还得加班干,冻的冻的,我们也都不叫苦,也不叫累,怎么能修好,多打下粮食,咱们吃饱肚子,给国家作贡献。”

1963年11月,天特别冷。下午到五六点的时候,寒冷仿佛能够冻僵一切。少女们手上起了泡,开裂了,流血,然后再冻成冰。谁也没有戴过手套,没有穿棉鞋,没有钱去买,有的人甚至不知道什么叫手套,什么叫棉鞋。

数九寒天,陈永贵会点燃一堆玉米秆,让大家烤火。烤完火,陈永贵总是劝少女们早点回去。可是郭凤莲发现男人们却又接着干活去了,她不认为女人可以比男人少承担辛劳。于是,又喊着姐妹们回到现场。她们当时的主要工作是垒石头,抱起石头走一大段路,垒到堤坝上。

这些和男人们一样承受苦难和繁重劳动的少女们,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陈永贵感叹说,“这是群铁妮妮呀”。“妮妮”是山西农村对女孩子的称呼,这个称呼后来变成更具普通话味道的“铁姑娘”,并风靡一时。郭凤莲逐渐成为“铁姑娘”中的带头人。今天的人们很难理解那个时代,是什么驱动力使郭凤莲们甘之若饴地承受如此艰难的劳作?

2008年,郭凤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一脸激昂地说:“参加了第一线的劳动,那就是要奋不顾身地干,就是一个字——‘干’,就是把‘干’字放在当头,能干的事我们就干,需要我们干的我们就干,需要我们怎么样干我们就怎么样干,所以我感到它是‘干’字当头,并没有什么其他想法,也没有想争个名,争个利,根本没有这个想法,非常单纯,(就是想)把大寨恢复了以后,我们能吃饱肚子,能穿上衣服,这就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当时想社会主义就是这样,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

青春岁月中的郭凤莲有一个外号,叫“大寨的刘三姐”。如今,已无人知晓是谁给她取的绰号。那时候,她虽然不知苦、不知累地干活,却也和现在的少女一样爱唱爱跳。

那是一个充满了单纯的激情与快乐的年代。繁忙的劳动、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泯灭少女们的爱美之心。那个年代提倡“飒爽英姿五尺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革命化,要求女孩子们穿军装、理到耳根的解放头。郭凤莲却悄悄保留了自己对美的理解。白天,她穿着军装去劳动,晚上会悄悄地在家里穿着红衣服照镜子,甚至她的长辫子也不是自愿剪的。

有一次,郭凤莲参加民兵集训,一天睡觉起来以后,发现辫子突然掉下来一把,郭凤莲大吃一惊,不知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和她同住的另一个女民兵,觉得郭凤莲的辫子不够“飒爽英姿”,于是趁夜里把郭凤莲露在外面的辫子剪掉一股。郭凤莲一看只剩下2/3,实在太难看,只好全部剪到耳根。后来,“铁姑娘”们都剪了辫子。

1966年春,年届20的郭凤莲面临着人生的一个大关头,因为她的年龄在当时已经可以当母亲了,但她没想到自己的婚姻问题居然摆上了大寨村党支部的会议桌,而且是连开三次会讨论她的恋爱结婚事宜。

此时的郭凤莲和“铁姑娘”队已经名声在外,有了许多追求者。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当“铁姑娘”队长、团支部书记、民兵连指导员等一个个光环落在郭凤莲身上的时候,这些给了她荣耀,也在她身上套上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摆脱的责任。无论是大寨还是陈永贵,普遍都不愿意郭凤莲嫁出去,希望她留在大寨,培养一个人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郭凤莲对大寨的小伙子们没有产生特别的感觉,她甚至想着也许会在大寨以外碰到一个可心的年轻人,并愿意到大寨当上门女婿。但是陈永贵没有松这个口,而是明确表态,郭凤莲应该带头在大寨找对象。陈永贵还积极为郭凤莲张罗对象,最后他敲定的“最佳人选”是原来在大寨放羊,后来参军入伍的贾富元。

此后的一切让郭凤莲如坠梦中:明明是自己的事,却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忙得不亦乐乎,而自己却动弹不得。当时为了做通郭凤莲的工作,大寨的领导们甚至跑到外村做她父亲和哥哥的工作,再让她父亲和哥哥来做她外祖母的工作。当全体人员一致表示同意的时候,一肚子不乐意的郭凤莲也没办法了。

多年之后,郭凤莲对采访她的记者笑着说:“我跟我爱人的恋爱是一天半时间,两个人谈话是半天,第二天就订婚。”当时,她唯一能做的最后抵抗就是死活不在结婚证上签字。可她没料到,陈永贵居然乐呵呵地替两人把名字都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