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族风俗文化史纲
43039500000024

第24章 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文化(6)

此时,异姓结义风俗颇为流行。周处《风土记》曰:越人喜结拜,“封土坛,祭以鸡犬”。《颜氏家训·风操篇》曰:北人“行路相逢,便定昆季……至有结父为兄,托子为弟者”。结义时常有歃血为盟仪式,如西晋刘琨与段匹碑结为兄弟,“歃血载书,檄诸方守”[106];南朝陈霸先与王僧辩结为生死之交,曾“升坛歃血,共读盟文”[107]。

人们在拜访谒见时用于通报姓名的名帖,汉时大多以竹木削成,故西汉称“谒”,东汉称“刺”,此时已以纸制作,故称“名纸”;但竹木削制的“刺”仍有沿用。社交中的迎送礼,则南北有别,《颜氏家训·风操篇》曰:一般迎送,“南人宾至不迎,相见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并至门,相见则揖”;知交间的迎送,“江南饯送,下泣言离”,北方则“歧路享离,欢笑分首”。

此时士人,有清谈之风。清谈一般分主宾两方,一述一诘。清谈时,谈士们盛服华饰,手挥尘尾,姿态闲雅,望之若神仙中人。放情于山水,是当时士人的又一风尚。西晋阮籍,有时登山临水,经日忘归;东晋谢安寓居会稽,出则游弋山水,人则言咏属文,朝廷多次征召,皆辞疾不出。此外,服散和酗酒之风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士中盛行,体现了魏晋南北朝士风怪诞的一面。武士则尚豪侠之风。如两晋之际的祖逖,“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108]。东魏时的高乾家族以“豪侠立名”,周围聚集有一大批“率性豪侠”者。

六、魏晋南北朝风俗学史概况

1.风俗专记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记载社会风俗的专着虽不多,仅有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周处的《风土记》等寥寥数部,但其在汉族风俗史学上的意义却不小,因为《荆楚岁时记》作为以记载地区性岁时节日风俗为主的着作,它开了汉民族区域性岁时风俗采录和研究的先河。

《荆楚岁时记》,南朝时梁人宗懔撰,是一本记录两晋南北朝时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掌故的风俗学方面的专着,内容包括历史事件与人物、农事、生产、防病治病及卫生、祭祀祖神、爱情、婚姻和家庭、文娱、体育及旅游活动、迎新去恶等[109]。它保存的当时的岁时风俗习惯,为我们研究魏晋南北朝时的地方风俗提供了最翔实的材料,也是中国第一本有关岁时节日方面的专门着作。

《风土记》,周处着,是此时出现的一部专记风土人情的专书,原书已佚,仅散见于后人的各种书籍。明陶宗义等编的《说郛三种》有辑本,其中所记内容为岁时、地理、居处、特产、庙会等多种。尤其庙会之俗,让我们明晰地见到时人礼神欢饮的情景,却又绝与贸易不沾,见出形成之初的特色。

2.笔记载俗的传承

在这一时期,因兼记风俗文化而颇为后人推崇的杂记性着作也不少,如《颜氏家训》,颜之推着,全书包括序致、教子、风操、止足、终制等20篇,在时尚、婚丧、礼仪、信仰和社会风俗方面记载了大量材料,因此,它对于研究南北朝的风俗、历史、文学诸方面多有裨益。《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撰,凡德行、言语、政事、任诞、汰侈等36篇,记述了汉末至东晋,尤其是东晋时的士族阶层人物的遗闻轶事,于魏晋风度、名士风流更多所褒扬。因此。在社会时尚、生活方式诸方面,保存了大量风俗材料。《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着,以记述北魏京城洛阳佛寺园林为纲,实写了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和掌故佚闻,对研究北朝的政治文化、风俗习惯大有价值。《搜神记》,晋人干宝撰,内容主要为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但也记述了一些当时社会的风俗事象,如娱乐、婚姻、服饰等,尤以记服饰为详,如记述汉、魏、晋几朝的服饰变化曰:“灵帝建宁中,男子之衣,好为长服,而下甚短。女子好长裙,而上甚短。是阳无下而阴无上,天下未欲平也”;三国“孙休后,衣服之制,上长下短;又积领五六,而裳居一、二”;“晋武帝泰始初,衣服上俭下丰,着衣者皆厌腰。至元康末,妇人出榈裆,加乎交领之一,此内出外也”。对研究魏晋时期的社会风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另有《齐民要术》,贾思勰着,内容以记述农作物轮作、套作、间种、播种、施肥、中耕、收刈、储种及农田耕作、蔬菜种植、林果经营、畜牧养殖等技术、经验和习俗为主,并兼及烹调、酿造、制车、制墨、染纸和房屋修缮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是研究当时生产和生活风俗的重要资料。

3.史书载俗的继续

在这一时期,官私史书对当时的风俗文化也有所记载,如《三国志》,晋陈寿撰,对魏、蜀、吴三国的风俗资料也有所采集,内容主要涉及礼仪、服饰、婚姻、居住、饮食、丧葬等方面。其卷一《武帝》和卷五《后妃传》均有对当时婚俗的记载,是研究当时婚姻风俗弥足珍贵的资料。《宋书》,南朝梁沈约撰,全书100卷,载录了不少刘宋及此前的风俗史料。主要保存在律历、礼、乐、天文、符瑞、五行、州郡、百官等八志中,所载不限于刘宋一代,而是往往上溯三代,近及两汉魏晋,对沿革情况有所考索。另外在本纪、列传中也涉及到一些风俗事象,如卷三《武帝纪》记宋武帝曰:“性无简易,常着连齿木屐,好出神虎门逍遥。”可见时人仍有穿木屐之俗。《南齐书》,梁萧子显撰,对六朝的风俗有所记载,内容涉及服饰、婚姻、节俗、祭祀、丧葬等方面,如卷九《礼上》对东晋时的三月三日禊祭习俗有所载录。《魏书》,北齐魏收撰,全书130卷,对北魏社会的各种风俗习惯有所涉及,内容包括饮食、居室、婚姻、礼仪、丧葬和岁时节令等,是研究当时北方社会风俗的基本史料。如卷五《高宗纪》载当时婚姻曰:“今制皇族、师傅、王公侯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伎巧、卑姓为婚,犯者加罪。”足见当时社会婚姻等级制度之强化。

注释:

[1]《晋书·刘曜载记》。

[2]《魏书·僚传》。

[3]《隋书·南蛮传》

[4]《隋书·南蛮传》。

[5]《隋书·地理志下》。

[6]《盐铁论·散不足》。

[7]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第117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8]吕一飞:《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第14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9]沈括:《梦溪笔谈》卷一。

[10]《宋书·后废帝纪》。

[11]《太平御览》卷六八七引《邺中记》。

[12]左思:《吴都赋》。

[13]《颜氏家训·涉务》。

[14]《隋书·地理志》。

[15]《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16]《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7]《宋书·周朗传》。

[18]《晋书·傅咸传》。

[19]《洛阳伽蓝记》卷四《法玄寺》。

[20]《南齐书·礼志上》。

[21]《晋书·五行志》。

[22]《梁书·武帝纪》。

[23]《宋书·周朗传》。

[24]《南史·王僧达传》。

[25]《魏书·崔辩传》。

[26]《陈史·儒林传》。

[27]《晋书·谢安传》。

[28]《太平广记》卷二四七《魏市人》。

[29]《三国志·魏书·曹爽传》。

[30]《齐民要术·耕田第一》。

[31]《中华文明史》第4卷,第240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2]《齐民要术·种谷第三》引《泛胜之书》。

[33]《宋书·孔季恭传》。

[34]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第44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5]《晋书·五行志》。

[36]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一。

[37]《庾子山集注》卷五。

[38]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一。

[39]高承:《事物纪原》卷九《馒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0]《梁书·贺琛传》。

[41]《华阳国志·巴志》。

[4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七。

[43]《晋书·桓温传》。

[44]宁夏固原博物馆:《彭阳新集北魏墓》,载《文物》1989年第9期。

[45]《晋书·孔愉传》。

[46]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六。

[47]《南史·齐宗室·萧坦之传》。

[48]《盐铁论·散不足》。

[49]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第117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50]裴启:《语林》。

[51]《水经注·谷水》。

[52]《三国志·胡质传》裴松之注引《晋阳秋》。

[53]张朋川等:《嘉峪关魏晋墓室壁画》图36,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54]刘志远等:《四川汉代画像砖与汉代社会》,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55]孙机:《“木牛流车”对汉代鹿车的改进及其对犁制研究的一点启示》,载《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

[56]《太平御览》卷七七0《舸》引王隐《晋书》。

[57]《晋书·张凭传》。

[58]《隋书·地理志》。

[59]《艺文类聚》卷七四《围棋》。

[60]张华:《博华志》卷十《杂说下》。

[61]《古今图书集成·医部汇考》卷三八五。

[62]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五《种榆、白杨第四十六》。

[63]丹波康赖:《医心方》卷二五《小儿哺谷方》赵明山注引。

[64]邓子琴:《中国风俗中》,第68页,巴蜀书针1988年版。

[65]《宋书·庾登之传附弟炳之传》。

[66]《北齐书·袁隶修传》。

[67]《宋书·后妃·何皇后传》。

[68]《南史·孔琳传》。

[69]《晋书·郑冲传》。

[70]《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据皇甫谧《逸士传》。

[71]《晋书·王祥传》。

[72]《晋书·皇甫谧传》。

[73]《晋书·礼志》。

[74]《梁书·昭明太子传》。

[75]《梁书·夏侯祥传》。

[76]《晋书·王戎传》。

[77]《晋书·谢安传》。

[78]杜台卿:《玉烛宝典》第一。

[79]《艺文类聚》卷四《人日》条引。

[80]《荆楚岁时记》按语。

[81]《魏书·高祖纪下》。

[82]《初学记》卷四《七月七日第九》引。

[83]陈久金、卢莲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第八章《中秋节》引,第136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4]《初学记》卷四《九月九日第十一》引。

[85]《初学记》卷四《九月九日第十一》引。

[86]《初学记》卷四《冬至第十二》引。

[87]《初学记》卷四《岁时部·岁除》引。

[88]《中华文明史》第4卷,第38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9]《晋书·礼上》。

[90]《艺文类聚》卷三九《礼部·社稷》引。

[91]《太平广记》卷二九二《阿紫》条引。

[92]《中华文明史》第4卷,第38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93]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第146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94]《魏书·高祖纪》。

[95]《晋书·习凿齿传》。

[96]《晋书·艺术·陈训传》。

[97]《三国志·魏书·方伎传》注引《辂别传》。

[98]《南齐书·孝义·封更传》。

[99]《北史·节义·李几传》。

[100]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第114页,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1]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第261页,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02]《三国志·魏书·任峻传》。

[103]《三国志·蜀书·张裔传》。

[104]《宋书·谢坊明传》。

[105]《晋书·贾谧传》。

[106]《晋书·刘琨传》。

[107]《南史》卷六三。

[108]《晋书·祖逖传》

[109]谭麟:《荆楚岁时记释注·前言》,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