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激起合作欲望:你可以合作吗?
2.请三组同学上场,参与一个需要合作的游戏:
(1)介绍游戏的规则:三人一组,把一人的双手绑住,一人的眼遮住,一人的双腿也绑住,这种方式,代表的是他们身上存在着不同的优点、缺点。再给每个组两个球,分别代表贵重物品。要求三人要团结合作,把贵重物品从教室后面运到讲台上来。
(2)谈谈游戏的收获。
3.请班级评选出的“最佳合作小组”成员,展示一下他们的合作成果。请欣赏他们给大家带来的精彩的课本剧表演。
4.经过亲身体验,谈谈合作时最重要的是什么。
(四)活动结束
上面这个案例开展的理论依据在于:群体活动让学生们发现与大家一起比自己单独行动要更有意思,群体活动会比个人活动,更为有效地利用老师指导的时间,群体给学生提供一个互学互教的机会,有助于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体验合作后的好处。
这个案例开展的背景:是基于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自我认识能力较弱,自我为中心过强,自我觉察能力低,协作能力也不强的现实。利用这种愉快轻松的班级团队游戏的组织形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增强真实的情感体验,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行为训练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训练规则意识,培养协作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协作意识,提高他们社会适应能力,在克服困难和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心理,形成互助互爱的道德情操,构建团结互助和共同进步的生活共同体。
这类班级活动的主要特点是:
(1)利用游戏特性来实现愉快教育。游戏,它是最受学生欢迎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游戏本身是十分愉快的,但它并非游戏的本意,只是班级活动的一种吸引人注意的外壳而已,关键是它的内核中包含着什么样的价值观。游戏具有自主性、趣味性、虚构性、创造性、契约性、社会性、互动性等特点,一般要经历五个阶段:建立伙伴关系阶段、共同承担义务阶段、相互信任互助阶段、交流分享领悟阶段、正确认识自我阶段。因为游戏中有困难,所以游戏就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培育主动进取的精神;有时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在互动中产生的感情又会成为凝聚的力量;有时要通过发挥集体的智慧来争取胜利,所以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敢于争先的意识、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团体中,还可以建立彼此的信任,进行经验的分享。游戏中有规则,有契约。规则是让游戏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成员间会形成大家认可的契约,通过游戏会明白:在合理的规则下才会使游戏有秩序,在有规则的游戏下,才可能产生快乐。个性的自由也是这样的。
(2)借助角色体验来强调经验的分享。这类活动的关键是鼓励讨论,尽管讨论要占用大量时间,但是,它不仅能帮助学生们理解团队活动的方式、重视团队活动的价值,并对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念进行有益澄清,所以是十分值得的。在讨论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努力鼓励思路开阔的学生去讨论某个问题,接纳一切的可能性,无需担心其是否合理。有时,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或许会产生一个新思想。不要试图去评判每个想法,努力保持开阔的思路,评判是后面的事情,班主任在总结之时,才可以进行评判,或是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组织设计上,前期的物质准备是与活动的各个环节配套的。游戏规则要明示,以确保游戏过程中的安全。在游戏的过程中,指导老师要随时随地地进行指导,把握活动的节奏,关注学生的表现,对成功和失败的小组,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剖析,体现自主性、能动性;在经验的分享过程中,指导老师还要激发讨论,并适当地引导以不偏离主题为宗旨,使得学生理性自觉的反省、超越,提升对问题的认识。讨论与经验分享可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表达见解的能力,通过活动,还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环境,通过活动,还可以增强自尊心、自信心,体会到尊重他人和被人尊重的差异的意义,虽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却又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上的,人人都无法孤立地谈论个体的价值,每个人的价值都是在尊重他人和承担责任中升华的。
有关这类活动的可行性建议,可以设计成多个活动的组合,在一次活动的安排上要考虑:由简到难的形成序列,活动之间形成一定的递进关系,进而再激发思考讨论,由浅入深。如果采取多次的活动安排,则可考虑把活动在时间、空间上拉得长些,因此,活动也可设计成一个系列。系列性的活动可以“突破克服传统的一次性班级活动的零碎性、平面性、封闭性等缺点,具有形式的多样性、内容上的系统性、时间的持续性、空间的广阔性、教育的全面性和立体性等特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教育”。
此外,在每个讨论的环节中,假如学生的参与热情导致了想法过多,以至于无法记下来,可以找其他的学生轮流记录,以显示出对意见的重视程度,努力营造尊重平等的氛围。确保每个人都要参与到其中去,避免出现因无法顾及,而让一些表达意见的学生造成的“相对剥夺”的不好现象。
个性完善的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
个性完善类班级活动,就是要创设情境、创造条件、塑造人的性格。创设情境就是让学生在包含道德意蕴的情境中,表现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创造条件就是为努力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和个性优势的发展提供保证,个性发展最终以人格的塑造修炼、道德的完善高尚为宗旨,所以开展个性完善类班级活动,就是引导学生追求个性的完善。
以个性完善为主旨的班级活动,讲究的是“把题材与价值观联系起来”,鼓励学生们锻炼自己对现实生活问题的思考能力,追寻生活表象后面的深层次内涵,追求人生的最终意义,努力过上一种品德的生活。
相关链接:生命教育
一、活动的目的
1.养成尊重生命和爱护动植物的心。
2.了解生命的独特性、自主性、价值性,并涵育尊重生命的尊严。
3.了解生命的可贵,还要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4.了解生命的无常。
二、准备工作
1.活动前一周,要求同学们回家种植绿豆(或红豆、小麦)等作物,并观察、记录其生长的情况;记录下观察时的心情和感受(以照顾者身份和它说话)。
2.事先把组分好。
三、活动的过程(大约40分钟)
(一)引起的动机(3分钟)
老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约翰在出生满周岁时,就因不会坐、不会爬,而由医院诊断得了“进行性脊椎肌肉萎缩症”,预测他只有三~四年的生命,从此约翰和他的父母都走上了不断向死神挑战的人生旅程。由于约翰的身体状况欠佳,抵抗力很差,小小的感冒都常会让他患肺炎,并住进病房。
(二)讨论(8分钟)
老师提问题,让大家思考:
1.如果你是约翰,被医生判了“死缓”,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2.如果你是约翰,身体很差,也很容易生病,你会到学校上课吗?
3.如果你是约翰的同学,你会有什么想法?你会怎么对待他?最想对他做的事是什么?
4.如果你是约翰的父母,你会如何安慰约翰?
5.如果有一天你就要离开人世了,你希望别人在你的墓志铭上写些什么?
请几位同学出来分享想法。
讨论结束后,老师把这个故事说完:强烈的求生意志、父母的鼓励,让约翰更加坚毅勇敢,并珍惜自己的每一分钟生命,非常努力地去学习,尽力做好自己生活中的每件事,并以高分考上了自己心仪的中学,而且成绩一直是班上的第一名。
(三)分组讨论种植物的心得(7分钟)
1.分享如何种植和照顾各种植物。
2.分享在你的栽种和照顾下,植物有何改变,或其生长情形如何。
3.分享种植时的心情(尤其是种植失败者的心情)。
(四)请各组派一位同学起来报告(6分钟)
(五)“新生的蛋”活动(12分钟)
1.先在白纸上画出一个蛋(代表个人生活中新的开始),把这个蛋设计成你自己喜欢的样子,尽量让这个蛋是多姿多彩的。
2.完成后将蛋剪下来。翻过来,在背面列出哪些事是你希望自己死前要完成的。
3.全班都完成后,让同学们分享自己内心深处的尊重和愿望。
(六)老师作最后的结论(4分钟)
每种植物、生物都是有生有灭的,但是,一个生命的结束,其实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就像蝴蝶交配后产卵,然后双双死亡一样,卵孵化成毛虫结茧,才最后长成了蝴蝶。
生命是可贵、至高无上的,我们知道栽培、照顾生命是何等的不容易,但是要将它毁掉,却只是一念之间。所以要尊重珍惜每个人的生命,学着珍爱自己,关爱他人。
这个案例开展的活动背景是:在自己未来的生活中,学生们将要面对许多未知、复杂的选择。当离开校园的那天起,就不可能带着人生所有问题的现成答案去步入社会。所以“当他们有机会在教室和班级活动的安全的氛围中,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时,他们会以更多的平衡和理智、较少的不稳定和冲动来面对这些选择”。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个性完善类班级活动,引发了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生命的存在与意义,生命的消亡与尊严。
班级活动是体验生命、丰富情感、完善个性的过程,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其目的主要是:鼓励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意义,体验生命的脆弱坚强,强化对生命现象的各种积极的态度,加强对生命的重视。
活动的准备工作是,首先以一个动手实践活动——种植为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入了对生命呵护的角色,无论种植的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个难得的亲身经历。这个准备环节其实主要不是对动手能力的考查,而是对情感和爱心的培育。
在组织设计上,首先设计者要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为开端,接着再进行内容上的拓展、意义上的升华。设计的关键,在于故事一定是要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表达学生想要说但是又表达不出或尚未说出的东西,故事之后的延伸,可以激发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于低年级的同学而言,故事能起到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的双重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