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大型集体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4305600000020

第20章 适应社会型集体活动的策划(4)

每日十分钟“新闻发布会”后,孩子们谈论最多的是“APEC”、“WTO”、“申奥”问题,但对于“无锡扩建城区范围”、“市委书记谈无锡建特大城市”、“保护无锡人文景观”等类新闻,却知之甚少。

于是,我决定从孩子身边的事情入手,以“无锡创建特大城市”为突破口,从关心母亲城做起,让孩子们紧跟时代的步伐,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因此,在班队活动课上,由班干部组成的智囊团全体成员,以一个小品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发出倡议,号召大家开展活动去了解无锡的过去、现在,并以小市长的身份去设计未来。幽默的小品,激起了孩子们认识母亲城、了解母亲城、将来要建设母亲城的豪迈激情。大家都热烈地开始了讨论,几十支笔尖在纸上发出沙沙的声音,活动的设想是一个接着一个。

翻看着,修改着,统计着,……三天后,经过孩子们和我的共同出谋划策,活动方案一致通过了,并准备分四个系列进行:

系列活动一你了解无锡吗?

一周后,孩子们完成了“老无锡新无锡——城市长大情况调查表”,涉及的内容,从老马路到商场大厦,从“市名的由来”到无锡的地理位置,还有2路车的始发站、终点站的名称……真的是面面俱到。去市图书馆查《无锡市志》,向亲戚朋友进行摸底调查,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无锡要建设特大城市的今天,了解无锡是迫在眉睫的!在我诚挚、恰如其分的表扬、扶持鼓励声中,在荣誉感和成功的体验中,孩子们逐渐增强了自信,发现了自我价值,激发起了奋进的动力。

系列活动二“小上海”有多小

两周后,教室里正在举行“封了口的小瓶亮晶晶,揭盖共话老无锡”中队活动,八个少儿寻旧队的孩子们拆开了回忆之瓶,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谈了自己了解到的老无锡。心爱的“金色寻旧小瓶”里的宝贝真多哦:有走访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的谢静积累的一大堆有关无锡旧城区范围三次扩大的资料和照片,有通过目测得出的19世纪70年代最大的人民桥的宽度,有队员沿着老无锡的外围(即解放环路)步行一圈的计时,寻旧三队的盛红还别出心裁地从“老育红”那儿调查了解到育红小学初建时只有一排平房,八位教师,人数是现在的1/14……有“小上海”之称的无锡真是太小了!我不禁感慨:老城的窗口被体验到自主之乐、活动之乐、成功之乐的孩子们给打开了。

系列活动三大无锡有多大

一个月后的某天,在人来人往的市民广场上,孩子们挤在两块展版前:“今日锡城二队”充满自信地在介绍他们精心搜集拍摄的一张张城市变化的照片:有19世纪50年代的建筑工地,新建的中国银行,有长高了的双层巴士……公布了公交线路由最初的9条增加到62条和人民消费水平攀升的好消息,“五队”展示了调查的一组市区面积、人口、工业总产值和最高建筑的新旧对比数据图。原来的“少儿寻旧队”变成了“今日的锡城队”,各显神通的孩子们,有的在准备摄影器材,有的在准备录音机、小画笔,成功地完成锡城社会面貌变化的记录的同时,他们感悟到:无锡像一个新生的婴儿般正在日夜长大!

系列活动四新无锡我们建

寻找过去,面对今天,孩子们开始展望未来,反思:“我们能为母亲城做些什么?”

“未来之梦总队”诞生了,孩子们浮想联翩,进入了“未来世界”,并给自己的小队起了可爱的名称。“环保护士一号的成员在人民路口设计出一条悬浮式空中绿化带负责建造未来都市的“唐老鸭工程队”,在中山路的两侧设计了潜水装置,想跟湖底生物玩就可以启动……在孩子们的提议下,我和他们将“城市长大了”系列活动上了校园网,意在告诉更多人,我们的城市长大的历程。

为时一个多月的“我和城市一起长大”系列活动中,孩子们品味到了成功喜悦的同时,对家乡加深了了解,增添了无限的热爱,充分立体化的交流,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孩子们把金色的七彩梦瓶带回了家,并埋进土中,相约20年后再打开,大家共同祈愿——让梦想成真!

对于教师而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洞察学生的思想,洞察社会的现状,在洞察中找准活动的切入点。这是社会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社会实践活动,着重在于引导学生主动认识社会。“我和城市一起长大”这一活动的设计者,就是意识到了要把教育空间真正延伸到课外,要让学生的参与社会的意识增强,学会主动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就必须引导学生与时代同步,及时地认识和了解社会,从而发现自我的价值,提高自己的参与能力,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通过同龄人的呼唤,上述活动激发了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让他们产生了主观的主动性。在引导学生对社会进行认识之时,走“儿童群众路线”,让他们自制活动的方案,自组活动的小组,搞创意,听分析,使学生真正感到活动是他们每个人的事情,是一种积极的内心需要,是完善自我的途径,并促进了学生社会化的正常发展。

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让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活动过程之中去,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对认知的再认知,感受的再感受,对经历的再经历。因此,活动中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成功的机会,引导他们在主动参与中自主地体验成功。

“我和城市一起长大”这一活动由四个问题统领四个阶段,为学生明确了活动的目的。学生为了成功解决问题,自己组建小分队走进了社会,自己去观察探索,亲自动手操作,互相合作,甚至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目测要领的掌握、数据统计的注意点、资料查询的方法……许多课堂中的知识,都能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得以灵活应用。耐挫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也都能得到了最好的锻炼。在组织设计社会实践活动之时,教师要考虑到活动的效果。“活动中,我是最快乐的!”“向别人了解情况的时候,一定要有礼貌,如果能带着笑容,那么效果就会更好!”“我觉得我是无锡的主人了,我要和她同呼吸共命运……”在为活动精心设计的“体悟栏”里,学生的肺腑之言,毋庸置疑地是让人看出了活动促进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力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一定要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让活动在社会上产生积极的影响应。在“我和城市一起长大”的实践活动中,网上的活动报道和展板宣传牵动了社会上更多的人,吸引他们走进了了解母亲城的行列。

三、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的设计

组织需要注意的事项

活动对象是有差异的,活动场所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等,因此设计、组织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照顾到学生角色的转变性

自从跨人校门的第一天起,学生们的“身份”就由单纯的“小孩”一跃成为了“学生”。在学生时代,他们会跨越小学、中学、大学等学段。过去那种无忧无虑的以游戏为主的生活,已经变成了以从事正规学习为主要内容的生活,过去那种以个体生活为主较为松散的生活方式,已被集体生活所代替,过去由家长扶持的生活,已经变成了必须有相当时间离开家长的“独立”生活。在参与各类班级活动之时,学生们会因活动性质和形式的不同而扮演不同的角色。诸如在人际交往训练、习惯养成教育、综合性的社会实践等活动之中,学生可能是采访他人的小记者、共同合作的小帮手、指导他人的小老师、播报活动的通讯员等。有些角色的转变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有些角色的转变需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周围环境等一系列的因素。在学生的角色、身份发生重大转变时,教师设计组织班级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角色的转变问题,有针对性地拟定具体的活动方案。

(1)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面对进入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熟悉学校和同学,理解社会和学校对小学生的要求,让他们知道不同的年龄层次有不同的交往要求、习惯要求、实践要求。

(2)允许学生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因为每个学生的环境和自身的个性特点都有所不同,所以急于求成是教育活动中的大忌。对于新环境、新人际关系的适应,并非教师一人力所能及的,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小步子前进”的策略才是最合适的。

(3)留意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反应,以及他们的心理变化。通常,初入学的儿童在情绪与人际关系上都有很多的困扰。有的孩子好表现,爱激动,老师会很容易就发现他们的问题;有的孩子则比较内向、退缩,这就增加了老师发现孩子心理困扰的难度。为了深入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老师要多与和孩子们交谈,主动和家长进行联系,必要时还要多询问与孩子交往比较多的同学,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困扰,帮助他们克服和适应困难,这些都是很有作用的。

要注重家庭教育的协同性

班级和家庭的协同教育,可以避免两方教育的相互削弱与抵消的现象,进而会发挥教师教育的最大效能。一般来说,大凡在家庭中受到不良影响的孩子,往往都是班级中最难教育的学生,而在班级里表现不好的学生,家长一旦参与了转化工作,都会进步显著。权威研究表明,双方合作较多的教育项目,能让学生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相反地,则会表现一般。因此,作为班级活动的组织管理者,老师应从策划引领的角度,去主动创设多种的活动平台,让家长直接参与自己的活动策划,作为支持者参与到活动中去,并作为志愿者服务于活动。通常,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如热线电话、家长会、家校联系本、互访、开放活动等协调教师和家庭双方的教育力量,使之产生一定的合力。让家长在明确自身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之际,在班级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在经济上为子女提供适当的保障,创设一定的教育氛围,支持和配合教师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提高自身的素养,改进家教质量。尤其是在开展社会适应类活动之时,更需要通过双方的协同教育,给予孩子更多更好的互补条件,让家校教育的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探寻社会要求的一致性

如果,一个人具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较强的交往和实践能力,就必定能在各种岗位上快速适应。如今的“80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都纷纷踏上工作岗位,由于先前的独生子女教育的影响,导致一些人在工作岗位上会经常碰到问题。如:身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卫生打扫,本是极其平常又极为必要的事情,但是,有些教师自身就不知道该如何打扫卫生,关注的打扫点也不够全面,以至于无法细致地向学生传授有些基本的劳动技能,这就造成了工作中的缺憾。所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应该需要探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设计、组织的活动,也应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体现时代性。

人际交往能力、良好习惯的养成、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在设计、组织、开展班级活动之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到目的达成的长期性,围绕主题深入开展相关的活动,关注活动的一切过程,在收到的信息反馈、总结分析中调整和完善活动方案,促使活动目的的顺利达成。

问题与思考

1.结合工作实际,谈谈社会实践类班级活动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2.围绕养成教育主题设计一个班级活动,活动要体现社会实践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