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大型集体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4305600000003

第3章 班级与集体活动(3)

(2)社会考察活动。此类活动具有社会调查的功能,一些国家的课程标准把它作为“综合性体验学习”,通过考察,学生进一步地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如就地方历史演进、环境保护问题、校园暴力问题进行研究性考察,进而了解政府对社会或社区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等等。社会考察活动包括专题考察、综合考察。

(3)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有两种方式,即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个人活动。美国中小学的社会公益活动,一般都是由学区来制定基本标准的。由学校组织实施,如养老院的公益活动、为非洲难民募捐等等,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情心等。

3.生活学习

生活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国外中小学班级活动设计的基本领域,是与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紧密关联的实践性活动。在国外中小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生活学习的领域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美国学校教育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都设计了程度不同的生活技能的实践活动。小学中,低年级的生活学习中有缝纫、简单手工、食品制作等活动,5-9年级学生(小学高年级,以及初中阶段)的生活学习,涉及家政管理等领域的内容,如家庭理财和投资、家庭生活文化设计等活动,及环境适应活动,如野外生存锻炼等。

(2)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为增进学生在科技社会中价值判断、问题解决、创造性思考的基本能力,及勤劳合作、乐于服务的态度,国外的中小学开设了生活中的科技运用和设计,以及创造活动,如居室装饰设计、服装设计、生活建筑设计等。此类活动,并不完全是技艺性的,它包含着十分复杂的价值观判断现象,需要在设计与创造中,由学生来进行价值判断。

中外的班级活动的比较

尽管中外的班级活动都比较复杂,但可以将中国和外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班级活动进行简要比较,便于为我国班级活动的开展提供些参照。

(一)教育理念不同

中外班级活动中,教育理念的不同主要表现为:长期以来,中国的班级活动深受苏联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集体主义的教育思想之影响,依据的是“社会本位”的教育理念,更多地是从社会角度出发,强调集体利益,强调个体对规则的服从遵守,以社会的要求来衡量个体的成长,突出对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西方国家的班级活动,则是主要受杜威的进步主义、卢梭的自然主义等“个体本位”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的是个人的能动性、首创性,关注个体价值的实现、重视个体的意愿、尊严,主张“社会是铸模,个体是金子”,社会规则、社会条件只具有服务个体发展的价值。

(二)活动内容的不同

中国班级活动,主要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内容为主旨的,渗透着“五爱”教育的思想,强调班级活动的工具价值,强调班级活动的辅助性质,班级活动往往成为了党和政府社会政治活动的窗口、平台。体现教育是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性质。

西方国家的班级活动,则是以个体主义教育内容为主旨,更多地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强调学生的个体价值的实现,强调的是个体基础之上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活动内容,也大多是以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参与为源泉,主要强调的是个体对社会的改造。

(三)活动方式的不同

因为中外班级活动的理念和内容的不同,所以就决定了班级活动方式的大相径庭。中国班级活动的形式,多是以校内活动为主的,以小组、班级为单位组织进行的,文艺表演和体育竞赛类活动是占主导地位的,强调活动方式的正面性、教育性、健康性,注重活动对学生的安全保障,活动方式的领域范围相对狭窄。

国外班级活动的形式大多是以社区为主的,以团队的形式深入到社区的各个层面,关注环境生态、社会发展等问题,倡导团队之中个体的互助与合作,鼓励个体的冒险精神,活动方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四)活动效果的不同

不同的活动方式,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活动效果。中国班级活动的性质和内容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培养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而由于倡导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西方国家的班级活动则培养了关心社会发展、注重个体生活质量、参与社会生活、具有社会批判精神的公民。

(五)社会关注的不同

中国的班级活动主要是由学校安排的,是以服务于学生的知识学习为主要目的的,强调的是师生在校内的互动协作,直接参与社会问题解决的机会很少。除了部分活动需要家长配合外,社会阶层对班级活动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但是,西方国家的班级活动,则是以培养小公民为主要目的的,大多数是在开放的环境中开展的,社会生活的参与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是其主要依托,因此,他们和社会阶层的合作十分密切,对班级活动,整个社会都是普遍关注的。

因此可以说,由于受不同文化与不同教育理念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生的班级活动与中国中小学生的班级活动是各具特色的,我们应该从中国基础教育的实践出发,虚心学习外国的优点,绝对不是简单套用、照搬照抄,从而为培养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出贡献。

三、班级活动发展愿景

班级活动是学生学习“待人”之道,提高“处事”能力,获得“思想”启蒙的场所和机会,为儿童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坚实的基础。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向上的班风,情趣盎然的学习氛围,励精图治的班级精神,这些都为学生兴趣爱好的养成和能力的提高搭建了舞台。正是在班级活动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才得以觉醒,集体意识才得以发展,文化素质才得以提高,个性品质才得以形成。过去,因遵循苏联马卡连科的集体主义教育思想,有关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则忽视了学生个性才能的多方面发展,如今,这些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的不同理念

对于“个体”这个词汇,词典上的解释是“单个的人或生物”。与“个体”关系最直接的词一个是“个人”(跟“集体”相对;自称,我);另一个是“个性”(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在崇拜集体的东方文化中,一般都认为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和暂时性的,所以,也是相对的。在崇尚个体的西方文化中,则认为个体是永恒绝对、无条件的。对人的理解,正是班级活动设计组织的起点。

教育条件之下,孩子首先是作为个体存在的。自新生报到的第一天起,就已经成为集体的一员,鲜活、充满个性;是班级活动,把一个个独立的“圆环”套到了一起,将其变成“同心圆”。

班级,是从教学的角度设立的组织,是与“个别教学”相对的,是把年龄和知识水平相近的、有共同学习任务的学生编制成固定人数的集体。形成之初,班级还是个结构松散的“结合体”,孩子们在其中尽情地展现着自己的个性,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放飞着远大的理想。他们的背后是家长们热切的目光、社会殷殷的期望。此时的班级活动设计,主要是围绕学生适应环境展开的,组织难度很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在松散的班级氛围中,在相对自由的空气中,学生身上的“田野气息”得以展现;②在新颖的学习环境里,学生的自然秉性逐渐开始向组织状态的社会性转化;③在充满智慧的校园文化中,学生理性的幼芽萌生出了一抹新绿,生活习惯开始向新的组织规范靠拢。这种以松散的“结合体”形态为特征的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都透射出“原始民主”的理念,以图1-1示之。

图1-1“原始民主”理念的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随着学生对新规范的逐步认同,班级由组织松散的“结合体”变成了严密的“聚合体”。这时,班级成员则围绕着班主任,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尺,分化为“干部”和“群众”,以纪律约束为首的班级规范,则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此时的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是紧扣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呈现出以下的特点:首先,有利于班级成员集体意识的形成、班级荣誉感的产生,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机制;其次,有利于班级的政令畅通、上情下达、组织管理;最后,有利于将集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实现个人所不能实现的目的。

但是,这种设计与组织形态,却往往导致了管理者的集权化和专断制的产生,导致了同学间的等级制、阶层制的出现,损害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性;个人的积极性被挫伤了,个性被湮没了。但是,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人们普遍不想放弃既得的利益,因此就容易产生小利益集团,导致“集体的自私”,造成领导核心的绝对权威,形成了最终的家长制。这种“训练儿童温顺和服从,小心地完成被强迫去做工作的传统教育形式,是适合于一个专制社会的”。

在这种活动中,由于没有个体的自由空间,成员导致了“熵死”,必将使活动失去应有的活力。它的特点,决定了自身的适用范围的有限性、适用时间的短暂性。但是,现有的班级活动,却令人遗憾地将这种组织形态视为常规,结果就导致了校园内司空见惯的学生个性被压抑,创造性被泯灭,师生关系紧张、教师专横跋扈等现象。

正像杜威所说的:“很多势力教育,让一些人成为主人,却教育另一些人成为奴隶。”殊不知,这一切都源于这种不合理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严密的“聚合体”式的班级活动折射着“酋长专制”的理念,以图1-2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