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孔子的故事
4316700000029

第29章 因材施教(6)

宰予以“言语”著称。孔子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分为四科,并对四科的优秀生予以公示:“德行:颜渊、闽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可见,宰予的言辞表达能力很强,竟被排在能言善辩的子贡前面。

宰予能力出众。他在出使楚国时,楚昭王要向孔子赠送一辆华丽的马车。宰予以孔子“言不离道,动不违仁”为由,代表孔子拒受如此大礼。……楚昭王通过与宰予接触,并听楚国官吏评价宰予,惊赞道:“在我的官吏中,没有一个能赶上宰予才能的。”孔子对宰予使楚甚为满意。

宰予还有很好的德行。陈蔡绝粮是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最困苦的阶段,宰予非但不叫苦,还鼓励同学们坚信夫子之道、努力克服困难,坚定不移地跟随老师,听老师讲课,帮老师做事。

从宰予虚心接受批评,不断进步中,孔子得出一条结论:“不能以言取人,也不能以貌取人,只有‘听言观行’,才能正确评价一个人。”

【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启示】

孔子说,起初,我对人的判断,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做的事;现在,我对人的判断,不仅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做的事。我是从宰予这件事后改变了态度的。这就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存在言行不一的情况,所以我们对一个人作出判断的时候,就要做到既听其言,还有观其行,这样才够全面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情况,作出准确判断。

六、子羽之貌

澹台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性格内向,体态粗矮,面目丑陋。

孔子弟子澹台灭明

奉家父之命,澹台灭明投入孔门,施礼拜师。孔子将子羽引进书房,让他谈谈家庭情况、此前学业、拜师求学的目的。他神情紧张,心跳脸红,显出一副窘态,站也不是,坐也不是,面容更加难看,言谈平淡无奇。他给老师的第一印象:资质低下,才薄欠敏,难以成才。孔子虽然同意收他为徒,但从孔子谈及子羽的语意中,对他的发展前途并没有抱什么希望。

成为孔门弟子之后,子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早起晚睡,废寝忘食,勤奋读书,认真思考,不懂就向老师或同学们请教。同学们都认为子羽是个静思好问,苦学超常的好学生。

后来,孔子的学生子游(即言偃)任武城宰。孔子问言偃:“你在武城当父母官,发现人才了吗?”

子游说:“学兄澹台灭明便是一个人才。他行走大路而不走捷径小路,为人光明正大,不投机取巧;没有公事,从不进我衙署。凡来官府,都是为了公事,不假公济私,不巴结官府,不利用同学关系办私事。”

孔子听子,点了点头。

孔子晚年。一天,子游回家探亲回鲁后,即去看望七十岁高龄的老师,并汇报说:“这次,我回老家吴国看望父母,听说子羽南游至长江一带,跟从的弟子达三百多人,招生有原则,教学有制度,形成了势力很大的学派,名声大,威望高,各诸侯国都传颂着子羽的名字。可见,他入孔门求学之后,学业成就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