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孔子的故事
4316700000044

第44章 周游列国(3)

孔子被匡地的人围困。孔子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保留在我这里了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想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面对危局,孔子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大道的沦丧和文化的传承。正是有这样的胸怀和境界,孔子也才坦然相对。

三、不借雨伞

子夏,姓卜名商,春秋卫国人。

子夏性格和子路很相似,也是一位勇猛的斗士。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几年中,他一直是孔子的护卫。但他这个人又是个有名的小气鬼。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外出,天要下雨,可都没有带雨具。正好路过子夏的家。子路提议说:“咱们到子夏家借把雨伞吧!”

孔子连忙拦住子路,说:“不要去,不要去。子夏这个人我了解,他十分护财,他的东西别人是借不出来的。”

子路说:“我能把我的东西拿出来和朋友一起享用,就是用坏了都不心疼。难道老师借把雨伞用用,子夏都不肯吗?”

“我不是那个意思。”孔子感慨地说道,“咱们不能硬让人家去干自己不愿意去干的事。只有这样,咱们大家才能相处的时间长久些!”

孔子说:“咱们还是快点往回赶吧,也许咱们到家,大雨才能来到。”

【子曰】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

【启示】

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强加给我什么,我也不想强加给别人什么。孔子说,给予,这不是你能做到的。这就告诉我们,百人百性,每个人生活背景不一样,价值观、生活态度自然也就不同,子路慷慨,子夏小气这都是各人的不同的生活态度。但这些不影响他们都能成为了孔子的好学生。与人相处,不要强求别人处处都和自己一样,那样反而显得有些斤斤计较了。如果没有了差异,我们大家都只有一个思想、一个行为,大家岂不都成机器人了。所以,我们不能只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人。

四、失意卫国

孔子到卫国后,受到卫灵公的热情接待。卫灵公请孔子留在卫国任职,每年给他六万斗谷子做俸禄。孔子见灵公诚心挽留,就满心欢喜地答应下来。孔子有意在卫国干一番大事业,可很长时间过去了,卫灵公也没给他安排什么职务,只是利用孔子的名声,借以炫耀自己“尊贤”而已。

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想借助孔子的名望来抬高自己,于是传话给孔子说:“四方来的君子,凡是看重国君的,没有不来见我南子的,听说孔子是当今圣人,我也想见见他。”

由于南子深得卫灵公宠爱,孔子要想在卫国立住脚,就难以谢绝南子的召见,只好硬着头皮进了宫。

孔子晋见南子,南子面南而坐,孔于向北叩头行礼。因隔着帷帐看不清南子的容貌,只听到南子还礼时,身上佩带的金银玉器互相碰撞得叮当响。南子原以为当今圣人是一位英俊少年,没想到竟是一个面貌丑陋的糟老头子,立时没了兴趣,只是随便问了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便草草收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