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扎克伯格:做天下最酷的生意
4330000000027

第27章 两件事你需要时刻关注:保持现有的和持续发展(3)

这种现象在生活、工作中层出不穷。危险的是,为了牢牢地捍卫自己,过于自我的人会用类似催眠的手法使自己相信,别人都是错的,唯有自己才是真相在握的那一个。任何人事,只要和自己相符,就是正确,只要和自己不同,就是大谬。久而久之,这样的人就会失去客观和明辨的能力,不仅无法判断真假,做出明智选择,生活、工作步步受阻。

混沌学认为,为了生存的需要,人类的“知识”必然存在分类和抽象,但分类却会使我们误入歧途,我们会忽略人类处境中精微的、无法归类的内在本质。说到这一点,一种常见的情形就是,我们容易对别人所说的话反应过火。我们假设自己完全明白对方所说的意思,只是无法忍受他们所持的立场。作为回应,我们强调自己和对方相反的观点,于是一场争吵也不可避免。

其实,还有一种更为明智的选择,我们不是立即摆出某种姿态,而是认可原有的表述并发掘对方的表述中可能存在的内在复杂性,那么我们就可能发现,我们所想象的并不是对方的本意,或者不是他们所表达的那种意思。

爱因斯坦对这种现象洞若观火,他的做法是,放低自我,重视事情的本质。他告诉朋友,如果他在某事上结论错了,他就会承认这一点,而不会为了捍卫自我去捍卫错误的答案。明智如他,晚年的时候,仍无法接受宇宙不确定论,当他坚持自己,无法接受外界新鲜学说的时候,也是他事业停滞的时候。在爱因斯坦的身上,也会出现自我蒙蔽真相,可见这种现象如同看不见的微雨,不知不觉间将衣衫湿透,任何希望不断进步的人,都要时刻清醒,戒之、慎之。

馈赠带来多赢

前几节讲述的现象,让人想到零和游戏、非零游戏的概念。零和游戏、非零游戏是大众化了的博弈理念。两人对弈,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分,而输棋为-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是:1+(-1)=0。

零和游戏指的是,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是零,胜利者的光荣是以失败者的苦涩为代价。武打影星奉行的就是零和游戏,他的赢必然以别人的输为前提,他要独享尊荣,就要打压别人。

非零游戏是指,游戏中的各方不再是完全对立的,一个人的所得并不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所失,参与者可以通过一定的条件,实现双赢或共赢,其前提条件是相互信任和充分沟通。

这两个概念之所以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就是因为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它们,尤其在经济环境中。无可否认,在相对静态的经济环境中,零和游戏的概念应用更多。两个人,两把剑,一袋金,我若让你血溅剑刃,我就可以拿着金子,远走高飞。血色记忆从此埋没,无人知晓,我便是以大善人的身份现身,也不会遭受半分质疑,再以金子助阵,更能赢得众人的艳羡和尊敬。为了赢,双方必须斗得你死我活。

这是静态经济环境中发生的事情,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地域与地域之间分崩离析,人的过去和现在也极为容易剥离。只要逃过良心谴责这一关,在一地毁灭的信誉可以在另一地重建,信誉既然如此容易重建,就没有破产一说。

然而今时今地,已经不同往日。经济全球化、网络全球化、媒体多样化,分崩离析的各地融合为一个整体的世界,人们的过去也无法隐藏,越来越公开化和透明化的环境,使信誉成为一项重要资产,零和游戏带来的损失成为不可承受之重,非零游戏必然成为世界这个大游戏场的规则。

美国时代周刊著名撰稿人罗伯特·莱特在其名作《非零和年代--人类命运的逻辑》中,就向读者诠释了一个崭新的视野,世界正由零和时代走向非零和时代,人类命运的昌盛必然要以非零和时代为前提。

这种声音并不寂寞,凯文·凯利也认为,在一对一的对决中,一个人的失败是另一个人的胜利,但是在一个共同进化的大环境中,冲突环环相扣、彼此关联,牵一点动全体,一个人的赢可能惠及他人,一个人的赢也需要他人的成全,非零和游戏的规则不适于这样的环境。

凯文·凯利发现,那些精明的首席执行官们现在也承认,在网络和结盟的时代,公司犯不着打击他人就可以大把地赚钱,这个就是所谓的双赢。双赢是共同进化模式下生命所演绎的故事。

一些观念落后的人,依然奉行零和游戏,他们必然会遭受惩罚,比如某武打明星,而那些适时把握了世界脉搏的人,如扎克伯格、爱因斯坦,却意识到,唯有善意对待世界才能接受善意回馈。

爱因斯坦曾撰文写道:“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多么奇特!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从知道,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我们的幸福全部依赖于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其次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为基础的,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

而素有情怀的扎克伯格谈到,“过去,人们从不指望商业公司能够善良,但是现在,这种观念正在改变,因为世界将变得越来越透明,这种趋势是未来10年到20年里所有变化的动力。”

扎克伯格清晰地看到,非零和时代正在到来,双赢和多赢既承载了时代的期望,也是有效的获利方式。若要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顺势而为,企业或个人不仅仅要把自己融入更大的生态圈,更要具备一种能力,为这个社会提供正面的价值。就Facebook而言,扎克伯格强调它的内涵是“馈赠型经济”。

扎克伯格用印第安人的冬宴来形容何为“馈赠型”经济。这是北美地区西北海岸线一带的一个传统庆典盛会,盛会到来的时候,在神父的召集下,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食物和其他物品,然后谁需要什么,就拿走什么,拿出最多东西的那个人将获得最高荣誉。

扎克伯格说,这就是“馈赠型经济”的雏形,“在一些不太发达的地区,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非主流经济形式,我拿出一些成果分享给大家,出于感激和慷慨之情,人们会回馈给我一些东西。整个文化就建立在这样一种馈赠的框架下。”

我们已经多次了解到,Facebook的公司理念本身就包含善意,为了把世界向更透明更公正的方向推进,扎克伯格和几位肱骨大臣宁愿放弃利益,也不愿意做“差劲的事情”。莫斯科维茨在创业之初就说过,哪怕没有薪酬,他也愿意为之努力。

扎克伯格期许地说,“当这个世界足够开放,每个人都能迅速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经济模式必然以馈赠型经济为主导,在这种经济模型中,公司的信誉良好,值得信赖。而一个透明度高的世界,它的组织会更好,更公平。”这就是Facebook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扎克伯格本人的核心价值观。

在本书的描绘中,扎克伯格是一个“人杰”式的人物,他的诸多思想与做法,往往与心理学家的理论吻和。这既不是巧合,也不带夸张,人的精神、思想和作为是一个树形的结构,根子扎得深扎得正,树干自然笔直,枝叶也自当繁茂。

有人质疑,这种“馈赠型经济”会不会太过理想化,是一种奢谈,不过,扎克伯格对“馈赠型经济”的概念有着特别的演绎,善良、透明、公正的企业行为属于馈赠型经济,用户在Facebook上的表达也是一种馈赠。就这一点来说,Facebook之外的我们也有所体会,“围观就是力量”越来越有其实质性的意义。此外,当你在表达对某个产品的看法的时候,当你在转发一下行为的时候,当你在表达友谊和关心的时候,所有这些,都是馈赠的体现。当然,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为自己打造出馈赠型的核心价值,对于世界来说,我能够付出什么?有着什么助益作用?如果这个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就是有能力去赠予的人,你也就是对社会有价值的不可替代的人,你必将找到这个世界上属于你的位置,并以此为中心,拓展属于你的光明的前程。

扎克伯格曾说,世界的发展方向是分享越来越多,且以一种自下而上而非集中的方向进行,而扎克伯格的梦想就是赋予每个个体以权力,Facebook为人们提供工具,使人们能够更有效地交流,并在这个信息越来越多的世界里更好的生活,逐渐摆脱压制。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那些最为杰出的人,不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人,而是创造精神价值的人,是那些以其自身的存在体现着梦想的力量的人。是这些人,让我们相信,生活值得延续,未来值得期盼,梦想值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