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唠叨会让丈夫感到厌烦,但这也并不是说夫妻间可以缺少交流。如果把你每天的“独角戏”变成两个人的心贴心的“双簧”,必然会增进夫妻感情,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
夫妻,意味着要白头偕老、同甘共苦共同走过漫长的人生之旅,彼此间的交流可以传到相互的关爱之情,这也是婚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关系到家庭气氛的融洽程度,关系到夫妻生活的幸福快乐,也决定着婚姻是否美满。因此,夫妻间的交流必不可少。
(1)与其唠叨抱怨不如称赞对方
聪明的妻子不会通过抱怨和唠叨使丈夫难堪和厌烦,相反,她能够使别人注意到丈夫的长处,还能将丈夫的缺点减低到最低的限度。她们称赞自己的丈夫,夸耀自己丈夫的特长,表扬自己丈夫的优点。人都有一种倾向,就是依照外界所强加给自己的性格去生活。假如不断赞美你的丈夫,那么在无意间,他就会表现出超常的磁力。因此,每个妻子对丈夫的称赞,都是对丈夫的一种鼓励,这比直接“教训”的言语,更能推动他尽力去把事情做好。
有一对年轻的夫妇,两年前还做着零散的短工,后来发现鲜花行业很有发展,就开了一间花店,生意非常兴隆。面对别人的称赞,这位妻子总是说,“以前不知道我那口子有这么大能耐,他实在是没有找到发挥的天地,现在他不但是一个好经理,还是一个优秀的策划。真不知道他从哪儿学来的知识,能告诉任何一位顾客该给送花对象送什么花。”妻子的夸奖,使她的丈夫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勤奋地工作,也促使花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夫妻关系更是非常和谐。
(2)一味和颜悦色地鼓励男人,并非总是最好的方法
有一位中年男人,娶得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为妻。每到吃晚饭时,他都会问妻子:“我是不是老了,白头发又多了吧?”为了不使丈夫失望,妻子总回答:“不会啊!”但是丈夫仍这样问,这位妻子深感困惑,不知如何应对。
后来,有位朋友告诉她:“少许的批评也许能用来当作应对。”于是当丈夫再次问她白头发是否又多了时,她立刻回答:“嗯,是又多了些,你要好好休息呀。”果真,丈夫听了这话,不但不生气,反而非常欣慰,因为这句话显示了妻子对他的关心。
由以上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一味和颜悦色地鼓励别人,并非是最好的方法。有时在谈话中加入一些批评,反而使别人更易接受。
(3)吵架时不能伤害感情
俗话说:勺子没有不碰锅边的。恩爱夫妻也一样,两人共处的时间长了,难免会遇到不快乐的事,夫妻间总有相互顶撞的时候。如果你不想损伤对方的自尊心,你就必须学会说:“很抱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些夫妇动辄发怒,事后又不分析原因,不设法解决。所有的家庭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你的配偶不会每时每刻都对你柔情蜜言。彼此希望满足某些要求是合理的——只要这些要求不苛刻就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既认识到偶尔的生气和冲突是一种正常现象,又注意保护你应该具有的“权利”。
夫妻吵架无输赢之分,谁是谁非不可能明明白白。有时只不过是做某一个“选择”,而这个“选择”往往来自一方的让步。懂得了吵架的艺术,夫妻就能虽吵犹亲,爱情的纽带也将越来越紧。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①允许对方偶尔生气
如果你认为彼此间爱慕的一对夫妇也不免会有嫉妒、烦恼和生气的事情发生的话,那么当这些情绪来临时,你就不会惊慌失措,因为这并不意味着他或她已经没有感情了。也许你的配偶是因为上司的缘故而情绪低落,没有向你表示缠绵之情,但即使这暂时的不快不是你的过错,你也应该问:“亲爱的,我做了什么事使你生气了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你可以再问:“那么,我能为你分忧吗?”如果对方不需要,你就不必打扰。要知道,你给予的这些问候就是最好的安慰。
②以冷对热
以冷对热的关键,就是你吵我不听。在一方感情激动、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任他发火,任他暴跳如雷,不去理睬他。“一只巴掌拍不响。”一个人吵,就吵不起来,等他情绪平和以后,再和他慢慢说理,他就容易接受。
③说话要有分寸
即使忍不住争吵,说话也要有分寸,不能在一时气愤之下,破口大骂,不计后果。比如有的人吵架时言语不留余地:“你是不是问得太多了?”“我要你怎么干就怎么干!”“你受不了可以走。”等等,这类话咄咄逼人,很容易引发更大的冲突。
④直接表达自己的期望
如果一方想表达自己某种强烈愿望,最好直说“我想……”比如妻子责怪丈夫好久未带自己上餐馆,就不妨直说:“我想今晚到外面吃饭。”
⑤就事论事
为了哪件事吵,谈情这件事就行了,不要“翻旧账”,上纲上线,也不要无限扩大。不要随便给对方扣什么“自私”、“不可救药”、“卑鄙无耻”等帽子,否则,就把事情搞得太严重了。另外,对事情也切忌扩大化,如果从这件事又提及以前的事,从对配偶不满又拉扯到他的父母兄弟姐妹身上去,就会把事情搞得越来越复杂。
⑥主动退出
夫妻之间的争吵,一般没有什么原则问题,许多是是非非纠缠在一起,也不易分清,特别是在头脑发热、情绪激动时更不易讲清。如果争吵到了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发现这样下去还不能解决问题,那么有一方就要及时刹车,并提示对方休战了。这并不是屈服、投降,而是表示冷静、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