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全集
43693000000037

第37章 培养口才出众的男孩(2)

有调查显示,男孩在临睡前是最放松最自在的时候,这一段时间,男孩多半喜欢家长给自己讲故事或者听他说说自己在幼儿园或小学的见闻。有些明智的妈妈就会抽出每天晚饭后半小时或者睡觉前半小时,主动与儿子子进行交谈,聊聊他的想法,听听他与小伙伴在一起的事情。当然,这个阶段的聊天,并不一定是正儿八经的聊天,妈妈可以把聊天融合在活动当中,比如,给他讲讲故事,唱唱儿歌,说说悄悄话,一定要在一种自由轻松的状态下交谈。

一位作家曾回忆自己童年时睡觉前和妈妈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场面:“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后,星星出来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候。母亲忙完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子里的小床上楼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的白白的,晒得脆脆的。’我也会跟着母亲一起唱,唱完一个,央求母亲再为我唱一个。母亲又开始带着我一块唱‘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却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学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也是唱民歌的能手,母亲就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母亲唱累了,我依然不想睡,母亲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然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入人间:‘小红孩,上南山,割荆条,编簸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民谣童谣都唱过了,我还是不想睡,就缠着母亲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我想了一会不知道,就问母亲往哪里猜。母亲说:‘朝吃的猜。’我一会说是白薯,一会说是莲蓬,母亲都微笑着摇摇头。我歪着头实在解不开,母亲笑着说:‘小脑瓜没开窍,这就是咱们种的花生呀!’我依然不依不饶地让母亲给我说许多的谜语。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甜甜的吟唱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为我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歌谣,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文字的王国。”

这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啊,或许这位作家的文字天赋就得益于妈妈的教育。由此可见,妈妈和儿子一起读儿歌、民歌,对他来说每次都是一次快乐的心灵奇遇。虽然生活是平淡的,日子是一天一天过的,可是他的心灵却向往着激动人心的体验,精神世界的小小需求,就能让孩子兴奋不已。而在一次次的“心灵奇遇”中,他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难忘的体验。哪个孩子不想有这样的时光呢?

孩子不仅喜欢听故事、听歌谣,更喜欢和妈妈一起轻松自在地谈论学校的见闻。妈妈经常和孩子一起交谈,最能理解孩子的语言和心思。

在孩子谈论见闻的过程中,妈妈如果发现男孩语言逻辑上的错误时要及时纠正,逐渐减少条理不清、层次不明的现象。比如,儿子说:“我丢了帮我找找。”其实,妈妈知道是儿子丢了东西,让妈妈帮助找一找。于是,妈妈就去帮助孩子寻找,而对于孩子这句不完整的话并不在意,时间长了,孩子会养成说半句话的毛病。因此,妈妈要及时纠正孩子说话中的语言错误,他的表达能力就能提高,内部语言的水平也会随着提高。

5.通过朗读培养男孩的口才

我们可以把男孩的语言发展分成几个阶段:咿呀学语、胡说乱讲、单字期、双字期、爆发期。在从胡说乱讲到双字期时,你会惊讶地发现,男孩的语言会突然发展成流利的谈话,而且符合母语的文法。这段时间以后,语法的增长速度大约一个月就是一倍,到了3岁大约可以有上千种。任何一个3岁的男孩都可以说是个文法天才。也就是说,男孩长到3岁后,会进入语言发育的高峰期,说话的积极性特别高,这个时候,如果对男孩的语言学习加以训练和引导,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对于这个时期的男孩,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给孩子报个朗读班等口语训练的辅导班,这将非常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朗诵能力。即使不上朗读班,妈妈也可以自己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比如,在家挑选一些韵律感、节奏感较强的诗歌或文章让孩子朗读。

妈妈选择的文章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内容不能太过深奥,让他读后不知所云;词汇量也不必太大,否则会影响孩子的记忆,令朗读效果打折。

刚开始让孩子朗读时,妈妈可以跟孩子一起读,以利于孩子抓住文章的节奏感;然后让孩子独自在父母面前朗读,作为听众,在孩子朗读过后,妈妈要给孩子以鼓励和赞美,同时把孩子朗读中的不足予以纠正。

对孩子来说,朗诵实际上是孩子欣赏自己的声音,自我表达情感的一个过程,长期坚持,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有些男孩喜欢朗读,却不愿意当着别人的面朗读,这其实是他不自信的表现,可能是怕朗读的声音不好听或者朗读得不流利,招致小伙伴的笑话。针对男孩这种心理,妈妈可以先让孩子在爸爸面前锻炼,读得流利了,再征求孩子的意见,邀请他的同学们一块来进行朗读比赛。一个同学朗读,其他的同学在听完后进行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孩子可能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却愿意听从同学的建议,并且也乐于在同学们面前表演。

当众朗读和长期学习朗读,能使男孩的词汇量大增,提高其表达能力;男孩在朗诵中,会反复琢磨文字的表达效果和意境,这能帮助他们增强对文字的理解;而文字理解力的提高,又会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一些性格内向、孤僻的孩子来说,他们在大声朗诵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被自己朗读的内容和声音感动,变得希望与人交流。

小学的语文课堂是男孩练习当众朗读的良好语言环境。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当读得不流利或缺乏感情时,教师就会用慈爱的眼光看着学生,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树立自己能读好的信心。

妈妈在鼓励男孩当众朗读时,多鼓励赞扬,少批评指正,可以先易后难,先给熟悉的人朗读,继而逐步扩大到敢在陌生人面前大声朗读。

妈妈在鼓励孩子当众朗读时,还要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为男孩创设朗读的氛围。

一个良好的情景氛围,对男孩正常地发挥朗读水平非常重要,只有在良好、愉悦的氛围中孩子才肯读,才会放开读。

创设情景氛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妈妈可以用语言进行渲染,邀请小朋友一起参加,或在游玩时,让孩子身临其境,激发孩子的朗读情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背景音乐等辅助的手段,来给孩子设立一个朗读的氛围。

第二,要求男孩正确地进行朗读。

叶圣陶先生说:“朗读要读出不同语气,语调适中,要读得有轻重缓急,情感表露要朴实自然,用声音的本色表情达意。同时,还应注意针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美读’方法。理论文和说明文,逻辑地读。抒情文和诗歌,感情地读。记叙文的叙述部分和人物的对话部分,一要读出事情的经过,一要传出各个人物的语气神态。”

鼓励男孩朗读,首先得要求孩子朗读时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一字一词读准确,不读错字,不丢字、添字,不重复字句,不顿读、唱读、指读。其次,要求孩子读得流利,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间歇。朗读要做到连贯自然、速度适中。再次,要求孩子在朗读时读出感情。孩子的语文课文中选用的课文,大都选自名家名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父母要多选一些有朗读价值的段落对孩子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才有一定的训练价值。

第三,善用激励性的评价语。

励志大师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男孩尤其喜欢鼓励和赞美。日常生活中,妈妈应该多用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使他感到受器重、关切,在朗读后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6.帮男孩克服演讲的羞怯心理

美国费城有一位青年希望为自己谋取一份职业,他成天徘徊在费城的大街上,总幻想有一天哪位富人碰巧发现他的“存在”,给他一个工作机会。然而,不管他做出怎样引人注目的举动,都毫无结果。一天,他闲着无事,拿出一本书来读,发现书中有欧·亨利的一句话:“在‘存在’这个无味的面团中加入一些‘谈话’的葡萄干吧。”于是,这位青年有了灵感。他毅然闯进著名富翁贾鲍尔·吉勃斯先生的办公室,请求吉勃斯先生哪怕给他一分钟的时间来见见他,并容许他讲一两句。吉勃斯先生痛快地答应了他。在刚开始谈话时,吉勃斯只想与他谈一两句,然后将他打发了事的。没想到两人越谈越投机,一直谈了一个小时。结果,吉勃斯先生很快替这个穷愁潦倒的青年找到了一份工作。

由此可见,口才对一个人事业的发展多么重要。如果这个青年一直沉默寡言下去,羞于“毛遂自荐”,也许他的人生真的不容乐观。

怕羞又称羞怯,这是一种逃避行为的最常见形式,它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不敢在大庭广众下发言、朗读,当着众人的面讲话就脸红心跳,遇到陌生人局促不安,手足无措等。羞怯是口才的第一拦路虎,要想在他人面前畅所欲言,展示自己的口才,克服羞怯是必然的。

平时性格文静、内向的男孩往往要比活泼、好动的男孩给人留下更好的印象,而且,家长也会觉得内向的孩子听话、懂事,一举一动都能照章行事,用不着为他们操什么心。其实,家长没有看到另一面,过于文静、内向、默默无闻的男孩,以致人们会忽视他们的存在。再加上这些男孩不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常常是别的孩子怎么说,他们就跟着怎么做,如果一定要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往往会语无伦次、面红耳赤,甚至不知所措,这样,带给他们的只能是难堪;而且,这些孩子万一遇上不如意的事情,他们只会把事情隐瞒起来,根本不会去找人倾诉或作合理的宣泄,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压抑,越来越内向。实际上,这些不善言语、不与人交往、沉默寡言的人,是一种具有严重羞怯心理,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样的男孩需要合理引导,并消除这种不良心理。

英国作家萧伯纳不但是位大文豪,而且是位口才大师。在一次宴会上,一位肥头肥脑的富翁笑着对瘦弱的萧伯纳说:“萧伯纳先生,一见到你,我就知道目前世界在闹饥荒。”萧伯纳立刻回敬道:“先生,见到你,我就知道闹饥荒的原因。”还有一次,萧伯纳因脊椎骨有毛病,需从脚跟上截取一块骨头补合脊椎缺损。手术做好后,医生想多捞点手术费,便说:“萧伯纳先生,这可是我从未做过的新手术。”萧伯纳笑道:“那真是好极了,请问你打算给我多少试验费呢?”那位医生立刻哑口无言了。鲜为人知的是,年轻时的萧伯纳是伦敦最胆怯的人之一。他经常在堤坝上走20分钟或更长的时间,最后才壮起胆子去敲别人家的屋门。他自己也承认:“很少有人像我这般为单纯胆小而痛苦,或为它感到极度羞耻。”后来,萧伯纳有意识地寻找机会锻炼口才。比如,他参加一个辩论协会;伦敦每有公众讨论的聚会,他必定参加,而且经常主动发言;他积极四处演讲。结果,萧伯纳成为20世纪上半期最出色的演讲家之一,他的妙语经常被人传诵。有人问他是怎么练口才的,他说:“我是以自己学溜冰的办法来做的——我固执地、一昧地让自己出丑,直到我习以为常。”

由此可见,羞怯是一种没有真正认识自我、对自我缺乏信心的表现。要克服羞怯心理,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树立信心。

怕羞心理产生有特定的原因,除了与人的气质性格有关外,主要是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心理学家佩维奥曾说,有成绩时得不到奖励,而无成就时受到惩罚的男孩会产生羞怯心理,这种情况就说明了教育的作用;而如果妈妈在社会上是积极的、能干的,并在观众面前经常露面,则他们的孩子倾向于较少羞怯,这就说明了家庭环境的作用。

那么,妈妈应该如何引导男孩克服怕羞心理呢?

第一,要让男孩学会正视自己。

让男孩问自己怕的到底是什么。比如,很多男孩甚至因为胆怯而不敢问路。如果妈妈能够引导男孩搞清楚自己怕的是什么,然后再反问他,“你做了胆怯的事会有什么损失吗?”他的回答往往是“没有什么损失”。那么,妈妈就可以直接给他下结论:“那你还胆怯什么呀?即使你做了让自己胆怯的事情也是不会有什么损失的。”然后,妈妈再督促孩子看看自己克服胆怯后带来的巨大好处。一般来说,最大的好处是孩子突破了自我,突破了限制自身发展的障碍,走出了个人封闭圈子决定性的第一步;另外,孩子因为排除了胆怯的干扰,提高了做事的效率和效果。

第二,让男孩把胆怯的心情表达出来。

有一位保险公司的推销员,业绩常在同事中领先。同事都认为他有高招,其实,他的高招就是把自己的胆怯心情表示出来。他说,有一天,他与汽车业某大亨会面。当时,他一见到这位大亨,心情就陷入胆怯、恐惧、紧张之中,以至全身不自在,说话也语无伦次。后来,他只好把自己的感受如实地向对方说出来:“一见了您,我就害怕得无法畅所欲言……”当他把这句话说出来后,对方表示理解,并让他先调解一下情绪。这样,原先把他罩得紧紧的胆怯、恐惧感顿时消失了。接着,他就恢复了自信,得以畅所欲言。推销员正是通过“表白”,产生了驱除胆怯和紧张的效果,使他获得了平静。这符合心理学上的“内观法”。就是在冷静观察自己的内心后,将“观察结果”如实地用言语表达出来,这样做产生的效果很神奇,它会使人的胆怯、忧虑、恐惧和紧张消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