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求医不如求己:心理健康篇
43718000000014

第14章 坦然接受自己,增添个人魅力(7)

同样的道理,约翰·密尔顿在四十四岁时失明了,可是十六年后,他写出了不朽的经典巨著《失乐园》。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既是盲人又耳朵聋,却能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感动全世界的文字,让所有的人都为其生命力和才华而感叹。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三十九岁时下肢瘫痪,然而他却成为美国最受爱戴以及最具影响力的领袖,并且史无前例地四次当选了美国总统。

这位医生经研究认为,一个人一旦躯体上有缺陷,必然会产生一种弥补的机能与心理。

如果一个人发现了自己的弱点,只要没有被弱点彻底击溃,那么这些弱点很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达到别人无法达到的高度。有时候,缺陷对一个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十分倒霉的事,它可能是造就我们的一个东西。

我们常常会面临自己无法控制的缺陷。对于这种情形,最极为乐观的解决办法是:承认它们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一个人可以逃避得掉。人没有任何短处,也必然没有长处。所谓“样样都是”,必然“一无是处”。有深谷才有险峰,优点越高的人,其缺点往往也越明显。

谁也不可能十项全能,与人类现有的博大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汇集总和相比,任何伟大的人物都难说完美,更何况我们凡夫俗子呢?因此,我们可以说,每个人的小提琴都是不完整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奏出生命的弦歌。

接受不可避免的现实,学着去应付缺陷带来的问题,并且不必为此而烦恼。我们要意识到,烦恼比缺陷本身对我们更有害。如果我们能把用来烦恼的一半时间和精力,改为用来解决由此带来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不会再有烦恼。我们会发现,原来以前的生活中,我们只学会了为问题而烦恼,而没有真正学会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

在面对不完美的时候,有刻意追求完美的人,也有自暴自弃的人。刻意追求完美让人疲惫,可能是一种奢侈,但是因为本身的不完美而不再努力、放弃完善自己,却可能会把人生变得混乱而且无法收拾。

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不完美,但这些并不能阻碍完善自己的努力。只有当我们把不完美作为条件和前提来追求完美时,才有可能尽最大限度地接近完美。人类正是有了在不完美的平凡人生中追求完美的天性,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而使得自身脱去了赖以遮羞的树叶,变得越来越漂亮。

有人说,站在帕特农神庙巨大的立柱之下仰望时,无论从哪种角度、哪个位置看,所有人都会惊叹帕特农都是完美无缺的!可当仔细观察和测量它的每一根立柱和横梁时,又会发现它们都被刻意地弯曲和变形过,为的就是造成人的错觉,达到视觉上最完美的形象。也许,这就是在平凡中反映和追求完美的真实写照。

人生就像一盘棋局,而对于人生,所谓完美的局,是一盘下不完的棋局。当我们追求事事完美时,就忽略了一个完美的结果是由许多并不完美的努力达成的,如果一味地让过程或细节完美,结果就会变得遥远,帕特农神庙就永远不能完成。

完美主义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从心理学来说,“完美主义”是对完美过分的一种极端追求。心理学上所指的完美主义者是那些把个人的理想标准和道德标准都定得过高,不切合实际,而且带有明显的强迫倾向,要求自己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的那种人。

完美主义的人往往不愿意接受自己或他人的弱点和不足,非常挑剔。比如,让自己保持优雅的姿态、不俗的气质、温柔的谈吐,这就是为自己定了一个过高的理想标准,而且也带有强迫的特征;为一个自认为不优雅的姿态而紧张焦虑,这也并不是一个健康的追求完美的正常心态。

完美主义者表面上都很自负,其实内心深处却是非常自卑。比如,很少看到自己的优点,总是在关注自己的缺点,而且总是不知足,也很少肯定自己。不知足就不快乐,周围的人也一样不快乐。

在人际交往方面,为了维护自己这个完美的角色,完美主义者常常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中。比如,很想可又不敢融入到群体中去,怕暴露了自己的缺点。不敢表露自己的感情,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给自己制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以完美的标准要求自己,带给自己的却只有沉重的压力和深深的自责。对于别人的褒奖,只会感到诚惶诚恐,认为自己还差得很远。违心地满足别人的要求,委屈自己,打肿脸来充胖子。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美国心理治疗界发现有这样一类求治者:他们是成功的商人、艺术家、医生、律师和社会活动家等等,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如鱼得水,出类拔萃,但他们的努力并未给他们带来所期待的幸福生活。

治疗家们发现他们具有这样一些共性:他们的成功既不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也不能带来一个完整、独立的自我感受。

治疗家发现这类人的自我系统处于分离状态:一方面,当他们获得成功时,他们可以体验欢欣;另一方面,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层的无价值感和自卑感。正是这种匮乏导致了他们将无所不能的完美主义倾向当作护身的盔甲。他们抱怨所有的成功都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没有人理解他们,他们也不能理解他们自己。

这些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几乎全与童年的家庭教育有关。他们的父母为孩子树立的标准太高、太完美,在任何时候都是贬低他们而不加赞美。于是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也就学会了总爱找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配被赞扬和被尊重,并以自我挑剔和自责为习惯,甚至产生了一种自虐的“快感”。

改变这种可怕性格的方法就是当事人重新树立评价自己的标准,改掉原来那种完美的、苛刻的、倾向于全面否定的标准,树立一种合理的、宽容的、注重自我肯定和鼓励的标准,学习多赞美自己,把过去成功的事例列在纸上,坦然愉悦地接受别人的赞扬并表示感谢。

有人问一位走红的国际女影星是否觉得自己长得完美。她说:“不,我长得并不完美。我觉得正因为长相上的某些缺陷才让观众更能接受我。”能认识到自己有种种不足并能宽容待之的人,可以说是自信的,心态也是健康的。人生并非上帝为人类设计的陷阱,好让他谴责我们的失败。人生也不是一盘棋,如果走错一步那么步步皆错。人生其实就像踢足球,即使最伟大的球星也会在比赛中失误。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发挥最佳水平,但不能要求自己脚脚都是妙传甚至是射门得分。

可见,醉心于追求“完美”的人,其实是不完美的。因为“完美”毕竟是抽象的,只有生活才是具体的。生活中有不少“完美”并非靠追求就能得到,相反,生活中有许多遗憾是无法避免的。假如我们在心理上战胜了这些,我们的内心就会稳健许多,就会重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所以,不要以为只要自己尽心尽力去做的事,就一定会达到完美。应认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言论,要为活出自己的特色,活出自己的风格而努力。

“最完美的商品只存在于广告中,最完美的人只存在于悼词中。”完美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当我们不再注意自己是否完美时,或许有一天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往日渴求的完美,今天已经俱备。

追求完美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优秀的品质,但是如果对己、对人,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要求尽善尽美的话,就脱离了现实,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完美主义者通常有以下的表现:

(1)对自己要求苛刻。

因为你的内向和高标准,一件做得很出色的事情,也不能令你满意,且常归咎于自己,因而你常常自惭形秽。

(2)对他人要求严格,挑剔,不留情面。

如果完美主义者是一个老板的话,他绝对是一个难伺候的老板。他在挑剔自己的同时,也会让周围的下属感到一种压力,因为他对下属的要求必定也十分严格。

(3)善于发现问题。

完美主义者更容易注意到一些小的细节的问题,并力求改进。他们喜欢寻根问底,不会只满足于看到事物的表象,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并能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

(4)固执己见。

完美主义者容易坚持自己的标准,认为别人的标准太过宽松;他们也容易坚持自己的想法,不顾他人的意见。

(5)自律性很强、意志坚定。

一旦预见到将来的结果,就会一丝不苟、心无旁骛地去做。他们有长远目标,也只喜欢做与长远密切相关的事。

(6)控制欲望强,喜欢发号施令。

完美主义者希望事情都能按他所设想的走下去,达到他的目的。

字典中“完美主义”是指对事物要求尽善尽美,愿意付出很大的精力去把它做到天衣无缝的地步。可见,完美主义并不完全是坏东西,对于某些人和职业甚至还是很必要的,比如音乐、美术、服装设计等。但是如果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追求尽善尽美的话,就脱离了现实,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应坚决地和完美主义决裂。

1.学会接受不完美的现实。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这是客观事实,不要逃避,也不要苛求。

2.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为自己确定一个短期的、合理的目标。目标定得太高,形同虚设,反而欲速则不达;目标定得太低,轻轻松松就过关,自身的潜能受到抑制,很不利于自己水平的提高。目标定位的原则是“跳一跳,够得着”,正因为目标合理,每次总能接近或超过目标。这样下去,才能培养起成就感和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就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3.对“失败”要重新认识。

谁都会遇到失败,不同的只是失败的多少而已。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失败的消极态度。我们应把失败看作是自己前进道路上宝贵的反面经验,相信这一次失败之后一定就是成功。

卸下贪欲,知足常乐

追求快乐是人性之一,无论谁都愿意自己生活得快乐。人生追求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快乐”,比如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和睦、自我价值的实现等,都是为了最终的快乐。即使人生多痛苦,追求快乐也是每个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那么,痛苦又是怎样来的呢?因为人有各种欲望,这些需要和欲望应该得到满足。如果一旦得不到满足,在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就会出现差距。这时,人就有了挫折感,就产生了痛苦。有道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说明痛苦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它像鬼魂一样跟随着我们,折磨着我们。人只有越是痛苦,才会越觉得快乐的珍贵,才会不懈地去追求快乐。当他得到了新的快乐的时候,也就是新的痛苦又产生的时刻。如果人的欲望没有止境,那么痛苦也是没有尽头的。那么,在生活中是不是就因为有了痛苦就不去追求快乐了呢?当然不是,快乐依然是要追求的,尽管人的欲望无穷,但只要能够做到知足,便能常乐。

知足就是要满足于一定的自我,在能实现的欲望之内,努力为之奋斗,一旦得到了自己的所求,快乐便自然而来。每前进一步,快乐的程度增大一分。因此,只有经常知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去要求自己,不刻意去勉强自己、强迫自己,才是真心知足,才能心平气和地去享受生活中的快乐。

现代社会的竞争,使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奔走忙碌,丝毫不敢有所懈怠,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当人处于无休止的攀比中,希望在各个方面都超过自己周围人,想样样争第一的时候,其结果只能是使自己更加痛苦,而体会不到生活的快乐。人没有理由只相信自己的力量,更没有理由不让别人超过自己。正确的生活态度应该是拥有真正的自我,去安静地生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寻找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情去和对手竞争,一步一步攀登。这样,才能在人生的每一步成长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的价值和知足的乐趣。

成功没有标准。只要尽了自己的力量,发挥了自己的潜力,那么就可以了。也许这样的结果仍不是最优秀的,但仍不失为一种成功。因为成功并不都是第一,更何况自己已经尽力了。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过程自有它的魅力。结果给人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而过程给人带来的快乐则是无尽的和永恒的回忆。

人生中,很多失败的事情是由不知足所造成。清朝乾隆年间的权臣和珅的下场,《红楼梦》中的王熙风不都是由于贪欲太强惹的祸吗?

生活中过一种平稳、安定的日子,这样的日子未必不好。其实,知足的人往往比其他人过得更充实、更快乐。

(1)贪婪是人性的毒药

在一片茂密的大森林里,一个砍柴的老汉正在卖力地砍柴。当他抡起斧头正准备砍一棵树时,一只金嘴巴的小鸟从树上飞下来,对老汉说:“你为什么要砍倒这棵树呀?”

老汉说:“家里的柴已经快要烧完了。”

小鸟说:“你不要砍倒它。回家等着去吧,明天你家里会有许多柴。”

老汉听了小鸟的话,两手空空地回家了。

第二天,果然院子里堆满了柴,老伴高兴地叫他出来看,不解地问老汉是怎么回事,老汉就将遇到小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老伴。

老伴说:“虽然咱们有柴烧了,可是我们却没有粮食。你再去找小鸟要点来吧!”

老汉听从了老伴的话,又回到森林里的那棵树下。这时,小鸟飞来了,它问:“你想要什么呀?”

老汉把老伴的想法告诉了小鸟。

小鸟听完后,依然让老汉回家等。

后来,粮食、宫殿、衣服、侍女……他们发现自己的愿望一一实现了。自己穿着绫罗绸缎,而且还有很多的侍卫和婢女。

贪婪的老伴仍然不满足,她对老汉说:“去,找金嘴巴鸟去,让它把魔力给我,让它每天早上来宫殿为我跳舞唱歌。”

老汉再次将老伴的意见转达给小鸟。

小鸟愤怒地瞪着眼睛说:“回去等着吧!”

老汉又回到家,他们等待着。

第二天起床后,他们发现原来拥有的一切都化为乌有,自己也变成了老态龙钟、不堪一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