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求医不如求己:心理健康篇
43718000000030

第30章 向不良情绪开战(7)

要知道,不会发生的事终究不会发生,而该发生的事也不可能因你的恐惧而消失,恐惧只会徒增烦恼,更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因此,对待可知或不可知的事情的态度就是要顺其自然,不要杞人忧天。人有时应该随遇而安,顺其自然,有时也要努力拼搏,与各种困难作彻底斗争。如果感到恐惧不安,即使只是最轻微的情绪紧张,去睡一觉,或者直接面对、进行分析,让恐惧彻底消失。

有时候恐惧情结的消除与化解,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利益”二字。确实,利益是重要的,但利益也是最容易伤害感情的;利益是必要的,但也是最容易引起恐慌的。利益应当要,但不要太急切;利益应当维护,但不要过于固守。一个人不恐惧,就在于他对利益抱着可轻可重的态度,就在于他对身外之物不偏不爱,就在于他对人生境遇的无所畏惧。只有在这种状况下,他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个人不为利所困,不为名所害,便悠然自得、轻松怡然;没有得失,便不存在伤害;不存在伤害,便无所谓惧怕;无所惧怕,便无从体验到恐惧。因此要有淡泊明志、宁静志远的胸怀与境界。

人性本来是率真的,人生本来是短暂的,又何必为那些“己”、“功”、“名”、“利”来限制、折磨自己呢?为什么要把得失看得那么重呢?只要将自己能做的都做了,于心无愧就够了。成功了,说明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失败了,也大可不必烦恼,要么重来一次,东山再起;要么改弦易辙,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这样一想,就会有一种解脱的感觉,你就会发现天也蓝了,地也绿了,自己便也快乐了。

远离恐怖性神经症

有个长得很是漂亮的女孩子,22岁,读大学二年级。这一年多来,她越来越不敢出头露面,总是在尽量地逃避教室、食堂、剧院等一些人多的公共场所。在一次公共课时,教室中座无虚席,她坐在中间,突感气闷,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四肢发抖,难以支持,不得已离席而去,引起全教室同学的关注。

此后,更是不敢单独去大教室听课,必要时还得要同寝室同学的“保护”下才敢参加,后来竞发展到不敢去食堂排队买饭,拒绝去公共场所;再后来逐渐地不敢上衔,不敢乘公共汽车,甚至不敢出家门或校门。同学们说她长得太漂亮,出去怕人家看她,故而就害羞不敢见人。其实,她是确确切切地患了恐怖性神经症。

1.恐怖性神经症的表现

恐怖性神经症又称恐怖症,是指对于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惧感。

恐怖性神经症的常见表现形态有:旷野恐怖、动物恐怖、疾病恐怖、社交恐怖,还有一些与具体的恐怖对象相关的特异恐怖。

旷野恐怖的特点是,经过空旷的地方时就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怖情绪,因此,患者怕越过旷野。还有的患者害怕封闭的空间,如怕乘电梯,怕乘地铁,怕进电影院,怕乘船、乘车、乘飞机等。

动物恐怖的特点是对某种或某些动物特别惧怕,有些患者害怕猫、狗、老鼠、昆虫等小动物。他们不敢摸,不敢碰,甚至连看都不敢看一眼。

疾病恐怖的特点是非常害怕染上某种疾患。如怕得心脏病,怕患肺结核,怕癌症缠身。为了“以防不测”,有的患者甚至不敢与别人握手,惶惶然不可终日。

社交恐怖的特点是在人际交往中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不敢与人交往。甚至害怕被人注视,也不敢与他人对视,或一见异性就面红耳赤,手足无措,等等。

2.恐怖性神经症的成因

恐怖性神经症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它也受先天素质的影响。通常,恐怖情绪的产生取决于与生俱来的先天素质、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后天的社会生活经验。

譬如,新生婴儿容易对喧闹或突然而强烈的刺激产生惊恐反应,有的婴儿特别害怕陌生的人,有的正常孩子也害怕动物,还有的儿童害怕黑暗和“鬼怪”;再大一些的儿童则害怕暴风雨和雷鸣电闪等,这些都与先天因素有关。

患恐怖症的原因还与早年的创伤经验有关,一个人从早年时期开始对某些特定事物或情境所具有的先天性的恐惧感,当长大以后如果不再同其接触,恐惧就会消失或被隐蔽起来。但当人受到病痛的折磨而变得软弱时,或在受到新的严重精神创伤因素的袭击时,过去所经验过的恐惧感有可能再现出来。

再一点就是特殊条件的刺激,这种原因往往在某一事物或情境面前引起一次焦虑和恐惧发作以后,该物体或情境就可能成为恐怖的条件性刺激物。如一个男青年,一天在办公室的柜子里,见到一女同事放在里面的一大捆卫生纸,引起了一阵恶心。从这以后就怕见女人,特别是怕见到长得丑陋的女人,因而不敢出门,甚至不敢上班。

还有一点是,特定的性格特征。面临某种刺激情境,具有特定性格特征的人,较一般人更容易产生恐怖性神经症。他们自尊心特强,处事谨慎,总担心自己会出什么差错,让人瞧不起。一旦有什么秘密或心事被人发现便会面红耳赤、心慌意乱、语无伦次,最后甚至见人就害怕。

3.恐怖性神经症的治疗

对于恐怖性神经症的治疗,一般是采用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则以鼓励、疏导等帮助病人减轻或摆脱时某些事物或情境的恐惧情绪。它主要是:领悟疗法、行为疗法及药物辅助。

领悟疗法是一些精神科医生常采用的“领悟性心理疗法”,对恐怖症和强迫症有显著疗效。其方法是,引导病人对过去经历中已经被遗忘了的精神创伤体验引入到意识或理智中来加以领悟,即“以成人的态度重新认识这些体验”,从而使恐怖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行为疗法是目前国内外采用最多的,即有计划、有目的、一步一步地鼓励和指导病人亲自去接触那些使他们发生恐怖情绪的事物或环境;即使病人暂时会产生恐惧或焦虑,也要鼓励他以最大的勇气和毅力去忍受、习惯和适应,直至把恐怖情绪全部消除为止。譬如,让患者在父母陪同下,在人流拥挤的十字路口,观望行人来往;然后令其独自前往,逐渐延长停留时间,从5分钟到15分钟。如此多次训练后,患者就能逐渐消除恐怖,能独自去挤公共汽车,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适锻炼,恐惧感基本就会消失。

至于药物的辅助治疗,一般可施以适当的抗焦虑药物,如安定、利眠宁等;也可用抑郁剂,如三环类药物或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常服用抗抑郁剂不仅有治疗作用,还可有预防复发的作用。

发怒是典型的慢性自杀

如果你是一个经常大动肝火的人,那么你就要引起注意了:敌意和愤怒是致命的心态,它们不仅是强化诱发心脏病的致病因素,而且会增加其他疾病发作的可能性——发怒是典型的慢性自杀。如果你的心绪欠宽容,那么学会抑制愤怒应视为当务之急。

不友好后面的推动力是对别人的怀疑。倘若料定别人不信任自己,我们是会失望的。疑心引起愤怒并导致以侵犯相报复:随着内分泌变化,其嗓音会提高八度,呼吸加快而且粗重起来;心脏跳得更快更吃力,手足的肌肉绷得紧紧的。最后,竟会有一种让人觉得“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感觉。

假如你连续出现这种情绪,那么你的“愤怒商”就未免太高了,它有可能演变为严重的健康麻烦。可怕的是,不友好的心态很容易使你发怒。即使是初次谋面的人,你也可能迸发恼怒。这种恼怒或表现为温怒,或表现为面红耳赤,吹胡子瞪眼。

能否有效地抑制不友好的情绪,从而使自己更信赖他人呢?其实,只要我们意识到了愤怒对于人们的害处,下决心改正,一定会改掉这一不是毛病的“毛病”。

要培植信任他人的健康情绪,你一定得逐渐消除对别人的怀疑,减少发火的次数和强度,进而学会善待他人,体贴他人。

下面的八条措施将帮助你完成这一心理、生理转变过程,逐步降低你的“愤怒商”,以臻于性格的完善。

(1)承认难题

请告诉你的配偶和亲朋好友,你承认自己以往爱发火,决心今后加以改进。要求他们对你支持、配合和督促,这样有利于逐步达到目的。

(2)保持清醒

当愤怒不已的思绪在脑海中翻腾时,请提醒自己,保持理性,你才能避免短视、恢复远见。

(3)推己及人

把自己摆到别人的位置上,你也许就容易理解对方的观点与举动。在大多数场合,一旦将心比心,你的满腔怒气就会烟消云散,至少觉得没有理由迁怒于人。

(4)嘲笑自己

在那种很可能一触即发的危险关头,你还可以用自嘲从自己多疑的性情中寻找乐趣。“我怎么啦?像个3岁小孩,这么小肚鸡肠!”幽默是抖落好猜疑的尘埃和卸掉怒气管的最好手段。

(5)训练信任

开始时不妨寻找某种信赖机会。事实会证明,你不必设法控制任何东西,也会生活得很顺当。这种认识不就是一种意外收获吗?

(6)反应得体

受到残酷虐待时,任何正常的人都会怒火中烧。但是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不可放肆地大骂出口。而该心平气和、不抱成见地让对方明白,他的言行错在哪儿,为何错了。这种办法给对方提供了一个机会,在不受伤害的情况下改弦更张。

(7)贵在宽容

学会宽容,放弃怨恨和惩罚,你随后就会发现,愤怒的包袱从双肩卸下来,显然会帮助你放弃错误的冲动。

(8)立即开始

请不要等到患上心脏病才想到要克服爱发脾气的毛病!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修身养性不是更好?

爱发火是一种不良和有害的情绪。一个人经常发火,不仅会影响朋友间的团结,影响生活,还容易激化矛盾,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对此,专家依据心理学的基本原则,给发“火”者开了以下“药方”:

(1)容忍克制法

俗话说:“壶小易热,量小易怒。”动辄发脾气、动肝火是胸襟狭窄、气量太小的表现。有一位心理学家忠告:“气量大一点吧,如果我们每件事情都要计较,就无法在这个大千世界上生活下去。”

要保持克制,就必须有很高的修养,有修养的人才是有克制力的人。一个襟怀坦荡的人,是决不会为些区区小事而随意发火的。即使遇有不顺心的事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也能做到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和风细雨地解决矛盾和问题。

(2)保持沉默法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说过:“沉默是最安全的防御战略。”当意识到自己要发火时,最好的办法是约束自己的舌头,强迫自己不要讲话,采取沉默的方式,这样会有助于缓和激情、冷静头脑,让沉默成为一种保持身心平衡、抑制精神亢奋的灵丹妙药,不借外力而能化解怒气。

(3)及时回避法

生活中遇到致使自己动气的刺激时,只要情况许可,不妨采取“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样,眼不见,心不烦,火气就消了一半。

(4)自我提醒法

当要发火时,只要自己还能自我控制,就要试着用意识驾驭自己的情感,警告自己:“我这时一定不能发火,否则会影响团结,把事情搞砸”,心中默念:“不要发火,息怒、息怒。”这样坚持下去,就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5)注意转移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受到令人发火的刺激时,大脑会产生强烈的兴奋灶,这时如果有意识地在大脑皮质里建立另外一个兴奋灶,用它去取代、抵消或削弱引起发火的兴奋灶,就会使火气逐渐缓解和平息。例如,转移话题,寻些开心快乐的事情干,选择令自己愉快的音乐、戏曲,阅读引人入胜的小说、诗歌,或出去走走等。

积极疏导情绪,抑制愤怒之火

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当别人对不起自己时,当我们觉得不公平时,该如何面对呢?是针锋相对,以怨报怨,睚眦必报呢?还是宽容豁达,原谅他人呢?

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面对不公平而喷发出来的愤怒之火,既会伤到无辜的人,也会烧到自己头上。

从轻微的心烦意乱到盲目的愤怒,是渗透于人们的交往中的恶魔,要消除它并不难,只需一次花极少的时间就能实现。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用于击败愤怒的策略:

(1)设法拖延愤怒

如果你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极为典型地表现出愤怒,那么把愤怒拖延十五秒钟,然后以你的典型方式爆发。下次设法拖延三十秒,不断延长间隔期。一旦你开始意识到,你能摆脱愤怒,你就已经学会了控制愤怒。拖延就是控制,经过大量实践,你将最终能够完全消除它们。

(2)不要用挑剔的眼光对待别人

在愤怒时提醒你自己,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设法允许别人选择,就像坚持认为你有权这么做一样。

(3)向你信任的人寻求帮助

让朋友告诉你,他们什么时候看到你以言语的或者以公认的信号的方式发怒。一旦你身上出现这种信号,你就马上想想自己正在干什么,并立即实行推迟发怒的策略。

(4)总结以往愤怒的结果和教训

用日记把愤怒记下。记下确切的时间、地点和令你选择发怒的事件。认真对待条目,迫使你记下所有愤怒之举。你不久就会发现,如果你持之以恒,那么正是不得不记下事件这一举动将说服你尽量少选择愤怒。

(5)及时实行自我反思

在你爆发怒火之后,宣布你刚才犯了错误,并且你的目标之一是为了使自己不再经历这样的愤怒。口头宣言将与你的所作所为联系起来并将证明:你真的在努力改变你自己。

(6)握手直到消除愤怒

当你发怒时,试着从身体上接近与你相爱的人。抵消你的敌意的一条途径,就是握手,并一直握到你已经表达了你的感情和消除了你的愤怒时为止。

(7)平静时与被自己愤怒伤害的人沟通

当你不发火时,与那些曾经是你愤怒的最经常的接受者好好谈谈。彼此分担最易在别人身上激发愤怒的活动,并想出一个没有令人精疲力竭的愤怒来交流你的情感的方法。也许一个便条、一个信使、一次使争执双方冷静下来的散步,都能够被双方所同意,为的是你不再用毫无意义的愤怒来继续彼此伤害。在经历了数次令人冷静下来的散步之后,你将开始发现挥拳狠击的愚蠢性。

(8)不要过高地要求别人

消除存在于你身上的对别人的期望。当期望消失之后,愤怒也将消失。

(9)珍爱自己,珍爱生活

倘若你果真如此,那么你绝不会被那种具有自我毁灭性的愤怒所压倒。如同所有的误区一样,愤怒是一个用外在于你的东西去解释你的感受的工具。忘记别人,做你自己的选择——并不要让它们成为愤怒的选择。

当自己有很大情绪的时候,无论是默默地忍受,还是借酒消愁,都是于事无补的。聪明的智者总是善于及时疏导自己愤怒的,这是一剂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生气是健康的大敌

生气发怒是老年人最忌讳的一种情绪。百病生于“气”,不气少得病。气怒犹如人体中的一枚定时炸弹,“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人生气最直接受到伤害的是自己。生气可使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血压升高,面红耳赤,头晕脑胀,口苦咽干,严重时还会吐血、流鼻血,甚至突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新的研究还显示:经常生气的人会增加引发心脏病的危险。可见,发怒会大伤元气,甚至使人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