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24岁的周海英已经接手融资和业务工作一年多了。她并不是不想做生意,只是不愿意做毛纺生意:“这样的生意打理起来很辛苦,我其实很想尝试做别的,等将来我完全接手这个公司后,先卖掉一部分产业,或者租出去一部分。”
浙江大学教授陈凌认为,新一代浙商选择也很多:子承父业,如一些大企业;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新一代重新创业,目前做成功的也蛮多;还有一部分就不继承做生意了,这部分人里有没能力的,也有没兴趣做的。
正因如此,浙商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王婴很乐观地认为,年青一代沉积了创业精神,适合开拓新的领域。所以,不继承旧业不是坏事,反而可能是好事。
浙商研究会所在的杭州嘉汇大厦,有很多刚毕业的年轻浙江商人在创业,他们不愿意去打工,渴望自由生活,在得到父辈的资金支持后从小公司做起。“这些人是新浙商的未来”,徐说。
现在,浙江不少高校和机构专门开设了培养下一代企业家的“少帅班”。浙江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举办的浙商培训班中,有将近60岁的企业主,也有20多岁的接班人。副主任潘强龙介绍,培训5年多,已有1600多名学员。
他说,浙商一代创业的先机如今已经丧失,企业家有很强的提高管理素质的内在需求,而对培养下一代,他们会不惜工本。
资本运作:浙商的“软肋”
日前,“首届浙江民营企业峰会”在杭州隆重召开,1500多名来自浙江各类大小民营企业的企业界人士云集杭城,就民营企业的发展各抒己见。但是,对于中国浙商群体进行资本运作的竞争能力,应邀嘉宾的北京华夏圣文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培训师、民营企业战略研究青年学者汪洋却兜头浇了一桶冷水。汪洋毫不讳言地指出,浙商群体资本运作存在一系列竞争弱势,需要加快战略转型。
1.浙江资本潜流涌动
浙商群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明显的经济发展特征引起中国各个经济区域的广泛关注。内地企业都在关注浙商,包括浙江的资本流向。特别是浙商的发展有一段曲折的演进历史之后。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温州民营企业作为浙商的先行者,起步时还是十分原始的,它们大多是一批家庭作坊式企业,渗透到全国。20世纪90年代初,温州的分散作坊开始分化,并在许多行业出现了并购重组行为。同时,浙江各地众多新生的民营企业选择了细分市场的产品战略,靠低成本扩大市场规模,推动了一个又一个产品从城市国有企业向乡村民营企业的产业转移。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浙商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转型,资本流向出现了三种趋势:一是自成体系的金融信用周转体系建立起来;二是大量资金和企业家迅速流进东欧,形成浙商境外群体;三是大量过剩资本投入房地产市场,使浙江的房地产业很快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浙商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着战略调整与升级。一个是以慈溪的方太为标志,浙商开始研究自己大规模成批量以后怎样打出国内品牌,也就是说大规模打入国际市场形成能力之后如何重新回到国内市场,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打通整个中国的市场需求。第二个支点是以华立集团为标志,浙商开始运用自己的产业基础,探索资本运营之路,比如买上市公司、到国际上并购等开始各种新的尝试。
2.资本领域缺少开放度
虽然浙商已经站在制造业的制高点上,但浙江企业却没有突显出“产业领袖”的气势,而是停留在外国生产加工基地的层面,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能否深入地进行分析,浙江民营经济与外部省域相比还存在什么差距?下一步与国际市场对接的过程中,浙商面临着哪些发展瓶颈与问题?
北京华夏圣文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培训师、民营企业战略研究青年学者汪洋认为,浙商无法形成“产业领袖”的地位,是因为资本运作能力不足。浙江企业与外省企业的差距,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比不过北京,二是速度比不过广东,三是品质比不过上海,四是外向型比不过江苏,五是潜能比不过后发省份。浙商真正走向市场经济,特别是加入WTO后实现国际化对接的最大障碍,是资本运作能力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弱势。
所谓资本竞争能力首先是资本聚集力。大规模地吸纳社会资本流入一个地区,流入一个产业,是资本运作的目的之一。我认为浙商在这方面普遍缺乏重视,大多数浙商认为自己不需要钱,他们没有大规模吸引外资的动力。国外的大型产业资本进入一个地区,会带动一个地区的整个产业素质和国际化能力的提升,比如苏州就有这个强势。
中国大量的闲散资本过剩后,目前,大量低成本资本在选择投资流向。这些投资过程将会造就出一个地区各种各样资源的全面流动,包括金融人才、技术人才和全国的市场等,都会带入一个地区,带动一批企业。国际大产业公司进入浙江尚比较少,国外金融资本似乎难以找到进入浙江并带动浙江企业国际化的机会,而国内资本和金融资源进入浙江几乎是无门可入。浙江在资本领域缺少开放度,缺少对大规模吸纳资金的重视程度。
面对WTO后新的竞争形势,浙商若永远停留在制造业层面,将永远只能是外国的生产加工基地。而制造力的复制极其简单。在中国新一轮整合区域资源、跨国公司资本进入、全新布局的资本流动下,浙江经济若不进行重大的产业技术升级,将备受挤压,并具有不可小视的危机。
3.走通资本运作之路
不过不能否认,近年来一批浙江企业不断增强对资本市场的认识,纷纷加快上市的步伐,目前在国内A股市场,浙江板块已经有60多家上市公司,对于浙江的上市公司运作,北京华夏圣文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培训师、民营企业战略研究青年学者汪洋十分重视浙商的资本运作,他强调:目前浙江上市公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批生产型企业,上市募集到了一大笔资金,却不知道该如何运作,企业仍然是个生产工厂,不具备资本运作的功能,这类企业属于工厂型。另一类是多元发展型,这类上市公司近年来在资本市场上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但最终进入的结果是,对别人和新进入的领域把握不住,多元投资后,暴露出自身决策和管理的能力明显不足。这两类浙江上市公司,都不具备真正资本运作的功力,距离成为“产业领袖”的目标相差都是很远。
确实,尽管中国资本市场有着先天不足,但这些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加快发展,其中也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这其中还是有很多值得浙商可以借鉴的经验。
北京华夏圣文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培训师、民营企业战略研究青年学者汪洋分析说,中国资本市场不够成熟。20世纪80年代是半市场化行政性运作,靠短期的政府协调搞企业上市;90年代是半市场化的投机性运作,一批上市公司坐庄、炒作,无实际内容;21世纪近三五年,中国开始真正有金融资本进入产业重组,当然还不完全成熟。但我们已看到,在微观领域,有大量的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积累了完整的经验。
比如北汽福田。它没有浙商私有化的运营机制,但通过战略合作,实现了“百家企业造福田”,上市后成为公众公司。它从山东诸城一个3000万小厂,已跳跃发展成为我国第一大轻型汽车工业公司,拥有了与国际汽车大家并肩合作的能力。
再如中外运。它没有浙商的成本优势,有着几万人的庞大队伍,但是调动和聚合了大量的跨地区跨部门的国有资源,形成巨大的市场网络,将产业发展调整到物流战略,迅速形成两大体系,分别在A股和H股市场上市,从而又通过大量的过剩资本,大规模地收购兼并民营企业,改变原有的国有机制,实现企业的管理升级。5年的时间中外运从40亿元产值上升到今天250亿元的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