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印度
43751500000023

第23章 印度的电影

电影,无疑是至今仍风靡印度半岛的最流行、最普及、最廉价的娱乐消遣方式。在绝大多数印度人看来,辛苦劳作了一天,晚上看场电影是一种最好的享受。在孟买、德里等大都市,每张电影票价为60卢比至80卢比(约为12元至16元人民币),在广大农村地区,电影票价则为15卢比(3元人民币)。于是,每天约有2 000万至2 500万忠实的印度观众在电影院里喜怒哀乐、如醉如痴,形成了当今世界上最庞大的电影市场。

印度有两座最大的电影城——孟买电影城和海得拉巴电影城。两座电影城各占地数百公顷,拥有几座山头。孟买电影城是由邦政府(相当于省政府)建立的。每年生产900多部电影,用20多种语言来制作,数量超过了美国的好莱坞。由于四五月正值盛夏,气温高达40℃以上,故现在每天只有15部影片在拍摄,而每年11月以后的拍摄高峰期,这里每天同时开拍45—50部电影,分三班24小时轮流抢拍,可谓争分夺秒。不过,环顾整座孟买电影城,除了一座座大货仓式的摄影棚,目之所及,尽是荒凉的山丘,与美国洛杉矶好莱坞环球影城内声光化电、几可乱真的布景相比,差距之大难以形容。

海得拉巴电影城则是近年来由私人投资的后起之秀。已经开发了近67公顷场地,分布着30多个美轮美奂、风格各异的花园和喷水池,特别适合用于拍摄充斥在印度电影中的各种歌舞场面。

印度电影年产量目前居世界首位。全印度拥有近100家电影制片厂,1.3万家电影院,500多种电影杂志,电影从业人员30多万人,年耗资约30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从数量上看,印度的确不愧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电影王国”和“东方好莱坞”。

说起印度电影,至今仍为中国观众所津津乐道的《流浪者》,是其杰出的代表作。影片表达了进步的社会思想,艺术风格上也有创新,主题歌《我是一个流浪汉》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广为传唱。可是,印度大部分的影片,更多的是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而拍摄,题材大多平庸无奇,表现手法较公式化,几近雷同。最典型的印度电影中,总有一个男主人公、一个女主人公和一个恶棍,配角是一位母亲,一名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的丑角式的人物,一个可以吸引青年观众的孩子或十几岁的少年。几乎每部影片都至少有6支插曲和舞蹈,富有娱乐性,结尾通常以男主人公用拳打脚踢或手枪击败恶棍将故事推向高潮。每部影片不会少于3小时,歌舞贯穿始终。印度电影的这些特点,导致其虽拥有数量上的优势,但在世界影坛中名声平平,只能立足本国市场取悦印度观众,难以真正问鼎世界市场。

然而,印度国内电影市场之大,足以令人羡慕不已。它既满足了10亿印度人文化娱乐、调剂生活乃至逃避现实、打发时间的需要,又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创造了高额的利润和税收,电影业已经成为印度重要的支柱产业。因此,印度政府对电影业如同对其他传统产业一样,采取严格的保护政策,限制外国电影进口。凡进口外国电影都要经专门部门的审批,严禁那些宣传暴力、色情和恐怖行为的影片进入印度。这些措施使外国电影的进口减少至最低限度,有效地保护着本国的电影业市场。当然,对一些优秀的影片,印度还是及时引进的。但只有在大城市才能看到一些进口的美国大片,其他小城市和农村因为语言的原因,人们不喜欢看。

印度电影经历了80多年的漫长发展过程,如今已开始进入萧条期。究其原因,首先是电影质量下降。电影制片全都是私人企业,厂商过分追求利润,大量吹捧和聘用明星。印度街头的户外广告牌,有相当部分是电影广告,靠明星招徕票房价值,这使明星制度越来越盛行。许多明星为了发财同电影厂商频繁合作,相互利用。明星往往同时签约几部电影,仓促上阵,忙于应付,拍成的影片质量自然难以保证。此外,由于电影业有利可图,一些投机商人用金钱贿购影片摄制许可证,使从事摄制的人员素质下降,拍出的影片情节简单、淡而无味,以歌舞拉长放映时间,似乎成了一部分印度影片的通病。

印度电视业的发展,开始对电影业构成冲击。虽然印度的电视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20世纪80年代,只有一些大城市中少数富裕家庭拥有电视机,如今,中产阶级家庭已经普及电视机。在德里、孟买等大城市,电视频道多达二三十个,节目内容也很丰富,自然吸引了一批电影观众,直接冲击了电影市场。

录像带的盛行也带动了电影业的滑坡。印度大多数上层家庭都拥有录像机,与东南亚一些国家不同的是,印度几乎没有盗版市场。印度的国产录像带价格便宜,进口录像带每盘约70卢比,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4天的工资。印度全国各地分布大大小小的录像放映厅数万家,已经成为电影院强有力的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