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俄罗斯
43752300000028

第28章 俄罗斯的艺术(1)

一、俄罗斯的戏剧

俄罗斯戏剧的兴起和文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俄罗斯戏剧出现在17世纪下半期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依洛维奇的宫廷里(1672)。当时戏剧的导演、演员和布景人员都是外国人,他们旅行来宫廷演出。直到18世纪中叶,俄罗斯的职业戏剧才由雅罗斯拉夫一个商人的儿子费·格·沃尔科夫(1729-1763)创立。1756年,沃尔科夫剧团开始在首都演出,于是彼得堡成立了雅俗共赏的“俄罗斯悲、喜剧剧院”。古典主义剧作家苏马罗科夫任经理,沃尔科夫和他的伙伴们组成了剧院的第一个戏班。

随着戏剧创作和表演艺术的发展,19世纪,俄罗斯戏剧进入繁荣时期。上半世纪,格利鲍耶陀夫的《智能的痛苦》(又译《聪明误》)、果戈理的《钦差大臣》等社会喜剧充满强烈的时代精神,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们的上演震动了俄罗斯。演出社会喜剧的优秀演员,把喜剧从贵族的娱乐品变成生活的学校和唤起人们觉醒的讲坛,而在革新戏剧的过程中出现了艺术表演大师史迁普金。米·谢·史迁普金(1788-1863)是农奴的儿子,33岁获得自由。他有出色的表演才能,在莫斯科小剧院演出40年。他通过扮演《钦差大臣》中的市长、《智能的痛苦》中的法穆索夫等奠定了戏剧中的现实主义表演学派,后来赫尔岑称他是“舞台上假戏真做的第一个人”。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名演员是帕·斯·莫恰洛夫(1800-1848),他以扮演莎士比亚、格里鲍耶陀夫、席勒笔下的悲剧人物著称。

19世纪50年代以后,在俄国文坛为数众多的剧作家中,占最重要地位的是有“俄罗斯戏剧之父”称号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一生写了近50个剧本。他的剧本多以地主、商人、小官吏的家庭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他们在宗法制度下的家庭关系和野蛮庸俗的生活习俗,揭露农奴制改革前后俄国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他的代表性戏剧是《大雷雨》,其他的著名剧本还有《肥缺》《狼与羊》《没有陪嫁的新娘》等。

上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戏剧推动了表演艺术的发展。莫斯科小剧院由于上演奥斯特洛夫斯基剧目而被称为奥斯特洛夫斯基剧院。当时最有名望的演员是萨陀夫斯基、尼库林娜和叶尔莫洛娃。普·米·萨陀夫斯基(1818-1872)表演朴素自然,刻画角色个性细致,善于用富有表现力的舞台语言创造人物形象。纳·阿·尼库林娜(1845-1923)经常扮演奥斯特洛夫斯基剧目中的女主角。由于她出身贫寒,对俄国妇女所受苦难有深切的感情体会,所以她扮演命运悲惨的女主角具有很大的感染力。玛·尼·叶尔莫洛娃(1853-1928)是俄国观众最喜爱的女演员,出色的舞台艺术家。她自1870年参加莫斯科小剧院演出,至1921年退休,先后扮演过300多个角色,以扮演莎士比亚、席勒、普希金、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悲剧中的人物著称,以其民主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戏剧才华激动着同时代观众的心灵。由于叶尔莫洛娃对俄国现实主义演剧事业的贡献,十月革命后前苏联政府授予她第一个共和国“人民演员”的称号。19世纪下半叶,莫斯科小剧院的著名演员还有费多托娃、尤仁等人。

1898年,著名戏剧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弗·伊·聂米罗、维奇·丹钦柯(1858-1943)合作,创办了莫斯科艺术剧院。这个剧院继承和发展了自普希金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开创了导演艺术的新阶段。莫斯科艺术剧院很重视契诃夫、高尔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剧作,把他们的《三姊妹》《海鸥》《樱桃园》《底层》等优秀剧目搬上舞台。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著名演员是莫斯克文和卡恰洛夫。伊·米·莫斯克夫(1874-1946)从莫斯科艺术剧院成立起一直是主要演员,扮演过《沙皇费多尔·伊凡诺维奇》《樱桃园》《底层》等剧的主要角色。瓦·伊·卡恰洛夫(1875-1948)扮演过《三姊妹》和《底层》中的角色,并扮演过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哈姆雷特。他的舞台生活持续到苏维埃年代。

十月革命后,20世纪20年代中期,前苏联戏剧显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特点。舞台上出现了反映革命英雄事迹的戏剧,人民成了现实主义戏剧的主人公。20世纪30年代是前苏联戏剧史上较有成就的时期。列宁形象出现于舞台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事,它证明前苏联戏剧思想上的成熟,技巧上的提高,好像给先前的戏剧发展、当代正面人物的扮演作了一个总结。著名演员史楚金、施特拉乌赫当时成功地创造了列宁形象。

在前苏联戏剧艺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前苏联的导演和演员艺术学派。20世纪30年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学派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即戏剧表演中的“体验派”。这个“体系”是在总结现实主义戏剧传统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随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形成这一派别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本人的活动具有特殊意义。康·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是俄国和前苏联驰名世界的导演、演员、戏剧教育家和戏剧理论家。他19世纪80年代开始演员和导演生活,一生中演过100多个剧目,导演过几十出话剧,在莫斯科艺术剧院演出和导演契诃夫和高尔基的戏剧中显示了艺术家的才能。前苏联时期,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他主要从事戏剧教学和戏剧理论研究工作。他主张戏剧艺术要反映“人的精神生活”,他在《演员自我修养》一书中从理论上制定了从体验到体现的演员创造角色的方法,使该书成为体验派导演培养和训练演员的必备教科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当代代表有莫斯科艺术剧院总导演叶弗列莫夫等人。

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相对立的是表现派的戏剧艺术理论,首倡者是弗·艾·梅耶霍德(1874-1940)。他提出有机造型术,认为艺术同生活有别,主张广泛地采用戏剧假定性和电影化手法。梅耶霍德的艺术体系很长时期被前苏联作为形式主义予以取缔,没能得到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恢复了他的名誉,他的戏剧主张也吸引了前苏联国内外戏剧工作者的广泛注意。他的后继者的活动自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活跃起来。这一流派的当代代表是莫斯科塔干卡剧团总导演留比莫夫。

叶·巴·瓦赫坦戈夫(1883-1922)是另一位著名演员和导演。他早先曾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生,十月革命后独树一帜,提倡“幻想”的现实主义,追求舞台艺术鲜明的“剧场性”,试图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梅耶霍德两个体系结合起来。他于20世纪20年代初逝世,但他的戏剧学派一直后继有人,这一流派的当代代表是瓦赫坦戈夫剧院的总导演叶·西蒙诺夫。

前苏联剧作家创作的优秀剧著和由文学名著改编的剧本大部分搬上了前苏联的舞台。有些剧目上演时曾引起巨大轰动,如《带枪的人》《前线》、改编后的《乐观的悲剧》等。几十年间,为前苏联观众所熟悉和喜爱的戏剧演员有史楚金、赫梅辽夫、巴申娜娅、塔拉索娃、鲁·西蒙诺夫、察廖夫、乌里扬诺夫等人。

1980年,前苏联有604个专业剧团、八个戏剧学院和三个戏剧美术学院。十所音乐和艺术学院设有戏剧系。

“儿童剧团”在前苏联戏剧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有600多个专业剧团中包括儿童剧团173个。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前苏联创办了承担教育儿童职能的儿童戏剧,有了精通儿童艺术专业的导演,逐步完善了演员乔装(由女演员扮演儿童)艺术。

前苏联业余戏剧活动规模较大。全国有十几所文化学院和文化教育学校为它培养干部。业余戏剧活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民间剧团,全国约有民间剧团两千多个。

“前苏联大剧院”是前苏联最大的“歌剧舞剧院”,它建于1970年,现在可容纳观众2 000人。主要话剧院还是莫斯科的小剧院和莫斯科的艺术剧院。

二、俄罗斯的电影

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有电影艺术,第一批艺术片出现于1916年。1919年列宁签署电影国有化法令,这是前苏联电影事业的开端。

国内战争年代占据前苏联银幕中心的是“形象政论”,即新闻纪录片,主要反映红军的英勇战斗和工农群众的劳动业绩。

国内战争结束后,前苏联电影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革命前的老导演开始拍摄反映革命历史和前苏联现实生活的新影片。青年导演在影片构图、剪辑手法、情节安排、演员技巧方面进行了探索,探索较有成效的是谢·米·爱森斯坦(1898-1948)、弗·伊·普多夫金(1893-1953)和亚·彼·杜甫仁科(1894-1956)等。

1925年,爱森斯坦导演了无声影片《战舰波将金》,以英雄主义的激情歌颂了1905年革命。影片采用的蒙太奇剪辑手法是电影史上的首创,它使影片成为当时世界公认的杰出作品,在1927年巴黎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

20世纪20年代后出现的优秀前苏联影片有普多夫金根据高尔基的同名小说导演的《母亲》,杜甫仁科导演的《土地》等。

20世纪30年代,有声电影的出现是电影史上的转折点。它使电影艺术同文学和戏剧接近起来,使这个年轻的艺术部门有可能借鉴姊妹艺术的创作经验。这时,前苏联一批作家开始创作电影剧本,作曲家开始为电影谱曲,戏剧演员开始银幕生活,扩大了电影从业人员队伍,加强了电影艺术的创作力量。

20世纪20年代的革新主要在剪辑、节奏和群众场面方面,20世纪30年代电影工作者的注意力则转向安排生动的剧情,创造丰满的人物性格以及运用语言、音乐、歌唱、音响等表现手段方面。前苏联第一批有声电影中较好的有符·马·艾尔拇列尔(1898-1967)和谢·约·尤特凯维奇合作导演的《迎展计划》以及首次搬上银幕的古典戏剧名著《大雷雨》等。

1934年,瓦西里耶夫兄弟导演了根据富尔曼诺夫小说改编的影片《夏伯阳》。鲍·巴保奇金在影片里成功地塑造了国内战争时期传奇式的英雄夏伯阳的形象。由于主人公形象真实而质朴,影片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

继《夏伯阳》之后,出现了一系列较好的革命历史影片,有由格·米·科静采夫(1905-1973)和特拉乌别尔格合作导演,由契尔柯夫扮演工人布尔什维克形象的马克辛三部曲,还有《波罗的海代表》《肖尔斯》《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雅可夫·斯维尔德洛夫》等。

1937-1939年,列宁形象连续出现在银幕上,是前苏联电影艺术的一项重要成就。这样的影片有米·伊·罗姆(1901-1971)导演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和尤特凯维奇导演的《带枪的人》。扮演列宁的主要演员有鲍·瓦·史楚金(1894-1939)和马·马·施特拉马赫(1900-1974)。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前苏联电影在主题、体裁和风格方面开始多样化。有表现重大历史事件,描写历史活动家的大型史诗影片《彼得大帝》《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等,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劳动题材的著名影片,如反映农村建设、描写妇女干部的《政府委员》和表现先进矿工事迹的《灿烂的生活》等。此外,还拍摄了一些动画片、喜剧片、纪录片和科普片。

卫国战争期间,电影的任务是动员人民起来同法西斯斗争。在战争年代小型片居多,它们反映生活及时,激情浓重,鼓舞性强。四年间摄制了489部新闻纪录片,67部小型片,34部大型片。著名的艺术片有《区委书记》《她在保卫祖国》《虹》《卓娅》等。文献纪录电影是战争年代的创造。它纪录了从法西斯入侵到他们彻底失败期间的许多重大事件,是具体而真实的编年史。这类影片有《莫斯科城下大败德军》《斯大林格勒》《柏林》等。

战后初年的前苏联影片大多歌颂战时的人民英雄,回顾重要的历史事件,警告新的战争贩子,表达胜利后人们的喜悦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这类影片有《青年近卫军》《易北河会师》《乡村女教师》《西伯利亚交响曲》等。

战后,前苏联电影中传记片占有一定的比例。杜甫仁科导演、别洛夫主演的《米丘林》,格·利·罗沙里导演的《巴甫洛夫》和《穆索尔斯基》,萨夫钦科导演、布奇马主演的《塔拉斯·谢甫琴科》等较为著名。

卫国战争前,苏联已有彩色片,战后进一步提高了色彩技术,并在完善立体声、环幕电影和全景电影技术方面取得进展,于1955年拍出了第二批前苏联宽银幕声画立体影片。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前苏联拍摄了不少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影片,这些影片的思想艺术倾向几经变化。20世纪50年代着重表现下级官兵的战壕生活和战争中人们的悲剧性命运,或表现前后方普通前苏联人的道德和心理,如丘赫拉依导演的《士兵之歌》,谢·弗·邦达尔丘克根据肖洛霍夫同名小说自导自演的《一个人的遭遇》,卡拉托佐夫导演的《雁南飞》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转向表现前苏联官兵的英雄行为,并把激烈的战斗和前线平凡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揭示主题,著名影片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热的雪》等。

20世纪70年代,奥泽罗夫导演的五集史诗片《解放》是另一类,它从苏、德两军统帅部写到普通战士,从苏军开始反攻写到德军全军覆没,从全景角度表现战争,是一部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文献性故事片。

表现当代生活的前苏联影片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道德题材的著名影片有《湖畔》《热爱人》《红毒》《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生产题材的著名影片有《最热的一个月》《奖金》等。

前苏联几代电影工作者都注意将国内外古今文学名著搬上银幕。近年中搬上前苏联银幕的文学名著优秀影片有科静采夫导演的《哈姆雷特》、尤特凯维奇导演的《奥赛罗》、罗沙里导演的《苦难的历程》、邦达尔丘克导演的《战争与和平》、谢·阿·格拉西莫夫导演的《静静的顿河》、扎希尔导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伊·亚·培利耶夫(1901-1968)导演的《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库利让诺夫导演的《罪与罚》等。

前苏联现有电影从业人员30万人,电影制片厂39个,其中拍摄故事片的制片厂19个。1979年一年全苏摄制的大型艺术片有150部。

前苏联设有国家电影委员会,负责领导电影事业。1965年成立的前苏联电影工作者协会是电影艺术工作者的专业联合组织,1980年有会员6 000多名。前苏联从1958年起以举办全苏电影节的形式展映所有制片厂的影片。

前苏联电影从《战舰波将金》开始登上国际影坛。20世纪30年代以后前苏联经常参加戛纳、卡罗维伐里、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有一些影片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