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俄罗斯
43752300000003

第3章 俄罗斯简介(3)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理论,作为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和苏联内外政策的战略指导思想;重申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开垦荒地;表示中央委员会决心为过去蒙冤受害者恢复名誉;批判“个人崇拜”,强调恢复和加强集体领导原则。经过一系列党内斗争,他集党政大权于一身,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取得一定的成绩。1957年,苏联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1961年,第一个载人宇宙飞船升空。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内外政策上也犯了一系统的严重失误,他将苏共分为工业党、农业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大片开垦荒地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并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外交政策上,对美关系因古巴导弹危机一度濒临战争边缘,中苏关系出现裂痕并开始恶化。这一系列的错误导致了他1964年10月的下台。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终于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苏联在全球战略上采用进攻态度,1968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制造了布拉格事件;在中国的珍宝岛制造事端;1979年又出兵阿富汗。与此同时,国内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更加保守和僵化,使前苏联经济陷入“停滞”时期。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先后担任了苏共总书记,开始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均因年岁过高,执政一年多就去世了。

1985年,54岁的少壮派戈尔巴乔夫终于入主克里姆林宫。他倡导“新思维”“民主化”“公开性”,提出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其改革声势大、收效微,甚至愈改愈乱。1990年2月,在戈尔巴乔夫的主持下,苏共中央全会宣布放弃苏共在国家社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多党制实行后,苏共在各级政权机构中的领导大权纷纷旁落。1990年3月,第三次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删去了宪法中关于苏共领导地位的规定,决定设立总统制,选举戈尔巴乔夫为第一任总统。戈尔巴乔夫任命了一个由18人组成的总统委员会,负责制定苏联内外政策的主要方针和保证国家安全的措施。总统委员会实际上取代了苏共中央政治局成为苏联最高决策机构,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动摇。

苏联加速政治改革后,国内民族矛盾激化,民族分离运动勃起。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同年6月12日,以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发表“主权宣言”,其他9个共和国迅速仿效,宣布本国是主权国家,本国的法律高于全苏法律,开始同联盟中央分庭抗礼。1991年3月17日,苏联就“是否保留和革新联盟”问题举行全民公决,在投票中76.4%仍赞成保留联盟。同年6月,叶利钦当选改制后的俄罗斯联邦第一任总统。他发布总统令,禁止各政党和群众性社会运动的组织在俄罗斯联邦的国家机关、团体、军队和企业中设立基层组织和进行活动。

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趁戈尔巴乔在克里米亚度假之机,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前苏联人民书》,宣布亚纳耶夫代行总统职责,在苏联部分地区实行紧急状态,企图挽救濒临崩溃的苏联。事变历时三天,终告失败。“八·一九”事变加速了苏联社会的演变和国家的解体。

虽然苏共和俄共没有直接参与事件,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势力,乘机向苏共发动进攻,下令中止苏共在俄罗斯领土上的活动,没收其财产。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立势力急剧增长,纷纷宣布独立,苏联迅速走向解体。叶利钦颁布命令,把联盟中央的权力、财产和机构划归俄罗斯所有。各国纷纷仿效,宣布接管联盟在其境内的财产和权力。联盟中央的权力陷于瘫痪,财产荡然无存,总统有职无权,联盟名存实亡。

12月7日,俄联邦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会晤,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12月21日,前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以外)的最高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以创立国的身份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议定书》。会议致函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通知他苏联已不复存在,苏联总统的设置也已取消。

12月25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把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正式更名为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当天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莫斯科时间晚上19时32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近70年的镰刀和铁锤国旗,在寒风中悄然降下,代替它的是俄罗斯联邦的红蓝白三色旗。

(六)俄罗斯联邦时期(1991年-)

独立后的俄罗斯联邦,根据1993年联邦宪法的规定,俄罗斯联邦由共和国、边疆区、州、自治州、自治区及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等89个联邦主体构成。

根据独联体国家首脑理事会的决定,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在联合国的成员国地位,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的成员国地位。

1992年初,叶利钦任命盖达尔为副总理和代总理,采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对经济进行“休克疗法”,紧缩信贷货币,全面放开物价,随即又实行全面私有化,并发放人手一张面值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出售国有企业,允许私人经商办公司,对私有成份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加限制,结果造成生产大幅度下降,消费品更加短缺,物价指数一度上涨了2 200%,社会普遍不满。

俄罗斯政府的经济政策受到以哈斯布拉托夫为首的最高苏维埃和人民代表大会的严厉指责,批评其脱离俄罗斯的国情,盲目照搬西方的经济模式。人代会选举切尔诺·梅尔金为新总理。叶利钦与人代会在经济政策、改革方案和总统权限等问题上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在1993年4月举行的全民公决中,叶利钦的经济改革政策赢得了58.7%的支持。叶利钦因而大胆撇开人代会,另外组织立宪会议,制定新宪法草案。9月,叶利钦宣布解散最高苏维埃和人民代表大会。哈斯布拉托夫为首的人代会针锋相对,宣布总统令无效,并任命副总统鲁茨科伊为代总统。叶利钦派兵围攻人代会所在地白宫,双方发生流血冲突,导致142人死亡,600多人受伤。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失败被捕。

1993年12月,新宪法在全民公决中通过,大大扩大了总统的权限,叶利钦取得了确定国家政治经济决策、任命总理,解散政府和议会以及签署法律等权力,并兼任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议会被改组,成为纯粹的立法机关,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组成。大选后的议会基本由三派力量组成:盖达尔的“俄罗斯选择”集团,由一度四分五裂的马克思主义党派经重新组合形成的以久加诺夫为首的俄罗斯共产党,具有极端民族主义倾向的日里诺夫斯基领导的俄罗斯自由民主党。

到1995年,近7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已转到私人手中。期间贪污腐败盛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内贫富分化日趋严重,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只有小部分人趁机暴富,形成一个“新俄罗斯人”阶层。国内经济持续下滑,199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1991年的59%。而1998年的金融危机又把刚有复苏迹象的俄罗斯经济再次推向深渊,连不少“新俄罗斯人”都未能幸免。持续的经济滑坡及激烈的国内政治斗争使政府更迭频繁,继切尔诺·梅尔金后,基里廷科、普里马科夫、斯捷帕申、普京先后出任总理。国内社会动荡,黑手党横行,恐怖活动猖獗,犯罪率急升。国内分离主义势力也不断抬头,鞑靼、车臣等共和国一再要求独立,内战和种族冲突时有发生。

2000年1月1日,普京正式就任代总统,并于当年3月当选俄独立后的第二任总统。

五、俄罗斯的政治

俄罗斯联邦目前是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来调整其国家的政治生活的。所谓“三权”,即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种权力分别属于政府、议会和法院。这三种权力相互制约、相互平衡,共同调整着国家的政治生活。

(一)总统

总统是国家元首,提名政府总理,制定各种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领导政府的工作,政府各部、委的首长间接对总统负责。总统有权颁布议会(俄罗斯最高苏维埃即是议会)通过的法律、法令。

(二)议会

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是俄罗斯的最高权力机关,最高苏维埃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最高苏维埃也即是我们所说的俄罗斯议会,它履行立法和监督政府的职能。人民代表大会一般每年召开两次,以解决最重要的宪法、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其常设机构最高苏维埃由共和国院和民族院组成,两院独立行使其职能。共和国院解决全国性问题,而民族院只解决各共和国和自治州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最高苏维埃设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它由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副主席、各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等人组成。主席团的权力职能是负责筹备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最高苏维埃会议,“履行国家集体元首”的一系列职能,如授勋、授军衔;任命或召回外交代表;接受外国大使的国书;实行大赦等。最高苏维埃主席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无记名投票从人民代表中选出,每届任期5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最高苏维埃主席对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负责,他负责解决国家的内政、外交、国防等方面的关键问题,提出最高苏维埃第一副主席的人选等。

(三)宪法法院

俄罗斯宪法法院是法院系统用以制约总统和议会,平衡行政、立法、司法权力关系的一个机构。它有权对政府首脑颁布的行政命令和议会制定的法律作违宪性审查,即看它是否符合宪法,并有权宣布违反宪法的行政命令和法律无效。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先后颁布一系列经济法令,为其国内经济政策定出了基调。这些政策主要包括经济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等,其目的是通过国民经济的私有化、自由化来培育竞争机制,打破在前苏联时期形成的由某些生产者垄断市场的局面,培育市场,以促使其国民经济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同时,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优化国内的产业结构,促成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于改革的力度过大、进程过快,由于1991年前苏联的政局突变,给国内生产带来巨大冲击,本来就不发达的轻工业和农业,一经政治的冲击,就更是雪上加霜。它所生产的居民日用消费品、工业品、食品和粮食只能部分满足国内需求,而国家又无外汇进口,因此造成国内市场供应十分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俄总统下令放开粮食、食品及一些日用消费品价格,造成价格猛涨,而居民的工资等收入上涨幅度较小,生活水平降低,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增加。为缓解这一状况,俄政府给予居民大量的财政补助,结果导致预算赤字上升,无力支持一贯需要政府补助的能源工业,最后只得放开能源价格,导致国内各种商品价格飞涨。政府只能大量发行货币来弥补财政亏空。

在1992年一年的时间里,卢布的贬值率(即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 500%。卢布的过度贬值,使外国在俄投资的风险加大。这些都是俄罗斯政府大刀阔斧的激进的价格改革带来的必然阵痛。国内经济政策的另一方面是通过股份制和其他途径推进企业私有化,通过解散集体农庄、实行农场由私人或家庭所有,来推进农村的土地和生产资料私有化。以上两种私有化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产的暂时下降。另外,大型的工业企业和工矿企业实行私有化较困难,仍然控制在国家手中。俄罗斯的国民经济私有化是适应其政治多元化、民主化而实行的。

六、俄罗斯的经济

俄罗斯是前苏联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在当前世界也是经济大国。从工农业总产值来看,它占前苏联工农业总产值的70%。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占前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58.7%。

(一)自然资源

矿物资源十分丰富。铁矿、石油、天然气、铜、森林和水力资源等,均居世界前列。仅西伯利亚能源储量就占世界储量的1/3。煤储量占前苏联的70%。非金属矿藏也极为丰富,石棉、石墨、云母、菱镁矿、刚玉、冰洲石、宝石、金铡石的储量及产量都较大。宝石和金刚石的主要产地在雅库特自治共和国西部。钾盐储量与加拿大并列世界首位,钾盐产地遍布全国各地。

水力资源也相当丰富。技术上可利用的水力资源,亚洲部分占81.7%。仅西伯利亚水力资源就占前苏联水力资源的61.8%。森林覆盖率为35%,木材的总积蓄仅西伯利亚和远东就达600亿立方米,居世界首位,占前苏联的77%。渔业资源更为丰富,生物资源总量有2 580多万吨,鱼类为2 300万吨。

(二)工业

俄罗斯已经形成了以9大工业部门(能源、黑色冶金、化学和石油化工、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木材加工和造纸、建筑和材料、轻工、食品和微生物)为中心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无论从经济实力的基础情况来看,还是从工业、科技区域布局来考察,俄罗斯占有了前苏联工业的绝对优势。

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区集中了前苏联纺织工业1/2以上,机械工业1/5。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西北区是前苏联重要的加工工业区,精密机械制造、机电、化学和有色冶金等部门均较发达。北方区木材采伐、锯木制材、经济用材运出量和制浆造纸工业均居前苏联的首位。乌拉尔区的采煤业居前苏联第二位。

俄罗斯主要工业产品,在前苏联经济中也占有决定性地位。“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工业很不发达,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仅占1/3,而工业部门结构中又以轻工业为主,其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2/3。本来就十分落后的俄国工业,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外国武装干涉及国内战争的破坏,使工业濒于崩溃的边缘。

当前,俄罗斯已成为拥有高度发达的机械化农业的工业强国。这是前苏联几十年间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