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奥地利
43752600000019

第19章 奥地利的风土人情(2)

走在奥地利街头,你会被红光满面、大腹便便的当地人脸上的自得和自信弄得很迷惑。奥地利就是这样一个“爱吃”的国家,他们以传统的美食自豪,更以能够心安理得的享受这些美食自豪,他们对于膘肥体重有着本能的向往,而对瘦骨嶙峋的健康食品爱好者不屑一顾。

这种享受美味佳肴的兴致由来已久。从古代烹饪书籍中就可见先辈们不凡的胃口。蒂罗尔的鹰肉加馅饼、烤松鼠加沙拉、醋腌豪猪加面条都是当时的美味。在战乱以及黑死病肆虐期间,老百姓食不果腹,而王宫贵族们却熟视无睹。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及其随员只到梅克尔修道院走访一天,厨师要干的活就可谓惊人。他要采购的原料包括587磅牛肉、743磅小牛肉、9个小牛头、40只小牛腿、4磅骨髓和4个牛舌,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他还要1 404个鸡蛋、138升肉汁、9串桂皮和5支新烤的肉叉。从当时的肖像画中可看出玛丽亚·特蕾西亚身材臃肿(虽然可能因她怀孕而且颇为得意),宫廷画师还竭力地用层层丝折来遮掩国母那厚实的双下巴。

当他们享用了一顿特别美味的佳肴时怎样形容呢?“简直是首诗”这是对奥地利饮食整体最恰当的比喻。

奥地利人以好客而闻名,人口虽只800万左右,却以不下5万家的餐馆而自豪。如果不是极为偏远,随处都能找到适合不同心理、不同消费层的餐馆。在乡村,感觉朴实、舒服,没有时髦的摆设,而在城里追求的则是亲切的氛围。

奥地利的菜肴尽管紧跟时尚,但他们更趋于保守的倾向,有一句古话说“农夫不吃自己不认识的东西”,在今天的奥地利依然适用。普通奥地利人对于新奇菜肴顾虑重重,其心情就像中古时代的人端着一杯毒酒。

二、特色食品

维也纳拥有几百年的烹饪传统,是奥地利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奥地利菜肴深深扎根于世代相传的传统食谱上。随着帝国的扩张,偶尔也会有邻邦菜肴补充进来:波希米亚的李子饼、匈牙利的红烧牛肉、巴尔干的各式辣椒调味品、意大利的各式面条。奥地利人积极模仿这些特色菜肴,最后昂首挺胸地说这是他们的发明。

这种剽窃行为的最佳代表是闻名遐迩的维也纳肉排,每一位有自尊的家庭主妇都会坚持,这种撒上面包屑的炸小牛肉是自己的曾祖母发明的。然而,在国家档案馆的历史研究表明,拉德茨基元帅在1848年的意大利革命后回国时,带回的不仅是平息战乱的捷报,还有一种称之为“米兰肉排”的食谱,他立即把食谱传授给宫廷御膳房,当然,是把它当成秘方传授的。从那时起,撒上面包屑的小牛肉、猪肉、鸡肉或鱼肉就被视为奥地利的地方风味了。

清炖牛肉条也是维也纳的特色名菜。这种瘦牛肉是清炖的,围着一圈烤土豆,加上葱酱、菠菜辣根和苹果泥等佐料,美味无比。

真正的维也纳美食家是汤的嗜好者。午餐里若没有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麦粉团清汤和薄煎饼清汤,这就不算是一顿正儿八经的饭。接下来可以吃烤猪肉加馅饼和泡菜。或者更好,有牛杂碎,里面有小牛心,很多根茎、草本蔬菜和香料。人们最喜爱的配餐饮料是凉爽的“葛士普利撒”,由等量白葡萄酒与晶莹透亮的矿泉水兑制而成,饭后甜点是苹果薄面卷,是把生面团抻得非常薄,甚至可以透过它看报纸。然而卷上苹果片、肉桂片和葡萄干,在炉子翻烤直至焦脆。

一顿饭还可以以另一种甜点蛋糕来作尾声,因为奥地利,尤其是维也纳以蛋糕而闻名。根据发明地沙赫尔饭店命名的沙赫尔蛋糕,涂着厚重诱人的黑色巧克力,最负盛名。另外还有带着饴糖尖顶的多宝斯蛋糕,嵌入坚果的林茨蛋糕。

吃奥地利菜肴时最好别去想热量有多少,尤其是品着捷克酵母饼的时候。这种馅饼用发酵的生面团做成,内裹洋李,外涂融化的奶油。如果做得小些就是“金币馅饼”了,可以和香草酱一起吃。

三、地方风味

在奥地利西部边陲的福拉尔贝格省,许多旅馆仍有许多世代相传的古式菜肴。比如家常面条就是以面粉、牛奶和鸡蛋混合手工制作而成,食用时佐以黄油和乳酪。福拉尔贝格的午后甜点中,大量的高达和埃曼塔乐乳酪是必备原料,传统上是配面包和一杯苹果饮料一起吃。当地的风味特产是康斯坦茨湖的鳟鱼、白鲑和梭子鱼,有些鱼重达10千克,以前罗马人也在这片湖里捕鱼充饥。

蒂罗尔菜肴料多量足,营养丰富。当地人有热情好客的传统——即使大部分粮食都要经过在这片贫瘠土地上辛勤耕作才能收获,他们依然慷慨大方。正宗的蒂罗尔馅饼和丰盛的蒂罗尔小吃的主要原料是腌肉和熏猪肉。在吃蒂罗尔小吃时,通常再饮上一杯龙胆酒、水果杜松子酒或白兰地自制,保证有“三碗不过岗”的烈性。

这里还有热嫩的炖羊肉。羊肉首先要和炸好的洋葱圈一起烧,再炖上整个烹调所需的一半时间。然后加入土豆块、香菜、一片月桂叶和一杯红葡萄酒作为调味,直到羊肉炖烂为止。饭后甜点是特制的多纳圈或新煮好的苹果,还有一杯水果杜松子酒。

上奥地利被认为是馅饼的真正发源地,许多旅馆每年都举办馅饼周。这期间旅馆会供应千奇百怪、松杜可口的面包圈,辣的、咸的、甜的随你挑选。上奥地利的馅饼首选应是南尔特尔。在那儿,即使是再丰盛的午餐,没了馅饼,最多也只能算作垫垫肚子的小吃了。

在邻近的米尔维尔特尔,如果没有喝饱苹果饮料或梨汁,就不算吃了一顿完满的饭。这种发酵的苹果汁和梨汁口感粗糙,并非为讲究的美食家而制。即使现在,仍有许多农民自制苹果汁。果汁是用秋收的水果榨的,然后装入橡木桶中收藏。喝苹果汁的传统方式是用石质的啤酒杯,再嚼上一大片带有腌肉的面包。

在施泰尔马克,海登斯特兹是一大名菜,这是一种脆皮煎馅饼,由荞麦粉、猪肉汁和水制成,当然它的热量可不低。克拉汤也是一道名菜,是猪腿肉、草药、蔬菜、杜松莓和胡椒混合熬制的汤。这道菜调料多、口味重,与煮土豆和辣根一起吃。来此做客的美食家们总是对当地的番瓜特产啧啧称赞。

这里的沙拉不同于别处,那是因为它用了黑色的番瓜油,调出了异国的风味。很久以来,黑番瓜油一直被贬称为“马车油”,而今天这种乌黑锃亮,又无可比拟的坚果味的油却成了维也纳餐厅最受欢迎的东西,它为许多高级的沙拉自助餐增添最后的美妙韵味。

四、美酒

在维也纳郊外,有一幢幢颇具特色的小农舍:门上一段松枝、一小枝枞树,或是用冬青编成的花环,外加一块招牌。原来,这都是维也纳特有的霍里格小酒馆。门上的植物挂饰和招牌则表示:“本店自酿新葡萄酒已上市”。

“霍里格”是从“Heuriger”这个德语形容词派生出来的一个名词,意即新的、今年的,因此,霍里格小酒馆又意译为“新酒酒馆”。

1874年8月17日,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颁布《霍里格小酒馆法》,解除商禁,维也纳人有出售或施舍自产的食品、酒类或果汁的自由,全年均可以任何形式、在任何时候以任何价格出售。从此,维也纳森林里的农户开办了“霍里格小酒馆”,利用自产的葡萄酿制葡萄酒。这种被称为“霍里格葡萄酒”的酒大部分为白色,清纯、发泡、无甜味,由于酸性大而有一种清新的辣劲,可以一直保存到隔日早晨。同时,农户们宰杀自家饲养的牲畜、家禽,烧成熟食卖给在前厅品尝葡萄酒的顾客。如此一来,农家的孩子都在家里找到了工作,而不必为了生计流入城市或远走他乡。很快,这一农家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维也纳和奥地利东部。

20世纪初期,《霍里格小酒馆法》经历了诞生200年来第一次修改。因为这一法规产生了很多酗酒的幼童和成年人,于是,国家允许出售某些软饮料,同时规定农户每年酿制葡萄酒的日子不能超过300天。但时至今日,维也纳人仍然认为出售啤酒、咖啡或可口可乐的酒馆不是正宗的霍里格酒馆,因而不应在门上悬挂绿色的树枝这一特定的标志。

与19世纪出现的传统咖啡馆类似,霍里格小酒馆在维也纳人的生活中也起着一种促进社交的作用。人们喜欢邀请客人在这里相聚,或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吃饭,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即使是一些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把这里当做交朋友的场所而相互结识。在一些酒馆里,还有音乐节目,通常演奏的是民歌。

如今,维也纳的霍里格小酒馆已成为奥地利旅游业的一个独特项目。游人在维也纳可以免费得到由维也纳旅游局用德语、英语、法语和意大利语出版的题名为《维也纳的霍里格小酒馆》的小册子。它按区域列出小酒馆,并附有简明易懂的地图,当然,酒馆实际数量远不止这些。

首都维也纳的地窖酒吧更是喧闹红火。在地面下,约瑟夫施塔特的皮埃里斯登地窑酒馆,位于第一行政区马蒂亚斯,奥古斯丁纳和十二使徒酒馆都是最受欢迎的。端上桌的是油亮的烤猪肉、猪蹄和烤鸡,耳边伴着齐特琴声和饮酒歌,有时甚至是悠扬的吉卜赛小提琴曲。如今怀乡的奥地利侨民和头脑灵敏的商人们在世界各地开起了这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酒吧,但这种酒吧,形似神不似,无论如何也学不到地道的维也纳酒吧之精华。

五、咖啡

咖啡是维也纳人津津乐道、颇为自豪的一种东西。奥地利人甚至把它和音乐、华尔兹相提并论,称为“奥地利三宝”,可见奥地利人与咖啡的情缘。有人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五步一咖啡”,这也许是诗人的夸大之词,但维也纳咖啡馆数量不菲却是事实。从街角供人们站着喝的咖啡亭、大学附近学子聚集的咖啡店,到剧院旁、皇城边富丽豪华的咖啡厅,少说也有几千家,有的咖啡屋早晨6点半即开张,直到凌晨2点才打烊。因此,说“音乐之都”的空气里不仅流动着音乐的韵律,而且弥漫着咖啡的清香,一点也不为过。

奥地利人喝咖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在许多伊斯兰国家的大小城市中,咖啡馆林立,咖啡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欧洲,人们还不知其为何物。

1683年初,土耳其的围困逼得奥地利差点投降。每天,奥地利司令官都爬上圣史蒂芬大教堂塔顶向远处眺望,看是否有援军的迹象。然而相反,他看到的尽是土耳其众多的营帐和拥挤的人群,比奥地利还热闹,“不仅挤满了士兵,还有东方商人,他们蜂拥而至,准备从这些基督徒身上大发一笔。”

土耳其军队溃败后,被困的人群冲出城来直奔土耳其军队留下的粮草。维也纳咖啡店的首创者考施契克也在其中,他很清楚自己要找什么——成袋的褐色豆。初见这种东西,维也纳人不知道是烤着吃好、煮着吃好,还是炸了吃好,只有那位勇敢的波兰人知道,由于他出色的表现,政府颁发给他神圣罗马帝国第一个执照,允许他开办“咖啡座”,这就是后来辛格街上的蓝瓶。此后,中欧地区争相效仿,无论是商务洽谈、私自偷情,还是内讧叛乱,都离不开它,咖啡屋也随之诞生了。

喝咖啡已成为奥地利人生活一部分,在一种悠闲的气氛中,人们只要付一杯咖啡的钱,就可以在咖啡馆会友、下棋、看书、写书、读报(通常会提供许多国家的报纸),或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看电视。某些咖啡店有自己的一类顾客——画家、作家或政治家,大多数咖啡馆里则是各类顾客云集。维也纳最出名的咖啡馆是位于市中心区的中央咖啡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里一直是著名诗人、剧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外交官们聚会的地方。有人说这里是奥地利许多诗歌、剧本、小说的摇篮,这也许有些夸张,但是当年音乐大师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圆舞曲王子”施特劳斯父子等都是这里的常客。今天的中央咖啡馆生意十分兴隆,但不管里面多么拥挤,客人还是想待多久就可以待多久,这是维也纳咖啡馆百年不变的传统。在奥地利还有许多知名度很高的咖啡馆,他们总是与一些过去或现代的知名人士有着密切关系。奥地利人喜欢如数家珍地告诉游人,哪些艺术家和作家在哪一家咖啡馆经常聚会,哪些政治家爱在哪一家咖啡馆与记者们见面。

奥地利咖啡种类繁多,从清咖啡到各种成色的加奶咖啡,各有特色,适合不同人的口味,而且都有各自的名称。所以,步入奥地利咖啡馆,奥地利咖啡馆如果简单地说要一杯咖啡,会使服务员不知所措,因为咖啡至少有40多个品种。如果对咖啡知之不多,而又想体验奥地利咖啡馆这种独特的氛围,那就点“Melange”,这种浓奶咖啡是完全维也纳式的,回味无穷。无论你要哪一种咖啡,你都会同时得到一杯水——没什么原因,只因为维也纳的水特别清凉可口。但如果服务员给客人送去第二杯水,则示意“您在这里停留的时间太长了”。奥地利人喜吃甜食,他们多喜欢在点上一杯咖啡的同时,再添一块精致的甜点。维也纳的甜点很多,但喝咖啡时,人们最喜欢“Gugelhupf”,这是一种维也纳特有的空心圆蛋卷。

咖啡馆备有报纸、画报、杂志供读者阅览是维也纳咖啡馆的一大文化特色,这种特色还有历史渊源。据说,在咖啡还没有被人广为接受的时候,奥地利不少咖啡馆不得不以免费提供报纸来吸引顾客,因为当时报纸很贵,一份报纸的价钱比一杯咖啡贵两倍。报纸的这种招徕作用在今天已不复存在,但这种做法却保持下来,构成奥地利咖啡屋的文化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