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美术历史悠久,在这块土地上产生过旧石器晚期的维伦多夫的女性雕像、哈尔福塔特文化(公元前1—前5世纪)的青铜祭祀车以及男子和动物雕刻。公元前1世纪末,这块土地成为罗马的行省,罗马文化广泛传播。4世纪初,基督教传入,出现了形制简单的早期教堂。民族迁徙时代以豪华的工艺美术品引人注目。加洛林王朝时期的塔西洛的高脚杯(约780)、库特贝希特福音书(8世纪末)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10世纪末,“奥地利”这个名称第一次出现,它在巴奔堡王朝(976—1246)的统治下,经历了长期和平的发展。罗马式美术奥地利罗马式美术产生于11—13世纪中叶,以宗教教团所建的宗教建筑为代表。其中风格保存最完整的是克恩滕古尔克大教堂(1140—1174)和施泰尔马克塞考大教堂。萨尔茨堡是12世纪的艺术中心,它的大教堂具有5个厅堂。同期,巴奔堡家族在克洛斯特新堡和维也纳大建行宫和城堡,有许多地方艺术家以及流动艺术家为他们服务。对建筑的某一部分做精细的装饰,是罗马式建筑艺术的一大特色。罗马式雕塑往往是作为教堂大门的装饰出现的。细密画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萨尔茨堡诺恩贝格修道院的湿壁画乃是罗马式湿壁画中的杰作。值得一提的还有这个时期出类拔萃的工艺美术品,如维尔滕的双耳圣餐杯等。
13世纪下半叶,哈布斯堡王朝开始了对奥地利的长达600多年的统治。国家政权的稳定、哈布斯堡家族对艺术品的热衷收藏和倡导,对促进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早期哥特式建筑以托钵修会和西迪斯显教团在弗里萨赫、利林费尔德、海利根克罗伊茨、茨维特尔等地建的教堂为代表。奥地利哥特式建筑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大多数教堂为主侧厅一样高的厅堂式建筑,如都在维也纳的圣斯特凡和托钵僧教堂。晚期哥特式的主要代表是维也纳斯特凡大教堂,经扩建的南钟楼无论在规模还是造型上,都堪称奥地利钟楼建筑中最出色的作品。
在哥特式的雕塑中,圣母像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尤以克洛斯特新堡的圣母和圣斯特凡教堂的奴婢圣母像著名。这些面容亲切的圣母对整个奥地利地区具有一种典范意义。哥特式晚期的祭坛绘画和雕塑,最重要的是帕赫尔创作的圣沃尔夫冈教区教堂的主祭坛画(1481)。帕赫尔在作品中第一个在德奥地区使用了意大利的透视法则,他的祭坛画融汇了德国、尼德兰哥特式和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的成就。15世纪中叶,奥地利画家逐渐接受了尼德兰绘画的写实手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德籍画家莱布。继承他的风格而又有所创新的是萨尔茨堡画派的名师弗吕奥夫(老)。
文艺复兴初期,奥地利绘画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这个时期绘画的特点是:注重感性,注重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注重色彩。后两点在16世纪初的多瑙河画派的创作中即已表现出来。这个画派热爱大自然,对光和色异常敏感,他们以浪漫的情调描绘自己家乡的美丽风景。多瑙河画派的先驱是弗吕奥夫(小)。代表画家为胡贝尔和赛塞内格尔。胡贝尔还是素描大师,他的《女子肖像》是一幅抓住了人物性格特征的佳作。这个时期的雕塑依然局限在祭坛上,无法与绘画相比。由于新教破坏偶像运动的影响,社会动荡,信仰混乱,16世纪中后期的绘画和雕塑只集中在伯爵的宫廷,画坛几乎全由外国来的艺术家所垄断。
奥地利宗教建筑仅仅在局部装饰上吸收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形式,随着路德新教的改革兴起,宗教建筑渐为受意大利风格影响的世俗建筑取而代之。建筑师多由意大利来,他们在建设要塞以抵抗奥斯曼帝国入侵方面起了很大作用。这个阶段,费迪南德一世皇帝在维也纳大兴土木,其他大公爵、贵族也大修府邸、宫殿和城堡。著名的有维也纳施塔尔堡、因斯布鲁克安布拉斯宫、下奥地利罗森堡和沙拉堡。此外,新兴的资产阶级也在乡村建庭院别墅,城里则建了雄伟的邦议会大厦。
1648年,欧洲30年战争结束。1683年,奥地利战胜奥斯曼帝国的第2次入侵,迅速上升为欧洲强国。这个期间的3个君主都酷爱艺术,他们开办了艺术学校,艺术得到了宫廷、贵族和教会的资助和倡导,这是奥地利美术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奥地利巴洛克美术中,最辉煌的和最有特色的应属那宏伟气派的建筑。菲舍尔·冯·埃拉赫、希尔德布兰特、普兰德陶厄,是巴洛克盛期具有世界意义的3位建筑大师。菲舍尔·冯·埃拉赫的建筑艺术综合了许多风格,主要作品是维也纳卡尔斯教堂(1716—1737)。希尔德布兰特为维也纳的宫殿式建筑做了最重要的贡献,代表作是维也纳的上、下贝尔韦代勒(1714—1722)。普兰德陶厄的杰作是梅尔克修道院。
巴洛克建筑格外重视内部装饰,雕塑和绘画多为建筑服务。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雕塑家是多纳和在维也纳创作的梅塞施米特。多纳的雕塑多用铅灌成,维也纳新市场的水泉是他最杰出的作品。奥地利的巴洛克绘画色彩鲜艳,充满欢快的激情,具有强烈的感官性和乐天精神,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罗特迈尔、格兰和特罗格尔是这个时期最享盛名的画家,他们的湿壁画为奥地利巴洛克建筑增添了异彩。
晚期巴洛克的风格趋向温柔,被称为特蕾西亚风格。它的两位杰出大师是画家毛尔贝奇和施密特。毛尔贝奇的作品充满戏剧性,色彩丰富细腻。施密特的着色技巧显然受伦勃朗的影响,一生多产。
19世纪上半叶,奥地利的工业和经济迅速发展,城市日益繁荣。整个19世纪,奥地利的美术丰富多采,古典主义、比德迈尔画派、历史主义、青年风格,几种风格彼此交替。
奥地利古典主义建筑比法国的温和朴实,科恩豪泽尔设计的维也纳苏格兰寺(1826—1832)即是一例。19世纪下半期,奥地利建筑转向历史主义,它以维也纳环形路两边按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修建的建筑群为代表。这些由不同建筑师设计的建筑曾因对历史风格的模仿,没有创造性而受到责难,现已被肯定。
奥地利古典主义雕塑的发展与建筑的发展基本相似,它的代表人物是风格严谨的曹纳。19世纪下半叶的雕塑以纪念碑为主,著名的雕塑家有费恩科恩和德国人楚姆布施。前者的主要作品是欧根亲王和卡尔大公的纪念碑,后者的代表作为贝多芬和特蕾西亚纪念碑(均在维也纳)。
向古典主义绘画过渡的代表是从德国来的菲格尔,他特别以肖像画著称。科赫是位长期生活在罗马的重要的风景画家,他的作品交融着古典和浪漫的因素。浪漫主义画家有富于想象力的施温德,他的卓越才能表现在处理神话与传说的题材上。1815—1848年革命之间,比德迈尔风格在奥地利流行,它的特征是讲究细腻的生活情趣,强调居住的可人和惬意。维也纳比德迈尔画派的代表人物是瓦尔德米勒,他的风景、肖像和风俗画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风俗画在这个时期普遍受到重视。其他著名画家还有丹豪泽尔、阿默林、高尔曼。阿尔特被称为“奥地利的门采尔”,他还是位杰出的水彩画大师。
19世纪70—80年代的绘画,受新巴洛克的代表马卡尔特和卡农的影响很大。与他们相对的是肖像、风景和风俗画家罗马科,他的晚期作品已发出表现主义的先声。风景画家佩滕科芬和风俗画家申德勒也都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19世纪末的青年风格,是奥地利艺术发展的高峰。1897年,一些年轻艺术家一反折衷主义的传统,建立了自己的组织──维也纳分离派,以图推动停滞的艺术创作。维也纳分离派在建筑、工艺美术、绘画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瓦格纳是现代建筑的先驱之一,他的思想由他的学生霍夫曼继续发扬光大。1903年,霍夫曼与莫泽尔组建维也纳工场,为奥地利工艺美术的高度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位著名的建筑师洛斯反对青年风格的装饰,他强调建筑的功能主义,是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之一。
在这个时期的画坛上,学院派被分离派取代。分离派画家对他所处时代的艺术和风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画融合了东、西方的因素,色彩欢快,装饰性强,富有象征性。
进入20世纪,具有奥地利特色的表现主义萌生。它的代表人物是席勒和库宾。他们的表现主义各具特色:席勒探求爱与死之间的生命意义,科柯施卡则表现了他近乎梦幻的激情,库宾是最重要的现代版画家之一,他描绘看不透的东西,富于幻想。其他具有表现主义特色的画家还有格斯特尔、科尔希、伯克尔等人。这个时期以风景画著称的画家有法伊施陶厄和特尼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画家和版画家可分为3组。第1组的创作风格介于表现主义和新写实主义之间;第2组则使用变形直至完全抽象的形式;在第3组的创作中,幻想起决定性的作用。重要的抽象画家有贝克、里德尔等人。在国际上影响很大,它深受本世纪交替时笼罩在维也纳的那种生活氛围的影响,它的主要代表为富克斯、勒姆登、胡特尔、豪斯纳等人。与众不同的洪德特瓦塞尔的作品色彩强烈,表现出他对青年风格的装饰艺术的缅怀,而过程艺术的重要代表赖纳则以往自己脸上涂画而出名。除了具象画家之外,还有许多相当的画家逐渐从抽象风格转向写实主义。
20世纪初,奥地利的雕塑以工艺美术学校的教授哈纳克为代表他学习,创作风格庄严宏伟。1945年以后对奥地利现代雕塑影响最大的是沃特鲁巴,他的石雕风格粗犷,不拘细节。他的学生赫德利卡和阿弗拉米迪斯则各有个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雕塑家转向人物的创作,有些人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