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的自然地理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它周围有9个邻国: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为邻,南边是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自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以来,这个中心地理位置变得更为突出。它是东西欧之间和斯堪的纳维亚与地中海之间的交通枢纽,其间水、陆、空道路条条通过德国。作为欧盟和北约的一员,德国被称为“欧洲的走廊”。
德国的国土面积为35.7万平方千米,南北之间的直线最远相距876千米,东西之间相距640千米。最外的边境点:北部是济耳特岛上的理斯特,西部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塞尔夫康特,南部是巴伐利亚州的奥伯斯特道夫,东部是萨克森州的泰斯卡。德国的边境线全长为3 758千米。按面积计算,德国小于法国和西班牙。
德国的地形异常多样,秀丽动人,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高原台地、丘陵、山地、湖泊以及辽阔宽广的平原。从北到南可划分为五大地形区:北德低地、中部山脉隆起地带、西南部中等山脉梯形地带、南部阿尔卑斯山前沿地带以及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
北德低地的特点是湖泊星罗棋布,丘陵起伏不定的沿海海岸、高燥地、黏土台地与草原、泥沼以及中等高度山脉隆起地带前方向南伸展的肥沃黄土地错落混杂。德国地图北海海岸的低湿地一直延伸至沿海岸高燥地,边缘有狭长海湾、环礁湖等美丽的海岸。至于沿波罗的海地区有一部分是平缓沙滩,一部分是多岩的陡峭海岸。在北海与波罗的海之间是被称为“荷尔史泰恩的瑞士”的低矮丘陵地。
中部山脉隆起地带将德国的北部同南部隔开,中莱茵峡谷和黑森洼地是南北交通的天然准线,哈茨山位于德国心脏地区,东边是重要的森林地带。
西南部中等山脉梯形地带包括上莱茵低地及其边缘山脉、黑森林、奥登森林和施佩萨尔特山。贯穿德国南北交通最重要的枢纽——莱茵河,在宾根与波昂之间的峡谷中蜿蜒流过,再穿出莱茵页岩山区。该山区的高地土壤较贫瘠,人烟也较稀少。
南部阿尔卑斯山前沿地带包括巴伐利亚高原的一部分,在南部的丘陵、大湖泊,以及辽阔的碎石平原。该地区的典型特征是沼泽地、圆形山顶式的湖泊丘陵带,以及一些小村庄。
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里有许多风景如画的湖泊,如贝希特斯加登附近的国王湖等旅游胜地。
二、德国的气候
德国的纬度相当于中国的黑龙江省,位于大西洋和东部大陆性气候之间的凉爽西风带,温差不算大。冬季无寒冬,夏季无酷暑;冬季多雨水,阴天多阳光少;早晚温差大。冬季平均温度在1.5°C与零下6°C之间,七月份平原低地平均温度为18°C,南方有屏障的山谷为20°C左右。较例外的是气候温润的上莱茵河谷,以及上巴伐利亚一带,有从阿尔卑斯山吹来的燥热风。旅行时请带好雨具。
三、德国的人口
德国拥有8 245万人口(2005年底),其中约有676万外国人。每平方千米的人口密度约为230人,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仅次于比利时、荷兰和英国。
德国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东西德统一以后人口迅速增加的柏林地区现有居民430多万人。在城市犬牙交错,没有明确界线的莱茵河和鲁尔工业区,人口超过1 100万,每平方千米约1 100人。其他的人口密集地区有法兰克福、威斯巴登和美茵茨等大城市所在的莱茵美茵地区,曼海姆和路德维希港所在的莱茵内卡河流域的工业区,以斯图加特为中心的经济区以及不来梅、德累斯顿、汉堡、科隆、莱比锡、慕尼黑和纽伦堡等城市。
德国也有人口十分稀少的地区,如北德低地的草原和沼泽地区、艾弗尔地区、巴伐利亚林区、上法尔茨、勃兰登堡州边境地区以及梅前州的大部分地区。
德国西部比东部五个新联邦州的人口密度大得多。在东部,不及德国居民总数五分之一(约1 530万人)的人口生活在大约30%的德土地面积上。全德人口30万以上的20个城市中,只有三个在东部。
德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约2 500万)居住在82个大城市(10万居民以上)。大多数人居住在小城市和农村,5 050万人生活在居民为2 000至10万人的小城镇里,其余人员在2 000人以下的居民点居住。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出生率下降,当时的西德和东德的人口都出现减少的趋势。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出生人口有所增加,但德国仍是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北德四州的总人口约1 322万,约占全德的16%。汉堡、不来梅、下萨州和石荷州的人口分别为173.5万、66.3万、800.1万和282.9万。下萨州人口最多,占北德四州总人口的60%。人口最密集的州是汉堡,每平方千米约2 297人,是德国第二大城市。
四、德国的宗教
今天,德国所有信仰各种宗教的总人数已经不及从前,许多德国人不属于任何教会。传统上天主教和新教的德国福音教会是德国两个最有影响的教会,另外还有新教的其他几种派别。东正教徒主要是来自希腊和塞尔维亚的外籍劳工及其后裔,希腊东正教会按人数列为德国第三大宗教组织。
除此之外还有1.7%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其余的26.3%的人口则没有宗教信仰,或属于其他较小规模的宗教。
当今德国的犹太人人口为约12万人,德国的犹太人数量居西欧第三位。1940年到1945年期间,在德国及其邻近国家,有超过600万犹太人被杀。
德国是16世纪早期马丁·路德领导宗教改革的故乡。马丁·路德,德国宗教改革者,1529年基督教是主要宗教,新教(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和天主教(主要在南部和西部)现在各占总人口的33%。总计超过5 500万人正式归属于某个基督教教派,尽管大部分人除了参加婚礼和葬礼这类事情从不过教会生活。大部分德国新教徒是德国福音教会成员。独立的和公理制教会存在于所有较大市镇和许多小镇,但大部分这类教堂都是小型的。
天主教在15世纪是德国人除了犹太教信仰以外的全民信仰,但宗教改革激烈的改变了这个状况。1517年马丁·路德看见基督教信仰的腐化,开始挑战天主教会。从此,他改变了欧洲和世界历史,并创立了新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大约2/3的德国人是新教徒,1/3是天主教徒。但战后特别在德国北部和东北部,新教衰落了。在1945—1990年的西德,天主教占微弱多数。
在前东德地区,经过共产党40多年的统治,宗教仪式和宗教热情均明显低于前西德地区,平均只有5%的人每周至少参加一次礼拜,是世界最低的地方之一。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的数字是14%。根据最近研究,东部地区举行洗礼、宗教婚礼和葬礼的数字也低于西部。
大约30%的人口没有宗教信仰,在东部可能还要高一些。
有370万穆斯林(大部分来自土耳其)住在德国。包括大部分德国人从未听说过的伊斯兰教的不同宗派,如Alevites。因此引发了热烈讨论关于穆斯林妇女是否该从事公共服务的问题,如教师,是否允许戴头巾工作。
除了几十万东正教徒(大部分是希腊和塞尔维亚移民),40万新使徒教会信徒,还有大量其他小团体。德国政府不承认科学神教是一种宗教的声明,宣称这是一个商业企业,因此不同意免税。科学神教大体上也被认为是一种邪教。这并不能限制该团体在德国的活动。这样的分类导致美国的抱怨,但美国国会在1997年没有通过关于“德国政府歧视弱势宗教团体成员”提案,因为只提到歧视科学教会一个例子。
今天德国,特别在首都柏林,有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犹太教社团。数万犹太人从东欧,主要是前苏联国家,自从柏林墙倒塌以后来德国定居。这主要归因于一项德国政府政策,原则上将移民证发给有遗产的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犹太人,事实是今天德国看来显然比前苏联的许多人更接受犹太人。大约6万名长期定居德国犹太人中的一些人对这次移民表达了复杂的情绪:他们觉得不仅在这个国家里,甚至在犹太社团中自己都成为了少数,但大部分人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在纳粹掌权以前,大约有60万犹太人住在德国,大部分是长期定居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