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美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主要阶段:原始与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17世纪、18世纪、19世纪和20世纪。
一、原始与古代美术
在法国保留下的史前艺术品和遗址很多。原始雕刻有石雕、骨雕、泥塑等。被人们称为洛塞尔的维纳斯(浮雕)是一件较早的作品,它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这个女性一手持牛角,一手置腹部,可能是正在主持着一种巫术的活动。这个时期的人物雕塑以女性为多,在形体上着重刻画了一些女性的特点。在帕普岩洞发现的一件象牙雕刻的女子头像,形象精妙,发式优美,面部富有弹性。在旧石器时代更多的是对动物的刻画,如骨刻《小羚羊》《野马头》以及带有情节性的骨刻《渡河的鹿群》等都是一些非常有趣的艺术品,当时的岩洞壁画多表现狩猎题材,大多画在洞的深处,这可能与原始人的巫术、祭祀活动有关,这些地方成为人类最早的祭坛。在康纳克岩洞发现的《野山羊图》是奥瑞纳时期的一件作品,山羊的轮廓基本上是准确的。在拉斯科岩洞保存有马格德林时期的壁画,动物的形态更加生动,在《三牛一马》图里可以看到最早构图意识的表现。在这个岩洞里画的《大黑牛》《独角兽》《两只牡牛》等都很有艺术的魅力。此外,三兄弟洞、尼欧洞、丰德高姆洞等处的岩洞壁画也都各有特色。在中石器时代,法国的阿齐利文化最为著名。这个时期岩洞壁画和雕刻品都减少了,主要发掘出一批带有彩色图案的鹅卵石,这些彩色石也可能与祭祀有关,它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此后,又有塔德努瓦文化,在公元前7000—前5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以康皮尼文化为代表(以塞纳河沿岸的康皮尼命名),时间在公元前6000—前4000年间。这时冰河期结束,人们开始营造半地下圆型住室。随着种植业的发展,泥陶器皿出现,上面刻有几何形状的花纹。公元前34年出现了巨石文化,青铜初期的布列塔尼石柱、石棚最为著名,其中有酷似人形的石柱,有的高达20.3米,柱上常刻有几何形的线条。
公元前6—前5世纪,克尔特人(高卢人)侵入。他们的工艺水平很高,并善于营建坚固的城堡。在南部的罗克佩蒂塞有一座神庙遗址,门廓有3棵四方形的柱子,柱身刻有深槽,内饰有人的头骨,这可能与部落的祭祀有关。门廓的柱顶上还有一只石鸟,含有象征意义。
公元前6世纪初在法国南部沿海一带建立了一些希腊的殖民地,这一带的建筑物使用了希腊的柱式。公元前2—前1世纪罗马征服了高卢后,开始在罗马艺术的影响下建筑城市,当时最著名的城市有阿雷拉特(阿尔勒)、吕格迪尼姆(里昂)、吕泰蒂亚(巴黎)等。古代的里昂城有一条长300米,宽5—9米的大街,城内有集议场、神庙、竞技场和一座可容14 000人的剧场。当时,公共设施也得到了发展,如公元前1世纪末—公元1世纪建于尼姆附近的加德桥颇为壮观,这是一座多层的连环拱形桥。更为著名的为尼姆的方形神庙(公元前1世纪末—公元1世纪)、欧坦的圣安德烈大门(公元3世纪)、奥朗日的凯旋门(公元前1世纪)等,这些建筑物在风格上既受罗马的影响又有地方的特色,所以后人把这种风格称作为高卢-罗马式。高卢-罗马风格也体现在雕塑创作上,当地的雕像,比较重视个性的刻画,有一种纯朴、粗犷的特色。石雕《高卢人头目像》(公元1世纪)、《小盲女》(约公元1世纪)、青铜雕《小船上的丰饶女神像》(公元2世纪)、花岗石雕《墨丘利雕像》(公元1世纪)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公元3世纪中期,日耳曼人开始入侵,高卢首当其冲地遭到连年战争的蹂躏。4世纪后才开始恢复。西罗马帝国灭亡后,高卢逐渐向中世纪过渡。
二、中世纪美术
5—10世纪是中世纪的前期,这个阶段的美术有这样几个特点:①蛮族入侵,使得原有的高卢-罗马的建筑物和城市遭到了破坏。一般地说文化低下的民族进入高文化地区都要经过一个破坏阶段。法国中世纪美术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它的文化起点很低。②蛮族的迁徙,也带来了各民族的民间艺术,它和原有的高卢罗马文化进行了融合。③由于基督教被承认,为宗教服务的艺术日益得到迅速的发展。8—9世纪时,查理大帝提倡复兴古代文化艺术,于是产生了加洛林文艺复兴运动。不过,这个运动的影响并不大,这是由于它缺乏经济和社会基础,同时在艺术上也没有什么独创。11—12世纪在封建势力得到进一步巩固的情况下开始发展起来罗马式美术。从此,法国中世纪美术开始进入繁荣阶段。
三、文艺复兴美术
法国的文艺复兴较晚才开始,这是因为百年战争的关系。英法之战,最后以法国胜利而告终。领土的恢复,地方封建割据势力遭到打击,从而提高了国王的威信,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为以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494年法王查理八世率军入侵意大利,接触到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史称为“意大利的发现”,此后,意大利画家相继来法。16世纪上半期有一些意大利的样式主义画家为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服务,形成了第一代的枫丹白露画派。法国同时也接受北欧尼德兰美术的影响。巴黎成为南北欧美术的汇合点,在南北欧艺术的影响下,法国画家又结合本民族的传统,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法国画派。
四、17世纪美术
法国17世纪美术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7世纪上半叶比较有生气,不同的艺术流派并存,主要有宫廷内的古典主义,宫廷外的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两个古典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受宫廷的控制,艺术成为歌功颂德的工具;后者不受宫廷控制,以古典艺术形式歌颂人类和大自然,有理性主义的色彩。法国17世纪现实主义艺术反映了市民和下层人民的思想生活和对美的追求,它无疑是在卡拉瓦乔主义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并且与当时法国的社会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17世纪后一个阶段主要是指路易十四亲政以后,随着王权的集中与巩固,宫廷古典主义艺术越来越占上风,此时,描绘下层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则受到排挤,日趋衰落。
17世纪下半叶是宫廷古典主义的全盛时代。为了把艺术更牢固地掌握在官方的手中,1648年成立了绘画与雕塑学院,这个学院于1655年又冠以皇家二字。在路易十四执政时代,为了显示王权的庄严、伟大,不惜重资建造了著名的凡尔赛宫。不少建筑家、雕塑家、画家曾为这座王宫出力。C.勒布伦是17世纪下半叶宫廷首席画家,也是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的院长,曾为凡尔赛宫作过大量的壁画和天顶画。他在创作中常常借用希腊罗马的历史和神话题材为路易十四歌功颂德。他的艺术是把古典主义与巴洛克两种风格糅合在一起,因此具有折衷主义的特色。另一位宫廷画家P.米尼亚尔是勒布伦的主要对手。他的作品具有柔媚抒情的特色,善画天顶画和肖像画。H.里戈善画宫廷肖像。他的画法形成一种固定的格式,例如他画的《路易十四像》(1701),画面上总是以古典建筑作背景,国王身着华丽的衣服,挂满了勋章绶带,显得装腔作势、矫揉造作。这样的肖像画徒有华丽的外表,而缺乏人物内心的刻画和表现。拉吉里埃也是一位宫廷画肖像画的能手,他创作的色彩绚丽的贵族男女肖像颇受上层人物的欢迎。17世纪下半叶最著名的雕塑家是P.皮热。早年在意大利学习,40年代从意归国,曾为凡尔赛宫花园创作了一系列圆雕作品。他的名作大理石雕《克罗托纳的米洛》(约1671—1682年),生动地表现了巨人与狮子搏斗的情景。这件作品带有悲剧气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矛盾与冲突。
五、18世纪美术
1715年路易十四死后,法国的艺术开始出现了转折:宫廷古典主义的“伟大风格”结束了,逐渐向享乐主义的罗可可艺术风格过渡。在路易十五统治的时代,封建制度日益动摇,贵族们已经感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于是他们需要及时行乐。罗可可艺术流行于18世纪,但是它并不能代表整个18世纪的艺术,当时与贵族享乐主义艺术相对立的是兴起于18世纪中叶、代表第三等级的市民艺术。市民艺术是在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理想和美学观,正因为如此,人们把18世纪看作是有生气的光明时代。
A.瓦托是18世纪最有影响的画家。他出身贫寒,早期的作品多反映下层平民、流浪艺人的生活。后来由于结识了大银行家P.克罗扎,进入克罗扎的豪华府第,看到了贵族游乐的场面,他的画风与题材为之一变。此后,他的画笔转而描绘醉生梦死的贵族男女,画面充满了无限缠绵之情,例如他的名作《发舟西苔岛》(1717)就是这样的作品。他以优美的笔触和瑰丽的色彩生动地描绘了这个即将崩溃的贵族享乐的世界。他的画又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哀愁,给人的感觉是:既有欢乐又有无限的愁怅与迷茫。瓦托的画是没落贵族世界的真实写照,这也是瓦托艺术的价值所在。18世纪最典型的罗可可画家是F.布歇。他是路易十五最宠爱的画家,同时做过绘画与雕塑学院的负责人。他的画色彩艳丽,人物娇媚,有着明显的享乐主义特色,画面上的维纳斯、狄安娜满身珠光宝气,让人自然会联想到那个时代的贵妇人和路易十五的情妇。尽管常常受到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D.狄德罗的猛烈攻击,他却仍然坚持自己的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