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锦绣权色之嫡女为尊
4383300001016

第1016章 番外 完美(2)

周乾板着脸,“准!此等妖言惑众,诋毁朝廷将领,绝对不能姑息。”

大汉将军们急忙进殿,将冷汗直冒的文官给押了下去。

其余文官彼此看了眼,都心知肚明,皇帝这是要保住柴自修。且等等,等将来皇帝厌弃了柴家,再来对付柴自修也不迟。

见无人再出言挑衅,周乾笑了起来。“柴爱卿劳苦功高,今日朕特意为你接风洗尘。来,朕同诸位爱卿一起,敬出征在外的,敬为国家流血流汗牺牲性命的将士,敬在这次劫难中死去的百姓,敬劳苦功高的柴将军一杯。”

“末将有愧。”柴自修哽咽。

周乾走下台阶,拍拍柴自修的肩膀,“柴爱卿无需如此,你的功劳,朕都记在心里,一日不曾忘。来,我们君臣相得,这一杯喝了。”

这一日的宫宴,也算是其乐融融。就算大家心思各异,至少面子上是做足了功夫,让人跳不出错来。

宫宴过后,朝堂平静了几天。不过这只是表面上的,文臣们都在积攒力量,打算掀起一场更为猛烈的弹劾风暴,一定要将柴自修给弄下去。反正武将得意,是文臣们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却不料,数天后,皇帝没同大家打一声招呼,直接就下旨赐封柴自修为伯爵,封号忠顺。

朝臣哗然,礼部首先跳出来,拒不执行皇帝的这个旨意。事先没有同礼部打一声招呼,圣旨就赐下,这也太儿戏了。没有礼部的配合,柴自修凭什么封爵。还有内阁,虽然反应没有下面的那么剧烈,但是意思都差不多,皇帝先斩后奏,这做法委实不妥。要是以后都这样,那朝堂岂不是乱套了。皇帝要封臣子爵位,事先好歹也要同大家商量一下嘛。

周乾淡笑,只说此事已经同兵部,还有数位勋贵们商议过。柴自修毕竟是军方人士,要赏赐柴自修爵位,貌似同文臣关系不大。

众臣张口结舌。皇帝这话是什么意思,要分薄文官集团的权利吗?比起柴自修的事情,这更是不能忍。但是周乾却摆出不容辩驳的态度来,他就是要分薄文官的权利。军就是军,政就是政。都说军队最好不要让文官参与进去,不然定会出现各种矛盾,各种纷争,军队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以前周乾对此认识不深,可是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帝,周乾是亲眼见到,文臣们的手伸得有多长。恨不得全天下的事情,都由他们来管。若是能管好,那也罢了。可是这些文臣,参与军事,往往是坏事,并没有起到督促的作用。还造成武将对朝廷的不信任。

萧明瑜曾经在私下里,同周乾随口提过一句,要避免文臣插手军事,最好就是文物分家,将武举重视起来。不仅仅是要考校武艺,更要考校文化水平。当武举同文举并重的时候,情况自然会逐渐改善。而且周乾也不用担心此事会遭遇所有人的反对。因为军队肯定是会强烈支持此项改革,另外勋贵们肯定也会举双手赞成。至于文官集团的反扑,在军队不听从文官集团命令的情况下,文官集团的那点反抗,完全不够看。

周乾深以为然,不过这项计划,被周乾推迟了七八年,直到如今,时机成熟后,周乾才将这项计划推出去。一开始,就打了文官集团一个措手不及。

文官集团的人都要哭了,有大佬在早朝的时候,直接匍匐在地,嚎啕大哭。指责周乾改变祖宗规矩,这是要亡国啊。当武将没了约束,这会造成天下大乱啊。皇帝此举,是要亡国吗?气的周乾黑了一张脸,却偏偏发作不得,还得笑哈哈的同文官们打嘴皮子官司。总之周乾表面上,做出一切都好说的态度,但是私下里,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一是加强武将的文化素养,这几届的武举,好歹是选出了部分可用之人。另外文官有国子监,有翰林院。武将也该有自己的学院才行,只有如此,才不用担心武将断层,无可用之人。于是在一片纷乱的吵杂声中,武学院无声无息的成立了。第一批学院,八成是军中举荐来深造,两成是武将和勋贵世家送来的家族子弟。而首任武学院院长的就是周乾本人。当然周乾不管具体的事情,具体的事情都由副院长管理。刚回京,正处于风头浪尖的忠顺伯柴自修,就担任了第一任副校长,用军队强硬的作风,来调教武学院第一批学员。

此举,文官哗然。当天京城学子就鼓噪起来。三日后,国子监上千学员集合在一起,冲向刚刚成立的武学院。于是本朝第一次文武学员的战斗就此打响。虽然武学院人少,但是战斗力却是杠杠的。几百人秒杀上千人,国子监完败。

对于此事,文武两方都来周乾面前告状。周乾的态度是和稀泥。用萧明瑜的话说,堵不如疏,既然大家需要一个发泄的途径,那就打架吧。只要不出人命就行。反正比嘴皮子笔杆子,武将肯定是比不过文官集团的。那就让文官集团用人海战术去战胜武将吧。

周乾哈哈大笑,东绕西绕,将所有人绕晕了,然后抛出底线。打架可以,一个月最多能打一次,胜负不论。不过不能打死打残,谁敢往死里弄,朝廷法度不是摆设。还有凡是因为打架损坏的物件,由双方平摊赔偿。至于打架的时间,就定在每月的二十九。打完了刚好可以休息一天,然后继续读书上课,积蓄力量,准备下一次打架。

文官斥责皇帝荒谬,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武将举双手赞成,这样好啊,每个月都能光明正大的将文官集团收拾一顿,简直是太幸福了。

无论文官集团如何反对,文武最高学院的约战就成了规矩,而且这项规矩有蔓延到地方上的趋势。地方的文武之间,也开始或明或暗的约战,一言不合,就挽起袖子打架。时日一长,大家就发现一个很奇妙的变化。本来斯斯文文,手无缚鸡之力的学子们,也能操起板砖干架。还有的学子,干脆请来武师傅,捡起早就丢下的骑射,开始学习武艺,争取在下一回合中干掉武学院。

而武学院的学员们最大的变化,就是嘴皮子利索了很多,还有上进的学员,更用心的听文化课内容,还虚心朝大儒们学习。争取将自己的嘴皮子和笔杆子都练习到举子们的水平,下次不光要打架打赢,骂架也要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