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幼儿教育学
44171700000018

第18章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是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引发幼儿符合教育目的与要求的行为,为幼儿身心健康和全面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目标导向的原则

有位幼教专家说:“要使空间为教育服务,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关于要达到目的的具体想法。”预先计划好目标,将会帮助教师决定如何安排环境。如果教师的目的要促进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那么教师在布置环境时,房间中要有儿童进行身体和心理活动的兴趣中心和儿童确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室内学习环境的设计目标涉及很多方面:①培养儿童的选择能力;②增进儿童的自我规划能力;③帮助儿童发展自我指导的学习习惯;④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⑤养成儿童自动自发的学习精神;⑥增进幼儿的自信心及自我概念;⑦养成幼儿尊重他人权利及遵守公共秩序的品德;⑧启发幼儿内在的学习潜能。

户外活动和游戏场地的设计目标涉及的因素有:①设备要能满足各年龄班幼儿的需要,并能促进大肌肉的发展;②能促进幼儿社交机会的增加,户外游戏场的设计和设备的选择要能鼓励幼儿轮流、合作分享和一起计划等行为;③鼓励幼儿用身体和社交技能来解决在外碰到的问题;④促进幼儿对下列对称概念的了解,例如,里/外;向上/向下;在……之上/在……之下;高/中/低;轻/重,软/硬;快/慢等;⑤通过观测天气变化,种植和收成,饲养动物,观察距离和速度之间的关系等活动,扩展幼儿对自然现象和物理知识的了解;⑥幼儿所看到的户外环境是一个很舒适的环境,在其中,他可以画画、阅读和从事其他活动。

幼儿园的环境是特殊的教育环境。为了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必须明确环境创设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以教育目标为依据创设幼儿园环境。要把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落实到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以及每个具体的活动中,体现在所创设的环境中。

二、发展适宜性原则

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了配合幼儿的工作,为了幼儿自由的发挥他模仿和活动的本能,就必须为他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蒙台梭利描述这种适宜的环境时,写了下面一段话:

儿童生活环境中所配置的设施及用具,应与他们的身体高低和力量大小成比例,比如,家具应轻便,易搬动;食品柜要低到孩子能用手臂够得着;锁要是易于使用的;给柜子带上小的脚轮;门要轻便且易于开关;墙上可以钉上高度适中的衣架、使用的刷子是他们的小手能握得住的;肥皂块的大小要适当;脸盆的大小正好适于儿童盛水与倒水;扫帚是圆柄的,要轻巧;衣服要容易穿脱。这就是我们所称的可以刺激孩子自发活动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可以在没有丝毫疲劳感的状态下逐步完善其动作的协调性,并学会人所特有的优雅与灵巧。(《发现孩子》蒙台梭利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11。第108页)

一个适宜的环境,不仅是一个为幼儿“量身打造”的物质环境,还应是一个能让幼儿自由活动的精神环境。蒙台梭利强调“向儿童提供自由活动的场所,有助于他从事自我训练,并寻求自我发展,它是使一个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条件,是形成一个人独特而复杂个性的重要因素”。(《发现孩子》,第108页)。

三、幼儿参与性原则

幼儿参与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过程要成为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

幼儿园是幼儿教师与幼儿共同生活的地方,幼儿对于幼儿园生活的感受与认同,反映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在幼儿园生活中,幼儿不应当仅仅作为“客人”被请进教师布置好的幼儿园环境。幼儿与教师一样,也是幼儿园生活的主人,他们有权参与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幼儿参与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学习行使自己权利,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而且,可以加强幼儿对幼儿园和自己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使班级真正成为教师与幼儿共同的“家”。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也可以使幼儿获得各种有益的经验,例如,怎样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怎样倾听与欣赏他人的观点和意见,怎样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怎样制作自己想要制作的东西,怎样摆放物品与材料更为合理美观等。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还可以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下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足以说明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重要意义。

某教师与一群5~6岁的幼儿讨论在教室的自然角里饲养小动物的事。她询问幼儿希望饲养什么。幼儿有的说大象,有的说狮子,有的说鳄鱼,当然也包括金鱼和小龟在内。教师很认真地把幼儿所提到的一一写下来,然后引导他们想想每一种动物要吃的食物、它们的习性、居住的场所等。但是,他们一时间也说不出大象、狮子、鳄鱼、金鱼和小龟应怎样饲养。于是,教师便建议大家一起搜集资料,包括翻阅图书,回去问亲友等。

经过了一段时间,教师让幼儿把搜集到的资料或报告展示出来,幼儿表现得很兴奋,纷纷发表意见,并得出结论:在教室的自然角不可能饲养大象、狮子等,最适合饲养金鱼和小龟。事情就这么决定下来。

在上述事例中,幼儿在参与自然角创设中有什么收获呢?参与的过程便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例子中,幼儿先是参与讨论,当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难题,便分头搜集资料,寻找答案,终于得出结论,做出决定。在整个过程中,幼儿都有机会参与,这使得他们既获得了有关动物的知识,又学会了怎样去寻找知识。因为幼儿感到这个决定有自己的一份主意,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去照顾小龟和金鱼。讨论既使他们体会到要听听他人的意见,同时也使他们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假如由教师说:“我们准备在自然角里养小动物,就养金鱼和小龟吧!”或者索性什么也不说,一声不响地把金鱼和小龟买回来,养在缸中,那么幼儿的感受或对学习的主动性就大大不同了。事实上,幼儿学会怎样去思考、去解决问题,是增强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园所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很不发达,如果在创设幼儿园环境中一味追求高档化、贵族化,把良好的教育环境理解为良好的物质环境的话,势必会使我国的幼儿教育误入歧途。我国所有的幼儿园都应当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勤俭办教育,都应当结合本地区、本园所、本班级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废物利用、一物多用,充分发挥自然材料的功效及地区、家庭的优势,教师、幼儿、家长一齐动手,共创美好环境。

贯彻经济性原则具体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有的经济条件很好的城市幼儿园仍坚持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玩、教具,利用自然材料布置教室。农村很多幼儿园努力克服困难,因陋就简地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环境。如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为幼儿修沙坑,让幼儿在沙坑里做造型、结构游戏,用树枝在沙上画画、写字,用剥了玉米粒的玉米棒子让幼儿当“手榴弹”练习投掷,练数数、练排序,用竹筒做水枪,或在筒里装上沙、小石子或豆子让幼儿去摇,去掂,区分不同的声音或不同的重量;用黏土让幼儿学习造型、表现;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植物、蔬菜,各种家禽动物更成为让幼儿发展情感、增长知识的活教材。

除了少花钱多办事之外,还应当注意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上,而不能不顾本地区、本园的实际情况,盲目攀比,追求形式。比如,美化环境是必要的,但一股风都去建假山、雕塑就大可不必,特别有的城市幼儿园,本来就不算宽敞,结果占去了本该供幼儿享用的户外活动场地,当然是得不偿失。

五、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把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幼儿教育系统。

对幼儿来说,家庭、幼儿园、社会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环境。其中,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其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但家庭是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而并非专门的教育机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既有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积极因素,也有不利于幼儿成长的消极因素。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幼儿园,通过大小环境的配合,主要是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可以使三者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中富有教育价值的积极因素,努力控制与削弱其消极因素,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去培养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