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上)
44240200000046

第46章 做人处世故事(8)

祭足回到郑国,装病躲在家里。大臣们都到他家去问候。他们一见祭足脸色红润,衣冠整齐,都惊讶地问他:“听说你病了,可是你的神情哪儿像病了呢?”他说:“倒不是我有病,而是咱们的国家病了!先君宠爱子突,把他托付给宋公。现在宋公派南宫长万当大将,率领大军护送子突回来,很快就要来攻打我们了。怎么办呢?”大臣们听了这番话,你瞪着我,我瞪着你,都不敢多说。祭足又说:“想要宋国兵马退回去,只有立子突当国君这一个办法。好在公子突就在这儿,咱们大家分析一下吧!”高渠弥一向支持子亶,平常跟子忽就格格不入,虽然他不是真心要帮助子突,可是废了子忽也觉得非常痛快,于是他率先站出来,坚决地抚着宝剑说:“这是咱们国家的造化,我们愿意拜见新君!”大家以为他早就跟祭足约定好了,都不免有几分疑惧,又看到了角落里都是武士,更是惊魂不定,不敢提出异议。祭足马上请出子突跟大臣见了面,他又取出预先写好的一个奏章,叫大臣们签了字,再送去给子忽。奏章写着:“宋国出兵护送子突进来,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可想,只好请主公退位。”祭足另外又偷偷写了密信给子忽,说:“请主公暂时退避一下,将来一有机会,我一定设法来迎接您。这是我的肺腑之言,决不失信。”子忽知道自己孤立无助,就出奔到卫国去了。随后,祭足立子突为国君,就是郑厉公。

郑厉公刚即位,宋庄公就打发人来给他道贺,还提醒他说话要算话,把当初许诺的东西送给宋国。郑厉公对祭足说:“当时急着回国,他予取予求,我都答应了。现在如果真的照办,郑国的国库就空了。再说刚一即位,就断送三个城,岂不叫人笑话吗?”祭足说:“白玉、黄金,多少先送点儿去,跟他们说:其余的以后再补上。至于三个城,是郑国的土地,不方便交割,干脆改送粮食好了。”他们真的就这么办了。宋庄公看到这么少的谢礼,非常生气。他原以为子突多有出息,没想到他当了国君,竟这般吝啬!他立刻逼迫郑国按照当初的约定,交付一切。他说他倒不是贪图财物,而是要子突信守诺言,做事做人慷慨一点!这样来来去去地折腾了好几次。郑国还托鲁桓公辗转说情。鲁桓公也讲义气,当面跟宋庄公谈了好多次。到最后,宋庄公不但无动于衷,反而派人对鲁桓公说:“这是我跟子突的事,别人管不着!”鲁桓公怒不可遏,破口大骂宋庄公。然后他转到郑国去,联合子突共同出兵攻打宋国。

宋庄公听说鲁国和郑国的兵马攻过来了,大吃一惊,急忙召集大臣们,商讨对策。公子御说:“打仗固然要讲究兵力,也得考虑是非曲直。以前郑伯好意收留了主公,又护送主公回国,还邀约诸侯开会,正式确定了主公的君位。这么大的恩典,咱们不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现在我们贪图郑国的谢礼,逼迫着郑国,同时也得罪了鲁国。这是咱们自己理亏,我觉得,不如跟他们讲和吧!”南宫长万不甘心,嚷着说:“对方已经打到咱们的城门底下来了,如果咱们一下都不打,就去求和,那还像个诸侯吗?”太宰华督接着说:“这话不错!咱们总不能示弱呀!”

宋庄公就叫南官长万出去迎战。双方摆开阵势,你来我往,交锋了几个回合。结果南宫长万打了败仗,宋国兵马死伤惨重。宋庄公只能眼看着郑国人和鲁国人凯旋而归。谢礼非但没要到,反而挨了一顿打,怎么能甘心呢?于是他立即打发使臣到齐国去,请齐僖公出兵相助。

守国的使臣对齐僖公说:“郑国子突忘恩负义,过河拆桥。我们的主公很后悔当初送他回国。现在想邀您一起去攻打他,再叫子忽出来当君主,请您务必帮帮忙。”齐僖公本来打算把女儿嫁给子忽,虽然事情没成,不过对他还是很有好感,就说:“子突赶走他哥哥,我也不敢苟同;但是我现在要去攻打纪国,没办法兼顾贵国的请求。如果贵国愿意先帮我去打纪国,我一定帮贵国去打郑国。”宋国真的就答应了齐僖公。

齐僖公又派人去约卫宣公发兵相助。卫宣公是齐僖公的女婿,不可能不帮齐僖公一把的。可是直到宋国的使臣又来约定出兵的日子,卫宣公仍然没有派人来。卫国可能是发生什么意外了!

过江之鲫

“过江之鲫”比喻追逐时潮的人很多。

此典出自东晋初年的一句俗语:“过江名士多于鲫。”

西晋时,司马炎和他的集团的统治是极其腐朽的。他们不但阴险毒辣而且极端荒淫无耻。这个统治集团,不但皇室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代大官僚,就是一些大臣和高级官吏,也大都出身于东汉、曹魏以来的世家大族。他们在政治上享有特殊的权利,在经济上残酷地剥削人民,以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公元311年,洛阳被刘聪占据以后,北方的世家大族和各级官僚纷纷迁居江南,依靠驻守建业的琅邪王司马睿。公元317年,晋愍帝被刘聪杀死,司马睿在建康(建业改为建康)称帝,建立了东晋王朝。

虽然东晋王朝和西晋王朝在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当时北方的一些知名人士怀着各种目的,抱着各种幻想纷纷来到江南,从而使人们觉得他们像成群活动的鲫鱼一样,不可胜数。

海屋添筹

这个故事是讽刺那些吹牛皮说大话的人。

此典出自《东坡志林》。

有三位老人相遇在一起,有人询问他们的年龄。

第一个老人说:“我的年岁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我年少的时候,曾和盘古有过来往。”

另一位老人说:“每当大海的水变成田畴时,我就记下一个筹码,现在我的筹码已经放满了十间屋子了。”

最后一位老人说:“我所吃的仙桃不计其数,每吃一个仙桃,我就把桃核丢在昆仑山下。现在,那些丢掉的仙桃核已经和昆仑山一般高了!”

在我看来,这三位老人呀,与生命非常短促的蜉蝣和朝菌有什么区别呢?

好大说者

“好大说者”用以讽刺那些靠吹牛皮、说大话过日子的人。

此典出自《艾子杂说》。

公孙龙求见赵惠文王时,想以夸夸其谈来打动他,便向文王滔滔不绝地讲起大鹏展翅、连钓六鳌之类的故事。

文王听了,讥讽地说道:“您说的海巨鳌,我从来没有见过,还是让我为您讲讲我们赵国的一个故事吧。”

“我们镇阳地方,有两个小孩,一个叫东里,另一个叫左伯。有一天,他们来到渤海边玩耍,刚玩了一会儿,忽然一群大鹏飞来,在海面上翱翔。东里急忙纵身下海去捉,伸手就逮住一只。渤海那样深的水才没到他腿。东里回头寻找装鹏的东西,于是顺手扯过左伯的头巾包起来。左伯大怒,和东里打了很长的时间。东里的母亲来拉东里回家,左伯不罢休,抓起太行山打去,误中了东里的母亲,东里母亲的一只眼因此而看不清楚,于是她用指甲从眼窝里把太行山抠出来随手向西北方向。因此太行山从中断开了,弹出的那块石头,就是今天的北岳恒山,先生可能也见过吧!”

公孙龙听了坐立不安,垂头丧气,慌忙溜走了。他的弟子嘲笑说“嘻嘻,先生一向喜欢夸夸其谈,向别人炫耀,这一回活该受窘。”

好好先生

“好好先生”讽刺的是那些世故圆滑,凡事都说好的人。

此典出自冯梦龙《古今谭概·癖嗜》。

后汉时,有个叫司马徽的,从不谈论别人的短处,只要跟人说话,无论好事坏事都说好。有人问司马徽是否平安,他都回答说:“好。”有人告诉他说儿子死了,他回答说:“很好。”妻子责备他说:“人家觉得你有德行,才告诉你。为什么听到别人儿子死了,反而也说好呢?”司马徽说:“你这句话说得也很好。”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比喻世风不好,专喜传恶,不愿扬善。

此典出自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二·寿州绍宗禅师》:“如何是西来意?”师曰:“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水浒传》: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居都知道了,只瞒武大一个不知。

赵匡胤年轻时喜欢打抱不平,行侠仗义,是个好管闲事的祖宗,撞没头祸的太岁。这天,赵匡胤在太原清油观发现锁着个年轻貌美姑娘,哭哭啼啼,一问才知名叫赵京娘,被强盗所掳,寄顿在此,清油观道士慑于盗威,不敢放她。赵匡胤一听大怒,一棒把菱花窗格打了下来,说道:“强人若再来时,只说赵某打开殿门抢去了。”便让马给京娘骑,千里迢迢送京娘回蒲州家乡。一路上两人兄妹相称,历尽艰险,斗杀歹徒“着地滚”周进,棒打匪首“满天飞”张广儿,悉心照料京娘疾病。那京娘想起公子之恩,心中情动,又羞于出口,便心生一计:路上假装腹痛,要公子扶她上马,又扶她下马,并将身偎贴公子,挽颈勾肩,万般妩媚。夜宿时又嫌寒道热,要公子减被添衾,软香温玉,又岂无动情之处?公子性刚,全然不以为怪。渐次行来,看看已近蒲州,这日黄昏以后,京娘在灯下长叹流泪。公子怪道:“贤妹因何不乐?”京娘道:“小妹深闺娇女,误陷贼人之手,今日蒙哥哥拔离苦海,千里步行相送,又为妾报仇,绝其后患。此恩重如亲生父母。此身之外,别无报答。不敢望能与哥哥婚配,待为妾婢,服侍你一日,死亦瞑目。”公子大怒,道:“俺本为义气上千里相送,今日若就私情,与那两个强盗何异?把从前一片真心化为假意,惹天下豪杰耻笑?”自此,京娘愈加尊敬公子,公子亦愈加怜悯京娘。

这日到了蒲州,京娘父母忽见女儿回来,喜出望外,杀猪设宴款待公子。其兄与父私下商议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妹子被强人劫去,今日跟这汉子回来。‘人无利己,谁肯早起?’想必他与妹子早已有情。妹子经了许多风波,又有谁聘他?不如招这汉子为婿。”就将话来与公子提起。公子性如烈火,听得这话,大怒,把桌子掀翻,扯断马缰,如飞而去。京娘气苦,捱至深夜,自缢而死。正是:“今宵一死酬公子,彼此清名天地知。”

涸泽之蛇

“涸泽之蛇”比喻老实人往往受欺负,而奸诈的人运用权术却可以得到益处。

此典出自《韩非子·说林上》。

田成子因负传而随之,至逆旅,逆旅之君待之甚敬,因献酒肉。

鸱夷子皮侍奉田成子。田成子离开齐国,逃到燕国去,鸥夷子皮背着印信文书跟随着他。到了望邑这个地方,子皮说:“您难道没有听说过涸泽之蛇吗?水泽干涸了,蛇便迁移到别处去,有一条小蛇告诉大蛇说:‘您走而我跟着,人们都认为是一般过路的蛇罢了,一定会杀死您,不如用嘴相衔背着我走,人们就会把我当成神君。’于是相衔背着小蛇越过大路,遇见的人都赶紧避开,说:‘那是神君。’现在您仪表堂堂而我相貌一般,使您做我的上客,人们可能看我是个千乘之君;使您做我的使者,人们会当我是个万乘之卿。不如您装作我的随从吧。”

田成子就背上文书跟着他,到了客店里,客店的主人对待他们很恭敬,赶紧献上酒肉款待。

洪乔之误

“洪乔之误”表示受人之托,不重信义。则不论托人传递书信、携带衣物、传达口信、或邮寄物书信等,凡传递不到,半途遗失等,均以“洪乔之误”称之。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任诞》。

晋代有一个人名叫殷羡,别字洪乔,原任京官,有一次奉命到豫章做太守。当殷羡首程赴任时,京都中有很多亲友都托殷羡带书信到豫章,当时殷羡不好当面拒绝,但心里却非常不情愿去为人传递书信。他来到一个名叫石头的地方时,竟把所有的书信都投到河里,并喃喃自语道:“让它们沉到水底去也好,或是浮在水面也好,我都不管,我殷洪乔不是甘心做替人传递书信的信差的。”可想而知,那些书信,被投到水里后,当然不能够到达收信人手里。

侯门似海

“侯门似海”用以形容显贵之家门禁森严,普通人无法进入。

此典出自唐代崔郊《赠去婢》诗:“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唐代时,有一位叫崔郊的秀才,他的姑母家里有一位端庄美丽的使唤丫头。崔郊很爱她,她也很敬慕崔郊。可是,崔郊的姑母不了解这件事情。由于家境贫困,姑母竟将这位婢女卖到了大官的府第中。

崔郊虽然非常想念她,但高官的府第门禁森严,普通人怎么进得去呢?从此,崔郊一直没见着这位心上人。有一年的清明节,崔郊偶然遇见了她,但她已是官家的人了,因而不敢和崔郊打招呼,崔郊也不敢向前问询。两人四目相对,竟如咫尺天涯。崔郊心里非常痛苦,但又无法向人诉说,便写了一首诗《送去婢》:“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后顾之忧

“后顾之忧”原意是外出时家中还有令人牵挂、忧虑之事。现在多用它形容来自后方的忧患,有时也指事后的忧虑。

此典出自《魏书·李冲列传》:“高祖得留台启,知冲患状,谓右卫宁弁曰:‘仆射执我枢衡,总理朝务,清俭居躬,知宠已久。朕以仁明忠雅,委以台司之寄,使我出境无后顾之忧,一朝忽有此患,朕甚怀怆慨。其相痛惜如此。’”

李冲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宰相,受到孝文帝元宏的器重。李冲才智机敏,为官清廉,对朝廷忠心耿耿,因而得到朝廷上下的称赞。他参与朝廷重大政事的决策、法令的制定,深得皇帝信任。皇帝奖励他的功绩,多次封官加爵,太后经常赏赐他珍宝御物。可他决不贪婪,把钱财分给亲戚朋友,连家乡父老也得到过他的分赏,所以受到人们的赞扬。

李冲有一个远房外甥,是孤儿,无人照看,从小住在他家里。有一次,有人给李冲家送来一匹良马,目的是求李冲给他找一个官做。正好李冲不在家,外甥便自作主张将良马收下,也没有告诉李冲。几天以后,李冲见到这匹良马,以为是家里新近买来的,便骑它上朝。马的主人看到李冲骑了自己送去的马,可谋官的事只字不提,于是认为上了当,就到处讲李冲的坏话。李冲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大发雷霆,便将自己的外甥判了死罪。

孝文帝打算把京都南迁,大臣们都反对,可是皇帝不听劝谏。李冲便耐心地规劝皇帝,讲明利害得失,说服了皇帝。孝文帝几次领兵出征,朝内大事全交付李冲。李冲处理得非常周全、缜密。由于劳累过度,李冲才四十岁,鬓发便已经斑白,身体衰弱,但仍然不辞辛劳,为朝廷出谋划策。孝文帝也将他看成不可缺少的助手。

当时有一个叫李彪的人,初到京都时投奔李冲。李冲非常欣赏他,常在皇帝面前推荐他,两人关系也很亲密。李彪后来当上了朝廷的中尉兼尚书,成了皇帝的近臣,非常自傲,一改过去的面孔,对李冲也疏远而且无礼,大臣们对他很是讨厌。在皇帝南征离开京都时候,几位大臣找李冲联合控告李彪。李冲亲自执笔,写到李彪忘恩负义的地方,李冲气得怒不可遏,一拳击断书案。因此生出急病,无法医治,仅十余天便死去了。

孝文帝听到噩耗,悲伤不已,急忙回驾。他经过李冲的墓时,痛哭失声,对大臣们说:“李冲清俭居躬,身负重任,因为有他替我主持朝政,我出征才没有担忧的事情,如今他死了,我以后依靠谁啊!”

桓公见鬼

“桓公见鬼”说明鬼不过是一种心理幻象,怕鬼只是自己的精神因素。

此典出自《庄子·达生》。

齐桓公在沼泽地里打猎,管仲为他驾车,可是却遇见了鬼。桓公抚摸着管仲的手,问道:“仲父见到什么了吗?”

管仲回答说:“我什么也没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