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上)
44240200000056

第56章 做人处世故事(18)

“菟裘归计”比喻准备告老还乡,或退身、退隐等。

此典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

春秋时期,鲁国国君鲁隐公是他父亲鲁惠公的继室所生,按照规矩是不能继承君位的。可是,鲁惠公死的时候,有资格继承君位的桓公(名允,鲁隐公之弟)年龄还小,因此,只得立隐公为太子即位,让他当了国君。

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是鲁隐公执政的第十一个年头,也是他执政的最后一年。这一年的一天,鲁国大夫羽父要求隐公杀掉桓公,让自己得到太宰的官职。隐公说:“因为他以前年龄小,我才代为摄政。现在,我就要把君位交付给他了。我准备让人在菟裘那个地方营造房屋,我晚年就在那里养老了。”

听了隐公的话,羽父感到非常恐惧,反过来又去桓公面前诬陷隐公,请求桓公杀掉隐公。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五日,羽父派人刺杀了隐公,隐公的退身之计还没来得及实现,就魂归西天了。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表示对别人忍让退步,或者比喻躲得远远的,避免接触。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

春秋时代,晋献公有五个儿子,他宠爱骊姬,立为夫人,想立骊姬生的奚齐做太子;但是他又已经确定申生是太子,没有办法变更。骊姬便用计害死了申生,又怂恿献公派兵去捉另一个儿子重耳,重耳得知这一消息,急忙逃到翟国,住了二十年。那时献公已经死去,奚齐和卓子两人先后继位,又都被臣子们杀死;重耳的弟弟夷吾从魏国回晋做了国君,称惠公。惠公害怕重耳回去夺取君位,秘密派太监和武士行刺。重耳又接连逃往齐国、曹国、卫国,最后到了楚国。楚庄王用接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两人关系很密切。

一天,楚庄王问重耳:“如果你将来回到晋国做了国君,怎样报答我呢?”

重耳回答:“你拥有无数的男女奴隶和宝玉、丝绸;羽毛、兽齿和皮革,又是楚国的特产;我真不知该怎样报答你。”庄王又说:“虽然这样,总有什么可以报答的。我愿意听一听。”重耳道:“如果托你的福气,能够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假如晋国和楚国交战,我就退让三舍的地方。”(当时三十里为一舍)后来重耳回国当上国君,称为晋文公:晋文公励精图治,谋求振兴晋国,出兵攻击卫国和曹国。

楚成王听说晋国一口气打下了卫国和曹国,就打发人叫成得臣回去,还告诉他说:“重耳在外头漂泊了十九年,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他是历经风雨生活阅历丰富的人。咱们跟他打仗,未必占得了上风,你还是趁早回来吧!”

但是成得臣认为攻陷宋国是早晚的事,不愿意退兵。他派人去对楚成王说:“请再等几天,让我打了胜仗再回去。如果遇上晋国人,也得跟他们拼个胜败。万一打了败仗,我愿意接受军法处置。”楚成王见成得臣不肯回来,心中非常生气,就请教已经退休的令尹子文(令尹,是楚国的官衔,相当于中原的相国)的意见。子文说:“现在晋国强盛壮大,重耳出兵帮助宋国是为了要做霸主。我认为应提醒子玉(成得臣字子玉)千万别跟他闹僵了。能够讲和最好,这样起码可以维持一个平分南北的局面。”楚成王又派人去通知成得臣。成得臣没有办法,只好改变初衷。他下令暂时停止进攻,却不愿立即退兵。他派人去对晋文公说:“楚国之于曹国和卫国,正像晋国之于宋国一样。您要是恢复曹国和卫国,我就不攻打宋国,咱们彼此和好,免得叫老百姓吃苦受罪。”晋文公还没说话,狐偃就抢先说:“成得臣这家伙太不讲理!他放了一个还没打下的宋国,却叫我们恢复两个已经灭了的国家。哪儿有这么便宜的事?”于是,他就扣押了成得臣派来的使臣,放他手下的人回去。

晋文公又想出了一些计策,一方面打发使臣去联络秦国和齐国,请他们一块儿来帮助中原的诸侯,抵御楚国这个“蛮族”;一方面通知卫成公和曹共公,怂恿他们先跟楚国绝交,将来一定恢复他们的君位。他们当然是言听计从,就写信给成得臣表明态度。成得臣正为这两国流汗卖命,他们却反过来跟他绝交。他气愤地骂道:“这两封信明摆着是那个老奸巨猾的老贼逼他们写的。算了!不打宋国!找重耳这老贼算账去!打退了晋国再说。”他带着兵马,一路赶到晋国人驻扎的地方。

中军大将先轸看见楚国人过来,准备立即迎战。狐偃说:“当初主公在楚王面前说过,要是两国发生战争,晋国愿意退避三舍。咱们可不能失信!”将士们都反对,说:“这怎么行?晋国的国君怎么能在楚国的臣下面前退避呢?”狐偃力排众议,说:“咱们不能忘了当初楚王对咱们的善意。退避三舍是向楚王表示尊重,哪儿是向成得臣退避呢?而且,如果咱们退兵,他们也跟着退兵,就容易讲和了。那不是很好吗?如果咱们退兵,他们还是穷追不舍,那就是他们理屈了,咱们有理,他们没理,咱们的将士个个理直气壮,他们的将士若还自以为是,两国打起来,对咱们就有利。”大家这才默不作声了。晋文公吩咐军队向后撤退,一直退了九十里,到了城濮(卫地,在山东省濮阳县南),才停下来。这时候,秦国、齐国、宋国的兵马也陆续赶来支援。

楚国人一瞧见晋国人往后撤退,非常高兴,大将斗勃对成得臣说:“晋国的国君竟躲着楚国的大臣,咱们真是太风光了。大王早就让咱们回去,咱们也不能太固执。既然已经讨回面子,就顺水推舟回去吧!”成得臣说:“现在回去已经迟了,倒不如打个胜仗,还可以将功赎罪。咱们追上去吧!”于是楚国人就追到了城濮。双方的军队都在那边驻扎下来,战云密布,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爆发战火。

晋文公向来知道成得臣的骁勇善战,将士们也都知道楚国人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再说晋国的兵马退了九十里,楚国人步步紧追,大家心里多少有点担心,晋文公尤其提心吊胆,万一打了败仗,别说不能做霸主,从此以后,中原诸侯也只能听命于“南蛮子”的了。过去齐桓公和管仲还不敢贸然跟他们开战哪!他愈想愈心虚。到了晚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好不容易想睡着,就做了个噩梦,吓得浑身是汗醒来。

第二天,晋文公对狐偃说:“我有点害怕。昨晚做了个梦:我好像还在楚国,跟楚王摔跤。我摔不过他,被他摔倒了。他趴在我身上,直捶我脑袋,还吸食我的脑浆。现在我的头还在隐隐作痛哪!”狐偃很有口才,一直给晋文公打气,说:“大喜!大喜!咱们一定打胜仗!”晋文公说:“这话怎么讲?”狐偃说:“主公仰面朝天,分明是得到了老天爷的帮助;楚王向您一趴,不正是向您请罪吗?”晋文公听了狐偃的一番话,头也不疼了,胆量也大了,鼓动将士们准备跟楚国人对打。

双方一交锋,先轸故意露出败象。成得臣骄傲自大,向来看不起晋国人,一看他们逃跑,就不顾一切地猛追上去。先轸就这么把楚国人引到有埋伏的地方,切断他们的后路,杀得他们七零八落,四处窜逃。晋文公连忙叫先轸嘱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国人赶跑就行了,不许追杀,以免辜负了楚王从前的情义,留个后路,往后还可跟楚国修好。于是楚国的将军成得臣、斗勃、斗宜申、斗越椒带着那些败兵,沿着睢水跑,跑了一阵子,正准备坐下来休息,突然传来一阵鼓响,冲出一队晋国的人马。领头的那个将军正是楚国人闻之色变的大力士魏。魏自从疗伤复元以后,格外尽忠奋勇。他看见楚国的残兵败将,就把他们包围起来,打算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当他正准备动手的时候,忽然来了个急使,大声传报说:“千万别杀!主公有令:让楚国的将士回去,以报答楚王的情义!”魏只好叫士兵们让出一条路,吆喝着说:“哼!便宜了你们!”楚国人于是低垂着头,匆匆忙忙地跑掉了。

成得臣退到连谷城(楚国地名),才打发儿子成大心领着剩余的军队去见楚成王。楚成王怒气冲冲地数落着,说:“我一直叮咛你们别跟晋国人开战,你们就不听我的话!你爹亲自说过愿意接受军法处治,还有什么好说的?”成大心说:“我爹早知道有罪,当时就要自杀。是我告诉他,见了大王,再让大王处治吧!”楚成王说:“落败的将军,不能活着回来,这是楚国的规矩,不用再多说了!”成大心见楚王没有怜赦的意思,只好哭泣着回到连谷城。

有位大臣获知这消息,立刻去见楚成王,对他说:“子玉是个猛将,就是没有计谋。本就不该叫他独自带兵,让他自己拿主意;如果有个谋士从旁协助他,他一定能够打胜仗。这次虽然失败了,可是以后要打败晋国,还是得依靠他。大王还是免了他的死罪吧!”楚成王觉得这个大臣的话很有道理,就连忙打发人去传命令:“败将一概免死!”可是传令的人赶到连谷城时,成得臣已经自杀了。

晋国击败楚国的消息传到洛阳,周襄王既高兴,又担忧。高兴从此“南蛮子”楚国大概不敢再来侵犯中原了;又担忧晋国太强,不容易对付。不过,对如此强大的诸侯还是要依附的,于是,就派大臣王子虎去慰劳晋文公。晋文公就利用这个机会,跟王子虎约好时间、地点,准备召集诸侯,订立盟约。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带着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等国的诸侯到了践土(郑国地名,在河南省厂武县),召开大会。秦国远在西方,从来没跟中原诸侯会过盟。许国一直是唯楚国马首是瞻,也没来。卫成公还在襄牛,曹共公拘在五鹿,他们当然无法赴会。于是周襄王就叫王子虎跟其他的大臣去会见诸侯。晋文公献出楚国的俘虏一千名,兵车一百乘。王子虎替天子慰劳各路诸侯,叫他们尽力地扶助王室,彼此不要勾心斗角、打来打去。当场就正式称晋文公为盟主。列国诸侯在王子虎面前“歃血为盟。”

唾面自干

“唾面自干”表示逆来顺受,忍受侮辱,而不敢与别人计较。也形容人的气量大,不与别人计较。

此典出自《新唐书·娄师德传》: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娄师德,字宗仁,唐代郑州原武人。唐高宗(李治)上元(公元674~676年)初年,娄师德任监察御史,适逢吐蕃侵扰边境,唐将刘审礼战死,娄师德奉命到洮河聚集败逃的士兵,并招募猛士讨伐吐蕃,立下战功,被提升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并负责军队营田的事务。武则天天授初年(公元690~692年),娄师德任左金吾将军,他率领士兵屯田,积贮粮食数百万,不仅军队吃用不愁,还省下了转运粮食的费用。武则天非常赞赏他,下诏表示慰劳。武则天对娄师德说:”军队在边境,必靠营田才能自给。可是您不要过于操劳了。”于是,又命他为河源、积石、怀远的军队和河州、兰州、鄯州、廓州的检校营田大使。

娄师德身长八尺,方口厚唇。为人厚道,有度量,如果有人触犯了他,他就表示谦让,不与别人发生争执,怒意不形于色。他曾经与李昭德一起行走,娄师德长得很胖,走不快,李昭德嫌他走得慢,生气地说:“都让你这个田舍郎把时间耽误了。”娄师德笑着说:“我不种田,还有谁种田呢?”他的弟弟被任为代州都督,去上任的时候,娄师德教他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性。弟弟说;“假如有人把唾沫吐在我脸上,我把它擦掉就算了”娄师德说:“不对。您把唾沫擦掉,就是违背了别人的怒意,要让唾沫自行干掉”

唾手可得

“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

此典出自《新唐书·褚遂良传》:“但遣一二慎将,付锐兵十万,翔旝云輣,唾手可取。”

唐代初年,朝鲜半岛上有三个国家:北部是高丽,西南部是百济,东南部是新罗。唐高祖李渊曾和高丽国交换本国流亡人口,高丽送还中国流亡人将近一万,可见高丽对唐朝的态度是十分友好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特别是消灭突厥后,依仗着国力强大,企图侵占弱小的邻国。

贞观十四年(公元642年),高丽西部酋长泉(姓)盖苏文(名)杀掉了一百多名高丽大臣,并杀死国王高建武,立高藏为国王。泉盖苏文把持国政,用严刑立威望,高丽内部动乱不安。唐太宗觉得有机可乘,于贞观十六年(公元644年)决定亲自率兵前往。为此,大臣们都上书劝阻。有一个叫褚遂良的大臣建议说:“陛下不必亲征,派一两名猛将,带领十万兵马,便唾手可得。”唐太宗不听劝告,亲自率兵前往,结果遭到失败。

万金之患

“万金之患”讽谕了患得患失者的失败。

此典出自《苻子》。

夏王想叫后羿对准一块一平方尺大小的兽皮箭靶和直径一寸的靶心射箭,就对后羿说:“你射这个靶心,射中了,就赏给你一万金的货币;射不中,就减你一千邑的封地。”后羿听了夏王的话,神情不安,非常紧张,于是拉开弓去射靶心,第一箭没有射中;再射一箭,又没有射中。

夏王便对保傅弥仁说:“这个后羿呀,平日射箭,百发百中,可是这次跟他定了赏罚,就射不中了,这是什么原因?”

保傅弥仁回答说:“他呀,高兴与恐惧的心理成为他的灾害,万金的赏赐成了他的祸患了。如果一个人能够排除欢喜和恐惧的矛盾心理,去除万金赏赐的私心杂念,那么,普天下的人们便都能够成为像后羿那样的射手了!”

亡戟得矛

后人用“亡戟得矛”比喻得失相当。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离俗》:“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

古代时,齐国和晋国发生了战争。有个来自平阿(今安徽怀远县西南)的小兵在两军混战中弄丢了手中武器戟,但他捡了一枝矛。虽然是这样,他心里还是不安,到底要不要这枝矛也拿不定主意。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人。他问道:“我丢失了一枝戟,但又捡回来一枝矛,您认为我能归队吗?”这个人说:“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丢失了一件兵器,又捡回来一件兵器,为什么不能归队呢?”

亡赖附鬼

“亡赖附鬼”尖刻地嘲讽了卖身投靠、为虎作伥的无赖汉及其丑恶嘴脸。

此典出自《伯牙琴》。

有一个楚地恶鬼降到齐地来,说道:“天帝派人来统治这块土地,我能够为你们降祸赐福!”人们非常畏惧他,只得唯命是从,并将鬼供奉在庙里,天天杀牲祭祀,拿着钱物去献给它。

街市上一些流氓无赖纷纷依附恶鬼,把自己的身躯当做奴婢贱妾一样,还不满足,又让他们的妻子和女儿供它使唤。鬼气侵入,他们的言语举动都和恶鬼一模一样。于是,他们便依附鬼势,加倍危害齐地的百姓。凡是不肯依附鬼势的人们必定会遭到灾祸。齐地的老百姓因此陷入了沉重的灾难之中。

天神听说了这件事,从天而降,气愤而讽笑地说道:“这样的妖魔鬼怪,竟然被供在庙里,享受着人们的奉祭,还在这里作威作福不止!”说罢就发出霹雳,劈倒了庙宇,震死了所有的流氓无赖,从此楚地来的鬼祸便被平息了。

这些家伙以为恶鬼的气势是可以永远依靠的吗!

一张一弛

“一张一弛”比喻合理安排工作,做到有松有紧,劳逸结合。

此典出自《礼记·杂记下》:“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