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首提前在堡子中,安排一些信众,帮助庙里张罗会期和各种杂事,有的到堡子里化工,筹集粮钱,有的负责接待“远客”,有的负责购买东西,有的负责取暖,有的负责“厨房”上的事务,有的负责烧茶,等等。组织者多是男性,因为这种“对外事务”都归男人处理。总之,整个运行程序与当地人家中办婚丧嫁娶时一样。而念哑巴经之前,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安排人员把将军庙的厨房清洗干净,所有炊具和餐具不能沾荤,哑巴会期间的饮食更是不能有荤,菜品里只能放置菜油。第一天吃完饭后,第二天不能吃饭,如此间隔安排。
念哑巴经时,庙里会统一提供食物,各地的老年人也会自带钱粮交给庙里,作为哑巴经期间超度家中亡人的费用。由于多数老年人无固定经济收入,念哑巴经时以带粮食为主,每人所交数量不等,依人的经济能力而行。钱粮由将军庙的会首统一管理,并由会首派专人负责安排膳食,以糌粑和面块为主。现在并无强制性要求村里每户必须派人参加,而是变成了自愿行为。
现在参加的信众多以老年妇女为主,当地的人戏称“老婆婆些没得事,混时间的”。除了本地的老年人外,还有从鱼通“高山”麦崩等地来的老年人,此外“高山”上有个别的40多岁的妇女也来念哑巴经。年青妇女上庙子也有些不好意思,害怕别人笑话,说她年纪轻轻的就上庙子。当地普遍的认识是“坐哑巴经是老年人的事情”。而从念哑巴经的要求来说,只要上了庙里,就不能再挂念家中的杂事,否则心不诚,也会影响坐戒的效果,自然年轻的妇女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有时就连老年人也不能保证年年都参加,因为有的人要看家、带小孩、做饭、喂猪,等等。2009年念哑巴经时,有几位时济的老太婆,因为必须要在姑咱卖菜,或者是为自己上小学或中学的孙子或孙女做饭,不能到庙里坐哑巴经,就在家里给菩萨说,虽然不能来庙里,但自己会按庙里坐戒的时间来安排自己的饮食,庙里禁食那天,自己也会禁食。但不说话是做不到的,请菩萨原谅。
白天,有的信众在院坝里点火堆烤火,有的则在庙外拉转经,人们心中会默念嘛呢,或者念有关千手千眼观世音的经文“治点弯亩”,这是本地安区或老年人,根据藏语经文转写成汉字的,据说这是当地喇嘛或老年人一代传一代,流传下来的,具体意义人们并不知晓。
庙宇旁边二层楼房的空闲房间里,事前会首组织信众已用木板临时搭建好了连天铺,夜晚信众们在此休息。遇到僧人在将军庙的大殿里诵经时,信众也会跟着诵经。有时信众多时,就有人坐在大殿外面。遇到打招呼,或者吃饭、睡觉时,人们都用六字真言来代替,直到喝了庙里的净水后,才能开口说话。前后共十天。中途若有人有事可以提前离开,但大多数人则要坚持到结束。哑巴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个人或家人修功德,由于诸多的饮食禁忌,从而导致参与人的数量和层次受到限制。有人说,一天不吃饭,饿倒不怕,但是一天不喝水,口渴的感觉让人难以忍受,有时会弄得人眼花缭乱。而且哑巴会中没有一般庙会中的娱乐活动,比如跳流行的藏舞,吸引不了年青女性参加。即使有诚心向佛者,也往往因家事缠身而不能前来。
二、小结:传统观念、家庭信仰生活、代际冲突与老年妇女的信仰行为
鱼通老年妇女参加哑巴会的原因,同样也受到传统文化观念、主要是佛教观念的影响。由于鱼通地处汉藏文化交汇之处,汉传佛教的观点也深入人心。汉传佛教认为女子每月的经期和生孩子,都会玷污阴曹地府和地母娘娘,因此女子的罪多于男子,而女子只有虔诚信佛、广积功德,才能赎减罪孽,否则将来阳寿终结到阴曹地府时,就过不了“奈何桥”,并必遭阴司座血河之惩。鱼通许多老年妇女都有汉文的《血盆经》、《三世因果经》,不仅念诵,而且会广泛复印传送以积累功德。笔者在调查中,就得到过这些经文。佛家还以“空”、“苦”指出女子是最苦的……女子如要赎身,唯有刻苦修炼,待来世投身为男子。佛家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进一步指出,一个人做了女身是最不幸运的,不能做王,不能成佛。生时父母又不很爱,长大了生别父母又受到夫婿的禁制。怀孕生产又很苦难,所以,若有女人厌恶自己是女身,就需要尽心供养菩萨……即肯施舍各种香华财宝等供养……并能坚定天天不退,一旦有了供养菩萨的福力以及功德的力量,便百千万劫不受己身了。此外,《地藏菩萨本愿经》还对信众指出,若是女子,生得丑陋、且多疾病者则更需志心瞻望礼拜地藏菩萨,来世就可以使你相貌圆满。或来世投生时,常常做王帝的女儿或王妃,或做宰相大姓人家的女儿,去端正受生诸相圆满。然而,许多授佛讲经者又认为女子即便苦心修佛,也需要修十节才能变成男身。而藏传佛教里,妇女的地位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佛教理论认为女性要逊于男性,她不能成为活佛,除非她来世重新改做男人。通过这世的积德最终导致她来世生成男人。一位参加过哑巴会的老人,边念六字真言边说道:
除了佛家而外,其他都没有转到六道轮回,仙家都没有转到六道轮回,玉皇啊,三清啊,听到说,都没有转到六道轮回,他们如果犯了罪,同样的要受刑,为啥子猪八戒要打到人间,他还是同样的犯了罪嘛。人家那些修行的上了天嘛。
参加哑巴会,既有老年妇女为自己的来世做祈求的主观目的,而在具体的信仰对象上,千手千眼观世音也是妇女的特别信奉,得到社会认可。由于观音具有无所不包的能力,使得参与哑巴会的行为,也具有了团结生活和家庭的功能。正如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所说的,碧霞元君与一种虽有活力但却危险的力量有关,这就是与年轻妻子、媳妇所具有的生育有关,因而受到文人的抵制。而天后和观音一般来说似乎更多是与婆婆以及老年妇女的形象有关,这样的妇女完全被吸收进家族世系,不再有危险的生育能力,他们作为孩子的感情的寄托对象而成为家庭团结的纽带。
赵世瑜在研究中曾说道,明清时妇女外出参加宗教性的活动,实际上是家内讲经念佛活动的合理延伸,到寺庙佛像前去祈祷还愿,比在家中更能收到效果,与神的联系更直接。而妇女为家人求平安幸福,也是传统赋予妇女的“主内”的职责。这是相当精到的分析,这与藏传佛教信众的日常生活特点相似,鱼通妇女每天的日常生活与信仰是融合在一起的,经堂礼佛、煨桑,就连每次吃饭都要先敬奉天地祖先,外出参加仪式活动自然是其分内和日常生活的延续。而在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许多老年人也是不吃饭,不喝水。近来有一种新的说法,初一或十五,老年人要多少吃些东西,才能给子女留下衣禄,所有部分老年人才在晚上象征性地吃点素食。
就鱼通地区而言,他们的家庭模式与生活发生的变化,与阎云翔在东北农村的调查情形极为相似,基本能代表中国家庭生活的基本变化情况:公共生活的退化,家庭结构中的横向夫妻关系已经取代了纵向的父母、儿子关系而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这表明,在广大家庭中,父母与儿子、媳妇之间,存在潜在的冲突,尤其是当父母在家庭中逐渐丧失劳动力、失去控制力时,代际间的冲突就会加剧。当然,即使在父母壮年时,这种代际冲突也是一直存在的。费孝通认为,两代间的隔膜不易消除,而亲子断裂是为了解决生物断隔和社会绵延的矛盾。但现在的变化所导致的则不仅仅是代际冲突的问题,而是父母的权力受到挑战,以及随之而来的老人赡养的问题。在鱼通调查中,我时时听到老年人对年轻人的抱怨,对社会陋习和孝道衰落的不满。一位曾经任过多年村干部的人讲道:
我觉得,男女平等,妇女翻了身,但有些是不是翻得过火了点,说到儿子(娶)媳妇。儿子多的家庭,十有九家的娘老子(父母)日子很不好过,东撵西撵,这家也搁不到,那家也搁不到,需要八方跑。吊颈死的,跳河死的,多得很。男女平等指的只是平等嘛,每个人有四个娘老子,应该同时一样的尊重,不应该见外。人的识字作怪,就把不稳。多数是儿子脑壳简单,不过他也难办,一方是父母,一方是爱人,多数随爱人多一点。
现在,因为老人赡养问题,鱼通地区单独居住的老人越来越多,他们衣食住行事必亲躬,或是将自己的土地租给别人,自己到鱼通附近的康定县姑咱镇租户独居,是最为闲暇也是最为孤独的人。有少部分老人因为子女外出打工,在家独守空房而成为空巢老人;还有一种特殊的独居老年,他们虽然与自己的子女组成扩大家庭,但因孙子或孙女在姑咱镇上小学或初中,为了照顾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些老人与孙辈在姑咱租房。总体而言,他们有闲暇时间,有相似的经历和困惑,加之又多是熟人,哑巴会正好提供了他们每年定期会面,交流信息,彼此排遣、宣泄心中的积怨的机会。
如此而言,现代社会中,老年妇女之所以参与哑巴会及拥有相似的信仰活动,还与家庭生活方式的变革和亲情的缺失有关。社会变革的步伐无法阻挡,核心家庭的大量出现也是一种趋势,而核心家庭本身的暂时性会造成一个难题,它以年老时的焦虑形式出现:一旦孩子们都走了,年老的父母谁来照顾?事实上,在今天的中国农村,父母的居住方式多是分别跟从一位子女生活。这是较为特殊的一种居住模式。这种居住模式,比之完全独居的方式要好一些,但是父母作为配偶在事实上的分居而住,面对的是少时是夫妻、年老时反而无法相互陪伴的尴尬。同样,由于生活习惯和观念差异、家庭地位转化等等原因,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冲突会长期存在,使得老年人虽与子女居于一室,但内心有时也会感到孤独。
我们并不强求保持着三世同堂的居住格局。我们只希望老年人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如果老年人的生活中没有亲情,即使公共的信仰活动能帮助独居的老人度过闲暇时光,得到瞬间的情感慰藉,舒缓心中积聚的情绪,但是信仰活动之前或之后呢?我们能否让家庭获得应有的亲情,让老人获得家的温暖,让信仰不再成为孤独老人的避难所?这值得今天的子女——未来的老人们认真反思。如果你们在暮年时,也只能在信仰中获得这样的解脱,那么,这既是对神的亵渎,也是对人性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惩罚。
(郭建勋: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