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孝道文化新探
4435600000090

第90章 《孝经》译注(1)

袁庭栋

说明

《孝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孝道文化的最重要、最集中的经典性文献。自从汉代以来,就长期受到尊崇,先后被列为儒家经典的《九经》与《十三经》之一,千百年来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曾经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其他的儒家经典一样,两千多年前所出现的《孝经》,自然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时代需求。两千多年过去了,从今天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来看,《孝经》中的一些内容、一些观点当然已经陈旧过时、不再适用。但是其中仍然还有不少内容、不少观点是可以而且应当加以借鉴和参考的,仍然存在着一些可以视作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的内容而加以批判继承。如果从研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孝道文化的角度出发,《孝经》则更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鉴于《孝经》的文字不多(今天所流行的今文本《孝经》全文只有1799字),为了给今天已经不大熟悉古代文献的广大读者提供一个简明扼要的比较通俗的本子,我特地在前人注释的基础上间以己意,将《孝经》全文加以标点、注释和今译,供大家阅读时参考。注释时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不再引述文献根据;译文则采取意译的方式,力求通晓畅达,而不完全拘泥于原文的词句。

这里,先将《孝经》的基本情况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孝经》的作者今天已经无法确知,从汉代以来主要有七种说法,其中最重要的说法有以下两种:

一种说法认为《孝经》出于孔子,其代表人物是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同时,他在他所整理编次的《白虎通义·五经》中又说:“孔子……作《春秋》,复作《孝经》。”

另一种说法认为《孝经》出于孔子的弟子曾子(即曾参),其代表人物是司马迁,他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

较为次要的说法大都与上述说法有关,如有的学者认为是孔子讲学之后由孔子的弟子记录整理的;有的学者认为是由孔子传授给曾子,曾子又传授给他的弟子,由曾子的弟子记录整理的;有的学者认为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整理的;有的学者认为是孟子的弟子所作;有的学者则确定为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弟子子思所作。

以上说法虽然有所不同,但是都认为《孝经》是出于孔子之门、反映孔子学说的儒家经典,这在古今都是一致的。

近代学者对于《孝经》的作者也作过不少的讨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孝经》是出现在战国初期的重要的儒家文献,其作者应当是曾子的弟子,而其主要内容则应当是曾子从孔子的讲授中得来的。

和其他几种儒家经典相似,《孝经》在汉代曾有过两种版本,一种是用汉代通行的汉隶书写的今文《孝经》,为十八章;一种是用战国时期的篆书书写的古文《孝经》,为二十二章。自隋唐以来在我国长期流行的《孝经》都是今文《孝经》,这个本子是在西汉末年由著名学者刘向整理编定的,共分为十八章。在唐代,唐玄宗亲自主持对今文《孝经》的文字作了审校,给每一章加上了名称,唐玄宗还亲自作了序文,并对全文作了注释,其他学者又在这个注释的基础上再作注疏,这种注疏本遂风行天下。清代的顺治皇帝和雍正皇帝都曾经亲自给《孝经》作序、作注。我们现在所依据的《孝经》文本,是清代著名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本中的《孝经》十八章。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

孔子这天在家中闲坐,陪侍他的学生曾子也在一旁坐着。

孔子对曾子说:“从前的贤明的君王都具有很高的品德并且懂得治理天下的道理,所以他们能用孝道去顺导天下的民众,民众也才得以做到彼此之间和睦相处,上下之间相互敬爱而没有怨恨。你能懂得这其中的道理吗?”曾子赶紧从席子上站起来回答说:“我不是一个聪慧的人,我怎么能懂得这些道理呢?”

孔子接着讲了这样的话:“孝道这种理念,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最初都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所以是太重要了。你回到座位上去坐下吧,让我来慢慢地告诉你。一个人的身体乃至于一切,都是父母给的,因此要时刻想到这一点而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随便毁伤而使父母失望伤心,这是最起码的孝道;一个人要努力建功立业,推行道义,让名声显扬于天下,并因此而使父母乃至祖先增加光彩,这是最高境界的孝道。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孝道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其基础是事奉双亲,然后是效忠国家,最终达到建功立业。《诗经·大雅·文王》中有这样的诗句;‘一心想着你的祖先吧,很好地修炼你的德行吧!’就是讲的这种道理。”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

孔子说:“凡是能够亲爱自己的父母的人一般都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凡是能够尊敬自己的父母的人一般都不会轻慢别人的父母。如果在事奉父母时能够将爱心与敬意尽情地显示出来,并将这种爱心用于对百姓加以德行的教化,这就是作为一个天子应有的孝道。《尚书·周书·甫刑》中有这样的诗句:‘一个人有了美德,万众都能得福。’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

孔子说:“虽然位于万民之上但却不能骄傲,虽然身居高位但却能时时警惕而不致对自己产生什么危害。言行都能保持节制而又谨慎小心、遵守法度,内心虽然感到满足但在生活却不能奢侈浪费。虽然身居高位但却能时时警惕而不致对自己产生什么危害,这样就能够长期地保住自己的高贵的地位;内心虽然感到满足但在生活却不能奢侈浪费,这样就能够长期保住自己富有的财产。既然能够保住自身的富贵,当然也就能保住国家的政权,能够安抚天下的百姓,这就是作为一个诸侯应有的孝道。《诗经·小雅·小旻》有这样的诗句:‘千万要小心翼翼,就像是站在万丈深渊的边缘上,就像是行走在薄薄的冰面上。’就是在形容这种心情。”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译文:

孔子说:“凡是不符合先王所制定的法规的服饰就不敢穿戴,凡是不符合先王所制定的礼制的言论就不敢发表,凡是不符合先王所制定的行为规范的行为就不敢行动。根据这样的要求,所以不符合礼法的话不说,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做。而如果能够做到这些的话,说话时就不会再去考虑选择什么话才该说,做事时就不会再去考虑选择什么事才该做,哪怕到全国各地发表各种各样的讲话也不会出现言论上的失误,哪怕到全国各地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也不会受到人们的怨恨。如果上面的服饰、言论、行为这三方面都能依照祖制做好了,那么就一定能守住祖先传下来的家业与荣誉,这就是作为一个卿大夫应有的孝道。《诗经·大雅·烝民》有这样的诗句:‘无论早晚都不敢懈怠,辛勤工作,一心一意地事奉君王。’就是赞颂的这种精神。”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译文:

孔子说:“用事奉父亲那样的态度去事奉母亲,因为对父亲和母亲的亲爱应当是一样的;用事奉父亲那样的态度去事奉君王,因为对父亲和君王的尊敬应当是一样的。事奉母亲主要是取其亲爱,事奉君王主要是取其尊敬,而对于父亲来讲就是既要有亲爱又要有尊敬。正是出于上述的原因,所以以孝道的要求去事奉君王就是在表示忠诚,以尊敬的态度去事奉长辈就是在表示顺从。如果把握了忠诚和顺从这两种态度的话,就会处理好和上级与长辈的关系,从而也就能够保住自己的官阶俸禄并保住祖宗的家业,这就是作为一个士应有的孝道。《诗经·小雅·小宛》有这样的诗句:‘早起晚睡般地辛勤劳作,千万不要有辱你父母的名声。’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译文:

孔子说:“掌握和运用天时的特点进行耕作,因地制宜地从土地中取得收成,谨小慎微并节约开支,好好地奉养父母,这就是作为一个老百姓应有的孝道。

“根据以上的论述就可以知道,从最高地位的天子到最普通的平民百姓,孝道都是无所不在的,如果还有谁担心自己是没法尽孝的话,那完全是没有的事。”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译文:

曾子说:“啊,真不简单,孝道真是太伟大了!”

孔子说:“是啊,所谓孝道,有如天上的日夜运行而不改的天象,有如地上最为适宜而长期高产的作物,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就是行为的指南。孝道既然是天地间最为重要的东西,那么普天下的广大民众就应当以孝道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应当效法上天那样地充满光明,效法大地那样生长出最适宜的物产,并以此来使天下诸事顺畅。如果大家都能这样做的话,教化天下时不需要严厉的手段就可以取得成功,施政于民时也不需要严厉的刑法就可以天下大治。圣贤的先王正是见到讲究孝道就可以教化万民,所以首先就以自己的博爱的言行作为天下的表率,民众们就再也不会遗弃自己的父母而不孝了;然后又以道德礼义来进行教导,民众们就都能将道德礼义变为自己的行动;圣贤的先王又以恭敬礼让的行为作为天下的表率,民众们就再也不做什么争斗;又用礼仪音乐来加以倡导,民众们就都能和睦相处了;再将是非好恶的道理加以充分的说明,民众们也就知道哪些事情是必须禁止的了。《诗经·小雅·节南山》有这样的诗句:‘威名远播的尹太师啊,民众们都在仰望着您!’就是讲的这种情况。”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小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其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译文:

孔子说:“过去贤明的君王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时候,连那些小诸侯国的臣下都不敢遗弃,难道对那些贵族们会不重视吗?所以就能博得诸侯们的欢心,大家都来拥戴和延续其先王的事业。过去贤明的诸侯们要治理自己的诸侯国,连贫苦的鳏夫寡妇都不敢侮慢,难道对那些士民们会不重视吗?所以就能博得本族成员们的欢心,大家都来拥戴和延续其先君的事业。过去贤明的卿大夫要治理自己的家族,连低贱的奴仆都不愿失去,难道对自己的家属会不重视吗?所以就能博得家庭成员们的欢心,大家都来拥戴和延续其祖先的事业。如果都能如同上面所说的这样去推行孝道,那么人们在世时就可以在一片亲情中过着安定的生活,死后就可以得到后辈应有的祭享。于是就会出现天下和平、风调雨顺、祸乱不生的太平盛世。贤明的君王所以要以孝道治天下,正是因为上述的这番道理。《诗经·大雅·抑》有这样的诗句:‘如果具有了正直的道德而又努力加以推行,那么天下的四面八方都会归顺。’就是讲的这种道理。”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