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44399400000036

第36章 从族谱资料看开漳(1)

汤漳平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开漳史的讨论已历经近30年时间,虽然这期间召开的专门学术研讨会不多,但是,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只是表现在形式上时而热烈时而冷清,呈高潮与低谷交错状态。进入本世纪以后,随着闽南文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乃至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立,在两岸关系日渐和缓的气氛中,两岸文化交流也日益热络起来,于是,这一问题再次受到关注。弘扬开漳圣王文化,关系到两岸五缘关系中最重要的血缘和亲缘关系,它又和两岸共同关注的闽南文化之形成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确实应当认真加以讨论。可是,有个别学者无视学术界对开漳史已达成基本认识这一事实,依然在缺乏相关深入研究的情况下,耸人听闻地提出所谓“开漳史充斥谎言”的怪论,让一些不明真相的民众无所适从。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为了从根本上对开漳史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笔者一直期望能够在比较充分了解与阅读涉及开漳姓氏的族谱资料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较为真实科学的结论。然而限于种种条件,这个想法一直未能真正实现。

2008年,漳州市政协聚合全市的力量,组织了多达200余人的编辑队伍,调查了全市一万多个自然村,在认真搜集、查阅与核对众多姓氏的族谱资料基础上,编写出长达270余万宇的《漳州姓氏》一书,并由中国文史出版社编辑出版。本文即主要以这部着作为依据,附以所见部分姓氏族谱资料,探寻1300多年前开漳将士的足迹,庶几对这一历史能够形成比较客观的认识,至于目的达到与否,尚祈学界朋友正之。

唐代初年的中原民众入闽,是闽粤开发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其意义绝不止于开漳。虽则“唐史无人修列传”,使这一对日后影响深远的史实缺乏详细的正史记载。然而,唐、宋以来,一些零散资料从不同侧面保存记载了这一事件的过程,例如,有关建漳的具体时间,在《新唐书》、《旧唐书》中便都有明确的记载,而豫、闽、粤、台诸省地方史志、族谱资料的载录,乃至民众口传记忆,依然使人可以对这一事件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我以为,目前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数研究者的认识是一致的。

(一)对于本次事件的起因、过程、结局,各方并无多少异词,也就是说:这一历史事件的总体脉络是清楚的,也是符合事实的;

(二)事件的主体人物也是清楚的:即以陈政、陈元光及其所带领的中原府兵及58姓民众成为本次入闽平乱及开发建设闽南粤东的主力;

(三)本次事件的意义及其影响的几个方面: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族群的整合,乃至尔后的闽南文化区域之形成、台湾的开发以及海外的拓展等。

上述诸方面在认识上的一致,是我们这三十年来研究上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这也就是说,一部开漳史,乃至影响所及的闽南史、闽南文化史,它的基本轮廓、主要的脉络均是清晰明了的,将一部开漳史说成“充斥谎言”,对于历史工作者而言,起码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至于在网络上大加宣扬,就缺乏基本的良知了。

当然,在开漳史、闽南史的研究中,确实也存在不少认识不一致,乃至有分歧的方面,尽管这些并不涉及整个事件的基本层面的问题,但如果能够通过我们的研究,提供可信的资料,使之逐渐明朗,减少分歧,进而逐步达成一致,应当是我们研究的目的所在。在正史记载不足的情况下,方志与族谱资料的记载,就显得分外珍贵。那么,到底有多少姓氏记载了唐初参与闽粤开发的姓氏呢?传世的《漳州府志》、《漳浦县志》、《云霄县志》及《山美陈氏族谱》中载录了当时入闽将领名单。据载,首次随“陈政戍闽粤的将士自副将许天正以下一百二十三员”,这些人多数名宇俱在,且各族谱也均有资料保存,焉得随意指其为假造、伪造。而两批入闽人数当有万人之众,这也是多数人所认可的史实。对于他们的去向,实在应当加以认真的探究。

本次编写《漳州姓氏》,对于现有的漳州703种姓的入闽、肇漳情况逐姓进行调查并记录下来,这就使我们能够在此基础上,对与开漳有关的各种姓氏的基本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审视,同时,编者还作了许多统计分析工作,这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按照过去记载的资料,唐府兵士卒守闽粤可考者64姓,而府兵将士眷属可考者40姓,这40姓中,除部分与府兵姓氏重复者外,尚有18姓,分别为:卜、尤、尹、韦、甘、宁、弘、名、阴、麦、邵、金、种、耿、谢、上官、司空、令狐、吐万。这样合计共有82姓。而本次调查结果发现有记载的府兵姓氏是68姓,加上眷属18姓,总数应为86姓。

我们分别对这68姓入漳始祖姓名、职务、去向、后裔的繁衍及播迁等问题进行整理,所列出的结论令我十分惊讶,充分感受到这些资料的珍贵,它让过去种种不实的传言揣测不攻自破。

1.陈姓

入闽影响最大有三支(P66),永嘉之乱南渡入闽八姓有陈姓。

(1)开漳圣王派,由陈政、陈元光父子总章二年(669年)入闽奉命平定“蛮獠啸乱”,陈政之兄陈敷、陈敏增援途中病殁于浙江江山,侄元敞、元扬病殂于浦城。陈元光领兵继承父业,子孙传至今。同时入闽地还有府兵队正陈实、陈马、陈叔章,但其后裔不详。

(2)太傅派:陈邕,开元年间入闽。

(3)南朝江州义门派:北宋嘉佑七年(1062年)入漳。

陈姓入闽派系众多,故“陈、林半天下”。

2.许姓(P1400):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左翊将军许濙奉命屯戍闽越,驻师泉州西南,后定居同安,墓葬今存,在厦门翔安。

总章二年(669年),宣威将军许陶、许天正奉旨入闽平乱,为前锋副使。许陶战殁,葬于闽清(墓今存),汝南人。许天正(649-719),汝南许纲九世孙,任别驾,泉潮团练使。中外许姓以其父子为入闽一世祖、二世祖。子许平国镇南诏,兼治州事,性格刚烈,不受请谒,降为海寨巡检使,辖兵马4360人。后裔由漳入泉入安溪、南安。

景龙二年(708年),许州人许辅泉入闽任武荣州刺史(州治在今泉州南安),子孙繁衍于莆田、晋江。

唐大中九年(855年),殿前中丞许成之子许德猷、许德勋携家口70余人30余姓入闽。子孙繁衍于政和。

3.卢姓(P824):入闽有三派。卢铁,宇如金,为陈政部下校尉。子卢伯道为分营将。建漳州时,卢如金任司仓、司户参军。开元二十三年病逝,享年88岁。夫人祝氏随军偕来。子孙迁居天宝。有三子,长子伯道妻陈怀珠,系陈元光长女。

4.李氏(P610):入闽李氏有七派。

李氏开漳人物有五:一为李伯瑶(陕西三原人),为唐开国元勋李靖之孙。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任营将,后为漳州司马。同任营将还有李茹刚。任府兵队正三人:李仙客、李彪、李牛。漳李姓多认李伯瑶为开漳祖。

李伯瑶有十三子,皆以军功授职团练使,分守福建各地:

长子李莅汝,袭职宣慰监军。

次子李董汝,以水师都统总理海防。

三子李萌汝,镇守新宁(今长乐),兼理水务。

四子李莛汝,镇守延平(今南平),兼巡闽江。

五子李苐汝,镇守永贞(今罗源),兼督造兵器。

六子李苼汝,镇守绥城(今建宁),协理兵器。

七子李莳汝,镇守清溪(今安溪),兼司积储。

八子李着汝,镇守武平,兼理水务。

九子李英汝,镇守浦城,兼司转输。

十子李华汝,镇守长溪,兼督造战船。

十一子李莲汝,镇守永泰,兼司粮食。

十二子李苍汝,镇守龙岩,兼理棕、麻、竹叶、油、灰等造船用料。十三子李菁汝,镇守建州(今建瓯),协理船务。

5.马氏(P891):马仁,河南固始人,随陈政父子入闽,任营将,后任漳州司马。711年为保护陈元光突围阵亡。后裔传于华安、漳浦、东山等地。

6.张氏(P1631)

肇漳始祖张虎,兄张龙,一同随陈政父子入闽平乱。后张龙领兵返回河南开封,弟张虎(即张伯纪)落籍漳州,为漳州张氏始祖。唐中宗时,张虎受封武威协应大将军,镇守漳州路大总管。后裔子孙分居闽、粤的漳、泉、惠、潮各地。又府兵校尉中有张公远,队正有张来、张本仪,情况不明。

7.沈氏(P1009)

入闽始祖为唐初跟随陈政、陈元光入闽的沈勇,原名彪,宇世纪,河南固始人。沈世纪入闽为营将,骁勇善战,在开漳建漳中屡建功勋,官至辅佐中郎将玉铃卫将军。漳州沈氏均奉其为开漳祖。又有府兵校尉沈天学,后裔不明。

8.欧氏(P915)

总章二年(669年),欧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的有欧哲、欧真兄弟和欧宪伯三人,欧哲任营将,欧真任校尉。欧哲为陈元光五大将之一,定居龙溪县九湖营。欧宪伯入闽后,留守于莆田、仙游的兴化府。

此外,在陈政军中任府兵队长的还有欧阳传惠,事迹无考。

9.戴氏(P193)

戴氏于唐总章二年(669年)随陈政入闽的有固始人戴伯岳、戴元理父子。戴元理为府兵营将。府兵校尉还有戴仁。

戴元理子戴君胄,703年出生于云霄,袭父职,后佐元光子陈珦,妻陈元光三女陈怀金。卒于大历十三年(778年)。今漳州戴氏皆为君胄后裔。

10.黄氏(P425):黄氏入闽始于东汉。

唐初随陈政入闽平乱的有军前祭酒黄世纪。据载,黄世纪原为高宗朝廷礼部侍郎兼祭酒,因不执行武后“命改庙制”而被发配随同陈政戍闽平乱。在李辅胜(伯瑶)营中,陈政命其在今厦门专司监造海上战船和兼管浯州(今金门)牧马事。有三子,子孙遍布闽台、粤东。

11.林氏(P682):林氏也为西晋时入闽最早八姓之一。

唐总章二年(669年),固始人林孔着随岳父陈政入闽为军咨祭酒。政殁,佐陈元光讨平广潮诸蛮,开漳建漳,后裔传衍漳州。

同时入闽的还有府兵校尉固始人林章,队正林克非。但其后裔去向不明。

12.郑氏(P1692)

郑氏同为西晋入闽的八姓之一。而肇漳有记载的则自唐初。

陈政入闽时,跟从者有军咨祭酒郑时中,府兵校尉郑平仲,府兵队正郑正、郑业、郑惠、郑牛容等。建漳后,郑姓将士奉命驻守闽东南四境,包括同安、长汀、潮安、龙溪等。郑氏均为河南固始人,其后裔部分迁回固始,今在漳后裔均尊郑时中为先祖。

13.朱氏(P1765)

朱氏之入闽,始于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军中有军咨祭酒朱秉英,府兵队正朱参。

据传,朱秉英受封信国将军,戍镇海,年老后回河北。唐开元十五年(727年)病逝。朱参为朱秉英堂兄,原驻守上营(云霄岳坑)。后奉旨任河南刺史,居永城(今河南永城)。后裔传衍情况不详。

14.魏氏(P1239)

魏氏入闽始于唐初,陈政府兵中有军咨祭酒魏有人,队正魏仁溥。陈政母亲魏妈,在开漳建漳中功勋卓着。但今漳州魏氏多为其他时代入闽之魏姓后裔。

15.刘氏(P791)

开漳唐府兵将士名系中有府兵校尉刘举,但今《漳州姓氏》中无其传衍的后裔,情况不明。

又,今龙岩九龙江畔有多处“三公庙”,祭祀刘氏三兄弟。《漳平县志》载:九龙乡居仁里刘珠华、刘珠福、刘珠成从陈政、陈元光军队开漳,率部沿九龙江上溯,疏浚河道,直抵雁石,以通舟楫。后人建庙祭之。

16.廖氏(P677)

廖姓三国时期即已入闽。

唐初中原府兵进漳时,有府兵校尉廖光达,但事迹及后裔情况不明。

17.汤氏(P1114)

汤氏之入闽,始于唐初随陈政入闽的汤智、汤简兄弟,河南固始人。汤智为府兵校尉,汤简为府兵队正。驻守柳营江东,并安家于龙溪角美之乌浔坑。汤简去向不明。今漳州汤氏为汤智后裔。

汤简名宇见于江西南昌《汤氏族谱》,载曰:“汤简,江西南昌人,唐奉政大夫,修正庶尹。”可知其后由闽入赣了。

18.涂氏(P1155)

涂氏入漳为唐初跟随陈政入闽的府兵校尉涂本顺、涂光彦,但其后裔无族谱记载其谱系。诏安县建有供奉二人的涂氏祖祠聚德堂。

19.吴氏(P1271)

吴氏入闽始于汉。

唐初跟随陈政入闽将士中有府兵校尉吴贵、队正吴弼等,但其后裔无考。吴姓在漳者人数众多。

20.周氏(P1747)

周氏入闽始于西汉,居闽北。

唐初跟随陈政入闽有府兵校尉周广德,河南固始人。为周姓漳州肇基祖。居龙溪,其裔孙周匡物是元和十一年(816年)的进士,为漳州建州130年首位进士。官至广东登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