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阳光
在唐代闽南地区开发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被后世誉为“开漳圣王”的唐代将领陈元光,在新旧《唐书》中却只宇未提,而《资治通鉴》与《册府元龟》中也未见其踪迹。笔者曾检索了唐代数量众多的笔记小说和墓志资料,也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作为唐代数量众多的地方刺史之一,尤其是当时经济和文化尚不发达的漳州而言,正史忽略陈元光并不奇怪。但这对学术界研究陈元光的生平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关于陈元光的记载之中,方志资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尤其是明清以来福建与河南地区传世的方志资料。尽管从史源学的角度而言,史料的记载是越早越好,用明清时期的方志来探讨唐代历史人物的事迹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但在目前,在唐代流传下来陈元光相关资料匮乏的情况下,明清豫闽地区的方志资料无疑是我们了解和研究陈元光的第一手资料,至少我们可以了解明清时代作为历史人物的陈元光在当时豫闽地区人心目中的形象。
一、关于陈元光的籍贯问题
关于陈元光的籍贯问题,学术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肖林《陈元光籍贯窥探》、贝闻喜《陈元光原籍考》等文章力主光州说。郭联志《陈元光籍贯有定论》认为陈元光籍贯为河东。杨际平《从〈颍川陈氏开漳族谱〉看陈元光的籍贯家世——兼谈如何利用族谱研究地方史》则主广东揭阳说。最近的研究见李乔的《“开漳圣王”陈元光籍贯辨析》,认为陈元光的籍贯为光州固始。笔者认为:河东地区应是陈元光家族的郡望所在,和具体的着籍地不能混为一谈。而揭阳说出现较晚,而且缺乏有力的证据。而争论最多的是光州以及固始两地之间的争论。
在光州的记载方面,主要见于清代以来的河南地区方志,如顺治《光州志》卷九《人物考·乡贤》陈元光传记中记载“光州人,宇廷炬。”并详细记载了陈元光的生平以及随其父陈政进入福建,之后建立漳州的情况。其后还有其孙陈酆的列传。顺治《光州志》卷九《人物考·乡贤》还记载,明万历初,举人陈华任光州守。因他到先祖陈元光的故籍当州官,与先祖后裔和当地士绅黎庶非常友善,勤政惠及百姓,后人将陈华祀入宦祠。《光州志》也给予列传留世。传云:“其先人元光,本州人,有功唐代,世守闽,始居于闽,以故华视光之绅士黎庶犹其亲姻比党也。”乾隆《光州志》卷一一《坛庙》称陈元光为“郡人”。卷五六《忠义列传》称之为“弋阳人”,弋阳是光州的古称。《河南通志》卷六三《忠烈》也记载“陈元光,宇廷炬,光州人。”
而记载陈元光为固始人的多是明清以来的福建地区方志,如万历年间漳州知府罗青宵等撰修的《漳州府志》卷四《漳州府·名宦》载陈元光“其先河东人,后家于光州之固始,遂为固始人。”崇祯年间何乔远撰修的《闽书》卷四一记载陈元光“固始人”。乾隆《龙溪县志》卷一五《人物·列传》陈元光子陈珦“先固始人也”。康熙《漳浦县志》卷十四《名宦志》记载“陈政,光州固始人。”嘉庆《云霄厅志》卷十一《宦绩》记载陈政“光州固始人”。但明嘉靖《固始县志》、清顺治《固始县志》以及乾隆《重修固始县志》都没有记载陈元光的事迹,哪怕是只言片语。
由于目前所见陈元光的文献资料出现都比较晚,因此这里仅仅列举材料来求探讨清方志中陈元光的籍贯,而真正坐实陈元光的籍贯问题还有待于更多新资料,尤其是考古资料的出现。另外,陈元光无论是出自光州,抑或是固始,都是作于出自中原大地的一位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名人,在研究考证的时候不要有过多狭隘的地域色彩,只有认真、细致地搜集资料,用开放的眼光去研究,才能更进一步推进和促进陈元光的研究。
二、方志中记载的豫闽地区陈元光的祠庙及信仰
陈元光创建漳州的业绩,这里的百姓始终没有忘记,因此其父子二人在闽地威望甚着。《云霄县志·祀典》中评价说:“公开建漳邦,功在有唐,州民永赖。”“漳人至今思之”。根据明清方志记载,早在唐代嗣圣年间,漳州城已经出现了祭祀陈元光的祠庙。此后,漳州治所迁往龙溪,该庙也随之迁附,“民多祀之”。虽然在方志中没有明确记载陈元光祠庙的情况,但在唐代,地方盛行为有政绩的地方官建立生祠或祠庙祭祀。这一时期漳州地方存在纪念陈元光的祠庙是合理的。从五代一直到南宋,陈元光一直得到朝廷的褒赠,如五代时吴越王追赠保定将军、太尉、尚书令。尤其是到了宋代,陈元光受到历朝的封赠,如神宗熙宁八年封忠应侯。宣和四年封为忠泽公。到了南宋时期,先后加“显佑”、“英烈”、“英烈忠泽显佑康庇公”。绍兴十六年进封灵着王,二十三年加封“顺应”二宇,绍兴三十年加封“昭烈”二宇。孝宗乾道四年,陈元光被封为灵着顺应昭烈广济王。因此,绍熙年间的漳州知州,着名学者朱熹指出“陈公没而为神,今以王封庙食。”明代规范祀典后,改封陈元光为昭烈侯。而陈元光也逐渐被神化,漳州地区也出现了大量纪念、祭祀陈元光的祠庙。因此,宋代官员吕璹就有“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的诗句。从目前的方志资料来看: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就出现了许多祭祀陈元光的祠庙。
而漳州地区祭祀陈元光的祠庙数量相当大。大多数祠庙称为威惠庙,威惠庙是北宋徽宗政和三年颁赐的陈元光庙额。光绪《漳州府志》记载“属邑皆有威惠庙”。作为漳州府的治所,龙溪县城北门外嘉靖年间就有威惠庙,《嘉靖龙溪县志》卷三《祠祀一》记载:“威惠庙,城北门外,祀唐将军陈公元光。”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建于此。据南宋淳熙年间在这里担任知州的章大任《灵着顺应昭烈广济王庙记》记载“食于彰历年数百,祭血未尝一日干也。”此时的威惠庙已经是春秋二祀,由地方百姓捐田以供应。此后章大任又将几所废寺的六顷田产划归威惠庙。
此后,该庙在明正统、景泰、成化、嘉靖年间经过多次重修。庙中还有多景楼和览胜亭。而漳州士民对此也持肯定态度,如明初洪武时文人刘驷就指出“所谓灵着王,乃唐开创此州陈元光也。亦宜有司立庙,官自为祭,民间不宜渎祀。”一直到清朝乾隆二年,知府童华修又主持进行了重修。则此祠庙从南宋初年建立后一直到清代,香火绵延不绝,受到乡民祭祀。
漳州城北二十里的松洲石鼓山下也有威惠庙,这里有陈元光的坟茔。由于致祭不便,南宋时在又在漳州城北门外建威惠庙。但乡民仍旧在此祭祀。
《明一统志》卷七八记载漳州“各县皆有庙”。这些都是陈元光的行祠,即主庙之外的祠庙。而各地祭祀陈元光的祠庙方志中多有详细的记载。如漳浦县建有威惠庙,庙在县城西门外三里,宋代就已经存在。百姓春秋祭祀陈元光。弘治、嘉靖多次重修,清初祠庙“倾圮殆尽”。一直到康熙二十六年,知县杨遇又进行了重修,“前殿后寝,俱重建一新”。该庙还祭祀陈元光的妻子种氏。
长泰县东人和里也有威惠庙,据《乾隆长泰县志》卷一二《杂志·祠宇》记载该庙是宋代县令王朝俊建立两座。此后明嘉靖、崇祯年间又经过两次重修。到了清代,此庙仍旧存在,但损坏严重,祠庙仅存一间。
海澄县也有三处陈元光祠庙,一处是儒山庙,在儒山,“庙宇极崇大”;威惠庙在槐浦,南宋时期,龙南县令陈兢募建。还有一处称为西峰庙,在五都西峰岭下,据记载,岭侧山顶有大石壁立,“祷雨多应”,因而当地人“祷雨名山”。
另外,在唐代曾为漳州治所的云霄威惠庙历史也非常悠久,只是年代久远,位置已经不可考。清嘉庆年间建制的云霄厅也有威惠庙,在县城西门外,只是当时“祀典未举”。而县城外的溪尾保还有陈王庙,也祭祀陈政和陈元光父子以及其子孙,这是清初,陈氏子孙联合建立的。另外,据方志记载:云霄各地还有许多的陈圣王庙,“王有启土功,各乡社皆立庙,不能备载。”也是祭祀陈元光的。如小将军、上下营、高溪保、后坪保、宅兜庵、洋下、火田、菜埔、莆美城内、南山尾、下坛乡等处都有陈圣王庙。
龙岩县的威惠庙称为西庙,在县城西门外。此庙清代又称威惠祠,而州治西还有威惠庙。诏安县城城西有祈山庙、城东有灵侯庙,都是祭祀陈元光及其部将的庙宇。
除了漳州地区以外,福建其他地区也有一定数量祭祀陈元光的祠庙。如漳州以北泉州的仙游早在南宋时期,县城东南的风亭市南北就有两座祭祀陈元光的威惠灵着王庙。仙游县的灵着王庙一直到清代还存在。而《福建通志》卷十五《祠祀》还记载福州的福清县城西隅后王山也有灵着王庙,也是祭祀陈元光的祠庙。l0由此可见,宋以来福建地区祭祀陈元光的普遍。
遍布漳州各地的威惠庙在漳州地方信仰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许多地方官和百姓将其作为漳州地方的保护神,能够为百姓消灾避祸、救苦救难。南宋初年中书舍人张扩《东窻集》卷九《漳州威惠庙神英烈忠泽显佑公加康庇二宇制》有“尔神自唐以来庙食一方,扞患御灾,民实赖之,利物之功,久而弥着。”如漳州府城的威惠庙,刘克庄《后村集》卷三七《卓推官墓志铭》记载漳州大旱,长官傅公令龙溪县主簿卓先“祷灵着庙,返命雨至。”
漳浦县的威惠庙也非常灵验,《八闽通志》卷五九《祠庙志》记载:北宋庆历年间,有群寇自汀州和虔州到达漳浦地区,百姓四散奔逃。县令吕璹在陈元光庙祈祷,“俄而空中有金鼓之声,贼徒敛手就缚者三百七十余人。自言四顾皆神兵无路可逸。”据宋余靖《武溪集》卷二十《宋故殿中丞知梅州陈公墓碣》记载“邑西有陈将军祠者,《郡图》云:仪凤中,勋府中郎将陈元光也。年少强魂,邦人立庙享祠甚谨,日奉牲币无算。岁大旱,遍走群望弗雨,公乃斋洁诣祠下祷云:政不修者令之负,祷无验者神之羞,国家崇祀典所以祈民福也。祀苟不应,何用神为?即钥扉与神约曰:七日不雨,此门不复开,丛祠为烬矣。行未百步,霾风拔巨树仆于道。俗素信鬼,及是吏民股战神之怒。公徐曰:民方嗸,何怒之为?乃援辔截树而去。果大雨,田收皆倍。”南宋绍定年间,“汀、邵寇犯县境,居民竞奔走哀告于神。俄而庙有大蜂千百为群,飞集道路,盗不敢过,邑赖以全。”这些都说明了陈元光祠庙在漳州民间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有意思的是,明代以前的光州本身似乎并没有陈元光的祠庙,南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九四记载,光州城西有威惠庙,供奉神灵是威惠显应侯、昭惠顺应侯、孕惠灵应侯。有学者认为此就是陈元光的祠庙。笔者认为缺乏具有说服力的依据。宋代的威惠庙并非专指陈元光的祠庙,如当时的四川地区也有威惠庙,祭祀的并不是陈元光。宋代的会要中就记载了漳州和四川地区的威惠庙。此庙在清初的光州仍旧存在,据顺治《光州志》卷二记载光州北城西门里有弋阳三公庙,祭祀三神中就有威惠侯、昭惠侯和孕惠侯。而乾隆《光州志》卷十一《坛庙》载称之为三侯庙,分别是灵应侯、顺应侯和显应侯。这与前引周必大文集中的光州城西当为同一处祠庙。而此三神到底是何方神圣呢?志书也没有记载,称“未详其姓氏由来,今遂湮没不可考。”这样看来,即便此威惠庙祭祀的神只中有陈元光,但到了清代,当地人对该庙神只的来历已经无从知晓了。
而方志中明确记载光州城中存在着祭祀陈元光的祠庙。该祠庙位于光州儒学之东的祠庙,是在明代万历年间修建的。当时来到这里担任知州的陈烨是陈元光的后裔,由于他对待光州士民宛若自己的乡亲,在这里推行一条鞭法,延请官员修订光州地方志,“士大夫感公德”。因此才为其先祖陈元光建祠庙于儒学之东。据顺治《光州志》的记载“三十六世孙陈烨(一作华)来为光州知州,表扬先德,士民为立广济王祠于学之左。”该祠庙在顺治年间还存在,“广济王祠在儒学前”。这样看来,光州原本并没有陈元光祠庙,其建立是受到福建漳州地区陈元光信仰的影响而建立起来的。康熙年间“有司春秋祀之”,有祭田七亩。之后由于年久失修而坍塌,直到乾隆九年知州高鉴又予以重修。在光绪年间还在,名称为陈公祠。另外,光州的忠义祠中也有陈元光的名位。可见明清时期,光州百姓是将陈元光作为本土的乡贤来对待的。
正是由于陈元光在开发闽南地区的重要贡献,因此宋元明清以来,漳州地区祭祀陈元光的香火非常旺盛,许多地区都有祠庙,因此与当地百姓生活联系密切。而河南只有光州地区有陈元光的祠庙,将其作为在外地开创功业的乡贤来对待。可以看出古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和地域性差别。当年陈元光开辟漳州,促进了福建东南部的开发,而到了明代其后裔陈烨又在光州仁宦,多行惠政,使得光州百姓又了解了陈元光这位先贤的事迹,这也谱写了古代豫闽地区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文献来源:2009年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固始移民与闽台文化研究》,九州出版社2010年。
作者简介:毛阳光,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