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宁四年(897年),王潮病故,王审知自称“节度使留后”。光化元年(898年),唐廷正式任命王审知为武威军节度观察留后、刑部尚书,后为节度使兼三司发运使。王审知主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局势,发展经济。首先,王审知采取与周邻的杨行密的吴国、钱镠的吴越、刘隐的南汉交好的方略,积极向中原王朝纳贡,以取得正统王朝的认可。当时的唐廷名存实亡,无论从政治上与经济上都看重王审知的纳贡。后梁建立后,对王审知的进贡更为看重。开平四年(910年),朱全忠正式晋封王审知为闽王,并专门派大臣赴闽主持册封仪式。其次,选拔人才,兴办教育。王审知招抚流亡的儒士,如韩偓、李洵、王涤、杨赞图等,均委以重任。他还重视本地人才的选拔,浦城章仔钧,被委任为高州刺史、检校太傅;仙游郑良士,被授予四门学士、御史中丞。王审知十分注重吏治的整肃,兴办儒学,强化礼制,使偏居东南的闽地,文化上有了大的发展。再次,发展农业,稳定民心。王审知在任时,招抚流民,安置他们开荒垦地,兴修水利,因而粮衣丰足,民心稳定,将中原动荡之时,变为福建发展的黄金时机。最后,外贸繁荣,国库充盈。王审知利用福建的沿海优势,发展海外贸易,使泉州港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尤其是铸行铁钱后,市场更加繁荣,财源充足。可以说,闽国建立的数十年间经济文化的发展,为福建后来的崛起,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王潮、王审知兄弟的事迹,见于正史。如《资治通鉴·唐纪》中,提到了光、寿二州举义之事等。《新唐书·僖宗皇帝纪》亦有简述。《新五代史》与《旧五代史》有《王审知传》、《闽世家》。《全唐文》中,收录有相关碑文。在地方文献中,《十国春秋》成书较早,记述的史实较为丰富。《福建通志》、《福州府志》等方志,亦多有记载。王潮、王审知的墓园,至今在福建还有保留。1991年在《文物》杂志上公布了王审知夫妇合葬墓的清理情况的报告,出土的《大唐故扶天匡国翊佐功臣、威武节度使、观察处置三发运等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师兼中书令、福建王都督府长史、食邑一万五千户、实封一千户闽王墓志并序》中,专门记载王审知曾祖王友则,居家于光州固始的情况。
从以上的记述可知,以陈政、陈元光父子,王潮、王审知兄弟为代表的两次固始移民活动,在正史上有所记载,但以地方文献记载为主。他们为发展当地的经济和社会作出了较多贡献,他们所带来的中原文化,对于当地的文化提升、族群融合,均具有积极意义。他们都经历了由人到神的转化过程,在闽台都有以他们为神只的庙宇,成为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氏父子与王氏兄弟所代表的“光州固始”,实际上亦是中原文化的象征,是福建文化发达的代名词。
三、从家乘谱牒的角度看“光州固始”
家乘谱牒,是家族历史的反映。在闽台的家谱中,保留了较多“光州固始”的印痕。据研究,随陈氏父子入闽的固始姓氏为84姓,随王氏兄弟入闽的固始姓氏为83姓,去掉重复的姓氏,入闽的固始姓氏达116个。而据我们查证家谱及方志资料,入闽的固始姓氏,至少有王、陈、杨、郭、叶、廖、何、萧、罗、高、詹、魏、孙、曹、傅、蒋、姚、唐、石、汤、欧、邹、丁、韩、钱、柳、刘、黄、李、郑、许、方、曾、吴、谢、尤、沈、施、余、颜、吕、龚、柯、蔡、彭、宋、潘、康、涂、苏、赖、卢、董、洪、戴、庄、张、侯、林等60个。
家谱中可见随陈氏父子入闽的姓氏。如《浯阳陈氏族谱》:“太始祖讳政公,原系汝宁府光州固始县籍也。”《太平康陈氏公谱》:今晋江东石镇平坑陈氏始祖陈九郎,为光州固始人。也就是说,入闽的固始陈氏,有的属陈政的直系后代,有的仅为固始陈氏。《台湾通志》引《杨姓大族谱》:始祖杨胄,亦为随陈元光入闽的固始人。《台湾通志》引《何姓族谱》:固始人何嗣韩,从陈元光入闽,因家焉。《云阳方氏族谱》:始祖方子重,系光州固始人,随陈氏父子入闽,侨居漳州。《桃源潘氏族谱》记载,在永春西达埔一带的潘氏先祖,亦为随陈元光入闽的光州固始籍人。另外,《漳浦县志》(康熙本)卷19,在谈及随陈氏父子入闽的将校时,涉及姓氏20余个。如“婿卢伯道、戴君胄,医士李始,前锋将许天正,分营将马仁、李伯瑶、欧哲、张伯纪、沈世纪等五人,军谋祭酒等官黄世纪、林孔着、郑时中、魏有人、朱秉英等五人,府兵校尉卢如金、刘举、涂本顺、欧真、沈天学、张光达、廖公远、汤智、郑平仲、涂光彦、吴贵、林章、李牛、周广德、戴仁、柳彦深等一十六人”。以上这些人物,不但在其他方志中得到印证,也为某些家谱所认可。
家谱资料中更多的姓氏与唐末王氏兄弟入闽有关。如,《晋江风头王氏族谱》载晋江城东镇风岭村的王氏为王审知之后。《福清陈氏宗谱》云:唐僖宗光启二年,祖随王潮入闽,开漳,而家福清之南阳村。《塘滨刘氏九耀公派斯谱》载:今晋江英林镇的塘滨刘氏,先祖刘存及侄刘昌,于唐末自光州率部入闽,开基福州风岗一带,后又分居长东、福清,其裔孙于宋末元初由福清徙居晋江塔头,历经十世后又分居塘滨。《东石檗各氏族谱》:今晋江东石镇黄氏的开基祖为黄龙,黄龙的祖父黄岸的祖先,系唐末由光州固始避乱居闽。《芙蓉李氏族谱》云:今南安梅山镇芙蓉李氏,先祖为光州固始人,于五代从王潮入闽,其子孙因家于武荣(南安)芙蓉乡。《铭山周氏族谱》云:今德化(铭山)赤水镇铭爱村周氏先祖周默林,于唐中和三年自固始从王潮入闽,居于仙溪之东乡,后迁居延平郡之周田(今大田)。《诗山古宅吴氏族谱》云:今南安诗山古宅岭兜吴氏先祖,唐僖宗时随王审知由光州固始入闽,宋代吴氏定居今泉州鲤城浮桥镇一带(古武荣黄龙江),称“黄龙吴氏”。明初吴大冶迁居南安古宅,遂称“古宅吴氏”。《颜氏续修族谱》载:今永春达埔镇中村的“蓬莱颜氏”,先祖颜洎,于唐末由固始入闽,居德化顾杰泗滨,又徙居今永春达埔。《沙堤蓬莱龚氏家谱》云:今石狮永宁镇沙堤村龚氏因王潮自固始入闽,遂卜居于龚山。《虹山彭氏族谱》云:今泉州市鲤城区虹山乡彭氏,又称“山顶彭”,先祖于唐僖宗广明元年,由河南光州固始迁闽之泉州,复迁城西之南安,宋初移居鲤城虹山,虹山开基祖为彭枨。《双翰苏氏族谱》云:今德化县春美乡、大铭乡等地分布的苏氏,先祖苏益以都统职随王潮入闽,宋初苏奉礼肇居于德化石城,其族人出洋者达200余人。从目前收集到的家谱资料看,随王氏兄弟入闽的姓氏较随陈氏父子入闽者要多,也有的姓氏分别记述了这两次迁徙,或者说与这两次有关。
家谱资料中,也有的记载西晋末年的入闽活动与固始有关。如,《金墩黄氏族谱序》云:“晋永嘉中,中州板荡,衣冠入闽,而我黄迁自光州之固始,居于侯官。”《崇正同人系谱》卷二云:“林氏,系出比干之后……秦汉以降,聚族于河南光州。东晋永和三年,林世荫守晋安,因家焉。晋安,今闽侯也,是为入闽之始。”从目前见到的方志资料可知,西晋末年中原姓氏入闽者有八姓,林、黄、丘、何等,均为入闽的早期姓氏,但从正史及其他资料中,还找不到这次入闽与固始的关系,家谱所记,则另当别论。
从以上的情况可以看出,福建的族群对“光州固始”是十分认可的。一方面说明,唐代的两次移民活动,对福建的影响非常大。闽台家谱,实际上最早的先祖为入闽始祖,入闽之前的世系,则有更多的虚构成分,但入闽始祖之后的族系,应该说是基本可信的。另一方面,“光州固始”之移民,在当时均处于上层社会,社会的认知度也高,不排除当地的一部分居民,包括西晋末年的“入闽八姓”,甚至土着,攀附而上。这种风气,其实由来已久,宋代史学家郑樵在《家谱》后序中云:“吾祖出荥阳,过江入闽,皆有沿流,孰谓固始人哉?闽人称祖皆曰自光州固始来,实由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从王绪入闽,王审知因其众克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人,故闽人至今言氏族者皆曰固始,其实滥谬。”当然,郑樵的话不无道理,但有些言重了。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有弃恶扬善、攀附名人之风,但所体现的更多的是文化认同,“光州固始”实则是中原文化的化身,也是中国正统文化的代表,这可能是族谱认同的本质所在。
“光州固始”作为一个较长时段的行政建置,尤其是唐代始有联称之名,因两次大规模的入闽活动,因而对闽台族谱文化与方志文化,有着深深的印痕。直到今天,“光州固始”已成为豫闽台一脉相连的纽带。它所体现的象征性、根亲性与神圣性,已深深地植根于豫闽台三地地域文化之中。毫无疑问,在闽台人的心中,“光州固始”就是唐山,就是原乡,就是中原,是他们永远的根。
文献来源:2008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