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华
一、前言
《左传》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自古以来,祭祀素为中国社会中上下皆行的“全民运动”。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长期以来与民间信仰相互渗透、影响;尚未正式被纳入道教体系的民间信仰,则俗称为民间道教。因而道教神仙体系中,民间不断产生之新神也是一个重要的来源。
闽台的信仰文化,一方面是对中原汉民信仰的继承,另一方面是民系形成过程中发展起来特殊的信仰体系,例如开漳圣王信仰、开台圣王信仰与本文所探讨的詹敦仁信仰大致属于后者。针对民系繁衍过程中形成或发展起来特殊的信仰体系,论及其向外延伸发展,则又以血缘与地缘关系为两大基础。
本文所讨论的詹敦仁信仰更是血缘性质极高的一项案例。着名社会学家瞿海源先生在《宗教信仰与家庭观念》一文中即指出:“传统的中国宗教信仰常常难以和家庭制度分离,其中最重要的现象就是祖先崇拜。”詹敦仁信仰可以视为是一项中原向闽台迁徙的移民神信仰的案例,相较于前举之开漳圣王信仰以及开台圣王信仰,詹敦仁信仰于宗族势力发展的意义上尤其显着。
二、移民神的定义与发展
华人观念中,多认为活人为“魂”与“魄”之结合,“魂”为灵魂,“魄”为肉体,死亡乃是“魂”与“魄”的分离。因此,人死亡之后“魂”依然存在,而亡者之魂通称为“鬼”。也就是说:既已为人,则一般在某个时候便必然地会变成“鬼”。其中极少的一部分,才会死后变成“神”。
“移民神”为“地方神”的一个类别,而所谓的“地方神”,乃是指相对于“关圣帝君”等“全国神”的一种神明属性。日本学者滨岛敦俊将“地方神”定义为:“形成于某个地区,且具备该地区特有的灵异传说,因此主要为该地区所信仰的神灵。”闽南安溪地区的“詹敦仁信仰”经过千年发展,今日已然成为安溪所特有的本土文化,次节中,将依循滨岛敦俊教授所提出的由“人鬼”转化为“神明”之三大要件,也就是“生前的义行”、“死后的显灵”与“主政者的封爵”,来探讨“詹敦仁信仰”在安溪发展的情形。
唐末黄巢之乱后,光寿移民入闽,据估达数万人。闽王王审知之祖王潮,相传率众由光州固始入闽。而明代嘉靖年间的《固始县志》则说固始县的宗族南渡入闽,至少有三个时期,分别是西晋、唐末和南北宋之交。先后各波移民均自称是固始后裔。由于郡望观念的盛行,因此固始应该只是一个具有特殊含意的乡贯和文化符号。移民为了追求在社会上的生存,血缘性的亲族关系会相对增加,而自宋元以来福建民间家族制度和家族组织发展亦比中原地区更加严密与完善。社会的构成过程与基础亦反映在宗教的场域里,在福建一带宗族与庙宇的结合性较强,而且福建因为开发的时间较晚,许多在移民的过程中有功者亦多被供奉为神,如开闽圣王王审知在福州,开漳圣王陈元光在漳州沿海五县如云霄、漳浦一带是为居民所奉祀,并视为开基始祖,而陈元光手下部将许多亦被其子孙奉为神灵,如元光部将李伯瑶等。前举陈元光等,为“移民神”的特质,安溪县内如灵着庙、显应庙等也都是和移民有关的部将转化成神,为里民所奉祀。另外,台湾学者范纯武也提出:“安溪大坪集应庙和三姓的移民有关,是历来中国境内移民保护神只的一种转换。”陈支平教授《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一书中亦指出:“大型而正统的佛、道寺观,素来与士大夫和封建官府的关联比较密切,关于一般的民间家族来说,关系则比较疏远。这一方面是因为这类大型的寺院是超家族、超地域的;另一方面,这些较正统的佛、道偶像,不可能偏袒于某一个家族,而家族宗教信仰的目的,是希望某些神灵偶像能够对于本家族提供比较特殊的护佑。因此,在福建民间的宗教信仰中,那些比较正统的佛、道、儒三教及其比较大型的寺院,人们对它的态度大多是敬而远之,或是拜奉有节。相反,那些属于家族、乡族所有的寺庙,包括佛、道教正规寺庙,以及许多莫名其妙的旁门左道、神魔鬼怪的偶像,却受到族人、乡人的倍加崇拜,香火缭绕,盛典不绝。”文中精湛点出了庶民热衷奉祀佛道等正统宗教以外神只的祭祀动机,以及此类民间庙宇存在的社会功能;而实用性与功利性在庶民的思维中,往往远比宗教教义或官府政策来得更为重要。另外,台湾人类学家许木柱也曾提出类似的论点,认为移民企图以拜神许愿来影响超自然因素,而神只被“人格化”,成为可请托和贿赂的对象。“移民神”的信仰文化,便是在此中国礼教传统思想与功利主义的思维之下,逐渐发展成熟。
三、詹敦仁信仰
安溪得名于宛转澄碧的蓝溪,唐代称为“小溪场”,五代末置县,当时取名“清溪”,宋宣和年间方腊在浙江清溪起义被镇压后,“清溪”便更名“安溪”。五代开先县令詹敦仁率先负起布施教化重任,劝勉诱导后人读书,对安溪早期文化的开拓、发展,贡献更大。据《清溪詹氏族谱》所载:“及卒,邑人思之,立祠以祀者三:一在县治之东,荫佑黎元,累昭灵贶,宋咸淳年间封‘靖惠侯’,赐庙额曰‘灵惠’,夫人子妇皆膺封爵;一在侯洋;一在清禅院。”詹公祠是纪念詹敦仁的庙宇,建于1265年,1272年敕赐号为“灵惠”,并封敦仁为“靖惠侯”。新中国成立后,1981年安溪县人民政府定“灵惠庙”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已成为到当地(祥华)游客必定参观的历史文化古迹。
本节中,依循前举滨岛氏之研究,由“人鬼”转化为“神明”之三大要件,也就是“义行”、“显灵”与“封爵”,来探讨詹敦仁这位“移民神”在安溪发展的情形。《安溪县志》对詹敦仁有如下之记载:
詹敦仁本为固始人,五代末年从王审知入闽,隐仙游县植德山下。上书闽王昶,劝其入贡,昶令参决军事,敦仁恶昶杀父夺其位,乃去官辞去,遂避居泉山,杜门不出。而后从效受南唐节度使之命,知泉郡事,复辟为属,敦仁力辞,从效不许,乃求监小溪场。既至,见其山川人物之美,请郡太守置县,太守报可,遂为清溪令。而后詹敦仁以农隙召便近户与番休戍卒,立门楼,廊廨宇,开邸肆,不逾年,毕工。召民诲谕之,德惠居多。举王直道以自代。敦仁爱佛耳山峭绝高大,可耕可庐,卜筑其上,号所居曰:“清隐”,有《清隐堂记》。留鄂公遗之书,称曰清隐先生。后人取鄂公书中有“崇待笃信”之语,名其曰“崇信”。詹去,邑人思之,为立生祠。宋咸淳三年,父老林济川等状其事,请赐庙号,封靖惠侯。
根据前举史料,论及詹敦仁之“义行”,可知“敦仁恶昶杀父夺其位,辞去”,显而易见,是其忠义思想之体现。另一方面,詹敦仁出仁之后,“农隙召便近户与番休戍卒”、“召民诲谕之,德惠居多”则是其德政爱民之实例。而后“詹去,邑人思之,为立生祠。”然而,论及祭祀之正统性,则“宋咸淳三年,父老林济川等状其事,请赐庙号,封靖惠侯”,则无疑是符合了前举滨岛氏研究的“封爵”一项。综合前述,可以了解詹敦仁之“死后成神”其实并非偶然,而是在华人礼教思维下的必然现象。
另外,“灵异传说”之项目,则是民间信仰中攸关香火是否兴旺的关键,“詹敦仁信仰”的发展中,亦无可避免地有其灵异传说,本节中,试举四例如下。
其一,“为求理想县址而遇神仙”。论及“安溪凤城的来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安溪县分卷》中,有着如下所述的一段传说:
五代后周的时候,一个中过进士的人叫詹敦仁,厌恶官场的黑暗,不受官职,想找个僻静的地方隐居,就从中原来到泉州做南安小溪场的长官。他看到这里的百姓生活虽然贫苦,却勤劳忠厚,山水也真美,就爱上了,决定在此隐居。詹敦仁鼓励民众开荒种植,大力传播中原的文化。到了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小溪场已较繁荣热闹了。他认为可以建县,就报请清源节度使留从效,准许建立清溪县。留从效对他就:“小溪场要建县可以,但有一条,首任县令一定要你詹敦仁去当。”詹敦仁本不想做官,但是为了小溪场今后的发展,就只好接受了。詹敦仁不仅谱熟当官治政,而且很懂得地理风水。他认为建县是一件大事,首先,应选一块风水宝地做县城。他上任后,就动身到全县各地去选建县城的地址。起先,他来到湖头,看到这里平洋旷土,水源充足,四面环山,风景秀丽,就想在这里建县城。可是,当他斟酌相看山形时,发现东面有一座山,山形象只猴公。按照风水的说法,猴是作孽的动物,便认为县城不宜建在这里,只好另外寻找。没几天,他来到内园(今光德、仙苑一带),眼前视野开阔,土地平坦,西北面有一座秀丽明媚的水湖山,山坡上有一个“飞天白鹤穴”。照地理书的解说,“飞天白鹤”象征飞腾万里,是一个好穴,但詹敦仁却又顾虑,认为西南面那一条小溪水流太小,与湖山的风水无法相配。不过,他想到几天来走过的那么多所在,这个所在还是比较中意的,而且清溪水又在眼前,只要日后把它引过来,风水就会改观,就决定把县城定在这里。当晚,他歇在一座破庙内,也顾不得休息,点上松明火,取出笔砚,就拟写建县城的文书,以便早日交清源节度使审定。由于几天来奔波辛苦,不知不觉地趴在木板上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白发老头向他走来,对他说:“詹贤人啊,我是三道圣贤,你为找县址日夜奔波,废寝忘食,令人钦佩。‘飞天白鹤’虽好,却照不到朝阳。你既有此番苦心,就在落凤的所在去建县城吧!”詹敦仁惊醒,想到刚才梦中的情景,就借着星光继续赶路。第二天早上,他来到了长泰里的参内岩岭,看见山上的芊草全部倒向东南,詹敦仁心中暗喜,他想这可能是一条龙脉,就沿着芊草的走向从参岭攀登险峻的向天罗山(今凤髻山)。从山上往下看,一条龙脉从岩岭那条山脉延伸下来,像一对凤翅;一条凤尾往北翘起,凤嘴伸入蓝溪鸽子濑,像在喝水。詹敦仁站在“向天罗”凤髻头上,欢喜得大叫:“好一只活凤!‘飞凤朝天协祥瑞’,此地建县城,必定富庶繁荣,果然苍天不负我也!”詹敦仁决定在这凤髻山脚建立县署,他率领民众在这片荒地上开辟了近一年的时间,县署就初具规模了。这天,詹敦仁的同窗书友、同科进士曹武中巡抚带着皇帝敕封詹敦仁为“清溪七品正堂”的圣旨,前来巡视清溪县。曹钦差看到新落成的县署虽谈不上雄伟壮观,但造型工巧,另有一番景致,心中暗暗钦服。詹敦仁把选县址的事一五一十地向这位老朋友讲述起来。曹钦差就走进大厅,提笔写下“落凤县址”四个大字,还题了一对联:“闽山无难天下志,敢叫荒地变玉衙”。此后,安溪县城便叫“凤城”。
其二,《东南早报》亦有“千年古杉”之报载:
安溪县祥华多卿村佛耳山麓,现存千年古杉一棵,茎粗盈米,杆高十余丈。据当地老者詹氏称,该树系其始祖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住在佛耳时亲手种下的。千余年前,此地常有老虎出没伤害人畜。自敦仁先生种下此树,山村似有将军护守,自此老虎远遁,村民安居乐业。千年古杉还有一奇:若其再长新枝,当年詹氏家族必出一人才;若折一枝干,则必有一族人仙逝。曾有商人出高价,想要买此杉做船的桅杆,但族中老少都不为所动。如今,千年古杉依然郁郁苍苍,枝繁叶茂,成为安溪一大人文景观。
该杉树今日尚存,笔者田野之际,村人亦热切地介绍,并且对此说法深信不疑。前述传说,则无异是再度增添了“詹敦仁信仰”灵验的神奇性。
其三,据《清溪詹氏族谱》卷二十三所载,“宋咸淳中,邑民以灾旱禳祈故神,公灵响。请于朝,得封‘靖惠侯’,赐庙额曰‘灵惠’。”更是明白指出了詹敦仁成神之后,对人民有其消灾止旱的灵验德泽。
其四,詹敦仁纪念馆筹建理事会副会长詹柳金提供了筹建过程中的灵异现象,详述如下:
重建之中,每每柳暗花明,处处旗开得胜。现略举如下:
(一)1998年5月8日,理事会成立。未几,便着手择地选址,是年12月31日安溪县政府正式下文批复,同意提供詹敦仁纪念馆建设用地4666.7m2,然理事会先后择地三处,先后受困,处处受阻,一时无措,无可奈何。于是,急告敦仁公,公扶乩圣示找“台湾詹记德!”,后经记德宗贤周旋,果然奏效。1999年3月31日,政府划定选址于凤冠山大石埯,并具公文通告。
(二)择宝地难,征宝地更难。丈量面积,圈划“红线”图纸之时,节外生枝,一波三折。紧要关头,公托梦于记德宗贤:“明日征地,尔若到场,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果然,宗贤如期而至,征地如愿以偿。1999年5月21日,县建设局到实地就“詹敦仁纪念馆”建设用地划定红线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