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纬线
经纬线是人们在地球仪上,看见的一条条的线条组成的网,它们把地球严严实实地笼罩起来。这个“网”就叫做经纬线。横线叫做纬线,纵线叫做经线。经纬线是人们为了能够确定地球表面上某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才画上去的标志。
经纬线是十分有趣的。人们把地球分成了均匀的360等分,其中每个等分的切线都要通过地轴和两极,并且把地球分成了基本相等的两个半圆。如此一来,地球的表面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等大的大圆圈了,这就是经线或者叫做经圈,也称之为子午线或者子午圈。纬线是依据垂直在地轴的平面以及地球表面相交的圆圈画出来的。
纬线圈之间相互平行,在地球表面上经线和纬线互相垂直,纬线所指示的为东西方向。赤道上的纬线是最长的,接着向南北两极渐渐减小,到了两极以后,纬线圈就变成一点了。
什么是南北回归线
回归线就是太阳每一年在地球上直射往返移动的分界线。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时候,地轴和黄道面保持着66°~33°交角。意思是说,地球常常斜着身子绕着太阳旋转。因此有的时候在北半球倾向于太阳,有的时候南半球倾向于太阳,致使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随着时间发生了南北的移动。
到了夏至的时候,太阳光渐渐南移,北半球受到太阳照射的时间渐渐减少。北纬23°30′的纬线就是太阳光在北半球上面直射点的最北界限,所以将这条纬线称做北回归线。冬至过了以后,太阳光渐渐北移,到了夏至的时候,又一次直射北回归线。南纬23°30′的纬线则是太阳光在南半球上直射点的最南界限,因此将这条纬线称为南回归线。南北回归线就是热带与南北温带之间的分界线。
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称之为热带,这里太阳长年直射,吸收的热量最多;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的地区称之为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的地区称之为南温带。温带地区太阳长年斜射,吸收的热量居中。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里,属于温带气候国家。
了解地球各地的时间——时区
因为地球总是从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边总会比西边先看见太阳,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早。东边时刻和西边时刻的差值不仅以时计算,还以分和秒进行计算,这就给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带来了很多不便。
为了减少在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经度会议上面,规定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它们为中时区(零时区)、东1~12区、西1~12区。每个时区横跨经度为15度,时间也正好为1小时。最后的东、西第12区各自跨经度为7.5度。
每一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上面的时间是这个时区里统一应用的时间。称之为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比如,中国东8区的时间比泰国东7区的时问要早1小时,比日本东9区的时间要晚1小时;只要向东走,每经过一个时区时,都应该把手表拨快1个小时。
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国家与地区都没有严格按照时区来计算时问。为了在全国范围里采用统一时间,通常都将某个时区的时间当成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了解地球的五个气候带
根据地球表面接收太阳辐射热量的多少,将地球划分成五个地理区域,在每一个区域里,都有类似的气候特点以及生物特征。
在赤道附近,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长年在头顶上晃来晃去。夏至的时候太阳稍微向北移动,冬至的时候太阳稍微向南移动,春分以及秋分的时候太阳又两次直射赤道。所以,赤道地区长年高温酷热,不存在寒冷的冬天,也不存在明显的春季与秋季。所以人们将南北回归线上的地带称做热带。在北回归线往北到北极圈之间,称做北温带。在南回归线往南到南极圈之间,称做南温带。
在北极圈往北、南极圈以南的两极地区,都属于地球上的两个寒带,也就是北寒带与南寒带。
以上五个气候带,是依据地理纬度以及接收太阳热量的情况来具体划分的。
地球公转对春夏秋冬的影响
地球上的四季,是因为地轴倾斜以及地球公转促成的。地轴和黄道面一直保持着66度—33度的倾斜角,所以,当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的过程里,南北半球接收太阳的辐射以及热量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产生了冷暖交替的不断循环。
当地球在6月21日前后运转至“夏至”位置的时候,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时候北半球接收太阳的热量最多,也就是夏季;后来太阳光渐渐南移,北半球接收的太阳热量渐渐减少,到了9月23日前后“秋分”的时候,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所受的光热逐渐相等,这时候北半球处在“秋季”。秋分过了以后,太阳光移向了南半球,到12月22日前后“冬至”的时候,太阳光便直射南回归线,这时候北半球接收太阳光热量较少,也就是冬季。因为地球不停地公转,所以春、夏、秋、冬四季也交替着不断出现。
各国划分四季的标准不相同,比如中国,主要以天文因素作为划分的依据。从立春到谷雨的六个节气为春季;从立夏至大暑的六个节气为夏季;从立秋至霜降的六个节气为秋季;从立冬至大寒的六个节气为冬季。
每个季度的时间全都是3个月。以春分、夏至、秋分以及冬至各日作为春、夏、秋、冬各季的中间期。
西方国家通常以月份来确定四季: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另外也有一种用天文因素为标准划分四季的,就是以春分点作为一年四季的开始,所以,从春分至夏至是春季;从夏至到秋分是夏季;从秋分至冬至是秋季;从冬至至春分是冬季。不过从全世界来讲,也有没有一年四季的,比如赤道与极地,只存在夏季与冬季。
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的关系
地球的公转造成了四季的不断交替,地球的自转是造成昼夜更替的主因。地球是个类似于圆形的大球体。当地球环绕太阳公转的时候,也绕着自己的地轴在不停地进行自转。地球在自转的时候,总是一面朝着太阳,一面背对着太阳。
对着太阳的一面接收太阳光照射,也就是昼;背对着太阳的一面看不到太阳,也就是夜。因此,昼——夜——昼……交替出现,形成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在天文学上,将地球昼夜交替的分界线称做“晨昏圈”。
晨昏圈把地球分成两部分,在昼半球的叫做“昼弧”,在夜半球的叫做“夜弧”。当夏季来临的时候,北半球昼弧比夜弧长,白天比黑夜长。反之,当冬季来临的时候,北半球昼弧比夜弧短,白天比黑夜短。
认识沙漠
不管在地图册上还是在地球仪上,大家全都会看见每个大洲上差不多都会有成片的黄色地区。这些区域其实就是沙漠,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报复。
整个地球沙漠的总面积约为1535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1/10。中国是拥有巨大沙漠面积的国家,沙漠占总面积的10%。许多荒漠里还看不到沙子,都是一些光秃秃的石滩与砾石,也就是戈壁滩。戈壁滩是沙漠的一种,我国戈壁的面积多达46万平方千米。
世界上的沙漠一般分布于南北纬15°~35°之间的地带,这里的风差不多都是由陆地吹向海洋,海面上的潮湿空气吹不到陆地上,所以这里降雨量稀少,地面十分干燥。时间长了,地表上的岩石经过了风化作用会形成非常小的沙粒;这些沙粒逐渐堆积起来,也就渐渐形成了沙丘;沙丘的数量广布大地,渐渐形成广阔的沙漠。一些地方岩石风化的速度缓慢,形成了大块的砾石,也就是荒漠戈壁。
沙漠里最为宝贵的就是水。沙漠里的年降水量通常都在400毫米以下,比如我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年降水量仅为10毫米左右,一些地方差不多连一滴雨都不降。恶劣的自然条件,形成十分耐旱的植物,这些植物的叶子通常都非常小,表皮很厚。沙漠里的动物,也都比较耐旱。
沙漠地区的昼夜温差巨大,尽管年平均气温为30~50℃,可是在沙漠地区白天的温度通常都在60℃以上,夜里的气温最高的时候也仅为-10℃。温差这么大,有利于植物充分储存糖分,因此沙漠中出产的水果都非常甜。
世界上的沙漠原来很少,现在许多沙漠是因为人为的破坏而形成的。比如美国于1908~1938年间,乱砍乱伐森林面积为9亿多亩,成片的草原遭到了破坏,结果形成了广阔的沙摸。
沙漠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沙漠吞并了许多农田和村庄,淹没了铁路,沙漠路过的地方差不多寸草不生。根据中国史书所记载的丝绸之路上面的楼兰古城就是被沙漠渐渐吞并的,后来变为一座孤城。目前,人类已经意识到沙漠所造成的危害了,修建了很多的防护林、防护草、沙障等抵御沙漠,比如中国的三北防护林,获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从西向东由大西洋沿岸一直抵达红海海边,长5600多千米,南北宽1600多千米,面积达770万平方千米。撒哈拉沙漠包括毛里塔尼亚、马里、阿尔及利亚、尼日尔、乍得、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埃及、苏丹和西撒哈拉等11个国家以及地区的全部或者部分领土。
撒哈拉沙漠降水很少,气候炎热干燥,如果把一个鸡蛋放到沙土里面,鸡蛋就能烤熟。在撒哈拉沙漠的上空能够看到的全都是黄沙、砾石、沙丘以及石头堆等。
“撒哈拉”在阿拉伯语里面就是“大荒漠”。沙漠里的动物全都具有耐旱、耐渴的机能。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能从土层的深处吸收地下水。植物的叶子非常小或者没有叶子。仙人掌尽管长满了刺,不过它却擅长贮存水分。
动物都在设法减少水分的消耗。比如:沙鼠只需要吃干燥的种子就可以存活。蛇类等动物依靠夏眠来减少自身水分的蒸发。骆驼是撒哈拉大沙漠的主要交通工具。
根据科学家们考察时发现,历史上,撒哈拉沙漠曾经是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有成群的牛羊,河里有许多鱼儿。后来由于人类的开发利用,导致了气候发生了变化,居民逃离了家园。现在,沙漠中还有小块的绿洲。在绿洲里,生长着高大的枣椰树,成群的牛羊在田园里面吃着鲜草。居民点散布在湖泊的周围。
根据勘探证实,在这片广阔无垠的荒漠下边,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铁、铀和锰等矿产资源,所以撒哈拉沙漠的前景异常广阔。
雪峰下有没有热泉
在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的地区,许多的雪峰、湖泊以及温泉点缀其间,白雪纷飞的雪峰与热气蒸腾的喷泉遥相呼应,景色十分壮观。
这里地处世界上两大板块:印度洋板块中的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互相碰撞的隆起地带,是一个地壳十分活跃的地区,所以这里是地热活动十分强烈的地区,温泉、沸泉、间歇泉以及水热爆炸等地热现象在数量上、类型上为世界所少有,地热的活动强烈程度也是世界第一。
在玛瑙山周围10多平方千米的范围里,就有水热活动区10个。在这些水热活动区里,在方圆仅几十平方米的范围里,却集中了十几个泉眼。一些地方的地下蒸气从地层的裂隙里喷出来,发出了哗哗的开锅一样的声音。
有的泉眼被黑褐色的软泥堵住了,由于蒸气的喷出,这些软泥也跟着翻滚。一些地方的泉眼喷射出的沸水,温度竟达88℃,喷起的水柱也有1米多高,喷出的水珠就像珍珠一般晶莹透亮。
最有趣的喷泉为搭各加热水区的间歇喷泉。在那里的四个喷泉里最大的一个直径为2米,还与附近的热水塘连结在一起,喷出的水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平均可以达到10米。有时候还会沉默一会儿,不过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声震耳欲聋的吼声,高温的热水腾空而起,形成了直径2米高的水柱,最高的时候为20多米,十分壮观。
在许多喷泉中有一种十分罕见的水热爆炸现象。在玛法木错东南的湖边,有一个很大的爆炸穴就在河滩上面,那是一个直径为25米的圆形沸水柱,池里有两个沸泉群的泉水正在不停地翻滚着,水池已经被一层白色的蒸气笼罩着。
在曲普泉华区,有一条热水河。好多的温泉群散布在河水的两岸,水温有的高达85℃左右。因为当地的海拔较高,水的沸点很低,只要能够达到83℃的水就可以沸腾起来。温泉就如同一个天然的蒸笼一样,人们能利用温泉煮熟米饭。
在热河底下有个定时喷泉,每隔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向上喷射热水,有些被热水烫死的囱就会随着泉水喷到岸上来。
地球上的“寒极”
1838年,俄国商人尼曼诺夫在途经西伯利亚的伊尔库次克时,无意中测得了-60℃的最低气温,在当时引起了一场轰动。但是谁也不太相信这位商人测得的记录是正确的。47年以后,也就是1885年2月,位于北纬64。的奥依米康,人们测得了-67.8℃最低温度,第一次获得了世界“寒极”的称号。1957年5月,位于南极“极点”的美国安蒙森·斯科特观测站传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那里的最低气温降到了-73.6℃,因而世界的“寒极”从北半球迁到了南极。同年9月,这个观测站又记录到了-74.5℃的更低气温。1983年7月21日,俄罗斯“东方站”测得的最低气温为-89.2℃,这才是真正的“寒极”了。
为什么地球上的“寒极”出现在南极呢?这是因为,南极地区纬度高,离海洋也远。“东方站”位于南极圈以内,而且都处在三千米左右的高原上。冬季长夜漫漫,气温急剧降低;夏季虽有几十天的极昼,但太阳斜射,光热微弱,冰雪难以融化,所以一直保持很低的气温。
地球上的“热极”
盛夏,温度计上的温度在35℃以上时,住在沿海的人就感到热不可耐了。其实,35℃算得了什么!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号称“火焰山”,那里在1941年7月曾出现47.8℃的最高气温,这才真的是热不可耐了。要是放眼世界,47.8℃又算得了什么!早在1879年7月,在阿尔及利亚的瓦格拉就测得了53.6℃的最高气温,遥遥领先于吐鲁番盆地的高温记录。此后三十多年里,这个记录一直没有被突破。可是到了1913年7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死谷中,测得了56.7℃的记录,夺得了世界“热极”的称号。不到10年,1922年9月,利比里亚的加里延温度突然升到了57.8℃,因而,世界的“热极”从北美大陆又回到了非洲。1991年7月8日,在伊拉克巴士拉测得的最高气温为58.8℃,从此,世界的“热极”又从非洲迁移到了亚洲。
然而,瓦格拉、死谷、加里延和巴士拉都位于副热带地区,并不在赤道附近。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在赤道地区,除了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外,几乎都是一片海洋。这些地区终年受到阳光的直射,海水不断蒸发,雨水较多,植物茂密。这样,就使赤道地区空气变得很湿润,温度一般不超过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