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文化纵横谈
44846800000010

第10章

释迦牟尼是不绮语的典范。他从不说谎,从不美言,从不夸张,而且总担心自己的说法不够准确,不得要领,不是真谛。他在涅盘之前曾在灵山会上对众弟子坦白地说:“我说法四十年,却没说出一点真理。”他的谦虚是有道理的,因为他的所有佛法对我们每一个人只能是一种道理,一条摆渡的船,我们能不能成佛,最终还得靠我们自己领会和努力。

七、关于不恶口“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真正的君子,除了诚实等美德外,还应该懂礼貌,不恶口。稍有拂逆,稍有不满,便恶语相向,就算你有文化,也斯文扫地了。

我在农村长大,农民兄弟大多朴实,勤劳,虽然因为小农经济的环境和长期艰苦穷困的生活造成人们斤斤计较甚或自私自利的毛病,但我觉得可以理解并应得到原谅。

唯对少数几个如若争吵,便尖牙利嘴,破口大骂,一骂便几个小时,从隐私到祖宗三代骂得体无完肤的恶夫泼妇,分外厌恶和鄙视——这样的恶口,对环境、对人们心灵的污染毒害,胜过化工厂的有害气体。

诸葛亮骂死王朗,那是两个敌对政权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不说是需要的,至少无可厚非,但也不必欣赏和赞美。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漫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世界上有几个政权是被骂倒的?究竟有几个坏人是真正被骂死的?

几句脏话,对奸诈的恶徒或老于世故的流氓无赖毫无作用。王朗之死,怕多半是心脏病发作或脑溢血的缘故,不然便是罗贯中先生的虚构或夸张。可见恶口除了糟蹋自己的形象,气坏自己的身体外,实在无补于任何事情,而且只能引起争斗,引起仇恨。

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同志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不为修道成佛,也该尽力避免恶口。

有人说,卑劣奸诈的小人损了你,或者你的领导、同事欺骗了你、密告了你、陷害打击了你,你能不气愤、不痛苦吗?你还能笑脸相迎、待之以礼吗?你若是肚量不大,一定会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若是一个宽厚君子的话,气得骂几句也可以理解。

恶口不难除。只需要你的胸襟宽阔些,修养好一些,能够容忍一些。“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骂不还口,容让恶人和小人,也不为无能。如果我们修炼不到心如止水,无论怎样折腾、刁难甚或侮辱都不气愤、不恶口的菩萨境界,也就无法具有“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智大勇者的水平。

西班牙哲学家格拉西安说:“许多引起痛苦的事物原本可以引起愉悦——如果你能注意到它们的积极性的话。”

如若你遇到痛苦的事物,只是一味痛苦、气愤,或只在人前和人后大骂几句,何益之有?你若能认真考察、思考、研究一下这一“事物”的来龙去脉,注意发现其假丑恶中的真善美,不也是一种乐趣吗?就拿“文革”期间各单位的毛泽东文艺宣传队来说吧,当时上演的节目多是“造反有理”

的所谓舞蹈,或“老两口学毛选”之类的说唱,这些舞蹈和说唱中,多带有“造他妈的反”,“滚他妈的蛋”,“打、打、打,打碎狗崽子的脑袋”,“砸、砸、砸,砸碎封资修的黑窝”之类的恶口。对这类文艺节目,你若从人性和兽性的高度去看待去研究,以黑色幽默或荒诞意识来对待,你就会觉得这是极权时代的必然现象,是人性改良和升华的必然过程,是展现愚昧、野蛮、混乱的必然选择,并使智者深切认识到消除愚昧、野蛮、混乱的必要。

八、关于不贪凡人皆有欲望。尘世间,不能反对正当的个人欲望,更不能主张禁欲。如用恐怖来推行禁欲,人们若都满足于清心寡欲,甚或反对正当的声色和欢乐,人人心如槁木死灰,则社会便可能停滞不前,人类便不可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

一味禁欲,何必为人?历史上封建时代的英雄豪杰,一旦天下大乱,不是都想称王称霸、贵有天下吗?等而下之,不都在寻找知己,投靠主子,或驰骋疆场,或十年寒窗,或拍马溜须,或贿以财宝,为的是拜将封相、捞个一官半职,以便满足自己的欲望吗?芸芸众生怎能泯灭了对尘世幸福欢乐的向往和追求?

可像封建帝王那样,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色极体衰,乐极生悲,能满足他对色的欲望吗?像和珅那样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搜刮金银财宝,等搜刮的财富超过国库时,不也只落个赐死的下场吗?一切有较多或过分贪欲之心的人,当对他(她)诱之以权位、诱之以财宝、诱之以女色或诱之以吃喝玩乐时,(他)她便会像飞蛾扑向灯火那样,自投足以毁灭自己的罗网。

古代的有识之士强调“制欲”、“节欲”、“寡欲”,是有道理的。“有欲甚,则邪心胜”,欲多者,必然贪,“贪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心寡欲者,很难以势利、以金钱、以声色诱之堕落,也就肯定不会干指鹿为马、拍马溜须、见利忘义、落井下石甚或助纣为虐、害人性命的勾当。

不贪为宝。甘于清贫(不是不要劳动致富)、甘于洁白、甘于俭朴、不贪不沾,无疑是战胜困难、战胜烦恼、战胜堕落的美德。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的欲望的魔鬼,有时甚至能击溃神的不贪的美德。俄罗斯的着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在《日记》中,记述过情欲与“神”在他内心中进行的激烈斗争。他认为有三个侵蚀着他心灵的魔鬼:一是赌博欲(也就是对财宝的欲望),二是肉欲,三是虚荣欲。

这三个欲望,固然有不少高尚而克制力极强的人可以战胜,但也确有许多人经不住其纠缠和诱惑。尤其是虚荣欲,黄秋耘先生认为,它的侵蚀力往往赶过前两者,“特别是已经获得相当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知名人士”,有几个能够对自己的名位“轻之若敝屣,视之若鸿毛”呢?在十年浩劫期间,有些人投靠“四人帮”,给江青写效忠信,不就是为了得到青睐和赏识,捞一个部长、副部长或局长、副局长之类高官的虚荣吗?就算能够如愿以偿吧,又有什么风光和幸福可言?怕多数只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还是老百姓说得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知足常乐,不贪最好。”一旦被贪欲的恶魔缠住,不管你爬到多高的位置,占有多少财宝,渔猎多少美色,也还是欲火中烧,还是烦恼和痛苦。何况,欲望过甚者,贪取过多者,最终没有不受惩罚的。

九、关于不按词典的解释,就是发怒时睁大眼睛,即目而视。

像燕人张飞那样,发怒时环眼圆睁,虎眉倒竖,甚或额角青筋暴突,那模样是很可怕的。张飞其人忠诚、义气、骁勇,有时也有谋略,无疑是个不可多得的大将,遗憾的是过于暴躁,对部下过于严厉,一生气,一发怒,便环眼圆睁,目而视,接着便是大骂和毒打,也确实让人头痛。最后,他被部下割了脑袋,不能说不与他的暴躁脾气有关。倘若张将军有不之善,有喜怒不形于色的大将风度并善于做思想工作的话,就绝不会发生那样的悲剧。

大人物理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不能动不动因某人某一件事动了肝火,就目而视,甚或大发雷霆,训斥辱骂。你若如此,你手下的君子或人才将会离心离德;遇上小人,迟早有一天他会找机会告你的黑状或用其他办法报复你。

小人物更应“心字上面一把刀”,除关乎身家性命或侮辱太过,理应奋起说理和斗争外,对一般的误会,指责,得罪,委屈,不要以牙还牙或目而视。先是一笑了之,等有机会时再慢慢解释。这样做,可以消除隔阂,融洽关系,有时还可化干戈为玉帛,变仇人为朋友。

每一个人都需要生存。只要在尘世生活,只要与人打交道,就必然会有误会、有矛盾,就会产生有意的或无意的相互摩擦或伤害。对这种摩擦和伤害,要善于处理,善于化解,有时也不妨有一点阿Q精神,多一点“吃亏是福”

的自我安慰。你若自作聪明,自认为自己是男子汉大丈夫,受不了一点儿气,吃不了一点儿亏,锱铢必较,睚眦必报,动不动乌眼鸡似的——这种人干不了大事且大多没有好下场。

当然,尘世中自有需要坚持的真理和原则。为了国家、民族和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了抗议千夫所指的欺骗和暴行,或是为了扞卫自己正当的人格和尊严,需要凛然的怒发冲冠,需要目而视。但君子的发怒是为了真理,为了和平,为了正义的伸张和高扬,而绝不是一泄个人的怨愤。

何况,多数情况下,目而视,是对自己人的,如自己的亲人、同事、同志、领导或部下,就算遇到了臭虫、老鼠一样的坏人,毒蛇猛兽一样的恶人,你也只能依仗法律和谋略与之争斗,“”他一下有什么用处?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百科全书派首领狄德罗的一些做法,值得容易生气、动不动发怒的我们借鉴。有一天,有个青年作家拿着诽谤狄德罗和百科全书派的文章对他说:“您给六个法郎,免得我把它登出来。”对这样卑劣无耻的小人,我们很可能会一半愤怒、一半鄙视地训斥他,至少也会对他鄙夷地目而视。可狄德罗却说:“假如您不仅把它登出来,而且去献给我们的死敌,您会拿到更多的钱。”那青年说他愿意这样做,但不会写献词。狄德罗就替他拟了献词,还把那蹩脚的诽谤文章作了修改,且给了诽谤者一笔钱。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自信!

人不忍我忍,人不容我容,甚至遭受侮辱也不,这绝不是胆小窝囊、畏缩怯懦,而是胸怀宽阔志存高远之士的必要退让,是审时度势权衡利弊的明智抉择。像张良那样,忍得拾鞋之辱且脸色恭顺,才有以后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像韩信那样,忍得泼皮无赖的胯下之辱,才有楚汉相争中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小不忍则乱大谋。该忍时能忍且能不,那才是真正的英雄。

十、关于不痴

情到深处谓之痴;专心致志,真情不渝者谓之痴。痴,对一个人来说,往往是一种美德。书痴者,必然学问渊博;艺痴者,必然技艺精良;情痴者,大多忠贞不贰。在灯红酒绿,奢华浮躁的现代社会,多一些这样的“痴”情者,实在是一件好事。

现在社会上的“精明人”或者说“假人”,越来越多了。这些人,像威尼斯商人那样冷酷,像和珅那样贪婪,比王熙凤还要精明,但唯独没有感情。对他们来说,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交易和利用的关系,若是动了真情,一片至诚,那才是痴人哩!

这样的“聪明”人若当了“公仆”,会视上峰为父母,视百姓为草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总之,谁也不能影响他的加官晋爵!

这样的“聪明”人若当了“企业家”,一朝权在手,贪婪如饿狼,管他什么国家遭损失、职工要遭殃,只要他自己食有鱼、坐有车、钱多拿!

一个人若是“聪明”得没有道德、没有情意、没有恻隐之心的话,也是很可怕的。

凡是假话大话泛滥的时候,或者是物资匮乏假货成灾的日子,多是这类聪明人得意的岁月。

尽管如此,还是应该提倡和做到不痴。那种情到深处拔不出来的痴,是一种偏执,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危害也是很大的。

如有些人对宗教的痴。每个人都有信仰的自由,通过考察和识别,信仰自己认为最好的宗教也无可指责,但不能偏离真理、偏离正道、偏离善而信邪教。有的邪教,让教徒杀人、放毒甚或自裁,他仍不觉悟,反倒认为这样可以进天堂哩。如此痴迷,你说可悲不可悲!

如有些人对政客的痴。希特勒、墨索里尼是最坏的恶棍,若没有一些野心家、阴谋家的推波助澜和一大帮愚昧而狂热的信徒痴迷其才能与权威,怎能造成那么大的灾难?

凡为领袖,凡是政客,都有过人之处。若他能顺应潮流、顺应民意、造福国家、造福人民,则信赖之、热爱之;若他倒行逆施、祸国殃民,你的痴迷只能是助纣为虐。

如有些人对色的痴。对色痴迷之人不同于皮肉滥淫之徒,多为意淫,一往情深。有的是见色心迷,越迷越深,最终不能自拔;有的不一定是因为对方的容貌美丽,甚或相貌平平,偏偏一见钟情,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痴迷,使人憔悴,使人死去活来,有的还为此送了性命。

哪个女子不怀春,哪个男子不钟情?红尘中人,情欲难免,只是注意不要过度,不要痴迷。要懂得平平淡淡才是真,或聚或散总有时,任何时候都要“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既不玩世不恭,也不痴迷太深。不要相信痴痴情深才是情真的误导,不要有“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的浪漫,实际一些,淡泊一些,可以少一些烦恼和痛苦。

若能做到上面所说的十不,就是十善。按佛教所说,不杀不盗不淫是身业清净,不妄言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是口业清净,不贪不是意业清净,身、口、意三业清净,谓之十善业道。有人不是向往天堂的光明清净、乐多苦少,神仙的逍遥快乐、长命万岁吗?只有借助十善业道的帆船。

“人成即佛成。”你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正道上的人,优秀的人,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的人,离成佛也就不远了。如若多数人做到十善,娑婆人间便成了天堂佛国。

二十三

佛法上说:学佛修行的人,守五戒,行十善,只不过是世间法,只能获人天小果,不出三界,仍在六道轮回之内。对我们凡人来说,做到十不(即十善),已经是比登天还难的难事,还遑论什么修罗汉修菩萨成佛之正果?甭说十善,随便拿几条检验一下,谁能脸不红心不跳呢?就说“淫”吧,谁敢说自己好德胜过好色,除过妻子,对任何美色都从无邪念?谁能发誓(谎言算不得誓言)这辈子从无风流韵事或任何情况下都从不见色而生淫心?再说“两舌”,我国有句俗话:“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后无人说”,你敢保证自己有生之年里从未在背后说过别人?从未有意无意地拨弄过是非?

仅从这两条就可看出,全面做到十善是何等之难!何况就算你完全做到了十善,也仍在六道里轮回。

如不继续修炼精进,或者偶然作恶,前功不是尽弃了吗?成正果的前途太渺茫了。

不必悲哀。生而为人,就是要学习一辈子,奋斗一辈子,修炼一辈子,改造一辈子。

更不能自暴自弃。人非圣贤(圣贤也免不了过错),总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弱点,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通过学习、修炼,注意克服缺点、弱点,努力改正错误,一样可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古代的周处就曾经是一个蛮不讲理、横行乡里的恶少,后闻做人正道,决心痛改前非,上山杀虎,下江斩蛟,读书向善为乡亲除了三害,成了好人名人,为历史所称道。古人曾说,圣贤之过错,如云翳遮日月,云翳过去,日月光辉照旧,万众仰之敬之。凡人能改掉过错且一心向善,不是更应该受到欢迎和赞赏吗?积善多了,走正道久了,会成为习惯,会形成一种定力,再一步一步精进,一辈子又一辈子地修炼,终有一天会得正果的。

佛家有句名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事实上你若真杀了人甚或杀很多人以后,就是突然醒悟,认识到杀人罪恶深重,并立即放下屠刀,也绝不可能很快成佛的——若杀人不偿命也不算恶因,成佛还有什么意义?这句话的意思只是说,就算你杀了人,罪孽深重,只要知罪改恶,停止犯罪,至少是向善的开始,是走向佛的开始,理应肯定和鼓励。可见,佛是慈悲为怀的,是引人向善并最终引人摆脱罪恶和苦难,从而步入心灵高尚、生活快乐的天堂。